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大文自下第七明说分中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释文。今初来意者。请仪既终。已示分齐。彰其地实。地实难明寄显在相。相即因分。从此已下广名地相。令寻相得实。故有此来。又请分生其正解。此后显其行修。故次来也。二释名。演畅宣陈十地差别。故名说分。三释文者。十地即为十段。就初地中七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断障。四证理。五成行。六得果。七释文。初来意者。十地之中最初断障证理。得圣性故。二释名者唯识论云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故。此有三义。一得位。二证理。三成行。由此三故名极欢喜。三断障者。唯识论云异生性障是其所断。异生即是凡夫。名凡夫我相障。障于初地。是其所断。由斯初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执着我法愚。即异生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恶趣诸业果等。此虽非愚。愚品类摄。下九地各有二愚。四所证理者。由断前障。证徧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五所成行者。略有四种。一约增胜修成施行。二约所成起十六大。三约修成谓信等十行。四约实行谓十度等无不皆修。六所得果者。略有四种。一得当地满时调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财果。三通达障空得一切障灭果。四得三性三无性理智等果。然上诸门多约行布。若约圆融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也。七释文分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若直就经文应分为二。初明地法。后佛子菩萨住此地多作阎浮提王下地果。前中先广明。后佛子是名下总结。前中有三。初明入心。次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下明住地心。后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下明其出心。十地之文。大体皆尔。今且依论判。长行中分二。先明初地说分。后佛子菩萨住此下校量分。前中依论总有一百句。分为三段。初四十句明住分。二佛子菩萨住欢喜地下三十句释名分。后佛子菩萨住大悲下三十句安住分。若通校量胜。即为初地四分。初云住者出世菩提心生。坚守初地。更不退失。故称为住。然十地之中既三心齐证。则地地之中皆摄前之三位。此中住分摄发心住。其释名分摄欢喜行。后之二分摄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今长行一百句中初四十句明住分。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
今初住分中文分为二。初别显住法。后菩萨住如是下结住入位。前中四十句分四。初十句依何身。次十句为何义。三有十句以何因。四有十句有何相。今初。谓深种善根十句为所依身。次为求佛智。为所缘境义。三以大悲为首。为发心之因。四以过凡得圣。为发心福利之相。今初依何身十句。初若有众生深种善根。此句为总。众生即解行之人。言深种者。约行布则经一僧只。已积资粮。故云深种。论经名厚集。别有九句。有九种集。前六护烦恼行。后三护二乘行。言九集者一行集。即善修诸行。善作眷属持戒故。三聚非一故名为诸。不净尸罗不生三昧。故首明之。二定集即善集助道。善作眷属三昧故。以定资慧故名眷属。三亲近集即善供养诸佛。供佛欲集闻慧故。四聚集即善集白净法谓依闻思。彼若名义自性差别。有上下故成煖顶位。治诸蔽漏故云白净。五获集即为善知识善摄。由内修实证。得外教授故。修行实证即如实智。亦分上下立于忍位及世第一。上皆同加行。下四皆已入地。六净心集即善清净深心。以得出世间正智。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名为善净。智能契理故曰深心。七广集。即立广大志。深心广大利故。八信心集即生广大解。以求一切智智故。九现集即慈悲现前。以多行慈悲无时暂舍。故云现前。以小乘无求佛志。无利生心。故后三护之也。
上十句明依何身竟。
下明为何义。
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
第二有十句为何义者。为求佛果故。先别显求果之相。后佛子下总结发心。今初十句。初总。余别。总云佛智。谓无上智知断证修故。此智差别有九种。皆悉求之。一力佛智。问记为业。以十种力随机答故。二无畏佛智。破邪见业。拣异菩萨复称为大。三平等佛智。得人法无我。教授众生证入之业。四救佛智。以四摄法化众生业。五净佛智。能为救摄用业。慈悲净瞋恚故。六无余佛智。常以佛眼观世间众生业。十方徧观故云无余。七无染佛智。以无障碍智严其依报。自然应化令其信乐为业。八觉佛智。一念知三世众生心心数法为业。九转法轮佛智。解脱方便善巧业。然上九句皆先总标智体。后显其业。初三自利。后六利他。利他之中。四摄是利他之行。慈悲是利他之心。后四利他之智。
佛子。菩萨起如是心。
二总结发心中。言起如是心者即指前十心。是为发菩提心。而论云前六决定中愿善决定。谓愿即初地中发菩提心。即指此十心也。上说为何义。以有求佛智义故。
下说以何因。
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
第三以大悲下明以何因生如是心。谓以大悲为众生故。文有十句。初总。余别。别有九种。一增上大。细行苦智慧增上生故。若了苦苦坏苦智非增上故。二善巧等即摄大。四摄曲屈随宜摄故。三最上下淳至大。淳至即最上义。谓向发大心许尽众生界。无尽利益。故曰深心。四如来力无量者无量大。摄取如来无量神力。生物信故。五善观等即决定大。于上妙法决定信解名善观分别。于诸众生决定能度。为勇猛力。于所治障决能对治。为智力。无碍智现前通结上句。六随顺自然智。即随顺大。七能受等即受持大。能取大胜法授与众生故。八广大如法界即是最妙大。九究竟下即是住尽大。
