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力量:我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Chapter1 我是一切的根源:觉知·觉察·放下

世界万事万物,都来自于“我”对世界的反映。只有“我”,才是人生的主宰,只有“我”,才是一切的根源。抓住属于“我”的觉知和觉察,又懂得放下属于“我”的妄念和空想,这样,你才能更加理性和冷静地面对真实的自我。

没有我,地球真的会停止转动吗?

“记得你每天提到最多的那个字吗?”

“啊?什么?我每天提到什么?”

“没错,就是这个字:我。”

几乎每次给新学员上课,我都会以这样的对话作为开篇。经过我的提醒,新学员才发现,原来,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是在想着“我”这个概念。

难道不是吗?

从儿童拥有完全的自我意识开始,每个人就不断用这个概念提醒自己—

我是世界的主体,我是生活的重心,我是地球转动的意义,我是固有的角色……

这并非是因为我们自私,而是因为当我们观察和体验周围的一切时,必然会带着主观视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感官带来的信息,明晰思维产生的结果。如果没有了“我”的概念,又怎样进行工作和生活?怎样区分自己和他人?

就这样,许多人一生都在围绕着“我”而孜孜不倦:

是“我”,需要一部新的iPhone 6手机,为此我会想尽办法、执著努力;

是“我”,必须在公司竞争中取得上风,为此我得付出更多;

是“我”,需要健康的身体、丰厚的收入和完美的家庭,这样,我就会成为他人眼中值得艳羡的存在……

但同时,许多痛苦、烦恼、嗔怒和怨恨,也围绕着“我”而产生:

我真没用,为什么不能像同事那样,靠海外代购弄一部iPhone 6?

我真烦我的上司,他总是抢走我的功绩,夺走我升迁的机会;

我的现状太令人失望了,或许就是现在,人们正在嘲笑我……

更大的问题是,许多人都有类似感受,但却不去想办法做出改变。他们只愿意停留在“我”的概念所营造出的困境中,犹如《盗梦空间》所隐喻的那梦中之梦。

如果一个人过于依靠“我”的概念,那么他生命中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无形的枷锁—我执。

当“我执”形成之后,你将从此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在这十字架的重压下,生活也好,事业也罢,都没有办法给你带来更多的欢愉。

当你打算用“我执”来构建自信,会发现这样的自信并不强大,反而导致事情没办法成功进行。当你打算用“我执”来铸就尊严,却会发现,想要求得的东西并不会如期而至。那些意念中充满了“我执”的人,他们的生活充满痛苦而变得艰难,常常会为了小事情就生气,为了小失败就放弃;他们难以与社会共存,反而经常表现出躁动的叛逆。

“我执”的十字架是许多人主动的选择,可是没有了“我”,地球真的会停止转动吗?当一个人忘记了“我”的概念,他真的会无法顺利地生活下去吗?

换而言之,“我执”到底是否能够舍弃?

在中国经典智慧书《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富含禅意的短句:“帘栊高畅,看青山绿水吞吐烟云,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在充满了和谐精神的传统农业文明影响下,知识分子们就是如此浸润于自然美景中,忘记了世俗带来的“自我”概念,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美妙状态。由此,他们步入了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中。如果说古人能达到“无我”之界,今人更加可以,更何况,忘记自我,真的能让你的世界更完美。

“无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不妨尝试着伸出你的双手吧,做出一个“人”字。现在,请一位朋友,看看你摆的是什么字?

当你笑嘻嘻地看着他时,听到的答案却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这是‘入’字。”朋友平静地说。

此时,你很快就会明白,大家都没有错。你不会充满“我执”地认为朋友说错了而自己是对的。

看,“我执”的舍弃并不困难,如果你能学着不把自我感受当成唯一的标准,你就成功走上了舍弃“我执”的第一步。你会很快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越是刻意记住自我的人,离人生的正确答案也就越远。越是想要证明世界和自我关系的人,越容易被世界抛弃。

更何况,舍弃“我执”,你的世界也当然不会停止转动。就像你并不会因为从手机中删去一张自己的照片就担心自己会从此消失一样。同样,无论你是不是挂念“我执”,你本身都是存在的。当你记得“自我”时,你存在,而当你忘记的时候,你依然存在,并且这种存在会更加牢固。

