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防空洞是一项“神圣”任务
20世纪70年代,数以亿计的民众参与到挖防空洞的运动中,全国挖洞的总长度超过万里长城。
1969年3月和8月,苏联边防军在中苏边境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引起了中共中央的警惕。8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国人民防空工作领导小组,周恩来作为领导小组组长,号召广大群众“备战、备荒、为人民”,加强防空工作。到了10月,林彪以“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为由,发布《紧急指示》,要求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靠山、分散、隐蔽”成为了当时建设重点工程的重要指导方针。遁入防空洞,正是“隐蔽”的一大法宝。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句耳熟能详的批语,是毛泽东关于大修防空洞的一句最著名的指示。早在1956年2月,毛泽东就表示:“地下防空室,这笔钱不能省。”70年代,在全国70多个重要的大中城市里,数以亿计的民众迅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深挖洞”群众运动。
防空洞的开挖工作,当时由有关部门统一负责规划实施。各单位、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组织人力参加,作为全民性义务劳动的一项“政治任务”。
1969—1973年,是“深挖洞”的第一个阶段。当时只对面积有要求,每人半平方米。挖的简易防空洞覆盖层为2米,只能防弹片。工人、干部、学生,各行各业人民群众都被发动起来,拿起锄头、铁锹和斧子等工具就往地下挖。大院、住房、办公楼、商店,都成了挖防空洞的地点。有人回忆说:“企业车间的机床要转到地下去,所以要在地下挖洞。除了单位,家里和学校也要挖,上班的职工下班回来自己挖。回来后,不光要挖自家的,街道上还有街道的公用工程。”
所挖的防空洞里面一般是1米宽、2米高、顶部呈拱型。由于洞内地方窄小,挖的时候都是一二个人在里头用锄头或铁锹挖,挖了一段时间后,便由其他人将挖下来的泥块搬出洞外。挖泥比较辛苦,因此,只能轮流上阵,日夜开工,就算不停地挖,每个洞口的开挖进展,一天也只能挖1~2米深。每挖到一定的长度后,由泥水工匠用水泥红砖将两边墙壁砌成拱型加固。防空洞里面每隔一段距离都安装有照明电灯,方便人们施工和进出。
那时,小孩子们都喜欢到防空洞劳动干活,因为洞里面有纵横交错的洞口,像迷宫一样,尤其在夏天,里面非常清凉。当时,参加挖洞的人根本不会考虑到安全问题,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在完成一项“神圣”任务。因为在那个年代,家庭成分和表现不好的人是不会被安排来挖防空洞的。
1974—1978年,“深挖洞”工程向永久性发展。新挖的工程必须达到能防小型炸弹直接命中的要求,洞深8米,覆盖层不少于4米。同时对原有工程进行加固,要求能够防水、防火、防辐射。在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的年月里,“深挖洞”运动受到了重点支持。原首都人防办副主任张一民回忆:“挖洞的经费根据城市人口多少决定,1971—1978年,国家每年拨给北京两千万元。”
全民“深挖洞”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全国挖洞的总长度超过万里长城。
1974年12月25日,时任美国驻京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参观了大栅栏地道网。他沿着台阶式的地道口进入了地下,被巨大的地下工程所震惊。地面陪同人员跟他解释说:“先是各家挖各家的,然后连通起来,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起干,最后成了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