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歌的节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什么是汉语诗歌节奏(6)

第二行诗由一个抑抑扬格音步和两个抑扬格音步组成,属于“音节· 重音”节奏。第一行诗就节奏单位而言也可以分为三个音步,但每个音步内只是一个单音词,都要重读(像大多数汉语单音词一样个个重读),不可能有重轻的对立,因而不是重轻音节奏,而是单音之间的顿歇节奏。它实质上与上文陆游词“错!错!错!”和“莫!莫!莫!”的节奏是相同的。

对于上述那种英语诗句,某些习惯于分析重轻音节奏规律的诗律论者会感到惶感,无从分析它的格律。在我们看来,那是在两行诗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节奏。这也许可以说明,音节之间的顿歇节奏也是重轻节奏的潜在基础:如果语言的重轻音的对立消失,音节的顿歇节奏就会复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和其他事物运动中的顿歇是一种基本的节奏因素一样,人类语言的音节组织之间的顿歇以及单个音节之间可能出现的顿歇,乃是语音流中最基本的节奏因素。

第二节 汉语语音特点与“音节· 顿歇”节奏

任何语言的诗歌节奏,都是为该语言的有关语音特性所决定的。汉语诗歌节奏也如此。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汉语语音的重轻分别不明显,长短差别不大,而音的高低构成旋律的作用比构成节奏的作用更大,因此,语音的顿歇这种基本的节奏因素在汉语诗歌中便显得突出了。这一方面上文已论说;另一方面,汉语语音的某些独特性,使汉语中的顿歇显得特别整齐、鲜明,并且有很强的规律性。这一方面则是本小节所要论述的。

汉语语音的几乎所有重要特点,都对汉语诗歌的“音节· 顿歇”节奏(简称“顿歇”节奏)发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一)音节与意义相结合的特点对“音节· 顿歇”节奏的作用

汉语音节是整体性的基本结构单位,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即是说,一个音节一般就是一个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整体,在构词和构形中可以独立存在,自由运用。例如“文章”一词由“wen”(文)和“zhɑng”(章)两个音节构成,每个音节都是由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构成的一个整体单位,不能分割开来;并且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意义,在汉语里独立存在,可以灵活地与其他的音节结合或者分离。如“wen”这一音节也可以与音节“bi”(笔)结合而为“文笔”一词,与音节“zuo”(作)结合而为“作文”一词,如此等等;但它们又可以分离开来单独运用。有的语言学者就认为,汉语音节的这一特点,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诸语言的首要标志,是汉语音节的第一个基本特点,它对于汉语许多现象和语言规律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8]

汉语语音的上述特点,对于形成汉语诗歌的顿歇节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由于这一特点,汉语诗歌就易于以一定数量的音节组成音义统一的音组。这种音组既然有一定的意义(它一般就是一个词或者词组),它的后面就容许有久暂不等的顿歇,这种音组及其后面的顿歇在诗句(或诗行)中的反复,便构成了汉语诗歌的“音节· 顿歇”节奏。

另一方面,由于汉语音节的上述特点,汉语在意义上的可分性就大,顿歇的可能性也就多。一句短短的古代五言诗,便可以划分出三个音顿,一句七言诗可以划分出四个音顿,一行现代九言格律诗也可以划分出四个音顿。这样划分出的音顿,不一定都是一个词或者词组,有时也将一个词或词组分拆在不同的音顿里,这在古代五七言诗里较常见。如:

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杜甫枟梦李白枠

其中“吞声”和“恻恻”两个双音词都被拆开来划分在不同的音顿里,即在这两个双音词中间要读出一点顿歇来。但由于每个单音节都有一定的意义,这种形式化的划分和读法并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

以上两方面的实质是同一的:一方面是就诗行音节的组合看的;另一方面是就诗行音节的分解看的。而把一行诗的音节组合或者划分成若干节奏单位,基本上是一回事。但从这两方面我们看到,由于汉语音节是音义结合的构词和构形的整体单位,汉语就易于构成含有一定音数的、末尾可以有顿歇的节奏单位音顿,并且一行诗往往可以构成有足够数量的音顿,这种音顿在诗句或诗行中的反复出现便构成汉语诗歌的“音节· 顿歇”节奏。