从阅读这本书的最初开始,你应该获得这样的启发: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环境下,人们越是注重自我感受、越是强调自我角色,或许就越会丢失真正的自我。反之,平和地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向自然学习,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你就会发现,不管看到什么,都会觉得那是美丽的、合理的,而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够淡定自若地加以面对。

最终,从抛弃“我执”开始,我们将走上自我完善、自我和谐与自我升华的美好道路。

我原来这么伟大,我原来这么渺小

一个对人生充满期待和渴望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去正确地觉知自我。

在接触过许多获得幸福真谛的人之后,我发现,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了解如何去激发自身内在的伟大能量,同时又能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他这一辈子很可能无法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除了外在的获得或者失去之外,他们始终难以对自身做出什么改变。

相反,擦拭心中的灰尘,让自我认识更加彻底,发现那个看起来矛盾却又充满新意的自我,你才能有所突破和改变,迎接不同的人生。

当你面临任何痛苦时,请坚定地告诉自己,你是数以亿计的精子中脱颖而出的那一个,能来到这个世界,是你在自然竞争中取得伟大战役胜利的结果。你没有理由认为自己软弱、责骂自己无能,因为那不是事实,而只是你错误的体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晚年时,很想考验一下自己最得意的学生。

他将学生叫到书房中,说道:“我的蜡烛所剩无几,想要找另外一根接着点燃,你明白吗?”

学生立刻说:“我明白。您是想要有人很好地继承思想。”

“可是,”苏格拉底慢慢说道,“我需要优秀的人来继承。他需要有充分的智慧、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能找到这样的人吗?”

学生领命而去。不久后,他找来了一位位学者,但苏格拉底都婉言拒绝。到了最后,学生只能羞愧地说:“对不起,老师,我没办法找到那样伟大的人,真是让您失望了!”

苏格拉底此时已经因为被贵族迫害而服下毒药,他闭上眼睛,许久才用尽力气睁开:“其实,你对不起的是自己。本来,我确信你才是最优秀的,但你不敢相信自己,总是在寻找外界的伟大……”

一代哲人不久后就永远离开了,而这位学生却因此幡然悔悟,他就是柏拉图。

在我的课堂上,许多人都曾经表现得像年轻时的柏拉图那样,他们希望的是参加一门课程,然后从外界的导师那里获得伟大的力量,希望导师能够点石成金,在短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彻底改变。但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们想错了,你们并不需要求助什么外界的力量,因为你们原本就是伟大的;没有你们的伟大,导师怎么可能发挥力量?

承认自己伟大,你才会相信自己有幸福与成功的可能,你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即使你努力但并没有成功,你也会因此而问心无悔。你不会因为自甘堕落而接受缺点和恶习,因为你总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好的自我在前行的风景中等待着你。

只要你带着这样的自信,做出哪怕一点点微小的改变;你也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我,原来这么伟大。

你的伟大,应该在于对束缚的自我突破,那种束缚并非外界给你强加的,而是因你欠缺对自身的信念所造成的。

隋开皇十二年,十四岁的道信和尚去礼谒僧璨大师。道信第一次见到大师就问道:“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大师反问道:“谁缚汝?”道信回答说:“无人。”大师复问:“何更求解脱乎?”道信遂悟。

道信和尚明白过来,自己是伟大的,没有什么人能束缚住。同样,唯一能束缚、逼迫你的,就是你自己的内心。你所有的觉知和觉察,都不应蒙蔽和压迫自我的伟大,而是要激活与点燃其力量。

但是,如果你只能看到自我的伟大,便也会陷入与“我执”类似的苦恼中。

我所认识的许多人,虽然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富翁有钱,不如明星美丽,甚至不如同事和朋友幸福,但他们内心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只是地球上最微小的一分子,而地球则是宇宙内尘埃中的尘埃。其实,从宇宙角度来看,人类整体连亿万分之一也算不上,而生命的个体,岂不是更为渺小么?

