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生是苦或是乐,往往取决于你的一个念头。(2)
04 敲敲你的周哈里窗
在生命的学校里,
最大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成就,
而是能征服你的内在世界;
这趟漫长艰巨的旅程不是外在的,
而是沿着你自身存在的路径走去。
——巴西精神科医师 奥古斯都·库里
突然被公司告知自己即将被裁员,中年男子沮丧极了,明知道坐在对面的人事顾问只是公司请来的外部人员,还是忍不住心中悲愤的情绪,将对方痛骂一顿。
最后,他索性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摆在对方的面前,问:“你说,我该怎么跟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说,我被裁员了?”
人事顾问灵机一动,丢出了另一个问题,“你知道小孩为何喜欢运动员吗?”人事顾问接着说:“小孩喜欢运动员,是因为他们勇于追求梦想。”
中年男子的表情颇不以为然,并说:“那又怎样,我又不会灌篮。”
“对,但你会做菜。”
中年男子有些惊讶,正当他还在疑惑,对方怎么会知道这件事情时,人事顾问又说话了。
“你的履历表写过,大学时副修法国厨艺。当大部分的同学都到快餐店打工时,你却选择到法国餐厅端盘子。”认真地看着中年男子,人事顾问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大学一毕业,你就进到这家公司,告诉我,他们一年付你多少钱,让你放弃那些梦想?”
“年薪两万七(美金),第一年的时候。”中年男子回答。
“那你何时才要停止,回头做些让自己快乐的事?”
“这是个好问题。”
“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替公司卖命,他们就像你一样,每天打卡上下班,却不曾有一刻觉得快乐,”人事顾问露出极为诚恳的微笑,说:“你现在有机会了。”
即便这只是电影里的一个小桥段,人事顾问却绕了一大圈,目的也不过就是想“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协助中年男子接受被支遣的事实,而后乖乖收拾物品离开。但不可否认,人事顾问讲的那番话还真是有道理。我在想,换作是我,也应该会被说服,甚至于觉得公司的支遣是一种祝福,代表上帝想借此告诉我:圆梦的时候到了。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这么正面地看待这件事情,也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内心那个等待自己去实现的梦想是什么。一旦心中没有亟欲前往的目的地,就很难脱离当前的处境,除非像故事中的中年男子一样被现状给主动踢开,才会逼得自己去思索——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看看这个数字吧!根据统计,全世界每秒钟大约有四点三人出生,每分钟有二百五十九人,每小时有一万五千多人,每年大约有九千万人。我无意贬低任何人,但请想想,在这个人口爆炸的年代,世界上多一人或少一人,有什么差别吗?一家公司多了你或少了你,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那又是为什么,你我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目前为止,公认的答案是:每个人此生都肩负着一个使命(或称天职)。这个天职,可能是成为一位灵魂医治者、一位创意厨师,也可能是一位称职的父亲或母亲……
天职,还可能随着人生阶段不同,以不一样的角色来运作。像是步入社会的前十年,我用来执行天职的角色是新闻记者;往后的十年或者更久,就是作家和咨商心理师(也许会再增加其他角色)。表面上看来,这些角色之间似乎毫无关联,但骨子里,我在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在和他人的灵魂进行深度对话,并借由某种形式的输出,将生命的观察和见解传递出去以帮助更多的灵魂。
这就是我的天职。你的呢?天职只会以召唤的方式,引导你走向它(但多数人选择停留原地),不会突然凭空掉下来,因此有不少人可能活了大半辈子,都还不知道自己的天职是什么?
想发现天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闭上眼睛想想,若是现在不用考虑任何现实或经济问题,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请不要跟我说像是环游世界或在海边度假那一类的答案,那相对是关于生活形态的描述而非生命角色的扮演。
我们再以故事中的那位中年男子为例,他的天职,很可能就是成为出色的法国料理厨师,通过美食带给顾客幸福。
当你的工作内容本身就是在发挥天职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所谓的工作和生活之分了。况且,生命本来就不应该被切割成以片段的形式存在,不是吗?
