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赞曰。第七鸟吟妙法。分文为二。一叙灵禽。二去疑执。初文有五。第一总叙灵禽。第二分别名字。三传和雅韵。四诠显法音。第五闻兴善念。此即初也。复次者复重也。次以次反复征问故云复次。彼国者。即西方常有恒有也。种种者。不一故云种种。奇妙者奇异也。妙殊妙希奇也。杂色者毛色异也。问净土殊胜尚无凡夫。何故飞禽亦生彼国。答弥陀变化而有灵禽。赞利法音庄严国界。故下经云。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经云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赞曰。第二别列名字也。白鹤者。丹朱作顶霜雪为毛。鸣之则声振九皋。舞之则雅和八节。迥异诸鸟故云白鹤。孔雀者。天生灵鸟迥异凡禽。顶戴绿冠身严众彩。故云孔雀。鹦鹉者。毛严翡翠觜饰朱红。羽轻俊以能飞。舌纤长而解语。故云鹦鹉。舍利者梵语。此云鹙鹭鸟也。幼而且俊。俊而又灵。斯项而万里飞腾。增妙而千般音韵。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音声美妙身体殊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者怡神悦思。妙音鸟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共命也。
经云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赞曰。第三传和雅韵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共十二时也。出和雅音者。和即柔和。雅妙音韵西方灵鸟不并凡禽。音韵柔和言词雅妙。故云出和雅音也。
经云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赞曰。第四诠显法音也。演畅者。演者水流不绝之貌。畅者宣畅。五根等者。三十七菩提分法。经中阙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也。下有等言。等此三位。今释此法略为七位。一四念住。谓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修定故。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如名以为五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分。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定正命正念正精进。其正思惟体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正业以无嗔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为正命。离五邪命俱以无表色思为体。余如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有一。谓喜。别境有三。谓念定慧。善有四。谓信勤舍轻安。色法有一。谓无表色。菩提所修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如是等法者。上等根力觉道。下等念断神足。故云如是等法。或可等者谓六度万行等法。不尔。余法何故不演也。
经云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赞曰。第五闻兴善念念三宝也。佛义如前。法者梵语达摩。此翻云法。法即执持物解也。谓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僧者梵云僧伽。此名为众。和合义也。谓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无违。戒和同修。见和同止。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故名僧也。皆可重故名为三宝。鸟传妙法人发胜心。念三宝之芳名消百生之障累。问灵禽演法数目颇多。众念名一何微妙鲜。答禽传广法表词说之无穷。人念三名绾众善而俱尽。
经云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赞曰。第二去疑执。文分为五。一遮非实报。二征问因由。三答无三趣之名。四通无恶道之字。五正辨化现之情。此初也。汝者呼于弟子故云汝。勿由莫也。莫谓此等灵鸟等实是罪报恶业所生。闻说灵禽恐生滞惑。谓净土之恶缘未息。令一会而胜意不生。所以遮云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经云所以者何。
赞曰。第二征问因由。所以者何由义。非是实报。因由者何谓也。
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趣。
赞曰。第三答无三恶之名。三恶趣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也。地狱者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器。受苦众生所居器物。饿鬼者多诸恐怕久受饥虚故名饥鬼也。畜生者或云刃六反或云希六反。人之畜养故。或云傍生。造业傍故。受报亦傍。因便令辨。六趣广有章门。如别处说。问有何所以恶道俱无。答生居净土善业缘深永除异类之身。尽是同生之众。只如天宫胜境。尚须善业所招。极乐殊方岂有恶因能往也。况彼尊发愿言。设我得佛国中有三恶趣者不取正觉。故知无也。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趣之名何况有实。
赞曰。第四通无恶道之名字。名字犹无。何况实有禽类之质。
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赞曰。第五正辨化现之情。当初众会各有疑心。既非实报之身。此等因何而有引。此一段经文答也。问弥陀神力广变佛身。睹相好以发心。听梵音而悟道。何故作诸禽类显发教门。答化身为佛未是希奇。乃现灵禽令生牢遇发难遭之胜想生殊特之信心。化现多途何足为难。况随类化身处处皆说。琼林宝网皆演法音。流水清风尽谈真教。有斯所以乃现灵禽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国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赞曰。第八风吹乐音也。文分为四。一风摇宝树。二声似乐音。三闻兴善念。四结成庄严。此初二文也。微风者细风也。非猝暴风也。吹树及网罗即发微妙音韵。譬如者。譬者况也。如由似也。况似于百千种音乐同时俱奏也。细风徐起吹树网罗。音韵而遍满十方。雅妙而便同众乐。故云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
经云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赞曰。第三闻兴善念也。自然者惯习任运名曰自然。非无因缘名自然也。生念佛念法念僧者。三宝之名如前释也。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自耳闻故。三高声念。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应作四句分别。一心念口不念。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瑞相经云。清风徐起不寒不暑。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上微妙法音。其有闻者尘垢不起。自然快乐如得三昧。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四结成极乐庄严。易知。
