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感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财富与信任(2)

即使当他想起时游,那也不过像是童年时读过的一段神话,从来没有因此而搅乱过他宁静的心境。

只是有那么一天,当孙子们和年迈的他一起坐在壁炉前问起那广阔而又神奇的世界时,老汤姆这才提起他那一段不平凡的生活。

“是的,”他说,“年轻时我周游过世界,为着寻找某件东西,寻找什么现在已记不起了。一些东西找到了,还有一些没有找着。可重要的是我年轻时游历过一番。”

人生之路就在前方,只要你一步步走下去,不虚度每一天,就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生命是用来创造的

美国有位有名的画家,被人们叫做“摩西婆婆”。

她在丈夫去世之后才开始画画,那年,她已70岁。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学过画。在画画的日子里,她经常废寝忘食,用心钻研,向比自己强的画友请教,绘画成了她安度晚年的亲密伴侣,几乎整个生命都与绘画融为一体。日积月累,摩西婆婆从70岁开始到去世,一共画出了1600多幅作品,她的亲戚朋友及画友对她崇拜无比。她对他们说:“我很快乐,也很满足,因为我用我的生命去完成我所能从事的东西。生命,是用来创造的,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她的不少作品赢得了专家的赞誉,在美国画坛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个国王听说有位画家擅长水彩画,便专程去拜访那位画家。

“请你为我画一只孔雀。”国王要求说。

一年后,他再次登门拜访画家。

“我订购的水彩画在哪儿?我曾经要你为我画一只孔雀。”

“你的孔雀就要画好了。”画家说。他拿出了画纸,不一会儿工夫,就画了一只非常美丽鲜艳的孔雀。

国王觉得很满意,但是价钱却使他吃惊。“就那么一会儿工夫,你看来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就画成了,竟要这么高的价钱?你这不是敲诈吗?”国王不满意地说。

于是,画家领着国王,走遍他的房子。每个房间里,都放着一堆堆画着孔雀的画纸;画家说:“这个价钱是十分公道的,您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事情,却是花费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在这一会儿的时间里为您画这只孔雀,我可是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准备呢!”

成功,是时间的积累;灵感,是长期酝酿的爆发。

一定要向海外发展

几年前被《财富》选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员工8万人。

70多岁的李嘉诚,曾这样畅谈学英文的经验:“我的英文就不算好,由ABC 开始,都未学到Z,日本仔的飞机已经到处放炸弹。正规教育我受过很少,但非正规的教育我肯学。”

1939年,日军犯境,当小学校长的父亲带着李嘉诚逃离赴港。翌年父亲患上肺病。一个周末的下午,他到医院探父,想逗病危的父亲高兴:“英文也不算难,我读一段给你听。”爸爸听罢,满面哀伤,“因为他知我很喜欢读书,但当时环境不许可。”李嘉诚语带哽咽说。

“我的英文是一个同屋女孩教的,我则教她数学。”

父亲临终前一天,发觉没有任何财产可以留下,只好反问爱子可有话跟他说。李嘉诚很自信地应许父亲说:“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为了践诺,李嘉诚使出狠劲,一边当推销员,一边上夜校学英文。他用报纸练字,一边写满了,又翻过另一边再写,直至整张纸写得皱皱烂烂为止。

22岁时,开了塑胶厂,他深信到26岁,储够钱,凭着恶补的英文,可以考上大学。岂料一个大户破产,毁了他的梦。但苦学的英文为他打开成功之门。

20世纪50年代在做塑胶花时,他坚持订阅全世界最新的塑胶杂志,第一本是美国杂志《Modern Plastics》

(《现代塑料》),他又飞到英美参加塑胶展,掌握最新形势。

在外国杂志中,他留意到一部制造塑胶瓶子的机器,但从外国订制太贵了。于是他凭自学的英文就研制了这部机器。李嘉诚说:“它至少让我赚了几万港币。”他开始请私人老师,每天7时上班前,教他英文。

他的发达和刻苦学习英文是分不开的。

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会谈期间,不少公司都停留在业务本地化的阶段,但李嘉诚考虑的是,公司要发展得大,就一定要向海外发展。他并没因自己带潮州口音而避讲英语或避请洋人,由开会到接受访问,只要对象是洋人,他一概英语对答,毋须翻译。

但他总嫌自己看英文看得慢,遇有好文章,有时会中译后才看。纪念前在剑桥大学领取荣誉博士学位时,他抱憾地说:“如果是自己读过来的,我会开心好多!”

英文是走向世界之钥,只要肯用功,即使是基础比较差,甚至从零开始,也是很容易学好的。

不朽著作

据说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仅用了10个月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雨果是怎样写作的呢?

当初,书店老板只给雨果五个月的期限,如果不按时交稿,便要罚款。恰巧,雨果搬家,丢了笔记本,他要求老板放宽期限,老板同意再给五个月时间。雨果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毛线衬衣,把平时的衣服脱下来,锁在柜里,为的是免受出门的诱惑。用他的话来说是“像走进牢房一样”。此后,吃饭睡觉,从不离开案头。

创作占据了雨果整个身心,他全神贯注,日夜写作,不觉得疲乏,终于提前两周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他买来的那瓶墨水恰好用完,最后一滴墨水写完了最后一行字。

要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必须埋头苦干,摆脱外界一切诱惑和干扰,全力以赴。文学创作如此,其他工作也是如此!

