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生需要装糊涂,不要犯糊涂(3)
在十多年的战争岁月里,曾国藩依仗着千万人才成就了大事业,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战事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这批人才,如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对晚清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曾国藩的包容与因势顺导,他的个人智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扬光大,个人智慧变成了一个统治集团的智慧,个人的力量也变成了整个统治集团的力量得以无限扩大。这种力量足足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无怪乎梁启超感言:“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已。”
其次,与诸葛亮相比,曾国藩知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特别善于借他人、借团队之力成就自己。
史料上记载,曾国藩是将人则胜,自将则败。凡曾国藩亲自指挥打仗,胜少败多;而他指挥别人去带部队打仗,则胜多败少。所以,曾国藩特别知道有所不为,特别善于找替手而为之。
在识人用人中,曾氏尤注重对替手的选择。他在给九弟的一封信中就说:“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义。”这说的是他自己的经验。
曾国藩很重视寻找一个全面的替手,经过多年的培养观察,他最后将李鸿章选为自己的接班人。事实证明,正是李鸿章将曾国藩的事业推向前进。李鸿章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30年,权倾天下,炙手可热,曾国藩在死后很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与李鸿章的地位和推崇是分不开的。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诸葛之败,败在有所为而不为,有所不为而为之,不相信他人而不能借他人之力,也就不能把自己的力量转化为一个组织的力量。而曾之成功,其实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借力团队,发展自己的成功。
由此看来,成功的职场生涯始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还要学会借力团队。借力团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助团队之力发展自己,所以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团队。第二是把自己的力量转化成团队的力量,通过团队绩效的提升来最大程度地获得个人的发展。
6.装糊涂顺势应时,犯糊涂违逆人心
做股票的人都知道,趋势为王,不要与趋势作对。在牛市上涨的趋势中,你买什么股票都能挣钱,只是挣得多少的问题;在熊市下降趋势中,你最好不做,否则,买什么都会亏损。趋势不可忤逆,顺势而为才是聪明,逆市而为则是犯糊涂。社会时势也是一样,一个政权是否能够建立、稳固,要看它是能否符合时代潮流,即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话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帝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共和民主时期。而袁世凯却犯了糊涂,做起了皇帝的美梦,妄想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举国反对。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积弊深重,时代任务要求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袁的政权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便不能解决时代问题。帝制复辟在中国不得人心,而共和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袁世凯公然帝制自为,立即引起了更大规模的全国性抗议。河北同志会发出《告全国父老书》,把袁世凯称为“贼”,指责他的倒行逆施是“断送国家”的行为;东北各省发表通告,称袁世凯是“窃国大盗”,号召全国人民拒绝向袁世凯政府交粮纳税;海外华侨纷纷致电北京政府,要求维护共和体制。
袁世凯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他多年的贴心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纷纷宣布不赞成袁世凯称帝,就连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也做诗讽刺父亲称帝。虽然后来袁克文被袁世凯软禁起来,但其诗却很快在市井流传,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一大热点。一直在政治上依附袁世凯的资产阶级立宪党人也很快决心和袁世凯划清界限,指责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丧心病狂,寡廉鲜耻”,并向全党发出“吾党力挽狂澜,义无旁贷,请诸公及时奋起,共谋补救”的呼吁。
此时,流亡日本的孙中山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愤怒地指出:“以先烈无量之头颅,无量之鲜血,所获得共和二字之空名……是可忍,孰不可忍!”随即,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军”,分批秘密回国,开始他的“第三次革命”。终于,在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中,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寿终正寝,留下了千古骂名。
历史明白地告诉我们,任何违逆社会大势的行为都是犯糊涂的行为,都是不可行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螳臂当车只能自食其果。
只有认清大势,顺势而为的人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勇立涛头,建功立业。
这让我们想起了蔡锷——袁世凯的敌手,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想起了那段流传开来的他和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想起了他顺应时势装糊涂行韬晦之计的智慧。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夺得了大总统的宝座后仍然贪心不足,还想复辟帝制当皇帝。为了笼络人心,排除异己,他把蔡锷诓骗到北京软禁起来。蔡锷心里明白,不能争一时之长短,索性处处假装顺着袁世凯,还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纵情声色犬马之中。他常到八大胡同妓院走动,在云吉班结识了小凤仙。英雄美人成为知音,高山流水两情依依。袁世凯派去盯梢的人报告后,袁世凯便认为蔡锷顶多是一个好色之人,成不了大事,也就放松了警惕,放松了对蔡锷的监视。就这样,蔡锷稳住了袁世凯,最后瞅准机会脱身回到了云南。
“将军拔剑南天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护国讨袁斗争开始了,一段藏锋佳话一段曼妙爱情故事便也流传至今。
蔡锷装糊涂的智慧告诉我们,形势不利时要善于退让。有的事情不能急于一时,目光要放长远,懂得能屈能伸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人生有得意之时就有失意之日,在不利的形势下,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要学会顺应时势装糊涂委屈自己。高瞻远瞩,胸怀宽广,不计眼前得失,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而目光短浅,斤斤计较于眼前小事,认不清社会形势,犯糊涂倒行逆施,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最终将被时势所淘汰。
7.装糊涂灵活变通,犯糊涂因循坐误
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商君书》中有一段名言:“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这就是说,聪明人虽然以法度为准绳,但他办起事来灵活变通,有时甚至有意装糊涂而出奇制胜;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约束过甚,办事只懂得照猫画虎,所以经常犯糊涂而失败。
圣人创造“规矩”,开创未来,常人遵从“规矩”,重复历史。
为什么孔子是圣人而他的三千弟子不是?道理就在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敢于灵活创新,敢于自主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问题。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来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孔子与弟子云游于郑,被反对儒学的一个权贵抓住,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郑地,并且保证再也不传播儒学,不然杀头。弟子都很为难,只见孔子毫不含糊地当场保证,而后立刻上路。但当他们一离开郑,就马上着手进行讲学事宜。弟子很不解地问老师:“老师不是教我们讲诚实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孔子哑然笑了:“请问传播儒学有没有错?没有,那么郑人的要求就是无理的,对无理之人就应该用无理的办法,对与无理之人的约定就不必那么认真了。”
孔子落魄于野,弟子去向当地富人求食。富人一听是孔子的徒弟在讨饭,就写一“真”字,问他是什么字,弟子说是个“真”字,可是富人非说不对,不给食物。孔子听弟子一说就去了,说:“直八。”富人连呼:“厉害厉害,果然不愧是大师。”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吗?孔子说:“认真,认真我们就不该讨饭了,现在就是认不得‘真’的时候啊。”
孔子讲授儒家学说,不是拘囿于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以诚信为本,讲究君子之见。但是不该讲、没有条件讲的时候他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绝不死板,可谓达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所以他是孔子,是闪耀两千多年的圣人。
许多成功人士一生不败,关键就在于用绝了为人处事变通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超人一等,让左右暗自佩服,以之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