印欧语系诸语言的音节不具有单音结构并与一定意义相结合的特点,所以,这些语言的诗歌就难以做到以一定数量的音节来组成末尾有顿歇的音组。从而构成“音节· 顿歇”节奏。但印欧语系中的日尔曼语族诸语言,由于有明显的重轻音的分别,并有足够数量的重音和轻音,能够由单纯的音节组合———而不像汉语那样是音节与意义相统一的组合———来构成有一定重轻音形式的音组,这就是重轻节奏的节奏单位音步。如上文华兹华斯诗中的“solitary”一词,它的四个音节被分解、组合在“/Yǒn sō/lǐt焙/r yˇHīgh/”这样三个音组中,每个音组单独看都没有意义,所以末尾都不能有顿歇,因而不能是“音节· 顿歇”节奏的单位音顿,但是每个音组都有一个轻音和重音,所以是“音节· 重轻”节奏的单位音步,华氏那行诗的节奏就是由这种音步的反复造成的。

(二)音节构词的特点对“音节· 顿歇”节奏的作用

汉语音节由于是整体性的基本结构单位并与一定意义相结合,它在构词上也有相应的特点,那就是:古代大多为单音词,也有部分双音词;后来许多单音词逐渐双音化,所以现代大多为双音词。这一特点对汉语诗歌顿歇节奏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之点在于:汉语诗歌因而容易以词和词组构成等时性的音顿。而音顿的等时性是形成汉语诗歌节奏的基本条件。古代汉语既然多单音词,并有部分双音词,古代诗歌就很容易构成双音顿(二字顿):它或者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或者由一个双音词构成。古代诗歌从枟诗经枠起到后来的词和曲,其主要的节奏单位就是双音顿。五七言诗句未有一个单音顿,但读得较长,与句中的双音顿也等时。所以,古代诗歌能够由等时性音顿造成整齐鲜明的格律节奏。现代汉语多双音词,同时也有不少单音词和少量三音以上的词,汉语新诗也就易于构成双音顿和三音顿。三音顿中常常有一个虚字,读得较轻较短,与双音顿也大致等时。所以,新诗也能以大致等时的音顿造成整齐鲜明的节奏。

英语、法语诗歌等的词语的构成没有上述特点。例如,英语中不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很多,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也很多,五个音节以上的词也常见,因此,英语诗歌就难以做到以音数大致相等的词或者词组来构成等时性的、其后有顿歇的音组,从而产生顿歇节奏。上文指出过,在英语中,一个多音的词或者词组如果分解成若干个等时性的音组,那些音组往往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东西,其后也不可能有顿歇。法语音节在构词上也无汉语音节那样的特点,即它的词语包含的音节数量的规律性也不强。所以,虽然法语诗歌的节奏单位音段类似于汉语诗歌的音顿,一般也由词或词组构成,但音段包含的音数参差较大,等时性不强。

(三)音节的结构特点对“音节· 顿歇”节奏的作用

汉语音节中一般元音多于辅音,或者两者各占一半,有时单纯的元音也作为一个音节;音节收尾的都是元音或者响亮的辅音“n”和“ng”,所以汉语音节显得很清亮、圆满。

汉语音节一般辅音在前,元音在后,音节之间无连读的现象,所以音节的界线很分明,音节后面的顿歇也就显得整齐、鲜明。以上两方面都增强了汉语诗歌顿歇节奏的鲜明性和整齐性。枟现代汉语枠一书在论述汉语语音的特性时就说,“辅音和元音的互相间隔,形成分明的音节,使语言富有节奏性”。 [19]

汉语音节的上述特点也不为英语、法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所具有。英语音节中复辅音较多,常常两三个辅音联结在一起,并常常以辅音包括两个以上联结在一起的辅音收尾,所以英语音节之间的界线不够清晰,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顿歇也就不那么鲜明、整齐。试比较上文的汉语诗歌句“错!错!错!”与英语诗歌句“Break,break,break”,虽然两者都各由三个单音节词组成,但前者中每个单音节词后面的顿歇要比后者显得更鲜明,因为后者在发出响亮的“[ ei]”这个元音后,还要紧接着发出微弱不明的“[ k]”这个辅音。这种以辅音尤其是复辅音收尾的音节末的顿歇,比起以元音收尾的音节末的顿歇来,自然就显得不那么鲜明和整齐一致了。这行英语诗歌由于全由单音音步组成,其中无重轻之分,所以音步之间的顿歇在英语诗歌中可算是最鲜明齐整的了。如以一般有重轻音分别的音步所组成的英语诗歌看,其诗行中的顿歇往往模糊而无规律,加上连读和略音等现象,听起来显得接接连连的,远不像汉语诗歌那样,听起来顿歇分明、整齐。

