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这几年你才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比心态,看谁先撑不住(4)

有时间管别人,不如先管好自己的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人因为心胸的狭隘,而导致利益冲突不断。这都是因为个人修养不够,同时又喜欢管他人是非而导致的。正因为没有管好自己、个人修养不够,才总是喜欢道他人长短、搅和别人的是非,才会导致了人际间的不和谐。如果人人都能好好地管教自己,不一心想着管别人,或者插手别人的事情,在个人修养上下工夫,清除内心的杂、欲望,就能够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管好自己,就是要学会自律,就是要做到约束自己的欲望、恶念,鼓舞自己积极进取、修身养性。

以前有一位归省禅师,担任一家寺院的主持,寺庙里还有一位禅师,叫法远。有一年天气大旱,很少有人拿粮食到寺庙去供奉,因此僧人们每天只能喝粥、吃野菜,每个人都面黄肌瘦。

一天,归省主持外出化缘去了,法远看大家饿得面黄肌瘦,就私自做主,将住持储藏在柜子里应急的粮食取出来做粥。可是,粥还没有做好,主持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其他的和尚一看都赶紧跑开了。归省禅师看着法远,生气地质问道:“这些粮食是寺庙里应急用的,你怎么能私自取出来?”

法远禅师说道:“弟子觉得大家都饿得面如枯槁、无精打采的,便把粮食拿出来用了,请师傅原谅。”

归省严厉地批评了他,并把他驱逐出寺。法远默默地离开了寺院,可是他并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走廊上找了个地方住了下来。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向佛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半年后,归省禅师无意中发现了他,问:“你在这住多久了?”

法远回答说:“大概半年了。”

归省禅师看了看他,问:“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还敢在这里住?你要住就要交房钱。”

法远听了,默默地走下山去,来到集市上,开始给人诵经、化缘,他把化缘得到的钱都交给了归省。

看到他的行为,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说:“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归省禅师让法远接任了寺里的主持,法远禅师也不负所望,最终将佛学发扬光大。

面对别人的指责,要先管好自己的心,不要过多地计较,太计较就会迷失自我,也会平添怨气。要做到“风吹云动心不动,见到境界不动心”,这也是禅的最高境界。

唐代六祖慧能去广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师讲《涅·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此有二僧辩论起来: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两人为此争论不已。六祖慧能听了,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大家听了,深为他的佛性所惊叹。

风、幡都是外界的变化。面对外界的转变,能不能做到不动心,这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定力。若无定力,心就会随外境变化而摇摆,便会受到外界的牵绊,心动就会生出杂念,杂念就会滋生妄念,内心便不可能平和、清净,更无法达到人格完善。

我们说,只有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自己。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痛苦,就是因为他所追求的东西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你管好了自己的心,心无烦忧,那么别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你烦恼。

俗语说:“欲壑难填。”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是有贪的欲望。正因为有这样喜贪的毛病,人生反而失去了更多。只有学会放下,你才能够有机会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放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放下是一种“提得起,放得下”的心情。处事时,该放就放,该断就断,不要因小失大。放下的快意,是烈日当头,含在嘴里的冰激凌所带来的清爽;放下的轻松,是奔波一天回到家后的那份安宁。放下是一种随其自然的心态,人生总是在取舍之间,面对不同的选择,应该学会放下,学会满足,这是智者的心态,是成功的阶梯。人生中那些不必要的负累太多,一直背负着前行,我们的心就终究无法自由,因为要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潇洒活出自己的人生。

管好自己,就要管好自己的心。我们的心中往往充满了忧虑,这些忧虑来自内心,是一切的烦恼的来源。人生路上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挫折、失败、打击、痛苦、孤独……在等着我们经历,只有以洒脱之心前行,我们才能走得更远。然而,我们说的洒脱并不是说要放弃,而是在不强求自己,不过分委屈自己的情况下,懂得衡量事物间的利弊得失,给自己一个更好地选择。

管好自己,切不可有从众心理。“羊群效应”带来的“人云亦云”,其实就是一种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心理,是影响人心判断的主要障碍,也是时人失去独特价值的主要原因。它使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我们独立判断,缺少明确的是非观。

