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传(传记袖珍馆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创造前传,农村小子打造摩托车王国(2)

以李书福一贯不服输的心态来看,他突然从这个赚钱又多又快的业务中收手,确实有些让人意外。但是联系到当时的黄金白银交易环境,他的这次中断也在情理之中。解放初期,上海的一些投机倒把分子曾经在黄金白银市场里兴起过惊涛骇浪,政府为了稳定还未完全恢复的市场,对民间黄金白银交易下达过长时间的禁令。尽管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放宽做活经济的措施,但这一禁令仍然没有被废除。李书福提炼黄金白银去市场交易的做法,其实一直都游离于有关法律法规的边缘,他担心自己交易黄金白银的做法会遭到打击也是理所当然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其中,李书福就是下海潮流中的一员,但他没有被汹涌的下海大潮吞没,而是做了这一潮流的弄潮儿。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个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就出人意料地在商业王国中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

2.冰箱业中的沉浮往事

李书福开创吉利集团的传奇经历还是后话,现在要讲的是李书福在中断提炼金属的业务之后,又觅得了电冰箱这个赚钱的好项目。

关于李书福是如何进入电冰箱这个领域的,在吉利集团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亦真亦假的小故事:在一个下雨天,李书福发现自己的皮鞋破了。于是,他想找个家庭鞋厂定做一双既便宜又结实的新皮鞋。后来,他找到一家鞋厂,却惊奇地发现里面的四个工人正在做一种异型铁片。一问才得知,他们是在做一种冰箱的元件。稍加打听,李书福便看到了这种小小的元件里透射出来的诱人商机。

1984年,改革开放已经有6年了,国民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国营企业(1992年后称“国有企业”)纷纷开始涨工资,而且幅度不小,就连农民们的收入也跟着上涨。经济条件明显好转之后,人们的眼光开始瞄向了家用电器,被誉为“新三件”的电视、电冰箱和洗衣机代替了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老三件”。

而其中,电冰箱的需求越来越旺,电冰箱的元器件当然也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于是,李书福很快就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小工厂,为冰箱厂配套生产配件。李书福一人身兼厂长和工人,并没有聘请其他工人,实际上这还是他自己开的小作坊。李书福整天在工厂里的小板凳上琢磨,一会儿用这个工具夹一下,一会儿又用那个工具锤一下,钻啊、磨啊,不停地敲敲打打,再过一会儿,他已经收拾好一个大帆布袋准备去台州冰箱厂了。

可以说,这一段单干经历极具传奇色彩。随着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李书福的几个兄弟也都加入了为冰箱厂生产元器件的队伍。

很快,李家四兄弟共同成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为了消除心中对私自办企业的顾虑,他们甚至还去乡工办申请办理了乡镇企业的执照。在厂里,李书福的大哥李书芳担任厂长,而李书福主要负责销售。

这家冰箱配件厂,与台州众多的小工厂一样,经营者主要是自己的家人亲戚。除了李家的四个兄弟,李书福的姐夫、小舅子等几人也都参与其中。当时配件厂里生产的元器件,主要是销往杭州的几家大型冰箱厂。

由于家电在国内越来越热销,李书福的销售头脑又十分灵活,而且李书福家的配件厂主要生产冰箱的主要元器件——上蒸发器,所以李家的这个配件厂每天都要开足马力运转,才能勉强完成电冰箱厂家的订单。很快,配件厂的销售额就达到了相当规模,有数据显示为900万元。

当时,为数众多的类似于李书福家开办的这种小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李书福家开的这家配件厂由于规模和销售额都较大,因而得到了政府更多的关照。而政府也在担心,合股办厂可能会带来利益纠纷问题。李书福及其兄弟,还有众股东都表明了在合股制企业中因为各自投入了资金,定了股,每个人都直接承担着风险,所以干得比在集体企业中更认真,他们有信心吸引到更多有技术、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加入工厂,把工厂办得越来越好。他们这种表态,也获得了政府的信任。

最后,李书福的这家电冰箱配件厂果然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不仅为他个人创造了财富,同时也为乡邻带来了工作岗位,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对李书福个人而言,石曲冰箱配件厂是他在创业经历中迈出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个配件厂,不仅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回报,更让他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创业经验。

1985年,石曲冰箱配件厂经营得十分红火,厂里的生产规模、销售额和利润收入都翻了几番。然而,李书福觉得自己开的这家冰箱配件厂虽然利润很可观,但毕竟只是生产一种配件,相对于电冰箱整机生产来说,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他想,自己既然能生产电冰箱的关键元器件,为什么就不能生产产值及利润空间更大、前途更为光明的电冰箱呢?

