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春秋战国——五霸与七雄(1)
1.齐桓公和管仲
周室东迁以后,诸侯定期的朝聘和进贡日益减少,《春秋》记载,242年中,鲁国朝聘进贡一共才有7次。鲁国还是周王室血缘亲近的亲戚,其他诸侯的朝贡几乎全废止了。
春秋242年间,100多个诸侯国中吞并小国最多的晋、楚、齐、秦以及后起的吴、越是一等国;吞并较少的鲁、宋、郑、卫是二等国;陈、蔡、曹是三等国。二、三等国有权参与霸主召集的大盟会。其余小国只能做列国的私属,给宗主国服役,不得参与大盟会。还有一种附庸国,地位更卑微。这些大小国相互间的关系,除了“强凌弱,众暴寡”之外,其他关系是很少的。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贡赋和贿赂,小国还得表示出曲尽恭顺的样子。小国对最小国,同样是攻伐与勒索贡赋贿赂,只要有侵夺的机会,绝不放过。例如邾、鲁两国境界交错,邾人在翼筑城,回来经过鲁地武城,猛不防鲁兵堵塞前后,邾人被捉当俘虏。小国也互相侵夺,所有国家都在互吞,大国吞大国,大国吞小国,小国吞最小国,到春秋末年,只剩下晋、楚、齐、秦、越五大国和鲁、宋、郑、卫等几个待亡的小国。
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弱,诸侯公室也发生了信任危机。公元前719年,卫国政变。卫国国君卫完在去洛邑觐见国君之前,被他的弟弟州吁和幕僚石厚杀害。公元前712年,周礼发源地鲁国也发生政变,国君兄弟同室操戈。公元前710年,宋国政变,国君和司马孔父嘉同时被杀。政变不断成为东周公室内部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720年,周郑交恶,衰退中的周王室受到沉重打击。郑国因为拥立之功,在东周平王时代就非常显赫。按照周王室的制度,封国和王室的卿地位是可以继承的,于是郑国国君一直兼任周王室的卿。接替平王的是周桓王,他实在无法忍受郑庄公的专权和跋扈了,就宣布解除郑庄公的兼职。郑庄公不甘示弱,竟然发动军队将周王京畿内的庄稼哄抢而去,然后又冒充周王的命令,攻击宋国。
接着郑庄公三年不入朝,周桓王大怒,征调四方军队讨伐郑国。公元前707年,他亲自率军进入郑国境内。郑庄公不但不投降认罪,反而出兵应战。周桓王大败,在奔逃中被郑国大将视聃射中左肩。当初分封建国的时候,各封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如今作为中央的周王丧失威信,一个组织松懈的王朝再次出现,诸侯之间的征伐不断爆发。
郑国的霸主地位没有最终建立起来,郑国的实力优势也没有能长久保持,郑庄公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去世。15年后,齐桓公即位,一个霸主时代才真正开始。
齐国是周朝功臣太公望即姜子牙的封国,本来是个大国,经过讨伐东夷拓展了几倍的国土,再加上丰富的沿海资源,经济比较发达,国力很快就在诸侯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襄公被杀。襄公没有儿子,只能兄终弟及。他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纠,当时在鲁国,师傅是管仲;一个是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师傅是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同时决定回国继承君位。管仲知道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一定是小白先回到齐国。那么小白就一定会出兵抵挡公子纠。于是,管仲轻骑先行,在路上埋伏攻击公子小白。管仲向公子小白射箭,谁知射中的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将计就计大叫倒下装死。管仲与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遂不着急地向齐国进发。
于是,小白和鲍叔牙提前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马上即齐国国君位,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立即发兵征讨鲁国,要求鲁庄公杀掉公子纠和管仲。
鲍叔牙向齐桓公请求赦免管仲,因为管仲才干出众,如果要成就霸业,管仲一定是一个好帮手。齐桓公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为了成就霸业,他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管理国政的相。
果然,管仲是一个治国能手,他整顿了行政管理系统,提出了以乡、连、里、轨为级别名称的地方政府机构;他整顿军队,将全国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国君统帅最强的中军,国、高二氏统帅左右二军;他还整顿了国家经济,开辟了许多人民可以承受的税目,统一货币,稳定物价;他又提倡大开铁矿,提高耕种技术。尤其实现了大规模海水煮盐,内陆诸侯国必须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品,齐国越来越强大了。
管仲认为周天子虽然失势,但毕竟名义是天下共主。如果能够假借天子的命令以会合诸侯,那么齐桓公就能做实际上的霸主。
刚巧新天子周僖王即位,齐桓公就派人前去朝贡祝贺。此时的周天子早已没有实权,诸侯们只知道征伐兼并,没有谁还去朝觐天子。周僖王刚刚即位,居然有齐国这样一个大国来朝贺,他一时高兴,竟然请齐桓公去宣布宋国新国君的君位,并且同意齐桓公取得平定宋国内乱的权力。
当时宋国因为争夺君位发生内乱,各方势力平均,新国君无法服众,内部很不稳定。齐桓公请周僖王下令,明确承认了宋国国君的地位。这样既恢复了天子的共主权威,又使得齐桓公可以假借天子的命令召集诸侯。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僖王的命令,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北杏召开盟会。这次只来了宋、陈、蔡、邾四个国家。在北杏会议上,大家共推齐桓公为盟主,订立了盟约。盟约上提出了“尊王攘夷”,这样就团结了中原地区诸侯共同对付蛮夷的军事骚扰。同时,盟约中也提出大国帮助弱小诸侯,相互友善的基调,为后来的弭兵大会做了准备。
此后齐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鲁国在曹刿的领导下,利用士气三鼓而竭的原理,在长勺打败了齐国的入侵。
但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还是逐步形成了。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帮助邢国打败狄人的入侵,帮助邢国重筑长城,又帮助卫国赶走狄人,重建卫国国都。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俨然是中原地区的霸主。
