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适应 再改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学会适应(2)

那位朋友知晓后,哈哈大笑,说:“你呀,就这么不济事!在外边办事情哪有这么容易的!我找人办事是一求二求三求,不行再四求五求六求,你这才哪儿到哪儿呀。事实不可谓不详尽,道理不可谓不充分。现在,我不但脸皮厚了,连头皮都变硬了!”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这位朋友。第二天,他又“厚”了脸皮人找某主任。结果是出人意料的顺利,主任只照例问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便为他办了手续,烟都未抽一支。

人生一世,需要办数不清的事,需要请无数的人帮忙。万事不求人是不可以的;既要求人,脸皮薄了是不行的。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话卑情实,也是无数过来者的人生体验。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往往“脸皮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自然也就不能为社会所接纳,不能与环境相适应,自然也就难以真正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当然,我们说脸皮薄了不行,绝不是在为“厚黑学”打廉价广告,绝不是要大家放弃原则和人格尊严。厚颜过度则曰无耻。但对于我们所说的“脸皮特薄者”而言,懂得“脸皮薄了不行”,洗掉身上的迂腐与矜持,才能锲而不舍,以柔克刚,取得求人、办事的成功。

5

敷衍比伤和气强

敷衍是一种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它又确实是一种处世策略。不善此道,你就可能惹上一身烦恼,无缘地得罪一些人或被一些无关的小事缠得误了大事。

我们一旦被人敷衍,便会忿忿不已,甚至横眉立目,咬牙切齿,其实大可不必。

其实有哪一日我们不被人敷衍,又有哪一日不敷衍别人呢?如同牢骚,在我们劝别人不要发的时候,自己何尝没有发呢?

敷衍是社交主旋律中心不可少的一个音符,敷衍是人际关系大棋盘上的马和炮,是时刻都用得着的常规武器。

何谓“敷衍”?《现代汉语词典》说:“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有时,这种“应付”往往不仅是应该的,而且简直是必须的,无可抱怨和指责的。

如你为了招待几位久别重逢的好友,精心设置了丰盛的家宴,然而,第一个敲门的却是位关系平常的不速之客,你当然不能热情地拉他的胳膊了,但又不能失礼。惟一的办法就是适度地显露出“不恳切”来,把他“应付”走。如果你不善于敷衍,使贸然登门者坐下了,你就会感到很别扭,同时,还可能因此而伤害了好友,出现不愉快的场面,而“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却可能“吃孙、喝孙、不谢孙”,你岂不气炸了肺?相反,你的“不恳切”为来者悟到了,使得他知趣地走了,他就不太可能抱怨和指责你。

又如,你在上班的路上遇着一位关系尚可的“神聊大王”,碍于面子,不能不搭理,但是,又怕被“粘”上,前三皇、后五帝扯起来没完没了。你就得一边走、一边敷衍他,千万不可停步,不可“恳切”,否则,岂不要迟到?

敷衍,几乎无禁区,对上级、对同事、对下级、对朋友、对亲人均可施之,因此,我们也理所当然受到这种人或那种人的敷衍。只要是省时间、省口舌,无损于感情,当对其敷衍时就敷衍之。敷衍是消极之举,其结果却可能积极。

当然了,不该敷衍则万万敷衍不得:你是检察官,绝不可以对举报人敷衍;你是医生,绝不可以对患者敷衍。

总而言之,敷衍和被敷衍都是正常的生活现象,我们不能以“一律”的态度对待,而应以现实的眼光,区别观察,继而做出相应的不同判断。该敷衍就大胆地敷衍,该受敷衍便喜滋滋地受敷衍,也不应有何怨恨。

在我们因各种原因不想帮人时,应巧妙地敷衍他人,避免求助不成造成的情感危险,使求助者空手出门而能心和气顺。

对面子大、根子硬的求助者,不妨以攻为守来敷衍。

有的求人者,来头大,直来直去地拒绝,会使他感到“丢面子”,日后可能会找你的麻烦。以攻为守是拒绝这些人的一个良策。

有个姓陈的个体户陈某听说工商局长的儿子要向他借一大笔钱。他知道这钱如果出手,就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但又不想得罪这位公子。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工商局长的儿子刚一进家门时,就立刻说:“你来得正好,我正想找你去呢。这两天可把我急坏了,有一批货非常便宜,可人家非得要求一口吞,我怎么也凑不齐这笔资金,正想找你拆借几万呢。”对方一听这话懊悔自己今天是到和尚庙借梳子——走错门了,便随便聊几句就走人了。