法语的音节结构倒有些类似于汉语音节的地方。比如它也是元音占优势,也多为开音节等。所以,法语诗歌中的顿歇节奏因素比英语诗歌的较为明显。这是法语诗歌的节奏与英语诗歌的节奏不同却与汉语诗歌的节奏相近的一个原因。但法语还是有一些以不响亮的辅音收尾的音节,并且也常有连读的现象,所以其顿歇究竟没有汉语那样鲜明和突出。

刘若愚在其枟中国诗学枠中的几句话,与我们上述论点略同,兹引述以为结论:“中文音节的明确性,略音( elision)与连音( liaison)的阙如,以及通常每句的音节不多这些事实,也都倾向于产生顿音( stauto)的效果,而不像英文或法文诗那种更为流动的音韵连续的( legato)的节奏。” [20]

(四)音节的声调特点对“音节· 顿歇”节奏的作用

汉语音节有声调的分别,声调的语音特性和它辨别意义的功能,对汉语诗歌的顿歇节奏都有重要作用。

声调主要由音高的变化形成,同时也包含有音长和音强的变化。将古代汉语音节的四种声调分成平仄两类而在诗行中交替出现,便构成诗歌的平仄规律。汉语诗歌的平仄规律也是一种节奏形式,但上文已论说,它不是汉语诗歌主要的节奏形式。平仄规律倒是建立在诗句的顿歇规律基础上的,即基本上是依据诗句音顿的划分而发生交替变化的。因此,平仄规律起着加强顿歇节奏的作用,它使后者显得更鲜明、更强烈。

声调的平仄规律只出现于近体诗和词曲之中。而声调对所有诗体的顿歇节奏都具有修饰作用:由于汉语音节上声调的变化,本来是单调的顿歇节奏就富有变化,而不显得那么单调了。这是汉语诗歌顿歇节奏与其他事物的顿歇节奏以及非声调语言的顿歇节奏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如机械的鸣响“嘟———嘟———嘟———”,其声音和调子都是单调的,因而其顿歇节奏也是呆板和单调的。而汉语中同样是单音之间的顿歇节奏却有所不同,如“山(shān),水(shuǐ),花(huā),草(cǎo),树(shù),人(rén)”,(符号“-”表示阴平,“”表示阳平,“ˇ”表示上声,“`”表示去声)在各个音顿上就有声调的变化,相对地就显得不那么呆板、单调。由声调构成的平仄规律主要作为一种旋律(而不是节奏),对顿歇节奏的作用就更大:它配合顿歇节奏,使整个诗句在音调上显得铿锵悦耳,富于音乐性。

印欧诸语言没有声调,所以其诗歌节奏也就没有声调变化的修饰,而只有句子的语调变化的修饰(汉语诗歌同样有语调变化的修饰)。

汉语音节的声调有区别词意的作用,例如“jiā”(家)、“jiá”(夹)、“jiǎ”(甲)、“jià”(嫁) ,四个音节的辅音(声母)、元音(韵母)都相同,但是意义不同,这便是因为声调不同的缘故。声调既有辨别意义的作用,就应该读足它的调值,否则可能改变声调,包括变为轻声,从而也就可能改变词的意义。

例如“lián zǐ”是“莲子”,其中的“zǐ”(子)如读为轻声“zi”,便是“帘子”(liánzi),意思就不同了。由于汉语里轻声字少,大多数字都需要读得较重,相互之间重轻的分别就不大,这样,就不可能造成明显的重轻音规律。这是从声调辨义的角度看的,汉语诗歌不可能主要是重轻节奏。

上文说汉语音节大多响亮、圆满,对造成汉语诗歌的音顿节奏有重要作用,这里便看到汉语音节何以如此:原来它们需要读出固有的调值,以便区别意义。英语等语言主要以词重音区别词意,那重音响亮、鲜明,它前后的轻音听起来却有些含混不清。

这样看来,汉语音节的声调对汉语诗歌顿歇节奏就不但具有修饰的作用,在间接的意义上它也决定了汉语诗歌节奏不可能是重轻节奏,而只能是顿歇节奏。

第三节 “音节· 顿歇”节奏的形成

任何语言的诗歌节奏,都是在该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也如此。

上文论述汉语语音的特点决定汉语诗歌节奏主要是顿歇节奏,其实,那些语音特点也必然决定汉语自然节奏主要是顿歇节奏。汉语诗歌的顿歇节奏是在汉语的自然顿歇节奏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说来,是通过对汉语自然节奏的单位“节拍群”进行分解、组合而形成的。所以先简述“节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