南方的楚国长期与中原关系疏远,在春秋时期逐渐强大起来。楚国不断向北扩张土地,又连年伐郑,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威胁。公元前656年,齐、宋、鲁、陈、卫、郑、曹、许八国联军,共同讨伐楚国。楚成王率兵与联军形成对峙局面。后来齐楚在召陵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楚国重新向周王室进贡,齐国率领的联军撤军。
后来,周王室发生王位继承危机,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继承君位,即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分送给齐桓公,这在当时是最高的奖赏。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趁着接受太庙祭肉的机会,在宋国的葵丘大会诸侯,以此招待周天子使者,并且订立盟约,申明盟约各国不乱筑堤防,兴修水利,不使邻国遭受水害;互相救济灾荒,灾荒时不禁止粮食流通;盟约规定各国友好相待,不再擅自分封,强调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在历史上是首次出现,史称“齐桓公始霸”。
齐桓公一共九次会合诸侯结盟,历史上称为“九合诸侯”,这也是中国历史新阶段的表现。但是齐桓公晚年任用奸佞小人,管仲也不得不蓄姬自保自乐。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也去世。齐国再次发生君位继承危机以致爆发内乱,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2.诸强争霸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献公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被迫出国避难。不久,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又想杀掉重耳,重耳不得不继续逃难。
重耳在楚国的时候,楚成王把他当做贵宾,重耳对成王也非常敬重。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问他:“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楚王的恩情,只能承诺愿意和楚国交好。即使两国发生战争,晋国一定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又流亡到秦国。秦穆公本来帮助夷吾继位晋国国君,但是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过来与秦国作对。夷吾死后,他的儿子又继续与秦国失和,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回国继位。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流亡了19年的重耳回国即位。
重耳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大臣狐偃、贾佗等协助下,减轻赋税,通商宽农,省用足财,使得晋国政治上回归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晋国霸权是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楚国不断向北扩张,鲁、郑、陈、蔡等国已经被迫依附楚国。公元前632年,楚国又包围宋国,宋国向晋求援。晋文公决定率军救宋。晋文公率领晋、宋、齐、秦联军在城濮打败楚军。
此后不久,晋文公借助军事余威,在践土大会诸侯,与会的有鲁、宋、齐、郑、蔡、卫等国,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会盟。盟约强调了中原诸侯之间和平相处的原则,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
秦国僻处西陲,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要求平王赐给他岐山以西之地,定都于雍。到了秦穆公时,国势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西戎王。秦穆公乘胜前进,20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示祝贺。
晋文公死后,晋国的霸主地位仍然得以保留,但是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国家实力大为加强。楚庄王即位之初,3年对于政事不闻不问,3年后“一鸣惊人”。任用伍举、苏从管理政务,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宰相),整顿内政,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开凿水库灌田万顷,使江淮一带成为楚国粮仓。
楚国实力迅速上升,促使楚庄王向中原图霸。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抵达洛水流域,在周王室京畿之地检阅军队,并且遣使节向周天子询问象征国家权力的鼎的大小轻重。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又兴兵讨伐中原大国郑国,3个月打败郑国。晋国派兵救援,楚晋交锋,晋国大败,从此楚国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霸权。公元前594年,楚国围攻宋国,宋国被迫投降,中原地区的鲁、陈等国也慑服于楚国,楚国成为春秋中期最强的国家。
公元前546年是东周时期划分为前后两期的一年。这一年,向来争夺霸权的晋楚两大国在宋国召开了弭兵大会。大会以前,列国形势主要是诸侯兼并,其次是大夫兼并;大会以后,形势变为主要是大夫兼并,其次是诸侯兼并。这就是说,弭兵大会是东周时期诸侯兼并转变为大夫兼并的关键。
宋大夫向戌同晋国执政赵武、楚国执政屈建都有交谊,想说和两国息兵停战。晋国6家世卿(赵、韩、魏、知、范、中行)相互间争夺剧烈,楚因受吴国威胁,不敢冒险北进,都愿意暂时停战。其余小国内大夫也在进行兼并,希望减少对外战争。因此向戌一倡导,就得到晋楚等国的赞同。公元前546年,晋、楚、鲁、宋、蔡、卫、陈、郑、许、曹10国大夫在宋都商丘大会,约定晋楚两国同作霸主。此后楚可以专力对吴,晋可以专心内争。吃亏的是小国,负担更加沉重。但也因为南北往来密切,华夏文化对楚发生巨大的影响,楚国逐渐被看做华夏一国,华夏文化范围扩大到吴楚。
楚国之后吴越相继称霸。楚平王诛杀伍子胥全家,伍子胥白发过昭关,会同大军事家孙武一起辅弼吴国。公元前506年,吴国出兵讨伐楚国,攻陷楚国国都郢,因为秦国军队救援,楚国才没有被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