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狭隘:用心容纳善与恶(2)
[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孟子曾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问,我是否做到了仁的境地?是否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于仁也合于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不改,那么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再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如故,君子这时才感慨地说:他不过是荒诞的小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是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的。”孟子的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大气度、真正有大胸襟的人,在跟别人发生冲突、矛盾后,不仅不会对非原则性的问题抓住不放、喋喋不休,不仅只是不计小人之过,而且关键是要有严于责己的精神,只有具备严于责己的态度,才能真正不计小人之过,真正地做到谦让。
从古到今,小至个人私交,大至国家的君臣,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发生矛盾之后,则任何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只把眼睛盯着对方,不检讨自己,只知道责备对方,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
即使过失的责任主要在别人身上,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有“见不贤而自省”的气度。先正己,后正人;既责人,又责己。这就是古人说“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我”,“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清李惺《西讴外集·药言利稿》)责己就是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和活的榜样去教育人、感化人。这样,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教育批评才能起作用。如果只责人,不责己,就会助长自己的错误。这种人自身不正,去批评教育别人,又有谁会信服呢?
古今历史上具有人格感召力的人都是严于律己的。街亭之役,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疏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用人不当的过失,自贬三级。诸葛亮为蜀之相国,“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不仅因为他“用心平而劝戒明”,还因为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很多东西;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更会是得到人的心。要做到宽容,领导者首先要有宽广的心胸,善于求同存异,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总是对一些陈年旧账念念不忘,更不要对一些细枝末节斤斤计较,因为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属下在意的对象。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进,被商界奉为神明。
后腾清一原来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长,由于非常仰慕松下,于是离开三洋公司投奔到松下的公司,担任厂长。他本想大有作为,但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的失误,一场大火把工厂烧成了一片废墟。后腾清一非常担心,因为不仅厂长的职务保不住,还很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他知道平时松下是不会姑息部下的过错的,有时为了一点小错误也会发火。但这一次让后腾清一感到意外的是松下连问也不问,只在他的报告上批示了四个字:“好好干吧。”
松下幸之助的做法看似不可理解,这样大的事故竟然不闻不问。其实,这正是松下的过人之处。
松下明白,后腾清一的错误已经铸下,再深究也挽回不了公司的经济损失。另外,大多数人在犯小错误时,并不介意,所以需要严加管教,而在犯了大错误时,任何人都知道自省,还用你上司去批评吗?松下的做法深深地打动了下属的心,由于这次火灾发生后,后腾没有受到惩罚,自然会心怀愧疚,对松下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努力地工作来回报松下的宽容。松下用自己的宽容,换得了后腾清一的拥戴。
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计过失是宽容,不计前嫌是宽容,得失不久据于心,亦是宽容。宽容犹如春天,可使万物生长,成就一片阳春景象。
宽以待人的上司看似软弱、糊涂,实则为自身进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宽容上司的精明之处,便在于此。以宽容对待狭隘,以礼貌谦恭对待冷嘲热讽。不将一丝哀怨气恼挂在心头,不将心思牵于一事一物,这是作为一位领导者理应具备的容人雅量。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往往是责人则明,责己则昏;责人则严,责己则宽。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可以批评指责,但不能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因为批评指责是针对别人的,往往不讲分寸,不顾事实,甚至信口开河,捕风捉影。这种批评指责不仅影响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助长清谈空议、言行不一、惹是生非的不良风气。
韩愈曾作《原毁》一文,考虑当时士大夫阶层嫉贤妒能,毁谤他人的不良风气的思想根源。文章指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是对人对己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对自己的要求全面、严格,对别人的要求简约、宽厚;另一种对别人的要求很周详,对自己的要求则低而少。
文章认为: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是由于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古之君子”都是以舜和周公这样的圣贤为标准,认为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因而对自己的要求就严格而周全;对别人则先看到他的优点和进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图其新不究其旧”,唯恐损害别人为善的积极性。这样,对别人的要求自然就宽厚而简约了。“今之君子”则不然,他们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唯恐别人有好名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则比普通人还低,“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还没有取得一点进步就停止了。这样,他们责己廉、责人周,也就不奇怪了。文章进一步揭露了“今之君子”对人严、对己宽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两个字;“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自己懒惰懈怠,不求进步,又嫉妒别人进步,因此,“事修而谤兴,高而毁末”。谁能办成好事,谁有高尚的品德,就会受到他们的诽谤打击。韩愈对世态人情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
