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合格的父母“不生气”(2)
这时李敏不禁想起从前她和这位朋友还是学生的时候,朋友的父母对她实行的也是“高压政策”。父母要求她的学习成绩一定保持前几名,还要才艺双全,那时朋友虽然很努力,但也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所以她在上学时过得有些沉闷。有时,她实在太闷了,就会对李敏说:“如果我做了母亲,是不会允许自己和丈夫像父母对待我一样对待孩子的,我一定要做世界上最能理解孩子的妈妈……”这话就像昨天说的,而现在的朋友却没有做成她理想中的妈妈……
李敏劝说完朋友,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强迫孩子做了他曾经不愿意做的事。从那以后,每当她对孩子感到失望的时候,就会想起从前的自己,于是把对孩子的责备变成了鼓励,也很少给孩子压力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陷入一种轮回中却不自知,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许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可能会得“健忘症”,忘了他们曾经也是孩子,忘了他们也曾经犯过和孩子类似的错误,也忘了他们在犯错误的时候是多么渴望大人的理解、包容和原谅。在孩子心中,严厉的父母有时甚至是冷漠的,父母失望时对孩子的刺激给他们留下的更是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个叫帅帅的男孩从学校的二楼跳了下去。当父母接到电话赶到医院时,医生刚给他拍完片子,除了腿部轻伤外,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了。帅帅爸爸看到帅帅意识还清醒,就开始在病房里大声责骂他:“你是不想活了还是疯了?居然从二楼跳下去!”老师看帅帅爸爸太激动,急忙把他拉到一旁,告诉他现在帅帅情绪不稳定,不是发火的时候。可是这时帅帅的火气也被挑起来了,他突然冲爸爸大喊:“我就是不想活了,我不如从五楼往下跳了。”
帅帅爸爸听完就想冲过去揍他,不过被帅帅妈妈用力拉到外面去了。这时有同学说,刚才看到帅帅和几个男孩在二楼讨论关于勇敢的问题。后来同学们起哄说有谁敢从二楼跳下去就是全班最勇敢的,帅帅在大家没反应过来之前就“优美”地跳下去了……
帅帅爸爸听后更愤怒了,他语带讽刺地说一会儿还要带儿子去检查脑袋,看看是不是脑袋出了毛病。帅帅妈妈拉拉丈夫说:“你就别骂孩子了,他已经受伤了,算是受到了惩罚。”
帅帅爸爸仍然很气愤:“我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种蠢事,难道他不明白这会出人命吗?”
帅帅妈妈回答:“你真说对了,看来帅帅的确不知道。假如他知道这种行为如此危险,一定不会这么做的。他可能感觉从二楼跳下去是件小事,而这次教训让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这就足够了。你没必要这么骂他,而且你小时候难道不是这样子吗?”
这时帅帅爸爸有些尴尬地咳了两声,然后说起他上学时经历过的“大冒险”——和同学比卧轨,火车来时谁最后跑谁最勇敢。帅帅爸爸说起这段回忆时,他的激动情绪也慢慢平稳下来。他感觉自己当年做的比孩子现在做的要过分得多,而且当年他也曾因此受到了父母的批评,他还记得当时挨骂时自己不服气的劲头。想到这里,他觉得刚才不分青红皂白骂儿子显得过于武断了,帅帅不过是因为年龄还小做了一件错事,骂他想必也没起什么正面的教育作用。
过了一会儿,帅帅爸爸再次走进病房,他一边扶着帅帅,一边严肃地告诉帅帅这么做的危险性。帅帅见爸爸不再吼他,而是表现出心疼的样子,也抱歉地低下头。
孩子因为缺乏经验,所以常常会做出一些成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来。假如父母用粗暴的方式教训孩子,孩子不仅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以后还会明知故犯。如果父母愿意从孩子的观点出发,去判断他们如此做事的原因,则可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假如父母勇于剖析自我,就会发现你的许多人生经验也都是从错误中一点点得出来的。父母能允许自己犯错误,为什么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呢?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犯错误也是孩子在成长中必须面对的。所以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的第一反应不应是生气,也不应是对其责骂和批评,而是在理解之余,做出正确的指导。
成绩不代表全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智慧超群,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在这种期盼中,学习成绩成了很多父母判断孩子的智力水平的标准,甚至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分数教育上。
其实父母以分数评价孩子的观念是错误的。分数只是孩子成绩中的一部分,而且高分也不等于就有高能力,所以为孩子的成绩大动肝火的父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行为。
一个经常指责他孩子的爸爸,因为孩子学习不好,所以他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很聪明。有一天,他在白纸上面画了一个小黑点,然后拿给爸爸看,问:“爸爸,你在这纸上能看到什么?”爸爸回答:“我能看到纸上有个黑点。”“可是纸上还有一大片空白,为什么爸爸只看到小小的黑点呢?”孩子的父亲翻然醒悟,从此开始关注孩子的优点。这使父亲心里感到十分满足,而孩子因为父亲懂得赏识自己,学习成绩慢慢赶上了。
有些父母只知道看孩子的成绩,往往不看孩子有没有别的优势,由于他们过分地执著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把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使得他们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而流于表面。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孩子不勤奋的缘故,于是给孩子报补习班,一旦孩子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就责骂孩子,甚至大打出手。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不仅给孩子加重了身体上的负担,而且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恐惧心理。父母的压力往往是孩子学不好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不以成绩作为标准,不用“有压力就有动力”的思想去要求孩子,反而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父母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成绩单上,也不应该把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以后能否成功的标准,而应该教育孩子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又学习做人,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才。
