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总报告(4)

自2006年起,执政党对发展社会组织意义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深化。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专段阐述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和政策,核心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认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同时提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指出:“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2013年3月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对于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的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这就意味着中央在制度层面宣告了双重管理体制的终结。因此有人把2013年称为中国社会组织的转型之年。

3. 信息技术的深度使用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发展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3G、4G时代的到来,大屏智能手机终端逐步进入中国家庭,并成为80后、90后青年标配的通信、娱乐利器,为结社行为和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联络平台和活动空间。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在互联网上,各种搜索引擎、博客、微博、微信、飞信、QQ、BBS、MSN等信息联系平台高度发达,特别是移动即时通信发展迅速。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深度使用使得社会组织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快节奏地运作,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都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论坛和微博等,他们以此为平台,介绍组织概况和组织的活动,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由于大多数组织成员之间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并无交集,参与组织活动也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网络QQ群、飞信群、微信群、BBS就成为成员之间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大部分活动都是通过网络公告的形式告知成员,活动的策划组织等工作也是通过聊天群内讨论的方式进行。借助网络技术,既保证了成员之间及时有效的联络沟通,保证了组织运作和活动开展的公开透明,又扩大了社会组织的活动影响。据腾讯网消息,截至2013年1月,QQ群已经超过1个亿。除了官方工作群、商务客户群、亲友群等,各类民间组织的自我联系群至少在一半以上,这些草根组织基本上都没有注册。

4. 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为社会组织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随着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逐步退出某些社会控制领域,自上而下的行政束缚开始出现弱化,公民自由、自主、自治和志愿服务的意识逐步觉醒和强烈起来。他们不仅关心经济生活,而且关心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不仅关注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等切身利益、现实利益,而且关注生态保护、社会公益、公平正义等公共利益、长远利益;不仅要求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而且开始要求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自由权利得到认同,自主精神得到倡扬,自治机制得到培育,志愿服务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从而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从2003年开始,以青年为主体的兴趣、娱乐组织如车友会、驴友会大量出现,发展很快,有人将2003年称为青年自组织元年。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民间组织在自发救灾中显示出巨大的组织动员和应急响应效率。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原有的慈善、公益组织受到极大鼓舞,得到进一步发展,新的志愿、慈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以至于有人把2008年称为民间组织发展新的历史元年。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41.4万个,还有数倍(有专家估计为10倍)没有注册的社团组织活跃在民间。

5. 持续加强的对外开放促使社会组织向更深、更广发展

根据WTO无歧视原则、可预见的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准入条件原则、透明度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和通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原则等的要求,政府对市场干预必须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对市场监管要有力,对宏观经济调控要有效率,政府政策及行为要统一透明。入世压力在迫使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步伐的同时,也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一大批境外商会、行业协会、NGO等纷纷涌入中国,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机制,也促使我国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步伐。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整合,这有利于中国社会组织不断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

二、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自发网聚,开放松散,充满创意

何谓青年社会组织?我们认为,青年社会组织是以青年(14~35岁)为主体,自发成立、自主运作、自我管理,以促进社会公益、引领主流健康文化、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为目的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它包括依法正式登记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和暂未具备登记注册条件但在发挥积极作用的青年自组织。

1. 青年社会组织发展速度快于其他社会组织

民政部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7.1万个,基金会302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2.5万个,比2011年净增3.7万个,增速达到8.1%,这充分说明以广东等地为代表的10余个省市的直接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取得了切实的成效。有学者调查发现,经过正式登记的民间组织数量只占民间组织实际数量的8%~13%。总体上估计,约10倍于登记在册数字的民间组织存在。[3]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组织的实际数目要比注册登记的数目庞大得多。

与改革开放初期中老年人主导、参与社会组织不同,现阶段青年逐渐成为社会组织中的主力军。以2008年为例,当年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就业人员中,35岁及以下的147.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1%;36~45岁之间的198.1万人,占41.6%。这就是说,整个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明显以中青年为主。另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青年自组织总数在80万左右,稳定成员近3000万人。其中以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约有20%的户籍青年(近150万人)和30%的流动青年(500多万人)参加了自组织的活动。[4]综合来看,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速度高于其他社会组织。