对一些没有实交的求助者,可用拖延时间来敷衍。

贾某和甄某生意上有来往,但没有实交。当甄某提出要向贾某借一笔钱时,贾某犯了难:借吧,怕担风险;不借吧,又怕得罪这个用户。

思忖再三,最后他说:“你有难处时,找到我,这是瞧得起我。不过,这几天我手头很紧,刚刚装修完房子,花了五六万,又进了一大批货,把所有的钱都用上了,又贷了两万,你看,贷款条子还在我口袋装着呢。这样吧,你先等几天,等我的货出手后,我一定借给你。”这样他用好言好语送走了客人。以后他可以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用暗示来求人的,就可用暗示来敷衍。

有些求人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喜欢用暗示来投石问路,这时你最好也用暗示来拒绝。

两个打工的老乡,找到城里工作的李某,诉说打工之艰难,一再说住客店住不起,租房又没有合适的。言外之间是要借宿。

李某听后马上暗示说:“是啊,城里比不了咱们乡下,住房可紧了。就拿我来说吧,这么两间耳朵眼大的房子,住着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儿子,没办法晚上只得睡沙发。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我,不该留你们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几天吗?可是做不到啊!”

两位老乡听后,就非常知趣地走开了。

日常生活经常被人求借的就是工具。当工具坏了时,最好让借者试试或看看。

一次,有人到邻居家借打气筒。“坏了,”邻居直言相告。妻子却一边给对方点烟,一边说:“皮垫老了,也许能对付着用,您打打试试。”这位朋友折腾了好一会,也没打进多少气去,但还是连声说着感谢话走了。过后,邻居很佩服妻子的高明:工具今天坏了,明天就有可能修好。你修好再用时,让对方看见了,不就有可能背上不肯借的黑锅吗?借自行车、摩托车、电话等,遇到坏了时,最好也用试一试来拒绝。

总之,用适当的敷衍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6

要成名角首先要适合观众口味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要干大事的人,只有与时俱进,适应现实环境,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建在与世界发展同步的舞台上,才能演成功现代剧,否则任凭你是个表演天才,你也没有观众,没有表演机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两句古诗说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成为朝廷官员的经历。

在当今时代的拉美地区,居然也出了个类似的故事——一位小时候当过擦鞋童、做过苦工,后来成为工会领导人并步入政坛的巴西人,历经20年年锲而不舍的奋斗,2002年第四次参加竞选终获成功,出任巴西联邦共和国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统卢拉。

卢拉曲折漫长的从政之路是从1980年他创建巴西劳工党之后开始的。与其他从贫寒家庭出身而声名显赫的巴西政治家完全不同,他没有经过一般都是进入巴西军队后才一步一步走入政坛的历程。

作为左翼反对党的领导人,卢拉的“仕途”并不平坦。1982年,卢拉曾参加圣保罗州长竞选但未能如愿。1986年,卢拉以六十五万票当选为巴西全国立宪议会联邦众议员。从1988年起,卢拉开始参加竞选巴西总统。不过,由于当时他缺乏系统的思想,对于如何改变巴西经济并且控制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没有可行的办法,因此在第二轮投票中失利。

此后,卢拉又在1994年和1998年两次参加巴西总统竞选,但他都在第一轮投票中就败给了现任总统卡多佐。然而,由他领导的劳工党在议会和地方选举中大有收获,成为最大的反对党。

尽管连续三次竞选总统均告失败,卢拉却没有就此放弃。这位从二十多岁就投身巴西政治运动的左翼劳工党领导人,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自己一定能获得成功。

早在第一次参选失利之后不久,卢拉就在劳工党内成立公民权利研究所,聘请全国著名学者专家讲课,为党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在1993年到2001年间,卢拉走遍全国,实地考察和了解社会,为竞选总统和施政积累感性认识。

