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寒门走出的军人(1)
生活无外乎贫与富。对于内心向往积极的人来说,贫穷能够教会自我生存,贫穷可以使自己的脊梁更为坚挺。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很多时候就是开创辉煌时代的“精神爆点”。
古今中外,生于贫穷却杰出于众人者,绝不少见。于是乎,贫穷一直被视为塑造成功者的一大财富。而在当下中国,可引潮流且杰出于众者并不太多。其中,有着寒门影子且刻意低调的任正非,便为公认者之一……
一、七个孩子的老大
身教重于言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父母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什么,在今后的岁月中就会长出什么。
1.温饱是个大问题
任正非出生的1944年,国家还处在抗战高潮,到新中国成立,整个国家都处在战乱之中,身为父母的人非常清楚,和平时期养育一个孩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何况战时,更遑论在这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战乱时代的生活,用“悲惨”这个词是远远概括不了这个家庭的窘境的。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国家一贫如洗,任正非兄妹七人,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生活来源。任正非对那个时候的生活刻骨铭心,因为那是一种刻到骨子里的贫穷。
“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三到五元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任正非曾如此表述。
吃穿用度,在追求温饱的时代,一个家庭,吃穿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在任正非成长的日子里,吃穿从来都是一件窘迫的事。他们家的孩子从小穿的衣服几乎没有新的,哥哥姐姐穿了,弟弟妹妹再穿,直到一件衣服再也不能穿了为止。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不饱穿不暖成为普通家庭的主旋律,这个原本就窘迫的家庭更是几乎到了生存都难以为继的境地。
任正非那时正好在念高中,温饱更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天饥肠辘辘,以致无心读书,高二还补考了。任正非后来回忆:“我青少年时期并无远大的理想,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文革”期间,造反派到任正非家抄家,原以为一个校长家总是有些家底的,但任正非家窘迫的情况就连造反派都吃惊了。
由于生活过于艰难,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能生存下去,一直以来,这个家庭每餐都必须实行严格的分餐制,以此来控制每个人的用餐量,这种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控制了每个人的欲望,从而保证这个家庭人人都能活下来。现在看来,在那样的恶劣条件下,拥有如此多孩子的家庭,后代却没有一个夭折,不知身为顶梁柱的父母为此而付出了多少智慧和艰辛。
一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不曾穿过一件衬衣。地处西南的贵州,夏季往往湿热,空气热得让人恨不得如小狗般喘气,但在那样炎热的天气里,任正非却只能穿着厚厚的不知已经穿过多久的外套。
曾有老师跟任正非说,让他回去叫母亲给做一件衬衣,对于任正非来说,这却是他说不出口的要求。
在任正非快要参加高考的阶段,有时实在饿得受不了了,任正非就用米糠和野菜和在一起,烙成饼吃,那种又苦又涩又粗的口感,即使在那样的时代,也没有多少人会乐于去吃它。
高考前最后三个月,任正非的母亲常常偷偷塞给他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只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就这个小小的玉米饼,也是母亲从全家人的口中抠出来的,所以后来即使生活再怎么艰难,任正非也不曾有过放弃自己家人的念头,因为他们曾经一起走过那样艰苦的岁月。
1963年,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上大学时,母亲送给任正非两件衬衣,对着这两件崭新的衬衣,七尺男儿却发出了号啕大哭。因为任正非深深地知道,两件衬衣在这个两三个人合用一条被子的贫苦家庭究竟意味着什么。
上大学时任正非要拿走一条被子,那是一个什么都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不要说没有钱,即使有钱,没有相应票据,也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正值困难时期,最少的一年,他们一家每人只发了半米布票,这半米布票根本无法缝出一条可以供任正非上学使用的被单。为此,任正非的母亲捡了几床被别的毕业生丢弃的破被单洗干净,再缝缝补补,又重新成了一条被单,而这条被单陪着任正非在重庆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2.传承“知识就是力量”