曾经有一位初中生在做一道数学题时,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了一道题,得到的答案和书上的答案一样,但是解题的方法却完全不同。他很高兴自己能想出这么好的解题方法,于是高兴地跑过去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了一下,但妈妈却对他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现在做练习,老师可能只看答案就让你通过了,如果到真正考试的时候,老师发现你解题的过程和书上要求的过程不一样,有可能会扣你的分,那就会影响你的成绩。”
分数和能力是不同的,做同一道题,却能想出不同的解法,说明孩子是聪明的,但分数却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只以分数看孩子是不公平的,分数只是一种功能有限的教育工具,它可以提醒父母进一步关注孩子的成绩,但它并不能反映出孩子的所有信息,更不能预测出孩子的未来。
有些孩子天姿聪明,在读书上比其他孩子省力,有些孩子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取得高分,但这并不能说明孩子在其他方面比别人差。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的成绩和他的人生看成因果关系,而是要看到孩子身上的特长,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一些父母往往错误地认为只有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才是人才,却忽略了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都是人才。父母应该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不要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要善于发掘孩子的特长,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有些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不惜以欺骗的手段取得高分,并借此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这样做固然有错,但其中也有做父母的责任。父母有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义务,但父母也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提高孩子的分数上。据调查,那些成绩很好的孩子压力都很大,他们需要的不是分数上的激励,而是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赞美。所以,父母们要记住,分数并不反映孩子的所有能力,仅以分数判定孩子只能埋没孩子的智慧。
耐心对待孩子的错误很多父母都曾为孩子闯的祸伤脑筋,可是在用尽教导、训斥等一切手段之后,孩子依旧是“屡教不改”。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小,对什么事都感到好奇,很多时候,他们犯同样的错误只是为了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作为父母,虽然可能不理解孩子在探究中获得的乐趣,却依然需要耐下心来教导他们,这样孩子才会一点点成熟、长大。如果仅是因为孩子触怒了你,就对他怒目相向,当时孩子可能会“屈服”,但过不了多久,他便会故态复萌,甚至是变本加厉。
只有4岁的多多今天做了一件让爸爸很生气的事,他把一杯滚烫的开水倒到了花盆中。这盆花是很名贵的兰花,多多爸爸已经养了好几年了,用多多妈妈的话说就是“这花比多多进家门早”。
爸爸看到多多用开水浇花,怒气一下就上来了,他伸手就要打多多。多多看到爸爸生气的样子吓得大声哭起来。哭声把妈妈引来了,她拉住丈夫的手说:“孩子不是故意的,你的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你怎么不问问孩子原因就动手呢?”
妈妈的几句话让爸爸冷静下来。在他心中孩子当然要比花重要得多,而且他确实没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妈妈替多多擦干眼泪,轻声问:“你怎么把热水倒在花身上呀?”
多多抹了抹眼泪回答:“妈妈总让我多喝水,说这样才健康,我想让花也健康。”
原来多多是出于一片好心,只不过他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
精力充沛的孩子往往像多多一样好心办坏事。孩子也许是制造麻烦的行家,会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或者弄坏东西,可是他们的本意不是想制造麻烦,所以不要把孩子的破坏行为都归结为他们愿意或故意搞破坏。假如非要说孩子有什么不对,则只能说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而他们本身却又精力充沛。事实上,他们正是从一次次的教训或者闯祸中学到了人生经验,父母应对其加以引导,而不应大加训斥。
飞飞和妈妈一起到餐厅吃饭,显然,她对装果汁的杯子的兴趣比吃饭本身要大得多。她不停地对着杯子看来看去,一会儿拿起来,一会儿放下,直到杯子“嘭”的一声掉到地上。妈妈大声训斥道:“你真是个讨厌的孩子,告诉过你吃饭的时候不许玩。你再这样,我就不带你出来了。”妈妈的怒气让孩子害怕了,因为摔碎心爱的杯子而不高兴的飞飞害怕地大哭起来,这招来陌生人的注意,飞飞妈妈只好尴尬地结账,把飞飞领走。本来心情不错的母女俩的就餐因为孩子的哭闹和妈妈的怒火而宣告结束。
其实,孩子做的许多错事并不是有意的,假如飞飞知道玩杯子的后果是把杯子摔碎,估计她是不会那么做的,因为在杯子碎的那一刻,她也被吓到了。可是因为她才只有五岁大,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告诉她杯子会碎。聪明的父母在这时不会发怒,他们可以理解孩子不是刻意惹人生气,所以只会对孩子说:“不要紧,你可以再来一杯果汁,不过玻璃杯是很脆弱的,不应该拿来玩。”
培养孩子的确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得付出爱和耐心来应对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因为只有耐心教育孩子,细小的幼苗才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需要父母用耐心和爱心一点点雕琢,急于求成只会糟蹋孩子的天分。做父母的应该明白,孩子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长大,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明白所有的事,拥有所有成人应有的经验。假如因为孩子毁损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迁怒于他,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因为父母的做法给孩子的感觉是他们远远比不上那些被他们毁掉的东西。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如耐下心来,平心静气地向孩子解释,引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