02 科学饮食是正道——吃吃喝喝皆学问
北京,某酒店餐厅,夏令营孩子们的早餐接近尾声。邻桌的孩子们,把桌上的食物吃得所剩无几,可我们厦门的孩子们,几乎没动筷子,桌上的馒头“躺”在那儿,就连鸡蛋也少有人吃。
我担心孩子们待会儿出去没劲儿玩,劝他们好歹吃一点儿,多少给自己补充一些能量。孩子们说,食物太干,咽不下去。我知道南方的孩子可能一时适应不了北方的饮食,但要学会入乡随俗、随遇而安。学会生存,这也是我们孩子外出需要锻炼的地方。
● 在上海某大学体验大学生用餐。郭燕摄
我一边思考着如何帮助孩子们学会吃北方的食物,一边与餐厅主管商量,在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帮我们把煮鸡蛋改成蛋炒饭。这么一变,第二天的早餐,大家的胃口大开,把蛋炒饭吃个精光。出门在外,一定要过好饮食关。
如今有多少孩子会吃呢?吃营养品身体发育早熟;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身体太胖;挑挑拣拣厌食吃得太少,身体过于瘦弱。这些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和当下长个子。这些饮食上的偏差,与家长没能正确引导有关。
孩子不会吃饭最突出的问题是挑食。一般偏瘦的孩子,进食比较挑剔,只习惯家里饭菜的口味,到外面就不适应。在家里吃饭,也是专挑好的吃,觉得外面的食物差、难以下咽。
孩子们所谓好吃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食物再好,也不要摄取过量。科学饮食讲究的是均衡,每餐各种类别的食物都要摄取一些。
挑食的毛病不只是低年龄段孩子的“专利”,在高年级孩子身上也存在。上海营有个高二男生,在夏令营的几天里,几乎餐餐挑食,没有一餐、也没有一道菜是他满意的。
他个子虽然长得高,但很单薄,仿佛一阵风便能把他吹倒似的。这样的男孩子,生活上过于精细,缺乏一种男子汉的大气与豪爽。从吃饭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事风格与性格特质来。
有些挑食的孩子,在夏令营与其他孩子相处,为了不让别人感觉自己吃饭表现欠佳,会有意识地做些改进。
上海营有个六年级孩子,个子瘦小,脸色煞白,看上去发育不良,只有四年级的样子。每次吃饭,他都要另外买东西吃,看都不看团体餐,这让与他同行的家长感到很伤脑筋,家里养成的坏毛病带到夏令营来了。
过了两天,这个孩子开始发生了微妙变化,先是能跟我们坐在一起吃点东西,后来就再也没有另外买吃的了。最后两天,有时伙食并不太好,他也能大口大口把饭吃完。
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孩子不好好吃饭,一直是父母头疼的问题,出门才几天,挑食的顽症就得到缓解,这不能不让家长格外开心。
看到这孩子的变化,我也很高兴。仔细分析这个孩子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过集体生活,有其他小朋友做参照,在与别人的比较中,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大大激发出好胜心来。二是天天在行程中,体力消耗较大,进食需求比平时来得强烈。在这种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这个孩子的吃饭问题得到改善。而在家里,由于缺乏这些条件,改变起来就困难得多。
与挑食的孩子相比,有的孩子却是贪食,食量大得惊人,特别是碰到自己爱吃的东西,更是无法克制。这类孩子,一般长得胖墩墩的。过于肥胖,无疑为自己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
在台湾夏令营中,我亲眼看见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个自助早餐,吃了三个汉堡、五根香肠,还有一大盘其他食物与水果,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在吃饭问题上,最让我揪心的是孩子们对烧烤食物的偏爱。烧烤食物明明是垃圾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对环境造成破坏。可小商贩们为了逐利,竟然毫无顾忌地向孩子们兜售这类食物,而孩子们则像老鼠爱大米般热爱烧烤。
在北京游览时,我们乘坐的客车每到一个景点,就会有烧烤食物在引诱着孩子们的味蕾。在美味的诱惑下,我的提醒与警告显得苍白无力。尽管如此,我还是尽我一份责任,告诉孩子们不要吃烧烤食物。
● 享受午间美餐。陈聪颖摄
孩子们另外一个不良的饮食习惯是:不喝水,口干了就以饮料来解渴。有媒体报道,糖尿病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九岁,与孩子从小只喝饮料、不喝水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
以上各种现象,是“不会吃饭”的表现。吃饭的学问在于,不仅要让孩子想吃、能吃,而且也要让孩子学会科学健康地进食。儿子读高中时,我去学营养学。当时,我边学,边把营养学知识讲给儿子听,目的是想让他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认为,一个孩子不仅学业要优异,综合素质要优秀,身体也要优良。科学生活方式养成的强健体魄,才是一个人未来持续保持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身体是1,财富、权力、地位通通都是0,没有前面的1,后面即使有无数个0也毫无意义。”乔布斯的英年早逝,对全世界的精英都敲响了一次健康的警钟。而健康的身体,需要未成年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怎样把饭吃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 在家一切有保姆照顾,出门在外自己动手。图为秀秀在盛饭。郭燕摄
温馨提示
平时在家里,要养成孩子定时定点定量的用餐习惯,不要怕孩子饿着,就追着孩子喂。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完成。
孩子独立完成用餐,首先得学会使用餐具。两岁前,可以教孩子拿勺子;两岁后,可以教孩子用筷子。小小年龄自己动手,既培养自立能力,又通过手的劳动促进大脑发育,使孩子变得聪明。
很多家长没太注意这个问题,有的孩子读小学了,还不会拿筷子,有的读到高中了,筷子还拿不好。我有个习惯,吃饭时常常观察周围人握筷的方式,遗憾的是,我发现大多数人握筷方式不正确。
正确的握筷方式是,内侧的一只筷子,上端空4厘米左右(视筷子长短定),靠在手的虎口上,下端放在无名指上,小指与无名指自然并拢,大拇指的关节处触碰筷子;外侧的一只筷子,与内侧并行,中指在筷子下面,食指在筷子上面,大拇指关节的上部与食指对着握住筷子,夹菜时,只需食指与中指活动筷子,拇指稍顶,将食物向内侧筷子靠拢,菜就夹住了。握筷的手位于筷子的上半部,筷子的下半部是空的。
不正确的握筷方式,要不筷子握得太高或太低,使不上劲;要不几个手指的位置不对,无法灵活控制筷子的活动范围。
掌握正确的握筷方式,可以让手自如地把控筷子,每天三餐这样练习,无形中促进了孩子大脑的发育。孩子大脑发育得好,为孩子的聪明奠定了基础。有的家长责怪孩子不聪明,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应该为孩子的聪明做些什么。
吴恬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家吃饭慢腾腾的。暑假过后,就要读小学了,妈妈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就陪着孩子来参加北京夏令营。在几天的活动中,妈妈鼓励孩子,不仅要跟大哥哥大姐姐们学,而且还要比,看谁的动作快,包括吃饭。
这一招果然灵,吴恬吃饭速度明显变快,有时还会赶上比她大的孩子,当妈妈和老师表扬她时,她做得就更好了。看到孩子听话,按要求做事,妈妈承诺下一个暑假再让她出来旅游。妈妈的许诺,对孩子是个很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