2. 青年社会组织大多因缘而兴,类型复杂多样

青年社会组织大多是基于某种共同点而自发兴起的,有的是因共同兴趣和爱好形成的趣缘,有的是因共同职业和行业形成的业缘,有的是因居住地或工作地形成的地缘,还有的是因共同的利益和追求形成的利缘等。这些社会组织的类型主要有青年社会组织、职业青年社会组织、休闲青年社会组织、网络青年社会组织、业余爱好青年社会组织、宗教青年社会组织和公益青年社会组织,在某一方面能够达成共识,成为组织得以自发兴起的契合点。如“××车友会”就是一群驾驶同一车型的年轻人,“××爱心公社”就是某地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人,“我爱原生态”俱乐部就是一群喜欢到原始地方旅游探险的青年人。杭州义工联盟某义工谈到,共同的追求让大家互相信任,走到一起,尽管不知道彼此姓谁名谁。

3. 青年社会组织以网络为最基本的联系手段、最常见的展示平台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青年社会组织提供了解决信息沟通、资源配置和活动宣传的便利途径,并且十分有效地降低了组织成本。因此,以网络为基础性联系手段是青年社会组织最基本的特征。我们调查发现,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绝大多数青年社会组织都是网络化运营,互联网主要发挥日常联络、论坛讨论和提供功能性服务等作用。会员的加入、管理、退出,活动的策划、讨论、发布、反馈,公益理念的宣传,公益项目的推广,组织影响的扩大等,都是通过QQ、微博、微信、MSN等网络媒介进行的。

4. 青年社会组织相对松散,自主性强,活动充满创意

青年社会组织以富有创意的活动内容和不设门槛、自愿参与的活动方式,吸引了大量青年自由加入。与传统官僚机构的层级管理不同,青年社会组织多采取的是扁平式松散型管理。成员在组织内部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一对一地畅通交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才能,甚至选择来去的自由。资金来源主要是AA制,有时接受社会捐赠,财务向全体成员公开。这种管理系统的信息流畅而不失真,减少了组织的内耗,决策相对民主、科学、尊重人性。人类学家奈斯比特把它比喻为社会网络化(Net-Working)的过程,认为与等级制度相比,是一种更快速度、更富有情感、更能节省能源的方式。虽然相对松散,但青年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极具创意。比如“多背一公斤”组织把公益活动和青年喜欢的旅游活动结合起来,让有公益精神的青年找到了奉献爱心的新载体。又如,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推出的“赶碳号”项目,通过开发桌面游戏、网络漫画、低碳实践、自然体验等多样化的互动体验服务宣传环保,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公益。

三、中国青年社会组织的价值:提供公益服务,满足青年需求,促进政府转型

当代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兴起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基础是宪法赋予的公民结社、游行等权利。青年社会组织具有志愿性、民间性、非营利性等特点,具有提供公益服务、满足青年需求、促进政府转型等正能量。

1. 青年社会组织因提供公益服务而补政府之缺

2008年之后,大量青年社会组织普遍向公益性转型。各类公益性、志愿性青年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尽管目前政府是社会服务供给的主导者,但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服务,事情做多了反而把自己套进去,使公信力受损。在此背景下,青年社会组织恰好补政府之缺。比如,为空巢老人提供帮助、关爱留守儿童、对特殊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等,以前政府都直接管过,但效果远远不够。现在或是民间组织募集社会资金、人员去做,或是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去做,填补了以往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很多空白。

2. 青年社会组织能够满足青年自身的多元化需求

青年充满激情和创意、乐于挑战和变化,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以及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熏陶,都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精神动力。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活动充满创意。参与社会组织是青年自身发展的需求,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同时也塑造了更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由于青年社会组织的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他们通过社会组织这一平台认识、交流和了解,形成了融洽的组织内部关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沟通。

3. 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政党、政府转型提供了机遇

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庞大的社会需要有一个主导性力量来支撑,使社会组织成为能够与政党协同、合作的政党伙伴、社会治理的力量。青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中的一种结社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之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公权力,促进政治民主化。而且,在社会转型、利益分化的变革时代,执政党需要适时转型才能更好地履行根本宗旨。这种转型既需要来自内部觉悟和动力,也需要社会“第三方”的推动。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大又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对青年社会组织诉求的一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