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性格的力量:听小嘉老师讲亲子性格色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读懂亲子性格色彩——孩子以天生性格成长,才会长成“茁壮的树”(1)

“植物要开花结果,首先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土壤。”如果把人的性格比喻成树木,不同性格也需要不同的环境。只有“本性的根”,生长在“合适的土壤”里,才会长成“茁壮的树”。

01孩子以天生性格生长,更可能长成“大树”

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呢?通常认为,每个孩子在他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性格的,但是我们却看到有的孩子能安安静静地入睡,有的却哇哇哇地哭个不停,这些现象是先天的神经类型所引起的个别差异,属于先天遗传的因素,而成长过程中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性格则属于后天性格。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到了婴儿期,会逐渐显示出性格的轮廓。比如,有的勇敢,有的胆怯;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却文雅安静;有的爱管闲事,有的却诸事不管;有的文明、礼貌,有的却任性、霸道等,这些都是孩子性格萌芽初期的表现,其可塑性是很大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胆子特别小,一看到猫就害怕得不得了,急起来还会吓得呜呜直哭。可是,我偏偏有一双温顺善良、平和安详的父母,他们对我这个乖女儿简直是百依百顺,看到我如此害怕小猫咪,总会撑起父母那把大大的“保护伞”,把我保护得严严实实、安安稳稳。看起来,父母的所作所为完全顺了孩子的心思,但是,长大后的我,每每回忆起曾经令我心存畏惧的猫咪事件,庆幸有如此懂我的至亲的同时,反倒平添了几分感叹和遗憾。

如果在当时那种情景下,父母能够鼓励我这个娇滴滴的小女儿亲自摸一摸猫的绒毛、逗一逗小猫,再让我探究一下你们的脸上为何洋溢着愉快而高兴的表情,或许,我也会在大人的感染下,尝试着动手摸一摸、逗一逗。事实上,经过如此反复的训练,即便再胆小的孩子也会渐渐觉得猫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说不定还会主动地找小猫咪玩了。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而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孩子的性格是可以转变的,而这种转变与家长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么看来,虽说性格是天生的,但是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我很欣赏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提到的这样一句话:“植物要开花结果,首先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土壤。”如果把人的性格比喻成树木,就像苹果树需要的是适合苹果树生长的土壤、温度和营养成分,梨树需要的是适合梨树生长的土壤、温度和营养成分一样,不同性格也需要不同的环境。性格是一个人固有的特征,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性格优点就是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么看来,性格既是自己独有的个性,也是自我实现的基础。只有“本性的根”,生长在“合适的土壤”,才会长成“茁壮的树”。

那么,又该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属于怎样的性格,属于怎样的“树”呢?也许,很多人会自信满满地说“自己的性格自己最了解”,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你,了解自己的性格都尚且不易,更何谈了解孩子的性格呢?不过,唯有一点是不可改变的:孩子在怎样的“父母大树”下成长,其实现自我和感知自我的态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说,按照天生性格生长,才更有可能长成一棵“茁壮的树”。

小嘉教子微语录V

认可和爱护孩子的天生性格

你爱你的孩子吗?也许很多人会对此不屑一顾,有哪个做家长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说,这里的爱是要求你首先做到理解、认可和爱护孩子的天生性格,而不单单是要接受孩子勇敢、坚强、诚实、善良、有创造性的一面,还要接受他们胆怯、懦弱、虚伪、夸张、懒惰、忧虑、忧郁、墨守陈规的一面,如此这般,能做到的家长又有多少呢?

其实,如果你认可了“本性的根”生长在“适合的土壤”里才会成长为“茁壮的树”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就要懂得并善于认可和爱护孩子的天生性格。识别性格就是了解真正自我的过程,而且只有了解了自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因为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这两者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小的时候主要依靠父母完成,但是长大后就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了。在这里,“努力”首先是指认识自己属于哪一种性格类型;再者,是指从包括父母、朋友在内的周围人的评价中去逐步感知,并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自我。总之,发掘自己天生的性格,使其更加健全地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02天生性格被认可,亲子关系更融洽

举一个例子,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用右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很自然地伸出右手。但是,如果有一天,突发了意外,右手不小心受伤了,那么,就只好使用左手。这种时候,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如何小心翼翼,仍然会感到很不方便。

再举一个例子,还是左右手的问题。一位母亲为女儿哭闹着不去幼儿园的事犯愁,原因是中午吃饭时,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使用右手。平日里,这个孩子一直用左手,现在老师却让她用右手,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么突如其来的变化,她自然会非常害怕,当然也极不习惯。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让这位老师也用左手吃饭,恐怕老师自己也会觉得不习惯吧。

同样的道理,性格类型也一样。停下手里的工作,让我们先想象一下,生活中,你是不是对有些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好感,即便这只是第一次谋面,而对另外一些人,似乎总是没有理由地讨厌他们。这是不是很奇怪?告诉你,这一切皆因性格的不同。一般来说,在心理上,人们更趋向于使用更舒适、更自然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做出的选择和行为都有自己的倾向性。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倾向性不同,也可能会产生误会与不信任。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已过不惑之年的女士跟我讲,她的丈夫和儿子的关系很不好,一见面总是争吵不断。即使儿子在没有受过一次课外辅导就考上名牌大学以后,父子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冲突严重时,父亲甚至还会动手打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位女士还说,儿子好不容易高考结束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了,但是,孩子反倒一点也不愿意跟父亲讲话了。

当我了解了情况,得知原来这个孩子有严重的“浪漫型”性格倾向,在学校的心理评估中,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因此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不爱说话,不爱表现自己。不过,生活中,这个孩子思维敏捷又严密,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并且还擅长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而孩子的父亲却属于那种喜欢结交朋友,喜欢物质生活并愿意为之奋斗,很会处理问题的现实主义者。于是,这位父亲总是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也能成为现实、务实的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孩子的未来。但是,事情却恰恰相反,父亲越是逼得急,儿子越是反抗得厉害,最终这对父子的隔阂越来越深。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很认真地告诉他们,正是这位现实主义的父亲不断要求儿子像他一样,才导致孩子的抑郁症。后来,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这位父亲一点点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终于明白了,要想儿子成功,首先要学会尊重儿子的性格。于是,这位父亲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的儿子也慢慢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自己想要走的路。

之所以说这件事,是因为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这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搜寻生活碎片,并且努力从中回忆父母和哥哥的性格特点。令我惊讶的是,在洞察家人的过程中我一点点地加深了对他们和我自己的理解。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我竟然如此近距离地体会到了,原来那份可以依靠的爱竟然一直都坚实地存在着。不仅如此,我还联想到了很多千差万别的周围朋友、同事们的性格,以及过去所发生的令自己纠结与困惑的所有事情,当然,更值得欣慰的是,我也因此解除了许多误会,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虽说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会与不信任,但是,有了这次独特的思想之旅,我开始学着用惊叹和欣赏的眼光去注视那些以自身天生性格而活着的人们。甚至于,很多时候,我都不由地惊讶于此——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