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体语言(1)
副语言可分为人体语言和物体语言两大类。人体语言包括音响语言、面具语言、空间语言、触摸语言、动作语言。物体语言根据不同的实物可以作列举性的分类。
第一节 音响语言
音响语言包括特殊音响语言和一般音响语言。特殊音响语言包括默语与标点。一般音响语言分三种类型:口语性发声、功能性发声、替代性发声。
一、特殊音响语言
特殊音响语言包括默语与标点。
默语是特殊音响语言,发音中的停歇是默不做声的,默语最初由此得名。默语是利用有声语言发声时间的控制(即发音时根据需要故意控制停顿的时间)和非语言交际中的时间控制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
有声语言发声时间的控制在口头语言中主要是用停顿来掌握,在书面语言中表现为标点。但标点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用来表示停歇时间的长短,因此口头语言中的停歇比书面语言更自由,更灵活。停顿至少有三种作用。
(一)故意造成悬念
有一次周恩来主持记者招待会,一位外国记者问:“中国有没有妓女?”周恩来肯定地回答:“有。”然后停顿下来,这时全场哗然。几秒钟后,周总理接着又说:“在中国的过去。”听众恍然大悟。又如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一次演讲中突然停顿,他取出怀表,站在讲台前停了72秒钟,听众迷惑不解。赖白斯说:“诸位刚才感觉到的局促不安的72秒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垒一块砖的时间。”他用默语造成悬念,效果很好。
(二)集中听众的注意力
上课前教师用默语使课堂平静下来,报告人在中途停止讲话让会场安静等,都是为了使听众集中注意力。有一次李燕杰到一所警察学校演讲,会场上乱糟糟的,他停顿几秒钟后说:“同志们,我来到警察学校,一上台就发现一个秘密。”这时会场安静下来,李燕杰停了一会儿又说:“你们想过没有,全国十多亿人口,只有谁有权利在头顶的帽子上缀上我们庄严的国徽呢?”又一次停顿后他说:“你们!只有你们!人民的卫士!”全场掌声,听众被吸引住了。这是默语配合话语产生的效果。
(三)对话语进行歧解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蔬菜一碟足矣。”可以读成:“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蔬菜一碟足矣。”两者意思截然不同。又如,杜牧的枟清明枠一诗,用不同的默语可以使它变成不同体裁的。
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令: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短剧:[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默语的运用处于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之中,在一个具体谈话场景中,交谈时间的选择、交谈时间的长短、交谈中沉默时间的长短、说话时默语运用是否频繁,都会传达给对方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暗示效果。
人们交际中对时间控制和利用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枟文化与时间枠一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所收论文,对中国、印度、班图、希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进行研究,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这也为默语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默语是无声的,但是为什么要归入音响语言呢?因为默语是以有声语言作陪衬的,离开了有声语言,就无从理解默语。也就是说,非言语交际中,时间的控制在人们的心理上也会产生特殊的音响,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把默语称为特殊音响语言。
二、一般音响语言
一般音响语言分三种类型:口语性发声、功能性发声、替代性发声。
(一)口语性发声
口语性发声是把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黏附在有声语言上,如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在说话时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语速、句调、口气等来表情达意。