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绝对是最无私的。任正非回忆说:“在那个家庭,那个时代,父母完全可以偷偷地多吃一口粮食,可他们谁也没有这么做。父亲有时还有机会参加会议,适当改善一下生活。而母亲那么卑微,不仅要同别的人一样工作,而且还要负担七个孩子的培养、生活。煮饭、洗衣、修煤灶……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不多吃一口。”
父母的行为在任正非这个长子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后来任正非在创建企业时那种不自私的精神与父母从小的熏陶有最直接的关系。
任正非是家里的长子,在四五岁的时候,他就不得不与父母一起早早地下地帮着种地放牛,生活的担子过早地开始落在他那并不结实的肩膀上。不过即使如此,任正非的父亲也没有让他放弃学习,任正非依然刻苦学习,并保持着出色的成绩。
这或许是有传统的。任正非的祖籍是浙江浦江,他爷爷在当地做火腿,并有一手做火腿的好手艺,但却不肯让任正非的父辈们上学念书。但任正非的父亲却是家中的意外,他对于读书这件事有着不可逆转的执着劲,后来爷爷终于同意让父亲去上学,但是也仅限于父亲一人。
父亲也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后来去了北京上大学,在那期间,父亲还参加过学生运动,进行过抗日演讲,还参加过共青团。
正是由于父亲对读书的这股子执着劲,当任正非和弟弟妹妹到了上学的年纪,即使家里的条件如此艰难,父亲也坚持让他们有书可念。
在任正非看来,那些岁月固然艰苦,但精神的满足让他有着别样的自豪,直到另一个打击的到来。
在任正非上大学期间,那场以“文化大革命”为名义的浩劫开始了,而任正非的父亲则成为了被打倒的对象。为了回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沿路遭遇各种折磨与摧残。但父母见到他甚至来不及心疼,就让他赶紧离开,就怕被家人牵连。临走前,父亲脱下自己的一双旧皮鞋给任正非,并给了任正非两句话。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弟妹妹。”
父亲的这两句话等于将家庭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任正非的身上,为此,即使在“文革”那样的环境中,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与此同时,他将家庭的重任扛了过来,从此没再放下。
3.父辈的心痛与浩劫
新中国成立之前,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曾加入过国民党,在广州一个同乡当厂长的国民党军工厂做会计员,后来又因为战争转到了贵州。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给任正非的父亲带来了莫大的苦难。
任正非的父亲其实是一个革命者,但他并没有纯正的无产阶级血统。后来他想要加入这个阵营,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在向党组织递交材料时,他把自己的一生写得非常详尽,希望能加入组织。直到1958年,任正非的父亲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终于入了党。
但是,这并不能让父亲躲过那场浩劫。那是一个没事都能找出事来的年代,何况任正非的父亲确实曾经加入国民党的兵工厂。但与此同时,他又积极宣传抗日,对共产党的观点十分赞同,不过他与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并无联系,这简直给了那些想要“找事”的人们一个天大的理由去批斗他。
那时任正非正在上大学,没有亲自见到父亲被批斗的场景,但尚在家的弟弟妹妹们都亲身经历了那恐怖的时刻,全都吓得不敢言语。
抵不过对父亲的担心,任正非最后扒火车回去探望了父亲,但在第二天就被父母偷偷赶走了。
关于这段历史的心理体会,任正非曾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有过如下回忆:
父亲一生谨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从不乱发言而埋头在学问中,可在“文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中,他还是被揪出来,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历史有问题的人……万劫难逃。他最早被关进牛棚。
1967年重庆武斗激烈时我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在火车上挨过上海造反队的打,补票也不行,硬把我推下火车。我也挨过车站人员的打,回家还不敢直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下车,而在前一站青太坡下车,步行十几里回去。半夜回到家,父母见我回来了,来不及心疼,让我第二天一早就走,怕人知道受牵连,影响我的前途。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临走,爸爸脱下他的一双旧皮鞋给我说:“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背负着这种重托,我在重庆枪林弹雨的环境下,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终因我不是语言天才,加之在军队服务时用不上,20多年荒废,完全忘光了。我当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没念及爸爸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