就这样,生产电冰箱的欲望在李书福心中越来越强烈,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向其他几位股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然而,他的这个建议却遭到了大多数股东的反对,甚至有人指责李书福是个疯子,放着利润这么大的配件生意不做,非要冒险去生产电冰箱整机。

股东们的指责是有道理的,确实,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他们自己生产电冰箱几乎是只有疯子才会有的幻想。电冰箱是由国家统一管制的产品,都是由国营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民营企业绝对不可能获得生产许可证。没有生产许可证,就不能办厂生产,而无法生产,当然也就无法销售,更谈不上利润。即使勉强生产出电冰箱,由于台州地区多山地,铁路当时还没有通到那里,公路也只是绕来绕去的盘山路,电冰箱整机运送十分不便,送出一批货就要支付很大一笔交通费。更为致命的是,此前李书福他们都只是生产配件,根本就没有生产整机的经验,更没有生产整机所需的技术和人才,而且掌握先进技术的人肯定会流向杭州、上海这类大城市,几乎没有人会选择来台州这种穷乡僻壤。小小的民营企业想与实力雄厚的国营企业竞争,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拿着鸡蛋碰石头的疯子之举。

然而,李书福就是有着常人不能理解的疯子式的思维。即使面对众人的反对,他仍然坚持要生产电冰箱。当然李书福也十分清楚,要想实现这一愿望并不能一蹴而就。

之前,石曲冰箱配件厂主要生产冰箱的关键元器件——上蒸发器。李书福发现当时市场上流行的电冰箱已经从单门冰箱转变成了双门冰箱。而双门冰箱与单门冰箱不同,它的关键元器件,同时也是躲不掉的难关,就是下蒸发器。

其实,当时李书福开办的冰箱配件厂本来也只是生产一些十分普通的冰箱配件,后来他特意跑去上海请了专家攻克技术上的难关,又请了一个在化工厂工作的同学帮他试造冰箱蒸发器,最后才成功地制造了上蒸发器。而生产下蒸发器,当然也难不倒李书福这个机械兼化工天才。1986年,李书福与二哥李胥兵一起组织了一批人生产下蒸发器,并开始研制冰箱。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就成功研制出了下蒸发器,并创办了黄岩制冷配件厂。这家配件厂就是为了生产电冰箱而做的准备。1987年下半年,冰箱真的被他们成功地生产了出来。这时,李书福又将工厂改组为黄岩北极花电冰箱厂。

李书福为黄岩北极花电冰箱厂注册了商标,随即开始了电冰箱的生产。因为当时的电冰箱仍然处于需求旺盛的时期,李书福的冰箱厂效益良好。

1988年下半年,李家四兄弟又走向了联合。到1989年5月,冰箱厂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000万元。李书福及其兄弟们看到自家冰箱在市场上的卓越表现,都对冰箱厂信心满满,认为能够在以国营企业为主的冰箱生产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李家四兄弟很快就找到青岛红星厂,与他们合作,为他们生产冰箱、冰柜。

然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从1985年开始,家电市场被人们普遍看好,全国各地政府纷纷支持家电企业。单单是冰箱厂,几乎全国每个省都有一家品牌冰箱厂。比如说,北京的“雪花”、天津的“可耐”、江苏的“香雪海”、安徽的“扬子”和“美菱”、广东的“科龙”和“万宝”,而李书福所在的浙江省更是有“友谊”、“西泠”和“华日”三家。由于冰箱厂过多,生产出来的冰箱不能很快销售出去,从而造成产品积压严重。为了缓解这种状况,政府决定压缩冰箱生产。

李书福的冰箱厂也就是在这次压缩中陷入了绝境。由于拿不到定点生产的批文,李书福只能将冰箱厂关闭。这一次打击,又让重新团结起来的四兄弟散了伙。

李书福始终不想放弃辛辛苦苦创办起来的冰箱厂,但他无力与政策较劲。关掉冰箱厂的李书福对此久久不能忘怀,在回忆关闭冰箱厂这段痛苦经历的时候,李书福经常会用“后悔”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确实,事业成功后的李书福当然会对当时乖乖关掉冰箱厂感到后悔。那时候的李书福还不到30岁,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寻求老牌国营企业青岛红星厂的帮助,只要挂靠在国营企业的牌下,自己的冰箱厂就不会惨遭关闭的厄运了。

