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人,取舍之间的大智慧(2)
偏见的圈子是那么的自私狭小,偏见的人是那么的可怜可笑!很多人都在偏见的圈子里打转,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途,只有趁早逃脱、远离偏见、坦荡做人,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
没有“白吃”的“亏”
成功的人都能够坦然面对吃亏,他们大多吃过很多的亏,但却没有人去抱怨半句,反而在磨炼中不断成长、不断积累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正视“吃亏”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种人格的升华。
走在漫漫人生路上,谁也免不了会遇到“吃亏”的事情,如今天遭人陷害、明天上当受骗……
很多人都为吃过的亏懊恼不已、食不下咽,其实完全不必如此,失败、挫折并不如想象中的可怕、悲惨,因为真正的勇者懂得从错误和吃亏中吸取教训,然后成长起来。在生活中,只有那些吃一堑长一智的人,才会变得越来越精明,这就是所谓的“吃亏是福”。
那些吃过的亏,要比黄金更值得去珍藏。如果没有遭到惨重的损失,我们怎么会明白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犯同一个错误?就像一盆热水,如果去触碰它,免不了会被烫伤,但也只有在烫伤之后,我们才能明白原来热水是不能去碰的。所以,我们要感谢、珍惜生活所赐予的那些伤害和损失,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不会变得睿智、坚强。
有一个年轻人,还不到30岁就当上了银行总裁。一天,他和前任总裁谈话,他说:“由于您的大力支持和举荐,我才得以担当总裁职务。这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您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希望能从您这里得到一些建议。”
端详着坐在自己面前的新总裁,年长的前任总裁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回答:“做正确的决定。”年轻的总裁希望得到更详细的回答,便说:“您的建议对我的确很有帮助,我非常感激。但是,您是否能说具体一点儿?到底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没想到,这个充满智慧的老人微笑着说了两个字:“经验。”新总裁又问:“嗯,没错,那正是我今天来到这里的原因,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我怎么才能获得这些宝贵的经验呢?”
老人又是笑了笑,同样给了一个最简单的回答:“做错误的决定。”
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那些自己曾经吃过的亏,正是因为这些损失和挫败,我们才有机会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双有力的翅膀,我们才得以从小鸟变为雄鹰。只有那些懂得努力飞翔、搏击人生的人,才能从平凡走向辉煌。
吃一次亏并不是多可怕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之惋惜,关键是要有所总结、吸取教训,如果不能从吃亏中学到什么,那“亏”也就“白吃”了,成功也会遥遥无期。
有一个男孩,因为家境不好,初中毕业后辍学了。他跑去学了厨师,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规模比较大的饭店,可惜人家这时刚好不缺厨师,只能让他去端菜。他没有半句怨言,一边端莱,一边跟厨师“偷师”。时间长了,他渐渐学到一些学校里没有学过的菜系和花样。饭店忙的时候,他也不计工资去后厨帮忙。
后来,有个厨师跳槽了,他便跟老板建议让自己去试一试。结果,他比那个走掉的厨师水平还高。而且,由于之前有端菜的经历,他还对客人普遍喜欢的口味比较了解。以至于后来,饭店的菜系和品种都由他设计了。
他一直在那家饭店工作,用3年时间赚了将近15万元,这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他开了一家饭店,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就像故事中的这个男孩,假如他没有去端菜,也没有不计自己的得失去后厨帮忙,那他到今天可能还是一无所有。在生活中,人们老觉得生活亏欠了自己很多,其实,只要你懂得加以珍惜、善加利用,这些所谓的亏欠往往会以另一种方式加倍地补偿给你。
甘于吃亏的人看上去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黄牛,往往给人留下心地善良、胸襟宽广、老实本分的印象。然而,当他们一飞冲天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原来如此的睿智。面对生活,我们所缺的就是从容、豁达的心态。只有不斤斤计较眼前利益的人,只有能体会在吃亏之后会有所得的人,才能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拥有宽厚与大度。
才大不气粗,居功不自傲
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张扬卖弄自己的才华,还有一些人在工作上做出了一点业绩就开始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就是行业内的老大了。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才大气粗,居功自傲”。他们认为这么做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他人的羡慕,殊不知,这种行为非但不会引起别人的好感,反而会为自己招来更多的鄙夷、厌恶,甚至是灾祸。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张扬从来都是他们的禁忌,而低调才是他们坚守的做人原则。他们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时刻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我。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他们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
而那些骄傲自大的人,他们常常为自己招致祸端。中国有句老话“满招损”,意思是说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即使你有才华、有能力,如果不懂得掌握做人的艺术,不但无法成就大业,还会给你带来祸害。所以说,“才大不气粗,居功不自傲”是一条做人做事不可违背的准则。
先贤老子也反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他提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为因为水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人事变化的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唐朝李泌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唐朝李泌曾以经天纬地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功勋。李泌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泌胆识,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发生,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甚称肃宗之意。但李泌还是不愿做官。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他被授以散官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与。
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他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终于,长安、洛阳两地都被收复。见唐廷转危为安,李泌随即提出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他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后来,李泌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唐代宗时,时局艰难,藩镇割据,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为相,李泌一再推辞。代宗只好在宫中另筑一书院,使李泌居住,军国重事无不咨商,李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后来,等时局好转,李泌又辞归山林。
李泌一生,好似神仙,颇尚诡诞,实际上是个幌子。危时,他出山辅佐朝政,不争权位;安时,他归山养性,与世无争。
纵观历史上那些英雄俊杰,能得善始善终的大都是在行为姿态上规避风头的大师,他们都是“才大不气粗,居功不自傲”的楷模。相反,那些过分张扬的人往往会经受无情的风吹雨打,因为暴露在外的椽子免不了会先腐烂。
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他有多么优秀,都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击。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靶子。
“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这才是做人的根本。在待人处世时,切忌高调,因为只有时刻低调之人才能将先机掌握在自己手中。
别给自己找借口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善于找借口的人几乎一无是处。”如果找借口成为一种习惯,那便很容易使人产生消极心态。当人的灵魂被它毒害后,自我正常潜能的发挥就会受阻。因为它,许多人变得未老先衰、斗志全无、不思进取。借口就像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猛兽,将人们的目标和把工作做好的希望统统“吃掉”。
每当一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问:“这是谁的错?”而多数情况下,该承担责任的恰恰是这个发问的人。然而,为了逃避责任,有的人总是百般抵赖;为了免受谴责,有的人甚至推卸责任,故意指责别人。这些明知故犯的人,最擅长的就是采用欺骗的手段,编造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
那些遇事便找借口推脱的人,既不能承担起较大的责任和艰巨的任务,也不会取得令人佩服的成功。当责任降临时,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勇敢地去承担。与其绞尽脑汁寻找借口欺瞒别人,还不如将精力和创意用在解决问题上面。相信自己,你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卓越的成就。
如果一个人只是将自己的智慧用于寻找借口,那成功必然会离他越来越远。别给自己找借口,理由永远没有结果更让人信服。
在担任“国家收银机公司”销售经理期间,休斯·查姆斯曾面临一个最为尴尬的危机——该公司的财政出现了困难。知道这个消息后,销售人员都失去了工作的热忱,销售量开始下滑。后来,情况越来越糟糕,销售部门不得不召开全体销售员大会。全美各地的销售员都来了,查姆斯先生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
首先,他请业绩最好的销售员分析销售量下滑的原因。那些被点名的销售员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如商业不景气、资金匮乏、人们希望等到总统大选结束后再买东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