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传(传记袖珍馆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迈向基金经理的必经之路(1)

1.麦哲伦公司里最优秀的实习生

彼得·林奇从波士顿学院毕业后,一直关心他的乔治·沙利文希望他可以到自己所在的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有一天,乔治·沙利文在球场上对这个可以说是自己看着成长起来的小伙子说:“彼得,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不适合在这里当球童了。”

彼得·林奇看着乔治·沙利文,说:“我还想读MBA,不想放弃这个能够提供给我收入的工作。”

乔治·沙利文很开心地笑着,觉得自己没有看错这个小伙子,便说道:“彼得,你觉得我会随随便便跟你开口说这些吗?我之所以这么说,自然是我已经帮你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工作了,所以你不用再担心你的学费问题。”

“真的吗,什么工作?”彼得·林奇听到乔治·沙利文的回答很是惊奇,连忙开口问道。

“这是一家十分出色的公司,它的历史非常悠久,现在是纽约帆船俱乐部、肯德基董事会和卡内基大厦的成员之一,与这些全美数一数二的公司一起发行共同基金,在投资上已经卓有成效。它是所有投资公司和投资者的风向指标,它在投资中的地位就好比是马利亚教堂在所有教堂中的地位一样。”

“您说的是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吗?乔治·沙利文先生,您知道吗?我的梦想就是能够进入这样一家公司。所以,请您不要跟我开玩笑。”彼得·林奇有些激动。

乔治·沙利文很严肃地说:“你看我像是在开玩笑吗?你知道我是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总裁吗?你要知道,我们公司很出色,在我看来你就像我们公司一样出色。你可以说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你的能力我很清楚。”

“乔治·沙利文先生,我很感谢您的照顾,”彼得·林奇从心里尊重这位从小给他亦父亦师感觉的先生,而且他从心里已经把乔治·沙利文当成是父亲一样地尊重了,“但是,很抱歉,我不能接受您的好意。我很想念完MBA。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虽然富达麦哲伦公司对彼得·林奇的吸引力很大,但是彼得·林奇知道,要想改变家里现在的状况,想要赚到大笔的财富,就必须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你放心吧,我也希望你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MBA。你要知道,多少在华尔街风光无限的人物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更何况要是没有MBA这块活招牌,谁也不能在华尔街上站住脚。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在球场,你已经学到不少东西了,现在是把你所有的理论用于实践的时刻了。所以,我认为你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富达麦哲伦公司实习。我想,实习期的工资再加上你的股票收入应该可以帮你念完MBA课程。”

“太感谢您了,乔治·沙利文先生。”彼得·林奇激动地说,“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感谢您。”

乔治·沙利文看着激动的彼得·林奇,微微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不用这么激动,也不用感谢我,也许将来是我感谢你也说不定。要知道,你是一个好员工,一个好员工可以给公司带来无法想象的巨大收益。我相信我没有看错人,你就是那种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的人,所以到时候,没准还是你付我工资呢。”说完,乔治·沙利文开怀大笑起来。

“您放心,我会证明您没看错人的。”彼得·林奇自信满满地说道。事实上,彼得·林奇很快就证实了自己的实力,为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乔治·沙利文先生就是伯乐,他相中的彼得·林奇在他的提拔下为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带来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收益。

当时富达麦哲伦公司每年暑假都会有三个实习生名额提供给在校大学生。虽然职位只有三个,但是前来应聘这个职位的却高达100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彼得·林奇不可不说是最幸运的。因为他有乔治·沙利文先生的保举推荐,所以他不用去同这100多人竞争,就能成为这三个实习生中的一员。

富达基金自爱德华·约翰逊在1943年以极低的价格接手后,就逐渐开始影响美国的投资领域。1946年,富达基金开始改组,改组后的富达公司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短短三年时间,富达公司的资产就已经接近2000万美元,成为了全美较大的基金之一。1958年,富达公司拥有资产4.16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五大基金公司。1965年,富达公司就已经成为全美第一的基金公司,资产接近40亿美元。

