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孩子爱哭闹——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最好时机(3)

妈妈见了,赶快跑上前去扶起娇娇,给她拍拍身上的土,并温柔地安慰孩子不要哭;爸爸见了,也是急急忙忙地跑了过来,说什么也不再让娇娇自己走,而是要背着她走路,还一个劲儿地埋怨妈妈没有看好娇娇;而一旁的奶奶呢?更是心疼不已,只见奶奶一边用力地跺着地面,一边狠狠地说“这地真坏,看奶奶怎么打它”,以此来安抚孩子。

然而,尽管大人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慰娇娇,可是越安慰,她反倒哭闹得越厉害。

就在这时,在游客队伍中,有几位外国朋友从他们身边走过,其中有一个和娇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也被鹅卵石给绊倒了。可是,这位外国小男孩一声也没有哭,而是自己站了起来,没事人似的继续玩他的,而男孩身旁的妈妈只是称赞了一声“Good boy!”就继续与一旁的外国人聊天了。

读懂孩子的行为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过于依赖家长,而这恰恰是家长溺爱孩子的后果。看看我们的家长吧,你们是如此习惯并擅长做这样一些事——孩子能自己吃饭了,却害怕他们打翻碗碟,弄脏衣服,执意要把饭勺抢过来去喂他;孩子已经很大了,还要帮他穿衣服,去给他洗脸、洗脚。然而,家长可曾想过,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有严重的依赖性,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

孩子跌倒了,他自己一定有能力爬起来,父母和周围人应该学习耐心等待,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可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孩子一跌倒,大人就没了耐心,不是赶紧扶起来,就是好言好语地哄几句,甚至大人之间还会为此而互相埋怨没有照顾好孩子,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印象:我摔倒了,别人必须要扶我、哄我、帮我。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即使摔得不痛,也会指望着别人来扶,这就极易养成凡事依赖他人的恶习。所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别怕孩子做事慢,别怕摔坏几只碗,要知道,在成长之路上,这样的“学费”还是要交的。其实,只要过一段时间,你便会尝到孩子进步的甜头了。

换种方式爱孩子

孩子跌倒了,到底要不要扶呢?扶,担心产生依赖、变得娇气;不扶,担心会不会摔伤,会不会因此变得冷漠。其实,扶与不扶都有合适的做法。

相比以前,如果孩子摔倒了不是自己站起来,而是可怜巴巴地看着爸妈,多半是在向爸妈暗示:现在我需要你们的关心,我要爸妈爱我。这种情况下,爸妈一定要语气和蔼地问一问孩子:“要爸妈帮忙吗?”如果孩子需要你的帮忙,那么,他就会把手伸给你。这时,爸妈就应该把孩子抱起来亲一亲,让他在你的怀里撒个娇,就像给孩子的情感“加点油”。

如果孩子摔得比较疼,甚至还出了一点血,家长就要赶快满怀关切地把孩子抱起来安慰一下。如果这种情况下,家长表现出冷漠、严肃,坚持让孩子自己站起来的态度,疼痛和流血给孩子带来的惊吓很有可能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事实上,孩子因疼痛而哭时,家长不要严厉制止。要知道,此时的哭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紧张、释放负面情绪,而不许孩子哭,只会压抑孩子正常的情感表达,冷漠很可能就因此而来。

那么,什么情况下,不扶又会合适呢?孩子跌倒时,如果并不严重,家长就没必要过于担心,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就可以了。其实,你大惊小怪地“哎呦”一声,孩子可能就哭起来了——事实上,孩子本身并不疼,是被家长的反应给吓哭的。而你哄他,他反而会哭闹,不哄呢,什么事都没有,他爬起来该做什么就会去做什么。而家长只需蹲在孩子身边,温柔地坚持说:“宝宝,自己站起来,来吧,到妈妈怀里来。”

