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1979年12月10日,挪威首都奥斯陆某大礼堂正在进行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在人们热切的期盼中,一位身材瘦弱矮小的老妇人,激动而安详地走上这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领奖台。她,就是特蕾莎修女。
在授奖仪式上,特蕾莎姆姆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获奖后,她卖掉了奖章及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这就是特蕾莎修女——穷其一生为那些贫穷的人当中最贫穷的,孤苦的人当中最可怜的人奔波服务的伟大女性。
1910年8月26日,一个叫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的女孩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的阿尔巴尼亚裔人的天主教家庭。她就是后来的特蕾莎修女。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12岁当修女,19岁进入修道院,后被派往印度,在教会学校里教书将近20年。1946年,特蕾莎决心“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1952年建立“垂死者之家”,让穷人找到爱与尊严。
特蕾莎获得很多荣誉:1971年“Pope John ⅩⅩⅢ”和平奖、肯尼迪奖,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美国名誉公民,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最大的荣誉要算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她“代替世界上所有穷人领奖”,当时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当媒体问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说:“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本书是特蕾莎修女的第一部中文传记,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调及充沛的激情,不仅真实还原了特蕾莎修女善与爱的一生,而且为读者带来了许许多多亲切温暖的心灵感动。阅读此书,我们不能不调动自身的全部经验,与特蕾莎修女一起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不能不在每一阅读时刻,深切感受到爱的召唤与灵魂被提升的喜悦。合上本书的那一刻,我们可以相信,人性原来可以与“天使”相比也毫不逊色。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5000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
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
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特蕾莎一生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她去世时,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粗布纱丽。她像黑暗中一盏明灯,将温暖和爱传遍全人类。
特蕾莎修女充分明白到爱的真谛,用她坚毅的精神和信念,一生身体力行,把爱、希望及欢乐带给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50年来,特蕾莎修女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身上只披粗布麻衣,但经仁爱之家照顾及救活的老弱伤残又岂止千万?
特蕾莎修女跨越了宗教和种族的界限,她是道德力量的化身,她见证人性仍然充满美善和希望。
特蕾莎修女说:“不论怎样都好,我们总是要做一些事情的,如果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继续做善事;如果诚实和坦率令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和坦率;如果别人需要帮助,你帮助了他们,他们反过来可能批评你,不管怎样,他们总要帮助的;把你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世界,这,就是你可以做的事。”
特蕾莎修女对世人的关怀、宽恕及“施比受更有福”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特蕾莎修女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因为它已经被人类无数种语言译成一个共同的字眼——爱。当她9月5日在印度去世时,加尔各答街头无家可归的孩子们说:“妈妈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