富达公司可以取得这样傲人的成绩,如此快速的发展,自然与约翰逊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约翰逊始终都认为,只有顾客满意公司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一旦约翰逊觉得公司收入过多的时候,他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公司侵犯了客户的利益。

约翰逊为富达公司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与现在的基金管理制度很是相近,而这也是富达公司可以很快成长的一个原因。能够到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彼得·林奇感到万分激动。因为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向往的公司——在这里,他可以和亦父亦师的乔治·沙利文一起工作,而且还能通过在这里工作把自己的投资理念实际应用起来。更为关键的是,他在这里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薪水,而这笔薪水可以支撑他完成MBA课程,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但是,彼得·林奇到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后,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丰厚的收益,反而从彼得·林奇到了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后,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66年5月的925点开始下滑。三个月实习结束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经下滑至800点以下。但是谁也不会认为,道·琼斯工业指数的下跌与一个小小的实习生有什么关系。可是在此后,却有着“彼得·林奇法则”这么一个说法。

在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实习的时候,彼得·林奇负责市场调研和撰写调查报告的工作。与一般公司的实习生不同的是,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实习生做的工作和公司的正式员工是一样的。正是这次实习,彼得·林奇才开始真正地接触到股票分析方面的实质。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彼得·林奇发现大学课本上教授的随机漫步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这两个在股市上很著名的理论相互之间极为矛盾,根本不可能帮助人们在实际投资当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致使彼得·林奇觉得在大学里所学的随机运行理论和数量分析根本就是纸上谈兵。如果理论和现实相互冲突,彼得·林奇相信自己一定会坚定不移地选择现实。因此,彼得·林奇在以后的投资中极为重视实际调查。当彼得·林奇拿着他作好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去向乔治·沙利文请教的时候,乔治·沙利文夸赞了他,并且鼓励他继续努力做好。

彼得·林奇刚刚到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的时候,发现乔治·沙利文给他安排的工作与自己的想象不一样。虽然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公司最基层最辛苦的工作,但是彼得·林奇仍没有任何怨言地努力工作着。因为彼得·林奇知道,自己可以来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实习就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而乔治·沙利文先生不会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安排到这样的一个岗位。作为一个实习生,他没有过任何从事股票投资、基金管理的经验,所以彼得·林奇被安排做对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写出调研分析报告的工作依然感到很满意,所以他每天都细致周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不管是实习生还是正式职工,他们的报告都会出现在公司总裁乔治·沙利文的办公室里。可以说这个原因是彼得·林奇做好工作的最大动力。因为他想让乔治·沙利文肯定自己的能力。

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投资股票,即以钱生钱,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得最为丰厚的利益。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有一套自己的选股策略,即“自上而下”的选股策略。不仅如此,他们还很善于开发那些被市场严重低估,或者短时间内股票价格下跌,但是实际上却很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由于富达公司从上至下都很注重实际调查,再加上有全球券商的积极配合,所以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执行得很彻底。

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在选择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前和购买股票后都会时刻关注这家公司的运行情况。彼得·林奇所做的工作就是收集富达公司所购买股票的公司的各种信息,然后结合这些信息对这些公司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而他们所作出来的预测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决定。

刚刚进入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的时候,彼得·林奇的任务是分析美国造纸业和新闻出版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这个工作繁重并且需要大量的资料。这不仅需要彼得·林奇对这些公司的产品、资金管理、人事管理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作出研究分析,还会被公司委派到那些公司里去作调查。这项工作虽然很辛苦,需要跑来跑去,但是彼得·林奇却做得很开心。因为彼得·林奇一直认为只有从实际调查中得到的资料才最真实可靠,而且他认为根据这种资料得出的分析才有用。所以,尽管外出调查很辛苦,但彼得·林奇却乐于接受,并且总是会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当前的工作中去。