音高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短、松紧和厚薄,对于同一个说话人而言,音高保持在平时的水平,这时说话人的感情是平和的。音高过高,说话人往往是紧张而激动的。音高过低,往往表现为感情上的不愉快、厌倦或失望。
音强是由声带振动来决定的,声音过重或过轻,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青年男女的喃喃私语、课堂上学生交头接耳、市场上的叫卖与夫妇吵架等,都有音强不同的表现。重读和轻读也有不同的表意功能。如“他会写散文”,重音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重音落在“他”上,强调“其他人不一定会写”;重音落在“会”上,强调“不是不会”;重音落在“写”上,表示“朗读不一定行”;重音落在“散文”上,表示“其他文体不一定会写”。
音长是发音时间的长短。发音时间的长短能表达说话人的情绪。
音色是声音的个性特色。如果一个人突然改变他的声音个性,很可能是由于内心发生了感情的变化。
语速是说话的快慢。快说常常出现于争辩、叫喊、欢呼、畅谈或危急的场合。慢说用于平静的对话、闲谈。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心境的人,不同性格的人说话时有不同的快慢把握。
句调是全句声音的高低变化。情绪激动时或等待回答时用升调,情绪稳定、心情沉重、表示肯定或陈述时用降调,表示讽刺时用曲折调。
口气的不同往往反映了不同的态度,亲切的口气、嘲讽的口气、厌烦的口气等就是不同态度的体现。
(二)功能性发声
功能性发声是指人类发音器官或人体发出声音用来传递信息,包括口头禅、假嗓音、掌声、笑声、口哨语和替代性发声等。
口头禅是令人生厌的东西,它是习惯性的假嗓音和习惯性短语或句子表达的混和体。但它所传递的信息并非全是消极的,它有时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可让说话人在说话时借助适量的口头禅来思考下文,可以让听话人在听话时借助它进行瞬时休息,消除心理疲劳。但是,使用时对度的把握就显得相当重要。
假嗓音指话语中夹杂的“哼、哈、啊”以及“这个、那个”之类冗余的口头禅。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中,有一位角色作了一个报告,其中就夹杂着冗余的假嗓音:“啊,嘿嘿,嗯,这个,这个,秋天啊已经过去了,呃,秋天过去了么,冬天就来了么,啊,冬天来了么,这个,天气就冷了,啊,这个冷了么,就要取暖了,啊———”
笑声可以负载正信息,也可以负载负信息。例如,大笑可以表示高兴,也可以预示不祥;捂嘴笑可以表示腼腆,也可以表示惧怕;含泪的笑可以表示激动,也可以表示苦笑。总之,笑声的意义是不固定的。
掌声的意义是相对固定的,它一般表示欢迎、赞同,但也可以表示否定、拒绝、倒喝彩。例如,在一些会议上,作报告的人在发言中语言空洞、乏味,观众用掌声反对这种令人生厌的废话,台下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直到把他哄下台去。
口哨语是利用口哨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来传达信息的。大西洋加内里群岛戈麦拉岛上的居民,利用口哨语能在5~14 千米的范围内进行口头交际。此外,非洲的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墨西哥边远地区的马察西克人、印第安人,部分土耳其人也使用口哨语。
(三)替代性发声
替代性发声是通过其他声音来传递信息,如鸣锣开道、击鼓进军、拍案而起等。在非洲、拉丁美洲、波利尼西亚和印度阿萨姆等地,常用鼓点语作为辅助交际工具。鼓点语是有声语言和音乐的中间环节,它是用鼓声构成声调序列来传递信息。鼓声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先用有声语言来约定的。鼓点语可用来传达物价的行情,通知海上渔民。汉语成语有“偃旗息鼓”,枟曹刿论战枠中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的鼓声传达的是战争信息。
第二节 面具语言
一、面具的演变
面具( mask)最早来源于狩猎,如戴上鹿角靠近鹿群,或披上熊皮探寻熊迹,后来逐渐演变成戴面具。人们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掩饰真实的态度,这种行为被称为面具语言。
枟圣经枠中说,夏娃和亚当受蛇的诱惑吃了禁果以后,就再也不敢看上帝了,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赤身裸体而害羞,便用树叶来掩蔽自己的身体。可见,自亚当和夏娃开始,就已经运用面具语言了。