今天,我们研读韩愈的《原毁》,仍然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对己宽、对人严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而问题的实质也是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看别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优点多;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别人马列主义;批评别人往往苛刻求全,不及其余,攻其一点;批评自己的时候则轻描淡写,强调客观,覆短护私;不看别人的现实表现而纠缠过去的恩怨是非。出现这种情况,也和“怠”与“忌”不无关系。自己不求进步,不思进取,又害怕别人进步,获得成就和名声。应该去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风气,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检查自己工作上、思想上的缺点;同时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鼓励、支持别人从善向上的积极性。
宽容之所以必要,一则因为宽容可以赢得下属的忠诚,保持其积极进取的心;二则因为宽容可以使自己不受一时得失的影响,保持对事情正确的判断;三则因为宽容可以建立企业内部融洽的关系。
[5]让宽容成为一种习惯
马修·亨利说:“我曾经听说,有一对大虾的脾气都很急躁,但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却相安无事,过得舒适而安逸,因为他们制定了一条共同遵守的原则——一个人发怒时另一个就保持冷静。”
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一旦发现自己将要发火时,他就会降低声音来控制怒气。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处于情绪激动的情况下,那么一定要紧闭嘴巴,以免变得更加愤怒。许多人甚至会因为过分愤怒而死亡,突然的暴怒往往会引发一些突发的疾病。
阿特姆·沃德说:“乔治·华盛顿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了。他头脑清楚、为人热心、处事冷静。他从来不会突然爆发激烈的感情或者陷入深深的感伤。大多数公众人物的主要缺陷就是感情的爆发或者情绪波动。他们行事匆忙而草率。在压力大的时候,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他们急不可待地跳上路过的第一匹马,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正有一只蜜蜂叮在它身上,这匹马四处乱踢,心烦气躁。当然,这个人肯定会从马背上摔下来,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当他看到大家蜂拥而至,对他赞不绝口时,他马上开始变得心浮气躁、盛气凌人,而不是心平气和、实事求是。他们不懂得,现在大家把他捧到天上,一旦他们认为自己受骗上当,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狠狠地摔在地上,从此他就可能一蹶不振。华盛顿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
习惯性的宽容可以带来平静,而且非常美妙,它能使我们免除很多激烈的自我谴责。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挑衅,能够做到一言不发,表现出一种未受干扰的平静心态,当他这样做时,他必定不会感到后悔,而是认为自己做得完全正确,所以他的心灵会非常安宁。
如果相反,他当时发怒了,或者因为自己不小心说错了话,或者仅仅因为当时的愤怒或者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而使他显得有失风度,随后他必定会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紧张和易怒是一个人个性中的最重大的缺陷之一,它往往是激化矛盾的催化剂,它往往会破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使他的个人生活变得很糟糕。
成年时候的亚伯拉罕·林肯,是一个一触即发、性急易怒的人。但后来,他学会了宽容,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具有说服力又有耐心的人。他曾经对陆军上校福尼说:“我从黑鹰战役开始养成了控制脾气的好习惯,并且一直保持下来,这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
出言不逊的言辞那只是虚弱的标志,不会给任何人带来过一点儿好处。没有人会因为它而变得更愉悦、更富有或更聪明。它从不会使人受到他人的欢迎;它令有良好修养的人反感,使善良的人感到厌恶。
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经描写了无数失控的情绪造成的精神毁灭的例子。他笔下塑造的约翰王,因为其对权力的欲望逐渐泯灭了高尚的品质,结果沉沦到几近失控的地步,像一头野兽。另一位李尔王,则是失控的情绪的牺牲品。在麦克白先生那里,野心超越了荣誉,甚至促使他走上谋杀犯罪的道路,而谋杀后的懊悔、恐惧与自责又立即带来了可怕的报应。而奥赛罗是被自己嫉妒的怒火慢慢毁灭的,其他人物的遭遇更说明了这样的教训:那些不能宽容的人一定会遭到他们朋友的冷落。
很多名人写下了要学会宽容的无数文字来劝诫人们。乔治·艾略特则说:“如果人们能忍着那些他们认为无用的话不说,那么他们无数的麻烦都可以避免。”赫胥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希望看到这样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接受过很好的训练,有着非凡的意志力,应意志力的要求,他的身体乐意尽其所能去做任何事情。他应头脑冷静,逻辑清晰,他身体所有的力量就如同机车一样,根据其精神的命令准备随时接受任何工作。”詹姆士·博尔顿说:“少许草率的词语就会点燃一个人、一户邻居或一个民族的怒火,而且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常常发生。许多的诉讼和战争都是因为言语不和而引起的。”
世界上没有人天生有那种不需要任何注意和控制的好脾气,但也没有哪个人天生脾气就十分糟糕;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情绪激动的情况下,那么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以免变得更加愤怒。
[6]要宽容不要狭隘
世界上有什么是宽容无法给予的?你希望和平,你想要幸福,一个明晰的目标,一颗理智的头脑,一种高尚价值还是旷世之美?你想拥有关爱与安全,还是无时无刻的保护?你渴望免受伤害的温柔,那永不被打扰的平静安宁,还是永恒的慰藉?
宽容可以带来这一切,甚至更多。当你休息的时候,他抚慰你的额头,轻抚你的双眼,为你驱除各种恐怖与恶魔。当你从梦中醒来时,它在你的眼中流光溢彩,为你带来整天的快乐,迎接你的又是幸福快乐的一天。
希腊抒情诗人乔治·瑟菲里斯有一句诗,意义隽永,耐人寻味:“宽容的感觉就好似路边的野玫瑰,虽被践踏了,却把芳香留在了路人的鞋上。”这是永远也无法穷尽宽容的重要意义。我们迟早都会体会到,它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一颗宽容的心保佑你穿越死亡的阴影,填平了心与心之间的鸿沟。
宽容是一种品质,是做人的一种选择。很多人之所以不能达到宽容做人,正是因为狭隘的存在。每个人都难免狭隘,这是很多人的通病,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对症下药,治好这个病。
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曾经是一对论敌。他们围绕定比定律争论了有9年之久,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最后的结果是普鲁斯特获得了胜利,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
但是,普鲁斯特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他真诚地对与他激烈争论了9年之久的对手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责难,我是很难进一步将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时,普鲁斯特特别向众人宣告,定比定律的发现有一半功劳是属于贝索勒的,是他们两人共同促使了定律昭示天下的。
普鲁斯特把贝索勒的责难和激烈的批评,看作是对他的研究的一种难得的激励,是贝索勒在帮助他完善自己。这与自然界中“只是因为有狼,鹿才奔跑得更快”的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