虽然彼得·林奇在波士顿学院学的不是营销,也不是市场调查,但是这种股票分析对于彼得·林奇这个文科生来讲却并不困难。因为他在大学时期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金融书籍和杂志。而这种股票分析的工作使得彼得·林奇一下子便从理论上跳跃到实践当中。当时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很多人都认为要一个工商管理硕士的在读生进行这种股票分析工作是极为不合适的,因为他的专业与之不符,而且这个专业更是丝毫没有涉及到股票分析上面的知识。因此,他们也认为彼得·林奇所作出来的股票分析报告一定是不合格的。但是倔强的彼得·林奇用自己的行动表示出自己可以胜任股票分析这个工作,而且他还要证明自己是最优秀的实习生。最终,他成功地打破了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同事们对他的偏见。

在短短三个月的实习工作中,彼得·林奇完成了对国际教科书和索格造纸公司的调查报告。彼得·林奇在对两家公司进行调查时,多次到他们公司去进行实地调查,作了准确又细致的分析。因此,当乔治·沙利文看到自己办公桌上彼得·林奇作出的厚厚的报告的时候,感到既欣慰又惊讶,并且在心里对彼得·林奇这种认真工作的态度很是赞赏。当时不仅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员工,就是别的公司的员工很多都是属于纸上谈兵型,他们只待在办公室依靠手上的书籍、杂志和被调查公司所传递过来的资料来作出报告。而这种做法使得这些报告极为不准确,没有任何时效性,并且常常会有与实际相悖的情况发生。因此彼得·林奇认为只有自己亲身去考察所作出的报告才是最准确的。在彼得·林奇看来,那些上市公司所传递过来的资料肯定不是十分真实的。也就是说,经过实地调查所作出来的报告经常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作出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是不同的,甚至很多时候,报告的结果是相反的。于公,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里,这些调研人员在公司工作的时间长,作出的调查报告比彼得·林奇多;于私,这些调研人员个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都有MBA证书,而彼得·林奇却不过是刚刚大学毕业的MBA在读生。所以,当彼得·林奇得出的调查结果与他们的分析截然不同的时候,他们很不满。甚至有人说如果按照彼得·林奇的分析进行投资,不出半年,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就可以从华尔街彻底消失。

但是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里,有一个人却慧眼识珠,他相信彼得·林奇的报告,并且当着彼得·林奇的面叫基金经理根据彼得·林奇的报告去进行投资。不久,事实就摆在了众人眼前——根据彼得·林奇作出的报告所进行的投资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乔治·沙利文看到这样的结果,笑得合不拢嘴。

一天彼得·林奇独自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的时候,乔治·沙利文突然来到了他的办公室,不声不响地在彼得·林奇的背后观察他。这下,让乔治·沙利文发现了彼得·林奇所作出的报告非常精细准确的原因所在。他发现,彼得·林奇用来分析当前投资的资料既不是从书店买来的书籍也不是公司报上来的材料,而是那家公司当月、当天的资料。除了这些,还有彼得·林奇对几个不同地区的股民所作的对这家公司的市场调研,以及对这家公司的评价等。这些资料的出现让乔治·沙利文大感吃惊。

乔治·沙利文看到彼得·林奇似乎有要休息的迹象,于是在他身后开口问道:“彼得,这些资料你是怎么得到的?”

彼得·林奇听到声音才发现乔治·沙利文已经站在自己身后了,就是不知道来了多久了。他看到乔治·沙利文拿起一本公司内部特刊,回答说:“这是我去他们公司调查的时候,发现他们公司有印发特刊的习惯,于是就叫他们的运营部寄一本给我。”

乔治·沙利文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拍了一下彼得·林奇的肩膀说:“彼得,你知道吗,你做得真是太棒了,以后你一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金融管理者。”这句话在不久之后就成为了现实。虽然乔治·沙利文基本不会在公开场合去表扬一个员工,但是彼得·林奇的做法实在是太令他欣赏了,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就表扬了彼得·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