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赞曰。下第二辨佛身功德也。文分为二。初明化主功德。二辨听众功德。初文分三。初征问佛号。二正辨得名。三明成佛劫数。此初文也。佛自征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赞曰。第二正辨得名。而有二义。一约光明得名。二约慧命得名。此即初。光有二种。一内光即智内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金刚不坏之体无碍解脱之身如净琉璃表裹莹彻。彼方境物悉现光中。羽之只有一寻。展之动论无量也。无量寿佛经云。身多光故乃至无量等光众生遇彼光者三垢消灭。若在三涂见光息苦寿终之后皆得解脱。大论云。阿弥陀国诸菩萨众身之常光照十万由旬。若是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又观经云。彼佛身如百千万亿夜魔天阎浮檀金色。其身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其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无数化菩萨而为侍者。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有此光明故号阿弥陀也。问光照十方无量世界者。此土人民何以不睹。答道合即千里悬应。世乖则肝胆梵越。如翳者不睹于曦光。岂曦光之有咎。似聋者不闻于雷震。非雷震之有愆。众生业累增强。佛有光而不见。
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赞曰。第二答寿命得名。寿命者第八识上连持功德也。即是不相应行中摄也。无量者无其限量。无边者无彼边际。阿僧祇劫者此云无央数劫也。问彼尊彼众身属有为。未逃四相迁移。争免一期磨灭。答舍两重生死获五蕴常身。悲愿无边身命何尽。况又杀业久已寿命延远也。问弥陀已居果位寿命无量可然。人民见处因中。何故亦同彼佛。答业累轻鲜善种增强。既非分段之身。永离去来之质。与佛齐等于理无违。故无量寿经曰。彼佛寿命长远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成罗汉共尽思惟百千万劫不知寿限。菩萨天人寿命亦尔。又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类生其国悉至泥洹。若菩萨者皆令作物作物已更展转教化十方之类亦复作佛。作佛已更转教化一切众生悉至泥洹。然后涅槃。是知寿命无量也。问彼国人民者为是分段为是变易。答若论报土即便变易之身。若说化净国中分段尚犹未舍。问彼佛寿命长远此经自明未审。成作佛已来至此于今几劫。
经曰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赞曰。第三明成佛劫数。
经曰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是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赞曰。第二辨听众功德。文分为四。初小大两众算数无边。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三劝生彼国。四劝生利益。此初分二。初辨众多少。二结成庄严。此初也。声闻弟子者。因声悟道故曰声闻。弟子者。长在我后名弟。解从我生名子。皆阿罗汉者拣前三果故也。非算数之所知者。算数之不及故。菩萨亦如是者。亦同声闻算之不及。问浊世众生业重难化。教说三乘。净土人众信深易劝。何言四果。答有二意。一欲明化泽被浅深故。五逆十念亦生其国。二显庄严眷属故多众围绕。故虽是净土亦有声闻也。故法华经云。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亦说三乘。故观经云。小乘根者生到彼土得四果也。问若论真净报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论化现。净方四果尽皆得往。何故云皆阿罗汉。不说余三果耶。答报净土中声闻权化。约其殊胜。不说化净土中四果。皆有加行位中能伏分别得居净土。无量寿经云。二乘种不生。约报土。
经曰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二结成庄严也。
经曰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赞曰。第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文分为二。初新生不退众。二补处位高众。此初也。阿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语。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证不退。四行不退。五烦恼不退。不被烦恼所退转故。问生居净土何故不退。答无五退缘故。一无病苦缠故。二无违行故。三常诵经法。四常营善事。五长和顺无诸违诤事。所以不退。此界人多退反此应知。又有欲境所牵多诸退屈也。
经曰其中多有一处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
赞曰。第二补处位高众。一生补处者。补者补阙。处者处所。此等菩萨因圆十地劫满三祇。尽此一生便成正觉。故云一生补处也。余经文易见故。只如弥勒现居天界当来果成。一生补大觉之尊三会度无量之众。即是此类。故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各到一生补处。以本愿力故生彼即入补处之位。
经曰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赞曰。第三劝生彼国。现在未来一切众生闻我向来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问慈氏天宫快乐不少。胜侣颇多。何须坚劝往彼西方。答若论兜率即胜人间。乃并西方全成微劣。胜劣既异。彼此各殊。劝生西方舍劣求胜也。胜劣有异者。净土十胜天宫十劣。净土十胜者。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子不居胜。六修行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胜。十十念往生胜。天宫十劣者。一所居国土劣。二所化寿役劣。三界系摄属劣。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杂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秽方非净劣。八国土庄严劣。九善念摄情劣。十修行劳苦劣。有斯十胜十劣所以劝生彼国。
经曰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赞曰。第四劝生利益。诸上善人者。善者过现益物谓之善。人即前声闻不退及补处等菩萨也。俱在西方一会处也。同师进业必假良缘。朋家作仇事资恶党。孟母移居于胜处。宣尼不饮于盗泉。盖耻恶而慕善也。慕善则芳兰袭庆。朋恶则鲍肆荤风也。劝生西方亲之胜侣也。
经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赞曰。自下第二举极乐之因殊。文分五段。一遮少善。二说多因。三圣众来迎。四众生生往。五结劝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根得往殊常净土。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斯所说果著因微。何故少善因缘不生彼土。答十念得生净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善因缘。乃被精进劝学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