正因为不愿采纳这个角度,因此,许多表面上自信的人,依然谈不上真正认识自己。他们傲慢地认为,自己因为了解社会,就掌握了人生的秘密和规律,并能够巧妙地让它们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事实上,一旦这样的人遭遇了挫折与打击,他们所体味到的痛苦会更加难以承受。

曾经的IBM总裁汤玛士·华生在任期内不幸罹患严重的心脏病,医生为此建议他住院。

听到这个建议,华生立刻反对,他不安地对医生说:“我怎么能住院?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我每天处理的事情那么多,我住院,公司怎么办?”

医生笑了笑,开始收拾东西,然后说道:“先生,作为医生,我看过无数的坟墓。要知道,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躺着进去的,到那时,我们的工作都会有人接替。请原谅我这么说,相信到那时,我的诊所会有人接管,而IBM也是。”

华生沉默了。第二天,他递交了辞呈,开始接受治疗。

和华生一样,在你对自我的看法中,你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不可或缺。而事实上,即使没有了你,相信其他人的生活依然会继续。

因此,请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吧,很多时候,你没有自己认定的那么重要。即使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在世俗中过得优裕自如,也不要忘记时常告诉自己:我是宇宙中最微小的尘埃,我看起来漫长的一生,于宇宙而言不过是无法计算的瞬间,而我即使锦衣玉食、出将入相,最终结果也同贩夫走卒没有什么区别。

“我,原来这么伟大。”当你认同这句话,你将拥有觉知和觉察的力量。

“我,原来这么渺小。”当你理解这句话,你将拥有放下和反省的勇气。

有了这样的力量和勇气,相信你将更加睿智地面对自己与世界,成为于淡然中深藏棱角的人,成为在平静中富含激情的人,成为既拥有无限进取心又能相忘于江湖的人。

那正是观察自我的最佳角度,也是一个人成功摘下幸福果实的起步。

我到底是谁?

成龙有一部电影,叫做《我是谁》。在这部影片中,失忆的主角不断探寻自己究竟是谁,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生涯。

这种追问不仅存在于银屏上,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段寻觅自我的过程。

“你到底是谁?”当我这样询问新学员时,他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人说,自己是××公司的副总;也有人说,自己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还有人则一本正经如同面试那样报上自己的履历……

可是,这些因素—不管是事业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乃至你过去所拥有过的—真的就构成了你自己吗?

答案当然并非如此。公司,是属于全体股东的;孩子和妻子,显然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是同你有着最亲密的联系;而你的过去当然已经托付给了时间。

其实,“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需要真正做出什么解释性的回答。道理很简单,我,就是我,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临济禅师在讲道时,忽然有弟子提出问题:“大师,请回答我一个问题,我是谁?”

禅师停止了讲道,每个人都默默地看着他,希望得到睿智的答案。但令他们诧异的是,禅师并没有回答,而是直接走下自己的坐席,然后走到提问者的身边。

正当大家感到奇怪时,禅师突然出乎意料地抓住那个弟子的衣领,这让弟子大吃一惊。紧接着,临济禅师大声说道:“快闭上自己的双眼,去问问自己,到底谁在问这个问题?”

弟子顺从地闭上了眼睛,就像入定一般久久打坐,大家看着他的表情从疑惑纠结渐渐变得平静起来。然后,临济禅师唤醒了他:“现在,你可以告诉大家‘我是谁’了。”

弟子笑了,他说:“禅师,您的回答多么神奇。虽然我已经明白,但就算现在有人问我,我也只能用您的方式告诉他—而不是用语言。”

真相就是如此,“我是谁”,对于每个人,天然就有了答案。你其实无需去追寻答案,答案就是你存在的本身。

所以,你不需要、也不应该把那些外在的因素附加给你自己,不论那些因素令人振奋还是让人沮丧,请记住,它们都是独立的,并不会融入你的身体,更难以融入你的灵魂。

或许,许多人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向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证明自己是谁。

于是,我们看到,在工作中,许多人将职业评价、工作总结、职位高低、收入多少等,当做衡量自我的唯一标准。而他们一面抱怨着压力,另一面却又喜欢这些因素,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下一个定义,才能证明自我的存在。

在多年的相同经历中,许多人甚至习惯了这样去认知自己,他们以为别人口中的评价就是自己,甚至在没有评价时,他们也会依据自己手中物质的多寡、荣誉的大小,来进行自我角色的认定。

但是,那并不是你本身,那只是依附在你身上的一种“符号”,就像当你穿上同样有着“符号”意义的衣服那样,衣服并不是你,当别人穿上同样的衣服,他们也不会变成你。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呢?