当我们面对是非、毁谤、怒骂时,都应保持缄默,做到宽容待人,做到万事皆变,心不动,是非曲直,心内要有判断,不人云亦云。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豁达,一种坦荡,是一种力量,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洞悉,是我们成长的路上的一片绿阴,是我们家庭幸福的秘诀,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善意的理解,是一种无声教育,也是一种信赖,不是软弱,而是一片智慧的海。当我们以宽容之心看待世界的时候,事业、家庭、友谊等等也会变得更加稳固和长久。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在一片绿荫草地上,一对母女正在做赛跑游戏。突然,小女孩一个不小心脚下一滑,重重摔了一跤,疼得哭起来。此时此刻,她需要母亲跑过来安慰,帮助她。然而,母亲却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仍然往前跑着。最终,小女孩忍着疼痛,咬着牙爬了起来,继续往前追。最后,小女孩赢了,她比母亲更快地跑过了终点线。

在这个世界上,一旦你跌倒了,无论你摔得多痛,再多的眼泪、哭泣都不能减少你的伤痛。哭泣没有用,后悔也已经来不及,怨恨也无事无补,那么就先让自己爬起来吧。无论摔得多痛,也要先爬起来。高而基曾经说过:“请不要向任何人抱怨自己的不幸,因为安慰之词往往缺少一个人所要追求的东西,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里,谁能比谁幸运多少,谁又能比谁不幸多少。”我们不是菟丝子,为什么一定要寻求依靠;我们不是那随波的浮萍,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怜悯与同情,抱怨的后果只能是扼杀自己的勇气,腐蚀自己的人生。

有首歌唱得好:“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为从头再来。”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从头做起,重新踏上奋斗的旅程。也许人生之路少不了坎坷和波折,但是我们仍然要坚定自己的意志,怀着信念,扬起理想的风帆,向前追寻和进发。

跌倒了,爬起来!即使摔痛了,也要爬起来再哭。

追求成功的过程并不是常常一帆风顺,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失败也会常常与你做伴。而面对困境,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该如何做,这往往成为我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关键一环。正如音乐家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困境里百折不挠。

遇到困境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相反,它是一种磨炼,是一种考验,它可以带来无可取代的宝贵经验,而是否有重大挫折的经验关系到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表现。赫胥黎说:“经验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他如何面对自己的遭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与史塔桑管理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次研究,该项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越是经历过磨难的人,就越能够从磨难中走出来,面对困境的能力也会越强。

现实中,既不存在完全一帆风顺的人生,也不存在永远都会遭受挫折的人生,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困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能够看到和想到自己人生中光明和积极的一面。另外,还要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所有经历过的磨难,别人可能都经历过,甚至比你更严重。既然别人可以在跌倒之后站起来,你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从某种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的力量,并且自信而快乐地走下去。

困境是一种本身已存在的状态,是一种现实,当你处在其中时,你苦闷烦恼日子一样过,你开心快乐日子也是一样过。而一个人是否快乐并不取决于生活本身,只在于他的心。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面对困境,人的心境很重要,积极一点,或许我们就可能遇见命运的拐弯点,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们要坚信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路要怎么走,日子是否过得舒心,还是你自己说了算!

“一个人绝对不能在遇到困难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困难加倍。相反,如果面对它毫不退缩,困难便会减半。”这是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话。我们难免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那么,当你跌倒的时候,是选择想方设法地站起来,还是选择待在原地踏步或者哭泣自己的不幸呢?一个勇敢者的选择只能是前者。因为只有在跌倒的时候,能够获得重新站起来的毅力和勇气,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功。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要一心想着这个困境是多少地难以克服,情况是多么的糟糕,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地将眼光放在眼前,努力地让自己迈出那最初的一小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我们终有一天能够战胜它。

其实,只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强化,一个人面对困境的能力也是可以增强的。而那些对逆境适应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对事情有一定的控制感。在应对困境时,他们不但有积极、正确的态度,而且还会及时地迅速地行动起来。古人说得好:“有诸内,形于外。”积极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层面,然而想要有所作为,还要将其反映在积极的行动中,要知道“知而不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积极。

在纽约的贫民窟,女孩莉丝在这里出生了。那是一个充满着毒品、艾滋、饥饿的环境,莉丝在这种环境度过了她的童年。后来,母亲因为吸毒而染上了艾滋病,最后导致精神崩溃;父亲在极度的精神压抑下,开始酗酒,最后也进入了收容所。莉丝只好去投奔外公,可是连外公都不肯收留她,在无奈的情况下,她只能在街头流浪。为了能够生存下午,她靠捡垃圾生活着,有时捡不到东西时,她甚至偷别人的东西。晚上为了能够安然地进入梦乡,她只能整夜乘坐地铁,因为只有那里才温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