在离岛当义工时,认识了当地一位小学老师。他的经历很有趣,高中念的是美工科,因为参加救国团的团康活动,接触到原住民小朋友,启发了他想继续升学,以及毕业后当老师的念头。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年后,他还真的当上了老师,在北部一所小学任教。只不过,执教鞭的日子还没过多久,他的一颗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有一天,我人在学校教室里教小朋友画画,猛一抬头,看见外面的天空,心就飞出去了……”他很清楚,那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表示他该回到原乡部落,以大自然为教室,教原住民小朋友念书。
几经波折,不顾家人的反对,终于,他来到离岛一所小学校任教。不同于都市学校的师生关系,在离岛小学,不管上课还是放学后,都有一群原住民小朋友围绕着他。对当地的孩子来说,他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是朋友,陪他们一起面对人生的大小事,即使教学过程中难免受挫,但看得出来他是真心热爱这份天职,因为脸上的笑容,通常骗不了人。
若是看到这里,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发现天职,也还不清楚对什么有兴趣,那么美国的两位社会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他们在一九五五年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论,或许会对你有帮助。
周哈里窗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由四个面向所组成,分别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他人知道)、盲目的我(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隐藏的我(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及潜在的我(谁都不知道)。这个理论大多被用来促进组织的人际沟通,但也很适合用来自我探索。
“公开的我”和“隐藏的我”,都是你已知的部分,就不再赘述;“潜在的我”,是你和他人都不知道的一面,想要进一步开发,通常需要心理咨商专家的协助,所以也先不谈;这么看来,能够尝试自行开发的,就只剩“盲目的我”这一项了。
开发方式,就是去找那些比较了解你的人,请他们谈谈从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你,应该会揭露出一些不同的面向。
或许有人会告诉你,他发现你很有爱心或对数字很敏锐,诸如此类的答案。在此过程中,请怀着一颗开放的心,聆听每个人的叙述。但也要注意,不要全盘接收以免被对方的看法所主导。总之,试着敲敲不同的“窗”就对了,多少会拉近你和天职之间的距离。
微笑标签Smile tips
每当经济不景气,许多职场工作者就会开始担心饭碗不保。
其实只要慢慢找出天职,把自己摆对位置,你的价值就无可取代了。
05 别忙着讨好每一个人
我时常诧异,
虽然每个人都是爱自己甚于爱他人,
但他们重视别人的观点,
却甚于重视自己的判断。
——马可
大学毕业,进到公司任职,女子的表现非常认真,工作表现也不俗。熬了几年之后,终于如愿升上了主管位置,这让她非常开心。但没过多久,烦恼就跟着来了,因为她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做,好像都会得罪人。
公司老板察觉不对劲,便找了个机会私下关心她。“怎么啦!看你最近的心情好像不是很好,工作也打不起精神,有点施展不开的感觉,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女子缓缓道出内心的挣扎。她说:“为了凝聚部门的向心力,我总是尽力讨好每一个人,开会时,只要有谁公开反对我,我就会试着去迎合他,照他的意见来做,但这么一来,又会得罪其他不同意见的人,到最后,反而两边都不讨好。”
“那就对啦!你觉得一个人有可能讨好所有的人吗?”老板看到女子摇头后,接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有些人的立场基准点是为了把事情做好,但也有些人的立场基准点是为了一己之私。”
“那我该怎么做呢?可不可以给我一些建议。”
“最好的方式就是跳脱立场之争,站在制高点来评估各方意见,就比较能判断谁的意见最合适。作了决定之后,就不要害怕承担后果,撑起一把隐形保护伞,躲开责骂的雨滴,不要让它湿透全身就好了。”
女子认为老板说的话很有道理,便照做了。而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她在作决策时更精准,整个人也开心多了。
没有人喜欢得罪别人,但现实是,你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如同故事中的那位老板所言,每个人的意见背后,都有一套自己的考虑,像是利益考虑、喜好考虑、经验考虑等。
一个有胆识的决策者面临各方的不同意见,所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回归到问题或事件的本质,来思考什么是最合适的做法。其次才是考虑人的感受,否则就会永远在人的问题里面打转,什么事都做不好,最后还可能会变成众矢之的。而借由这个故事,其实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自己在人际互动中,是否也是属于讨好型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曾经归纳出四种不一致的沟通形态。第一种就是讨好型,这类型的人最常有的表现,就是牺牲自己去取悦别人,因而经常会忽略或掩饰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故事中的女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与第一种讨好型相反,指责型从字面上就不难猜想得到,此类型的人经常会把错都推给别人,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第三种是超理智型,这类型的人则是一板一眼,只在乎事情符不符合规定,不愿意变通。第四种是打岔型,这类型的人喜欢借由打断别人的话来引起注意或是顾左右而言他来逃避真正的问题。
想确认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最快的方式,就是回想一下,你在面临冲突或压力的情境下,通常会采取上述哪一种应对之道?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你所属的型态。而无论你是属于哪一型,我都可以直接断言:你,并不快乐。因为上述四种都是属于“不一致”的沟通形态,也就是说,你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与内心真正的感受并不一致。
当一个人无法坦然“做自己”,怎么会快乐呢?
