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点到为止:话到嘴边留半截——把握好说话深浅的艺术与分寸(1)
说话不知深浅的人,与人交往和办事时大多不受欢迎,但自己却不清楚,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想一想我们在社交上的某些失误,可能有很多是因说话不知深浅造成的。人类的缺点是喜欢把自己看得很聪明,总以为自己能把握住自己的言行,其实并不尽然。有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并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言行。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做人的忌讳,有许多行事的机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如果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心直口快,信口开河,不知深浅,说不定就会触了霉头。
一、说话深浅概述
语言有时像“匕手”或“投枪”,其锋芒不可太露,否则便会伤及人心,令对方常年忌恨;当然语言的锋芒也不可藏得太深,否则言浅意微,不痛不痒,无人在意,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语言表达只有做到不深不浅,才能达到既激励人又不伤害人的目的。
古人从长期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了许多社交时的说话智慧,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含半截”等。为什么要“说三分话”“含半截”?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要有了“防人之心”,就不可随便拿起话来乱说。乱说话的坏处太多:容易得罪人,容易授人以柄,容易惹起是非,容易把事情搞砸……只要你说的某句话引发了以上这些坏处,那就证明你可能把某些话说“说深了”,除非你是有意惹起这些“坏处”。
所谓“说三分话”、“含半截”,即是采取恰当的方式,用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观点、请求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作出间接的、含蓄的表态或试探,不把话说得太满或过于直露。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示全部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并且给自己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以便在事情发展过程中随机应变,把握主动权,措置自如地应付各种局面。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说凡事都得模糊表态和说三分话,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时,很难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切不可妄下断言,信口开河。更何况,有些问题即使有了结论,你过早地透露出来,可能也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当然,“说三分话”、“含半截”也不能过浅,有时话说浅了也无益处可言。话说得太浅的害处有三:一是话不到位,表意不明,达不到表达效果;二是抓不到本质,击不中要害,解决不了问题;三是表达肤浅,人就显得肤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在与人说话时既不能说得太深,也不能说得太浅。要把握说话深浅的分寸就必须做到“三思而后言”。
二、心底藏言不乱发
话说得太深,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晦涩难懂,不便交流;二是触到了别人的神经敏感处,揭开了某些人的疮疤或某些事的底秘。这两种情况,都是交往的大忌,那么,应该怎样把握说话“深”的艺术与分寸呢?
庄话谐说:让严肃的事情诙谐起来
诙谐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对方感情上的愉悦轻松;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十分庄重严肃的场合,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在笑声中可能更容易接受。
在当今,谁都希望自己有个高工资、高职务。可如果向老板公开提出加薪或升职要求,是不是有点太尴尬?一个青年打工者因为话说得好听而成功地获得了加薪奖励,他的说法值得一学。
他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
“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
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太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由此看来,庄话谐说,笑着说话,真是妙不可言。
近话远说:绕个弯子表达腹中事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思又不能不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我方的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就是近话远说。
近话远说能够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就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深话浅说:把刺儿藏在花芯里
问题的深处总要牵涉到本质上,就本质问题争执不下,容易形成僵局,把问题搞僵了,不但关系到彼此的利害,也关系到彼此的面子和尊严。这时就应该从深的问题中爬出来,绕过本质,在浅明的问题上导引变通。这样就可以使深的问题被掩盖起来,让对方产生积极的行动。
当对方在较深的问题上固执己见时,我们可以故意把对方捧到优势的位置上去,表明决定权在对方手上,我方则处于“附庸”顺从的地位,使对方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然后,我们可以以弱者、小者的身份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软中带硬地指出对方如一味固执己见,则我方迫于无奈只好采取某种消极行动。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一方面碍于面子,一方面也要考虑现实后果,因而不得不有所变通,接受我方的意见。
有时候为了引导对方认识某个道理,需借助某一个类似的事物加以说明和描述,这样才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把深奥的哲理讲得浅显,把生疏的事物说得熟悉。
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一天,庄周家又揭不开锅了,妻子叹息着一再催促他出去想办法。庄周万般无奈,决定到好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事不凑巧,监河侯正忙于收拾行李准备外出,见到庄周连忙寒暄:
“多日不见,庄兄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见教?”庄周直截了当地讲明了来意。监河侯说:“借粮之事好商量。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收完租金回来再借你银子好吗?”说完就要动身上路。
庄周听了监河侯的回答,又气又急,心想:你到城里来回一趟要半月之久,等你回来,我一家老小岂不全饿死了?好在庄周有副好口才,他略一思索,对监河侯说:“仁兄且慢,陪我喝完一杯茶再走好吗?”监河侯只好坐了下来。庄周一边喝茶,一边对监河侯说:“昨天,我在来你家的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四处张望,并未看到什么异样情况,最后在路旁的一道曾经积过水的干水沟里,发现一条快要干死的小鱼在那里张大嘴巴呼救。于是我问它:‘小鱼呀,你从哪里来,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小鱼回答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要干死了,你能不能给我一小桶水救我一命呢?’我回答它说:‘要水吗?这好办,你等着,我去见越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设法堵住西江的水,然后把西江的水引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小鱼听了很生气,说:‘我在这里快要干死了,只要一小桶水就能活命。如果照你的打算,等到西江水引来的时候,那就只能到干鱼摊去找我了。’”
听到这里,监河侯羞得满脸通红,立即吩咐家人到粮仓去装了满满一袋子粮食交给庄周。庄周接过粮食,谢过监河侯,兴冲冲地回家了。
庄周虽然一开始被拒绝,却并未斥责朋友的冷淡,也未哀求,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既未引起监河侯的不满,又让其明白自己的意图,顺利地借到了粮食。
实话虚说:以虚探实,以虚掩实
做人的准则应该是以诚实为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但并不是说凡事、凡话都实打实凿,不讲技巧,说话直,嘴巴像炮筒子未必处处受欢迎,未必能把事情办好,那该怎么办呢?实话虚说,以虚探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李某刚刚托好友张局长为自己办件事,忽然听说他被捕“进去了”的传闻,又不知真假,就到张家探望。确实只有局长夫人在家,满脸愁容。李某开口道:“老张出差了?”张夫人长叹一声:“唉!没出差。胃病又犯了,昨天送医院去了……”
原来如此!如果李某实话询问张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将会如何?李某是这样设想的:如果张局长真的被捕了,其夫人自然会实情相告;如果张局长一切平安,她会莫名其妙地反问:“怎么回事?”他则可转而掩饰:“听说他想调动?干得好好的,又何必……”虚虚实实,转换自如,毫不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