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金融超限战:他们是如何算计中国的(2)
还有,2008年圣诞节的时候,我发现加拿大有一家石油公司叫做TYK(我们翻译成坦根伊卡石油公司,很难听的名字)被中石化收购了。中石化大概花了130亿元人民币,以接近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在圣诞节的时候开了盛大的圣诞节晚会来庆祝,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油价处于147美元一桶的时候把公司卖给了中石化。这家石油公司的市场价格是多少呢?4年前这家公司想出价把自己卖掉,标价2亿美元,2亿美元想卖掉卖不掉。2007年因为情况好转了,再卖,标价7亿美元。但是2008年卖给中石化,却是接近20亿美元。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形成了超国界的巨大新市场体系,各国也在发展中确立了高度的互相依存与互相关联,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的国际间频繁流动,令全球经济活动日趋错综复杂。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状态下,各国面对新的金融活动也都显得经验不足。国际金融炒家所瞄准的也正是这一点。因此,就连一个看似简单的合同也开始变得玄机重重。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中信泰富、深圳南方电力公司,都和这些国际金融资本(炒家)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分别签订了不同的远期保值合同。这些合同细节都没有披露,他们也不敢披露。
但是我告诉各位读者这些合同大概是什么意思。中信泰富在收购西澳铁矿的时候,签了一个澳元累计期权合同。举个例子,假如澳元现在是100块的话,他付给你10%的利润,而且每天结账,100块他给你10块。如果第二天涨到200块,再给你10%的钱,就是20块钱。第三天涨到300块,再给你10%的钱,就是30块。第四天涨到400块,再给你10%的钱,40块钱。只要澳元不断地升值,每一天按照当天的收盘价给你10%的利润,而且每天结账,把钱打到你的账户去,赚得很爽的,而前一阵子,美元大跌,澳元不断地涨,涨到最后都快和美元一样了。
突然之间澳元又大跌,最后跌了多少呢?跌了40%以上。但是澳元拉到最高点的时候,假如说400块,但当澳元价格一跌之后,就根据400块赔偿。你跌到300块就赔100块,跌到200块就赔200块,理解我的意思吗?反正怎么跌就怎么赔。很不幸澳元狂跌,所以你知道中信泰富因此亏了多少钱吗?亏了147亿美元。赚没赚多少钱,而且这个赚还是有上限的,比如赚了几千万美元就不准再赚了,赔呢,赔是无限制的,国际金融资本就这么坑人。2009年的年初,中信泰富由于这笔巨亏正接受香港政府的调查。
不止这个,还有国航、东航他们签的什么合同呢?叫做燃油套期保值合同,其实按照我们所收集到的数据,它可能不是一个正规的期货操作,如果是正规的期货操作可能还好一点。他们没有公布合同的细节,我也不敢讲一定,但是按照我们所收集的信息显示,它基本上是和中信泰富的这种澳币合同是一样的。油价不断上升的时候你可以赚钱,一跌之后你就赔钱。
他们是油价在147美元一桶之前签的,所以油价不断上升它可以赚钱,一下跌下来就开始大赔。那么赔了多少钱呢?到2008年年底为止,国航账面亏损了68亿人民币,东航亏了62亿人民币,上海航空赔了1.7亿人民币。而国航在2007年总共只赚了33亿人民币,还不够2008年赔的呢。
这些作为对手方的国际金融资本包括高盛、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等。而根据媒体的报道,东航的负责人指出他们对油价走势的判断,主要基于这些国际金融资本的分析报告和对国际经济形势、石油供需关系的分析。而提供这些报告的国际金融资本,也正是他们套期保值合同的对手方。这些公司竟然根据合同对手的研究报告做出图利对方的判断,这种愚昧实在不可想象。
当然,如果你们看最近的报道的话,还会发现深圳南方电力(即深南电)也做了差不多的事情。它和高盛对赌。其实高盛就是国际金融资本或其马前卒,你怎么敢赌。就是在油价处于80~90美元一桶的时候,他们对赌62美元一桶,如果油价跌穿62美元一桶,深南电输,62美元一桶以上的话,高盛输。请读者记住我的话,高盛本身就是国际金融资本,高盛敢赌62美元一桶,那真实的价格就一定在62美元一桶之下,各位理解我的意思吧?赌完之后深南电大亏,油价现在变成30多美元一桶了。
大家都认为这种价位是不可想象的,在十几年之前也不过是70多美元一桶,现在拉到147美元一桶,再跌就算跌回历史低位也不过70多美元一桶。我甚至怀疑,当时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深南电可能还讥笑高盛是傻帽儿,油价怎么可能会62美元一桶,这你都敢签。不晓得是谁傻,签完之后做梦也没有想到跌到30多美元一桶。各位读者晓不晓得30多美元一桶的油价是什么概念?30多美元一桶是1980年的价格,从1980年到2009年,这30多年期间,难道没有通货膨胀吗?这怎么可能嘛?石油价格怎么可能有这么低。那是为什么?操纵。所以把油价拉高之后,把我们中国的企业都给算计了。
四、中国企业是怎么被算计的
●暧昧双簧,世人面前做足惊人演技。
他们在干的事,叫二人转。
●小心谨慎却难逃疯狂陷阱。
你怎么会签这些合同,为什么都在147美元一桶的时候签呢?
尽管对于国际金融炒家的操纵手法我们还缺乏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按照常理,当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时,每个人最正常的反应应该是小心翼翼,那么,一些看起来极为大胆的国际合同又是怎样从小心翼翼中孵化出来的?国际金融炒家难道还有什么更为耐心、更为精巧的布局吗?
我当时在研究,这些企业怎么会去签这些蠢合同,为什么都在147美元一桶之前签呢?我发现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这样,当油价从70美元一桶开始往上涨的时候,一些国际金融资本,比如我刚刚讲的雷曼兄弟投资公司、高盛等等马前卒,就来找这些公司了,说要不要购买矿产,要不要签订远期石油合同,而且他们告诉你油价会上涨到90美元一桶,所以要赶快。当时这些公司肯定是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