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
第四佛子菩萨下有何相。正显得位福利之相。文有九句。初总。余别。总云始发如是心者。指前二段。即得超凡夫地者以得出世间圣道故。二入菩萨位下别有八种过。论皆先法后喻。此入圣位。生如来家。如世王子生王家故。故句句皆有相似法。一入位过。初成出世间心。如始住胎相似法。二生如来家者。即生家过相似法。三无能下种姓过。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四离世下道过。以非有漏故。如王之体相似法故。五得菩萨法即法体过。以同体大悲为菩萨体。如王以治国为体相似。六住菩萨处者处过。谓不住道是其住处。不同凡小。如世王子不处鄙陋。七入三世平等者业过。谓证平等真如。以资慧命。如无滋味则寿命夭促。不堪绍继相似。八于如来下毕定过。佛种不断得无上道。如世王子志气成立决定绍位。名成就相似。总显与地前不相似也。
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第二菩萨住下结住入位。住如是法者指上四段。名住欢喜地者是初住地义。以不动相应故者释成住义。一证真理不复失故。二乘异道不能动故。上初四十句明住分竟。
下三十句释名分。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闘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
大文第二释名分中有三十句。初句总标。次有十句明喜相。后有二十句明喜因。今别显。成就下释喜相中十句。初总有三喜。云多欢喜。一心喜。谓入观之心适悦。二体喜。出观喜受相应。三根喜。由前心喜内充外及五根轻安调畅。故此喜相亦名为乐。别中九句。前六自利喜行之体。后三化他显于喜能。以内及观心即无喜之喜。不同二禅浮动之喜。故名极喜。喜之极故。
上释喜相。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
二彰喜所因有二十句。先念当得故喜。后念现得故喜。各有十句。今初。初句总。余别。总云念诸佛者。谓如诸佛所得我亦当得。故判为念当得也。别有九种。一念佛法。二念佛菩萨。三念佛行。四念佛净。五念佛胜。六念佛不坏。七念佛教化。八念佛利益。九念佛入。皆念佛者为成佛故。
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竪等事故生欢喜。
第二念现得中二。初正明所念。二何以故下随难徵释。前中十句。初总。余别。总云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者转离一切凡夫取着事故。然事有麤有细。麤则外六尘境。通是一切凡夫取着境故。细谓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亦为地前凡夫取着境故。别有九种转离。对前有何相中总别九句。文虽不次法体全同。以是念前福利相故。拣异地前不相似故。疏各配释。
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
二随难徵释。由舍转离文义广故重徵释之。义有四重。谓怖畏于离。各有因果。而文分五节。一总徵。二列名总答。三转徵。四举因显相。五菩萨如是下结酬初徵。今初徵意云何以此中说离畏耶。后答意云以五怖畏是初地障。得初地时法尔离故。又离此即是此地利益。翻畏名喜。此相最显。
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
三转徵者释离畏所以也。此之一徵。文含四意。一云何以名为不活畏耶。二云何因而有此五畏耶。此二是怖畏因果。三云何以名为永离耶。四云因何令此得永离耶。此二是离畏因果。若得因离。自然无果。次四举因显相以答者。谓正举离因显离果相。反显畏因及畏果相故。通有四意酬前四徵。如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离不活因。则反显爱身资财是不活畏因。若不畏不活即是离畏因。则反显畏于不活。是此畏果。余四例然。又此离因即是能治。其怖畏即是所治。
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竪等事。
五菩萨如是下结酬初徵。前云何以能离。今酬云如上三段所以能离。
上三十句释名竟。
下三十句安住分。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自下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下安住地分。中有三。初总明安住。二所谓下别显安住。三佛子菩萨以成下总结安住。今初。文有三句。一大悲为首。是安住因。菩萨所行皆为众生悲为行本。故云为首。二广大志乐无能沮坏。是安住观。谓契理深心为大。故烦恼不能坏。悲化兼物为广。故小乘不能坏。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住行。
下别显安住有三十句。即为三段。
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
二别显安住即显前勤修善根。云何勤修。文有三十句。显三种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三回向成就。信为行始。次依信起行。后回行成德。以为行修次第。今初信心十句。增上者谓下所列谛实等境。深信决定。名为增上。别中有九。初六始起信心。后三信增成欲。前中初二自利。后四利他。
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着故。不躭着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
第二日夜下修行成就中九句。总云无厌足者即无间修。别有八集。前七教行。后一证行。前中初二摄法方便。一亲近集。近善友意在不忘诸法故。二乐法集。于问答中论议解释。心喜乐故。后五句次第修行。于中前三内观顺理之行。一多闻集即闻慧。二正观集即思慧。三不染着即修慧。于三昧中无依着故。后二随缘离着行。谓六不贪集。七不求集。是少欲行。未得不求故。八如宝集即证行圆满常现前故。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