尽管这种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但是在孩子站起来以后,父母还要及时安慰并鼓励孩子。比如说,你可以抱着孩子说:“啊!宝宝真勇敢!疼吗?来让妈妈看看!嗯,抱抱!亲亲!”要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安全、最温暖的发泄场所,能使孩子的心灵很快获得抚慰。如果这时孩子哭了,就让他趴在你的怀里哭一下吧,适当的哭泣可以释放心中的压力和不快,当然,你也别忘了轻拍或是抚摸一下孩子。等孩子放松了紧张的情绪,你要及时跟他总结摔倒的原因:是没有看到障碍物?还是脚没站稳?请记住: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从小引导孩子去学会找成功地保护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的精神。

行为12:不如意就哭闹——把握好亲子间的“倔犟战”

雪娴是个3岁多的小女孩,以前一直是大人眼里的乖乖女。可是,最近一段时间,雪娴却显得特别任性,不但不听话,还总跟大人闹别扭。

前几天,气温突降,天气特别冷,雪娴去幼儿园前,妈妈坚持要给她穿棉衣,可是雪娴说什么也不肯穿。

妈妈告诉她外面很冷,不穿棉衣会冻着、会生病,可是雪娴听了,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我就不,我就不。”无论妈妈如何劝说,雪娴就是不听。

后来,妈妈勉强给雪娴穿上了,可是她袖子一甩,就又脱下来了。

眼看上班就要迟到了,妈妈急得冲她大声说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冻坏了怎么办?”

见妈妈这样说,雪娴“哇”的一声就嗷嗷大哭起来。

看着眼前这个哭哭啼啼的孩子,雪娴妈妈怕影响邻居休息,只好妥协。

读懂孩子的行为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遭遇过孩子不达目的而誓不罢休的哭闹,然而,面对孩子的固执与任性,家长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最终只好妥协“投降”。其实,家长过分的纵容只会阻碍孩子健康的成长,而弄清楚孩子倔犟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1.“倔犟”是一种执拗情绪,是自我中心意识的一种强烈表现

孩子到了2岁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而且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逐渐学会通过动作来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于是,曾经听话、乖巧、顺从的孩子似乎一夜之间变得非常倔犟,难以变通,有时甚至会到难以理解的地步。由此看来,孩子的倔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寻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也就是为何大人骂孩子几句、打孩子几下,都可能会引来一场狂风暴雨的原因所在。

2.如果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关注不够也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行为

比如,有的父母一向觉得孩子乖一点是应该的,从不给予正面关注和表扬,而一旦孩子有不良表现,父母就会大加指责,这样就会给孩子一个暗示:只有自己不乖的时候,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于是孩子和父母对着干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父母越生气,孩子反而越高兴,而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哭闹不休或是尖叫不止,就成了孩子对抗父母的“杀手锏”。

3.给予孩子太多的爱护

有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他们过多的爱护和关照。对于孩子的要求,这些家长也是无论对错一律满足。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想要什么就得有什么,我想怎么样就要怎么样的错误认识。一旦有一天,当孩子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用大哭大闹来报复,而此时的家长如果继续迁就,就会更加助长孩子任性的成分。

4.受父母个性的影响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行为,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言行的影响会更大。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处理问题时,总是表现出偏执、倔犟的一面,那么,孩子受父母的影响,也会渐渐形成偏执、任性、倔犟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一旦孩子的性格定局以后就会很难改变。所以,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言行。

5.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所致

2岁以前孩子的执拗情绪往往与自身的个性与特质有关。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质,而这种个性在新生儿身上已经有所体现。比如说,同样是尿湿了尿布,有的孩子的包容性会更好一些,而有的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

由此看来,为了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走向偏执、极端、钻“牛角尖”,遇到困难能够设法自己解决,父母一定要学会善待倔犟的孩子。

换种方式爱孩子

虽说家有倔小孩总是件让大人头疼不已的事情,但是倔小孩也有其自身的优点,他们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如果家长引导得当,这对培养他们独立、自信、自强的性格特质是大有裨益的。那么,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呢?

1.家长要善于接纳孩子

碰到倔犟的孩子,家长要头脑冷静,意识到孩子年幼不懂事,理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同时要和风细雨地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倔犟不好,今后才会自觉纠正,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