幼年时,你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保护和宠爱。而你享受这些,认定这些属于自我。但总有一天你将发现,父母或者长辈不再像当初那样呵护你,于是,你可能会经历孤独,以为自我失去了什么。

从此时起,许多人开始执著于自我所拥有的和失去的。当他们成人后,这样的习惯也没有改变。但通过有益的思考,他们终应明白,“自我”并不是他人所能给自己的,也不是别人视角中存在的,而是自己可以明确给出的。一个人从出生到学会创造,这样的历程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符号来证明自己,这样的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让你的“本我”得以彰显,因为你原本就是你自己,你所拥有的那些符号,其实都是你做好了自己而获得的奖励。换句话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弥足珍贵的,只要有此心境,就能够获得轻松和解脱。

自我,对于你来说并不陌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我”就是被人们称作“神性”的最高意识。只是在凡夫俗子的眼中,神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种外在的信仰图腾,是虚无缥缈,也是神圣莫测的。但我想告诉你,事实上,你的“自我”就是真理的一部分,是神圣的一部分,它隐藏在你灵魂最深的地方,并应该是你从身体到心灵的最高指挥者。

这样的指挥者就是你生命的源头,是你在母体内曾经为之满足喜悦的灵性。那时,你和这样的“自我”是一体的,但当你来到世界后,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获得什么或失去了什么之上。这样,你就同“自我”分离,并丢掉了“我是谁”的答案。

不妨试着回归最初的状态吧,找到你的初心,确认你最开始的状态。那样,一切努力才会有脚踏实地的出发点,生命将从中得到圆融的收获。

抱怨世界,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

生活中,人们的抱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喜欢抱怨世界,责怪世界对他有太多不公平;另一种则是喜欢抱怨自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百般不如他人。

不妨对照你自己看看吧,多少次,你因为遭遇别人的错误对待,而抱怨自己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多少次,你因为自己的做法不被认可,而抱怨生活在错误的世界中?甚至多少次,你仅仅是因为一些传闻,就义愤填膺,感觉世风日下,感觉生活灰暗而没有前途?

即使这些抱怨都是对的,你又是否做出了努力去进行改变?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将能用来进行改变的精力,都浪费在无休止的抱怨中。

在曾经的你看来,自己是不应该被抱怨的,自己并没有错,错的都是外界。因此,你习惯把问题推向周围,每当遭遇不如意,就会发出“为什么老天对我如此不公”“为什么我如此不幸”“为什么其他人都比我过得好”等诸如此类的抱怨。而实际上,对世界的抱怨就是对自己的抱怨。换言之,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射。

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说:“先生长须飘洒、气度超然,我看,像是个神仙。”

苏东坡促狭地说:“你看我像神仙,我看你就像坨狗屎啊!”

佛印不动声色回答:“我看你像神仙,是因为我心中有神仙;你看我像狗屎,不正是你心中全是狗屎么?”

“当你认为你的问题由他人或你自己以外的因素引起时,你成了你自己的受害者。”这是西方思想的表述。而在更加古老的东方哲学中,也就是“世界就在你心”。

如果你不同意,请回答: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吗?

的确。

再请回答:世界在你眼中是客观的吗?

当然不!

那些喜欢抱怨世界的人,自以为对世界了解透彻,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固有的模式并以此去观察世界,这种模式如同每个人的指纹那样,不会和另外任何一个人有全然的重复。那么,带着这样的模式去看世界的你,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既然没有真正的客观,那么,你就要相信,你的行为、你的好恶,决定了你对信息有意识的挑选,通过这样的过程,你才能和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如果你采用的模式不正确,你怎会不被现实击败、打得头破血流而失望不已?