2001年卢拉曾以巴西劳工党名誉主席身份,率领该党代表团访问中国。回国以后,他多次高度赞扬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呼吁巴西要好好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为了获得2002年大选的胜利,卢拉作了许多努力。作为巴西众多穷人的希望,往日的卢拉一贯以工人的形象出现,其政见也被对手批评为过于偏激。这导致他在此前的三次总统选举中得票总是处于第二。此番再度“上阵”,卢拉决定要学习英国工党,将自己包装为一名“巴西的布莱尔”,改变以前的“激进工人领袖”形象。为此,他雇了形象顾问,把大胡子进行了一番修整,脱掉了以前常穿的开领衫,一身西装革履的打扮。

面对广场上人山人海的群众,卢拉说:“我不断改变自己,因为这个世界在不断改变。”

不过,卢拉更重要的改变还是体现在政见方面。如果他不顺应潮流从激进左派变为温和左派,那在当时国内国际的大气候下,要想当选为巴西总统确是一件难事。一些亲历卢拉几次竞选的人说,卢拉此次的改变不仅在外表上,更是其风格、主张和政策的调整。

针对选民的求变但怕乱的心理,卢拉提出了“和平与爱心”的竞选口号以重塑形象、改变主张。正是这一改变赢得了人心。多数选民在前几次选举中担心卢拉可能会搞乱巴西,拒绝投票给他,而这次却相信卢拉会给巴西带来变革和稳定。连卢拉自己也在当选后说,这次选举是“希望战胜了恐惧”。

7

山也过得水也过得

同样是尺八长的脚,同样是漫长的人生路,因为心态不同而把人分成两类:一类认为路比脚长,一类认为脚比路长。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工兵的精神,换句话说,为了完成战略上的任务,没有困难可以阻挡他们。

有一个退役的老工兵,把这八个字刻在一块铜板上,摆在案头,无论是调动工作、搬家,都带着它。

这位老工兵是不是因为这八个字而使他的工作有不凡的成就,我们不得而知,但只看到他把这八个字当成座右铭,就可断定他以后也一定错不了。

面对人生,面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人与事,我们也应该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兵精神。

作战的时候,战局瞬息万变,有时为了战略或战术上的需要,常会有“限在×日×时越过那座山,渡过那条河”的命令,这几乎是不能预测的状况,但作为工兵,就必须不畏困难地把任务完成。我们的人生其实和作战也差不多,有些事我们可以依计划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有时也会有一些突发的状况,意想不到,也让你措手不及。有些状况并且超出你的能力负担,这些状况就有如作战时临时的任务指示。碰到这种状况时,一般的反应有三种:

第一种是退缩不前;看山那么高,水那么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架桥开路,干脆向后转,“回去”算了。第二种是坐困愁城;知道“回去”是不行的,但也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开路架桥,就那样坐着,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还希望别人来帮他解决问题。第三种是迂回绕路;山不转路转,迂回绕路也是办法,可是有时候却不一定有路可行,而时间也不一定允许。

这三种反应很正常,因为趋利避害是基本人性,但问题是,不架桥开路,不是回去被军法审判,就是被敌人消灭。也就是说,当你的人生已走到了一个十分艰困的境地时,你退缩不前,坐困愁城都不是办法,如果你又找不到其他路可走,那么也只有发挥工兵精神,架桥开路,该流血就流血,该流汗就流汗了,否则只会被困难的环境打倒,而这一倒,说不定就起不来了。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水看起来很深,其实并不难架桥,山看起来很高,其实也不难开路。而且只要你用心,就可找到架桥、开路的地方,“下手处”是有的,只怕你不肯去找。同时,过了桥,上了山,常会有新的天地出现,也就是说,解决了困境,你的人生将会出现不同的风貌,说不定灿烂生辉的日子就此展开,这种例子其实现实人生中多得很,只要用心,就可以发现。

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一个人最大的意义则在于培养大无畏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还怕什么困难不能解决?因此你应该在踏入社会,碰到第一个困难时,就以工兵的精神去面对,越早锻炼出工兵的精神,你越早获益。

你要记得,人不可能一生平顺无波的,也不可能一辈子有人帮你忙,你总有要单独面对困境的时候,而且困难遇到的越多,不是就能把我们压垮,相反人们经历的险象越多,会使人们的意志更坚强,解决困难的办法就越多。比如说,人没有因走路过多而把脚掌磨薄,反而越磨越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