那时的任正非,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有些措手不及,这远比那挨饥受饿的日子来得离奇与恐怖,他不明白,自己那老实又充满智慧的父亲怎么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造反派”。
但在那时,父亲选择了把家庭托付给任正非。
那时候,父亲被关在牛棚中,母亲为了这个家在咬牙坚持,弟弟妹妹不得不中途退学。
“‘文革’对国家是一场灾难,但对我是一次人生的洗礼,使我政治上成熟起来,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书呆子。”
当时,任正非家里的经济状况甚至比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要艰苦。那时候,中央下达文件,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每个人的人均生活标准不能高于15元,就这15元,还得被造反派们雁过拔毛,最后能到手的也不过10元左右。
任正非的弟弟妹妹们当时分别在上高中、初中、高小、初小,但在这个时候,全都被迫辍学。为了填补家用,年幼的弟弟妹妹被介绍到河里挖沙子、修铁路、抬土方……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在任正非结婚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共同凑了100元钱送给他,那可以说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祝福。
后来,任正非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有着这样的回忆:
“文革”中,我家的经济状况陷入了比自然灾害时期还要困难的境地。“中央‘文革’小组”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下文控制他们的人均生活费标准不得高于15元。而且各级造反派层层加码,真正到手的平均10元左右。我有同学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介绍弟妹们到河里挖沙子,修铁路,抬土方……弟妹们在我结婚时,大家集在一起,送了我100元。这都是他们在冰冷的河水中筛沙,修铁路时冒着在土方塌方中被掩埋的危险挣来的。那时的生活艰苦还能忍受,心痛比身痛要严重得多,由于父亲受审查的背景影响,弟妹们一次又一次的入学录取被否定,那个年代对他们的损失就是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我大学读了三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外,其他弟妹有些高中、初中、高小、初小都没读完,他们后来适应人生的技能都是自学来的。从现在的回顾来看,物质的艰苦生活以及心灵的磨难是我们后来人生的一种成熟的宝贵财富。
生活的艰苦固然痛苦,但精神的痛苦让任正非更受折磨。因为父亲的关系,弟弟妹妹无法继续上学念书,不能坚持父亲说的要学习的理念,那场心灵的磨难,让经历的人无法忘怀。
那个阶段,任正非实现了快速的成长,他觉得那是一场彻底唤醒他生命意识的大革命,是非对错在那时好像没有了界限,以“革命”的名义,不知上演了多少悲剧。人性被扭曲,人格被侮辱,多少人最终忍受不了那样的屈辱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任正非的父亲并没有放弃。
父亲依然让他坚持学习,并相信知识的力量,任正非也从父亲身上看到了精神与信仰的力量,在后来的生命中,虽然苦难还是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远离任正非,但他始终坚持往前,绝无退缩,最终创建那样一个庞大的华为帝国。
二、刻在心底的两句话
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人心灵得到成长,知识的力量会让人成熟、让人深刻、让人上进……
1.“实业报国”有基因
前面说过,任正非的祖父任三和是一位做火腿的大师傅,由于祖父的手艺出众,做出的火腿远近闻名,在当地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却不愿意继续爷爷那火腿的手艺,他有更远大的抱负,那就是通过学习成为国之栋梁。
但身为小商贩的爷爷并不能理解父亲的想法,他认为上学是富家子弟干的事,与他们这样的小家庭没什么关系。读书并不能为家庭带来财富,所以他并不同意儿子想去上学的想法,而是让他和自己一起继续做火腿。“家财万贯不如手艺傍身”,这就是爷爷任三和最单纯的想法,也是许多如他们一样的家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