要知道,怨天尤人没有用,抱怨并不会改变什么。然而就在你抱怨的同时,真正会感知世界的人已经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变得强大和幸福。如果你羡慕他们,那就要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模式。

请你记住,这不是什么自我麻醉,也不是退让认输,而是古今中外无数获取幸福的人拥有的终极秘密—如果你不想抱怨自己,就请不要抱怨世界,这样,你和世界才能达到和谐。

一个男孩,曾经在山崖中的鹰巢中捡到了两个鹰蛋。他高兴地将它们带回家,放在母鸡窝中,让母鸡来孵化。不久后,孵出的鸡群里就多了两只小鹰。小鹰和鸡群一起长大,以为自己就是小鸡。

然而,当小鹰逐渐长大,它们扇动翅膀、跃跃欲试,这让它们感到骄傲,觉得自己和周围世界是不同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最终它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是鸡。

其中一只鹰开始观察天空,它看到老鹰在高空翱翔,于是便羡慕地想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能力。它每天都在给自己信心,并感谢世界给它的能力。不久后,它终于振翅飞向天空,离开了鸡群。

但另一只鹰却始终待在鸡窝中,虽然它的翅膀也有那种力量,但它却始终在抱怨:“为什么我是一只鸡?我明明觉得自己很有力量!我不喜欢这样乱七八糟脏兮兮的鸡窝……”

在对世界、对自己的抱怨中,它忽视了自己应有的角色,放弃了运用自己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真的变成了一只奇怪的“鸡”。

两只鹰面对的世界是相同的,它们自己也是相同的,但由于抱怨与否的差异,它们获得了不同的未来。

在下次你想抱怨的时候,请记住,抱怨就是一种懦弱,更是一种不成熟,这种态度不是你对世界的抗击,而只是你对自己无奈的表现。这种抱怨掩盖了你不敢面对的现实,而无益于对生活的改变。引起你抱怨的那些痛苦和悲哀,其实并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消失,但你难道没有发现,这些痛苦和悲哀也来自于你自身?如果你无法战胜自己,就没有资格获得更好的生活。

当我们看清这一点,再来重新看待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就会多了几分宽容。世界和我们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而世界也不会对此做出什么承诺,你看到怎样的世界,都不是你注定应该获取的,而是凭借你的不懈的真诚努力才能得到的。

曾经在纳粹集中营被迫害的德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这样说:“从遥远的科学立场来看,那些事情都变得客观起来。在困厄处境中,我将自己的痛苦和煎熬当做前尘往事加以观察。这样一来,我自己和我的遭遇全都变成了一项有趣的心理学课题。”

采用这样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与自己的关系,你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和积极起来?

原谅世界是有效的成长方式。不是说让你去忘记所有不公,成为失去感觉的麻木者,而是要学会站在客观角度看待自己和世界,从而缓解你所感觉到的不幸。当你选择相信世界,你才能原谅世界,这样,你的生命之舟才能坚强地支起希望的桅杆,朝向那片美好的人生蓝海前行不止。

放下虚妄,发现真实的自己

所有的学员参加课程都是为了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样,在书本中,你追求的也是真实的智慧。没有人会选择相信那些明知通向悬崖的绝路,也不应该有人喜欢那些虚假的自我知觉。

但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天,许多人却偏偏会选择虚妄,选择用欺骗和麻醉自己来投入自以为是的生命成本。不仅如此,你还希望你的整个生活都接受这样的虚妄,越是有人认同你追求不已的虚妄形象,你越是为之沾沾自喜、志得意满—或许这样的体验,就是所谓的成功美满。

可惜,虚妄只能帮助你暂时自我麻醉和欺骗他人,却并不可能为你营造牢不可破的人生城堡。一旦烟云散去,你还能有什么?无情的世界会把你之前搭造幻象的材料全都拆毁,然后让你难以为继,不知如何选择!就像你始终喜欢的那部电视剧终于结束,你从剧情中走出来会感到怅然若失一样。但那毕竟是电视剧,如果你在生命中选择了演戏,用虚妄来博取幸福,那么生命必然会用同样的虚妄回馈于你,让你两手空空、无从所获!

堂吉诃德就是始终生活在虚妄自我形象中的典型。当他看见郊野的几十架大风车时,他会认为那是值得挑战的巨人,而自己是注定战胜他们的骑士。在这样的幻念下,他会催动坐骑、高举长矛,与风车作战,然后自己受伤倒地而狼狈不堪。

你以为他真的是看错了风车?不然,他只是看错了自己!