我代表我的祖国

1919年到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而且政治上受歧视。

有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话激怒了具有满腔爱国热血的徐悲鸿,他严肃地说:“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徐悲鸿怀着为我中华民族争光的坚定决心,刻苦努力,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年,他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评。接着,在数次竞赛考试中,他都获得了第一名。

1924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箫声》、《琴课》

等在巴黎展出后,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曾向他挑衅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对手。

“有志者事竟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志者常常是非常勤奋的。

音乐史上罕见的盛举

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曾应聘到美国去演出。波士顿特地为他建造一座可以容纳十万听众和两万表演者的大厦。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叙述当时的盛况:“为了对付这一大群人,他们给了我一百个指挥做助手。我自己只能领导最靠近我的人。……现在请设想我在十万美国听众面前的处境吧。我站在总指挥的谱架前面,忽然响起炮声,这真是一种温柔的暗示,它告诉我们这两万个表演者,音乐会可以开始了。我做一个手势,我的一百个助手就尽可能急速而热心地仿效我的榜样。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我终生难忘的一个大场面。……十万听众兴奋得大声叫嚷。……”这次演出,不仅是约翰·施特劳斯生平难忘的一页,也是音乐史上罕见的盛举。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了462首乐曲:其中包括波尔卡舞曲、圆舞曲、方阵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体裁的乐曲。他被人誉称为“圆舞曲之王”。虽然他谦逊地自认:

“我的小小的功绩,只在于把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形式加以扩充罢了。”但是,他那一首首动人的圆舞曲像在欧洲阴霾天空中响起惊人的臣雷,像在多瑙河畔翠堤上听到春日来临的脚步声,使人们忘掉人生的忧患,对未来充满欢乐和希望。

受到人民爱戴,获得崇高荣誉的约翰·施特劳斯,在他年近70的晚年,还保持着他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习惯:每天清晨,苦思冥想编写歌剧和乐曲;还常常到剧院去观看自己歌剧的演出。

有一天,他挽着白发萧疏的妻子——为了音乐宁愿牺牲自己,把一切都献给丈夫的杰蒂·德雷芙兹——应邀参加一个宴会。在宴会上遇见了奥地利国王。国王指着正在演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乐队,和周围翩翩起舞的伴侣,既是赞誉,又是感叹地说:“你是最幸福的人了。我只能指挥我的军队,而奥地利人民都陶醉在你的指挥棒下。”可是约翰·施特劳斯却严肃地回答:“苹果虽然甜蜜,但谁又知道它内心也有许多苦核呢?”他和他妻子相视微微一笑,悄然离去。

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不仅在于他生命的本身,而且还在于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量。

万宝全书

果戈里说过:“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果戈里正是这样做的。他有记笔记的习惯,随时把看到、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和读书心得记入笔记本中。他喜欢在午饭前出门散散步,常常因为看到或想起有趣的事而转身回家,把它们记入笔记本中。

有一次,果戈里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忽然,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便拿出笔来,往笔记本上抄菜单。饭菜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朋友见他这样冷淡,心里很不愉快,不耐烦地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说罢,气呼呼地离开了饭馆。果戈里全然忘记了自己是陪朋友吃饭的,照旧头不抬,手不停地抄,连朋友走了也没有察觉,嘴里还不住地称赞说:“太好了!太有用了!”后来,果戈里在创作一篇小说时用上了这份菜单。

这位大作家有一个近500页的笔记本,上面记有大量的素材,他高兴地称它为“万宝全书”。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一天都不可虚度。

江郎为何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那些先有盛名到后来却做不出什么像样成绩来的人。江郎(南朝江淹)为什么先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由一个出身寒微的人而位居高官,封醴陵侯,诗赋也颇负盛名;又为什么正值年富力强,本当大有作为之时却才思枯竭?分析一下其中的缘故,对我们也不无可借鉴之处。

传说江淹有一次在凉亭睡觉,梦见郭璞向他讨还毛笔,他从怀里掏出一支五色笔给郭璞,此后,写出的诗篇就平淡无奇了。又说他有次乘船,泊于禅灵寺旁,梦见张景阳向他讨还了几尺绸锦,以后写的文章就无文采了。江淹的诗文到后来退步是真有其事,为历代诗家文士所公认;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说的那些子虚乌有的梦话。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辈有成就的人学习,“于诗颇加刻画,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但却以加倍的努力去钻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于勤和思,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辈子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后半辈子,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须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五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后来学疏才浅,诗文褪色,“绝无美句”,这是必然的结局。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不刻苦努力,灵感就会远离你而去。

范仲淹断齑划粥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庙里的老火头僧,很佩服范仲淹这种精神,时常称赞他。范仲淹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只知饱食终日,贪图安逸,那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范仲淹为了开阔眼界,寻访良师,增进学识,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北宋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学舍中,他昼夜苦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夜里,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攻读。

同学中,有一个是南都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读”,只吃点粥,很是感动。回家对他父亲讲了这件事。留守感慨地说:“这是个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馔送给他吃吧。”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根本没吃他送的食物,就责备他。范仲淹答谢道:

“我并非不领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贪此佳食,恐怕将来吃不得苦。”

书中自由黄金屋。沉迷于学问之中,生活虽苦,精神也可以非常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