现代社会的面具获得了新的社会功能,人们自觉地运用面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没有面具,和睦的人际关系就难以维系,现代交际也就失去了保障。尽管你对某人极为反感,但与之相遇你会向他点头微笑。你参加他人的追悼会,尽管没有悲哀的情感,但你会装出悲痛和同情的表情。当你在工作中遭到挫折,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往往会表现出无所谓的神情。会客时和与家人在一起的面具是两样的,在课堂上讲课和在寝室里交谈的面具不可能一样。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用面具来掩饰真实的思想情绪,但有时也会摘下这种面具,露出本相。如出租车司机在放空车或独自在车中等待客人的时候,会显得自由自在,在车内吸烟、躺着,或者将一只脚跷在方向盘上,但一旦客人前来,他们便会立刻戴上面具,灭掉香烟,穿上鞋子,扣上扣子,彬彬有礼地迎接客人。一个人的家是个人活动的领地,在这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地内,不需要佩戴更多的面具。一名外交家在外交场合可以表现得仪表堂堂,一旦回到家中,社交场合的面具如庄重严肃、举止文雅、文质彬彬等可以自动脱落,再摘下领带、脱下西装、穿上拖鞋等。然而一旦有人来访,又要重新戴上面具,尽快收拾穿戴,接待客人。另一种摘去面具的情形是在敌对或紧张气氛中,人们无法掩饰内心的愤怒与不满,他会卸下面具,发泄其内心的愤怒,格斗、争吵就属这种类型。
女性不仅在脸上戴着面具,她的整个动作和身体都可以用面具掩饰起来。穿着紧身衣或短裙子的女人可能会用特定的坐姿来掩盖性感。女人用胸罩来固定乳房,洒上香水,戴上墨镜,将皮鞋擦亮,这些都是女性为某种目的而戴上的面具。
个子矮的女人喜欢穿高跟鞋,而高个子的女性喜欢穿平跟鞋,肤色欠佳的女子不常穿太短的服装。在这方面,女人们除了用服饰来掩盖自身的缺陷外,还常用假的面部表情来掩饰其真实的思想情绪。“恼在心笑在面”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可见,为了社交,人们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戴上不同的面具。
二、“非人”状态
在任何文化背景中,有一些人往往被另一些人视为“不存在的人”,即“非人”。如在黑奴时期,在黑人面前,白人可以摘下面具,不加掩饰地进行歧视。小孩和仆人经常被视为“非人”,父母、老板、主人会在他们面前丢掉一些面具。在封建社会中,妓女、歌女、人力车夫、清道夫是贵族眼中的“非人”,这种“非人”常被归入“阶级定位”,其实这不是由“非人”本身来决定的,而是由“阶级定位”决定的。如法斯特教授和他的太太有一次到一家餐馆吃饭,与他们隔着一张桌子的地方,坐着两位老妇人,她们的举止和穿着都显得很富有。她们在拥挤的餐馆里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内容多属隐私,其他的客人在这种难堪的情况下只好装着没听见。这两个老妇人实际上是将他人作为“非人”看待了。再如我们在拥挤的电车或电梯里,被挤得动弹不得的姑娘面对着你,你只能将她作为“非人”看待,扫视一下即让目光移开,否则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在公共汽车上,面对异性所表现的面具只能是“非人”,即在面部表情上将对方当作物看待。
三、微笑
微笑在公众服务中是最受欢迎的面具,美国爱达荷州的卡特洛市曾经重申该市几十年前通过的一项法令,市内所有的人都不得愁眉苦脸,违者到“换容检查站”学习,直至展露微笑之后方可离开。该市每年举办一次“微笑节”,该市被称作美国的“微笑之都”。
女子比男子更爱笑,但是女性的微笑常常是女性所玩弄的“山姆大叔的把戏”。女性在掩饰自己的感情时大多会露出微笑,微笑是女性的面具。
女性的微笑不一定表明快乐,而是通过微笑来体现自己的端庄或温和,它是一种缓和的面具,在公开场合已成了妇女的护身符。如在一辆突然刹车的公共汽车上,一名妇女被“扔”到了你身上,她的微笑表示“对不起,并不是我有意的”。当你在餐馆里占据了她的位置,她的微笑意味着“请你另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电车上,当你挤压了她,她的微笑等于在说“你这笨蛋不要对我粗暴无理”。
笑是女性进攻和防御的面具,它表达的情感可以是谴责、致歉、招呼、肯定等。因此,我们说微笑是女性所玩的“山姆大叔的把戏”,这一点儿也不过分。
妇女的微笑并不一定表达肯定的情感,有时是和否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1971年,巴根特等人对父母与孩子交往时的微笑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十分有趣。父亲们微笑与不笑相比,更倾向于对孩子作出肯定和赞许;而母亲们微笑与不笑相比,对孩子则并不意味着肯定。
微笑是笑的一种,但是它的内涵最丰富。微笑是一种情感体验,从理论上来讲,妇女的情感体验比男性深刻,同样是微笑,女性所负载的信息容量肯定比男性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