在许多人对自己的判断、意识和察觉过程中,渗入了太多脱离现实的成分。这样,他们或者以为自己才是一切的中心,或者又觉得自己太过缺憾。这样,个人意识里的自我和真正扮演的社会角色迥然不同,而真实的自我和感觉到的自我截然分离,苦恼也就随之而来。

佛理有云,世上的一切感知,包括色香味声等,都是“妄缘”,也就是并不真实的因素,是人真正探索世间真谛的障碍。如果你真的以为自己就是他人眼中、口中的那个人,或者以为自己跟自己想象的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

1957年,泰国的某个寺院面临拆除重建,其中,有一群僧人负责搬运寺庙里的巨型泥塑佛像。搬运途中,有僧人发现在佛像表面出现了一条细细的裂缝。于是他们决定暂时停止搬运。

有位年轻僧人紧张地拿着手电筒来到佛像前仔细检查,当手电筒的光束照到裂缝时,僧人感觉眼睛被光线反射到了。他开始尝试用小的工具一点点剥开佛像身上的泥土,光亮更加明显了。原来,这尊佛像竟然是一尊巨大的金佛。而后来的考证表明,当年,僧人们为了保护佛像,才将泥土涂抹在佛像表面。

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所强加的形象,也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工具而已,但这样的形象一旦被固定化,就会成为虚妄的表面,而掩盖的却是你内在的真实价值。

因此,回归本质吧!你就是你自己,你用不着去刻意扮演谁或者学习谁,从而变得和他们类似。世间万物,其实都有自己的本质,舍弃自己本质,去追求虚妄的形象,会让你痛苦不堪。所以,每当你感到烦恼遗憾的时候,就应该问自己,我追求的是不是自我原来应该拥有的东西?我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发现真实的自己?

有人曾经乘船渡江,他看到江水开阔平静、气势一望无尽,感到非常欣喜,以为那是世间美景。但不久之后,狂风刮来,波涛涌动,一叶小舟高低起伏,虽然气势壮阔,但已经将他吓呆,没有心思欣赏美景。再等到雨过天晴,又是宁静美丽的景色。这个人静下来,想想自己刚才的恐慌,再看看掌舵的船老大始终平静的样子,便问道:“难道你不怕如此大的波浪?”

“没什么可怕的,无非是水罢了!”

相信你现在明白了!生活中,不管你过得波澜不惊,还是汹涌起伏,其实都不过是水而已!快乐是生命体验,难道痛苦不是?朋友是世界的馈赠,难道对手不是?相聚是人生一部分,难道分离不是?不要被其中的差别所蒙蔽迷惑,因为这些差别原本就是虚妄的,如果陷入对这些差别的追求,就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发现真实的自己。

换而言之,如果你的一切纠结都来源于那些与你的自我原本无关的东西,那就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

做真实的自己,去探寻属于你的本相,才能获得内心平和与外在愉悦。

去做真实的自己!从世俗的喧嚣浮躁里走出来,给自己一些空间独善其身。在这样的空间中不要掩饰内心的声音,也不需要总是面带微笑去应付所有的人!

去做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原来的模样,让感动重新回到你的心头,寻找自己在世间生存的意义!

去做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他人眼中的成功而不择手段,也不要为了你想象中的完美而放弃自己的特别之处。转过身,承认你自己原本被禁锢在潜意识中的真实,而不是选择背叛它们!

只有成就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真正取悦自己,才能让他人感受到我们身上的美好。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自我、坚持自我,也能够让你的乐观和自信去感染更多人,让他们看到你的勇敢和坦然,并成就你未来将要走的道路。

我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时代发展、世界变化,许多人苦苦执著于追求拥有更多的事物、更多的成就,但这样的执著,虚幻不实而来回往复。长此以往,你将什么都无法觉察,什么都无法放下,只会有不断的烦恼和痛苦。

世界属于你吗?世界并不属于你,世界本身就根源于你。

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离开世界,那时候世间万物对你来说都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你所要做的不是抛弃和割舍任何事物,而是放弃你对这些事物的拼命追赶—它们本身同你无法分开,能够为你所用,但永远不会属于你。

许多人都曾经错误地认为:“我是谁,并不取决于我自己,而是取决于我的愿望能否得到全然满足,如果能,我就是快乐和幸福的。”相信你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想法,但这样的无止境地追求,才使得你感觉自己一无所获!