“我那时候还太年轻,竟然将工厂、库存、土地连同厂里的存折都上缴了。”李书福感慨道。现在在我们看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书福关掉了一家冰箱厂,却成了汽车业的巨人。正所谓上天在给你关掉一扇门的同时,将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假如李书福的冰箱厂仍然继续在运转,我们有可能看到一位名叫李书福的家电业大佬,却很可能就看不到一个汽车业的巨人了。

3.镁铝曲面板中寻财富

放弃了冰箱厂的李书福,选择了去深圳的大学进修,也算是圆了自己多年未能实现的大学梦。

有一天,他看到宿舍已经有些破旧了,于是就联合了几个室友准备将宿舍好好装修一番。他们来到建材市场,想要挑选一些装修用的材料回去。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巧,在逛建材市场的时候,李书福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叫做镁铝曲面板的建材。

国内市场上卖的这种用作装饰曲板,主要是由台湾的厂家生产的,售价每张高达220元人民币。此时,生意头脑灵活的李书福看到了这种建材里面蕴藏的无限商机——本来成本很低的一块板,却能在市场上卖出不菲的价格。有过生产冰箱配件经验的李书福觉得自己肯定能生产出这样的面板,甚至可能比这种更好。此时此刻,他心中的赚钱欲望被镁铝曲面板再次点燃。于是他决定放弃学业,回台州老家重新开始创业。

因为李书福在深圳上学,而深圳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他看到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房地产市场也越来越红火,买房的人越来越多。除这些表面的现象之外,他还看到了背后隐藏的商机。即人们买了房子之后,必然会将它装修一番,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装修就要用到大量的装饰材料,其中,镁铝曲面板就是很常见很好用的装饰材料。

李书福看准了镁铝曲面板中蕴藏的无限商机,立即离开了学校。1990年,他回到台州,准备从事镁铝曲面板的生产加工业务。

李书福再一次找到他的二哥李胥兵。二哥一向欣赏李书福超凡的胆识和卓越的生意头脑,很快就同意与李书福合伙开一家镁铝曲面板的生产加工厂。俗话说不能人云亦云,李书福知道,做事更不能仅仅满足于跟他人做一样的。因此,他和二哥李胥兵随即决定自行研发一种镁铝曲面板的新品种。

1990年5月4日,李书福拿出之前做冰箱生意赚来的钱投资办厂。李书福将厂名定为黄岩市吉利装潢材料厂,“吉利”,意为大吉大利,此后它一直伴随着李书福的事业。

将吉利装潢材料厂办起来后,还不能立即开工运作。因为李书福要的是比他人更好的、更先进的镁铝曲面板。他着力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引进高科技设备,遍访国内各家同类型厂家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全力做高端的镁铝曲面板。

而他的二哥李胥兵,则专门负责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在厂里闭门研制,他们要的是一种新型的镁铝曲面板,要超过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同类产品。研发新东西总归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而且人员严重不足,资金也没有全部到位,工作条件也是相当差。

起初,他们只知道要研发一种镁铝合金的曲板,但是他们手上既没有现成的技术材料作为支撑,又没有别人做好的样品拿来仿造。从研发到制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厂里的几个人一点点不断地摸索。可以说,开始就意味着失败,而失败后又重新开始,然后再次失败……

就这样在经历了千百次的失败、重头再来的反复循环之后,终于在1991年7月,他们研制出了第一块新型的镁铝曲面装饰板。

在这整整一年零六个月的日子里,恐怕参与研发新产品的所有人都会刻骨铭心,当然李书福兄弟二人对这段时间的辛苦更是记忆深刻。厂里请来的所有的研发人员不仅仅是技术员,而且还要当操作工,每天他们的衣服上都会沾满油污和汗水。当时参与其中的人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几个人每天都坐在生产流水线旁,几乎不分昼夜地研发理想的新产品。每天都可以见到我们几个人不顾脏乱,用沾满油污的手抓宵夜吃。而要是有谁确实累得扛不住了,就随便蜷缩在某个角落睡一觉,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