我替自己感到庆幸,因为我是属于心理学家口中的“一致型”。要成为这类型的人,通常要先有足够的自我认识和成熟度,当内在资源够强大,也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时,就比较不会因为外界压力,作出和内心想法不一致的选择。
举个最近的例子。开始出书之后,就常会有人建议我,要怎么自我包装和营销,或者要怎么找机会公开推广新书……通常我都是听听而已。我知道友人们是出于好意,问题是,这都不是我写作的主要动机和追求。
我之所以投入写作是因为喜欢分享,也希望能透过文字获得这个世界的祝福。若是有朝一日名利双收,我乐见其成;若是没有因此大红大紫,书籍却有稳定的销售量,我依旧乐在其中。因为透过写作的过程以及读者的响应,我已经得到我要的满足和肯定了。
虽然人生在世,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照着自己真正的想法去执行,有时候,难免有些身不由己,但还是可以尽量朝“一致性”这个方向去努力。渐渐地,你就会发现,生命中一致性的程度有多高,快乐指数就会有多高。
微笑标签Smile tips
为什么当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给人不真诚的感觉?
原因正是出在,每个人都表现得“不一致”,才会出现彼此猜疑或不信任的情况。
试着做回最单纯美好的自己吧!
这么一来,不用处心积虑讨好任何人,别人也会对你留下好印象喔!
06 和失败交朋友
一旦我和敌人交上了朋友,
也就击败了敌人。
——前美国总统 林肯
他的人生,不曾面临过这么重大的失败。
初中就读第一志愿,毕业后,高中联考失利,只考上了第六志愿的夜间部,让向来就对他期望甚高的父亲得知后几乎崩溃。“完蛋了,儿子啊!这一切都完蛋了!”说完,他的父亲跪在地上,抱头痛哭。
那一幕,深深烙在他脑海里。当时的他,真以为人生就此完蛋了!内心的自卑感也由此而生,情况严重到,每当他走过学校过道,经过一面大立镜时,头连抬都不敢抬一下,只因没有勇气看到镜子当中那个挫败的自己。
为了弥补不足,他比其他夜间部同学都学得认真,不只利用白天没上课的时间去美国新闻处阅读英文书籍,还开始尝试写作、四处投稿,向作家生涯积极探路。同时,也跟其他夜间部的同学合作,做起小生意,赚钱养活自己。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大学联考在即,他告诉自己:“这一次,绝对不能再让家人失望。”努力拼搏下,终于如愿进入一所国立大学就读,并在往后的人生里,成为一位知名作家。
人生的转变之大,让家人都难以置信。
如今,当他再回头去看那一段求学生涯时,才深刻体会到,当初以为的“失败”,其实根本不是失败,而是一股激励自己更努力上进的正面动力。
当一个人害怕失败时,那么“失败”就变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但有时想一想,什么叫作失败呢?有位骑单车到西藏旅游的年轻作家曾经分享过,当他在西藏陷入饥寒交迫,几乎快抵达身心极限时,他真的一度考虑要放弃,不想完成这趟攀行西藏高原的目标。
但也就是在那时候,他开始认真思索,失败的定义是什么?
后来发现,其实“失败”这两个字,不过就是一个中性名词,中断目标或达不到预先期望,虽然多少令人沮丧,但过程中,却能帮助一个人认清自己的能耐和能力。而这样的收获,有时还远大于直接迈向所谓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