如果你能放弃对外物的追寻,而把重心放到自己身上,会发现什么呢?

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一切都源于你自己,都和你怎样去看待社会有关。

因此,请不要再经常抱怨家庭、社会和环境,而是不断提醒自己:“我,才是一切根源。”将这点牢记于心,然后时常反省,促进自己的修炼。这样,正如哲理所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因为对幸福的追寻犹如登山,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改变万事万物,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着手。

许多人在刚刚加入新课程时,都希望表述自己的问题,然后马上得到帮助。

他们说:“同事不喜欢我,他经常针对我!”“明明我做得对,但客户不承认!”“我的丈夫太不顾家庭了,总是在外面应酬!”“为什么我以前的同学都比我成功?”……

当我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是为他们感到痛心的,这不是因为他们身处什么困境,也不是源于他们所感受到的不公平,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透过生活的表象去看清楚自我的重要意义。

下雨天,你被淋湿了。或许你会埋怨天气,但天气只是下雨的根源,而不是你被淋湿的根源,而你没有提前看天气预报、带上雨伞,才是其根源。

同样,如果你感觉到别人针对你、不喜欢你,根源并不在他们,而是在于你不能够让他们接受你。

如果领导不愿意听从你的建议,那是因为你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说服力。

如果客户不接受你的产品,那就是因为你没有挖掘出他们真正的需求并加以满足。

如果家庭关系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温馨和睦,那也不全是对方的毛病,没有任何一种家庭问题不关系到双方……

所以,你才是一切的根源!一切让你感觉幸福的原因在于你,同样,一切让你感觉痛苦的原因也在于你。如果你是积极的,那么,无论你走到怎样的环境中,都能想方设法为自己带来真诚和鼓舞,而如果你消极而灰暗,那么你将会面对冷漠和压制。

外界事物的本身并不足以操控和影响我们,而我们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却能够改变它们。你不能掌握风向,但难道你无法调整风帆?你无法改变别人,但难道你无法改变自己?你不能改变今天的事实,但难道你不能提前为明天准备?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应该学会“放下”,放下的不是自己的责任,而是无谓的责怪抱怨。你不会再用外界原因作为借口,而是会迅速求诸于己,抓住问题的关键。当你比今天更加勇于承担和直面自我时,再困难、再棘手的状况,也能在你对自我的调整过程中迅速加以解决。

当你愤怒的时候,当你失望的时候,你不需要想其他事情,而是要立刻在心中对自己默默念道:“我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也是解决它们的根源……”这样,你就可以很快感觉到,自己的心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你放下了干扰因素,找回了属于你的自我,随后,你就可以理智地看清楚自己和周围的关系,采取合理而适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世界著名的足球教练米卢,以多次带领不同足球小国打入世界杯的战绩而闻名,他有一句名言:“当你不知道把球往哪踢的时候,就往球门踢。”

解决问题其实没有那么麻烦,你想过么?如果你不知道怎样面对外界的时候,你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吗?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幸福,也没有完美的生活,这些都不会凭空而来,只会有一流的坚持自我者。无论梦想多么高远,或者你自己多么幸运,你都要记住,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你对自我的不断发掘与完善。

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自我才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那么,你就不会再害怕什么压力、竞争 和困难。这是因为你只需要做完美的你自己,外在的那些难题就会自然消失。如果你感觉压力太大,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找到最完美的那个自己。

每个人的自己都是由他对自我的态度决定的。一个人今天的自我,来自于他昨天如何看待自我,而他怎样对待今天的自我,则决定了明天他会看到怎样的生活。每个人都是自己遭遇的根源,如果今天遭遇不佳,要做的就是检讨自己的曾经。

原因在自我,行动在自我,成功和失败都取决于自我。自我既是原因,同时也会是结果。从面对自我做起,以此作为你的人生法则,你将会拥有一种和失败者完全不同的习惯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