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成也无所谓,败也无所谓(1)

成功好比鲜花,固然令人欣喜,但失败也并不是可怕的荆棘。

成功的希望鼓舞着人们,但失败往往是更为现实的事情。失败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如果能从失败中学到经验,修补自己的生命,这杯失败的苦酒你就没有白白品尝。成功不是人生的终极,失败也不是人生的挽歌,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是人生一个崭新的开始。这样看来,成败其实是无所谓的。别太看重成功,别太在意失败,无论成败都应以平常心对待。成功了,不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失败了也不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我们尊重的是奋斗的过程。纵然失败了,也要总结教训,厉兵秣马,相信最后的成功一定属于我们!

拥抱成功,同时也拥抱失败

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是拥抱成功,而冷落失败,要知道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一个失败者不一定能转变成一个成功者。但一个成功者,一定曾经是一个失败者。将成功与失败同等看待是我们奋斗时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正如爱迪生所说:

“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尝试了所有的错误方法以后,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有时成功就像诱人的金矿,而失败就像裹在外面的一层层坚硬的岩石,敲去一层岩石,就离金矿越近。难怪哲人说;“失败的次数越多,离成功就越近。”在杰出的成功者眼里,失败有两重性,它既能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也能给人带来激励、警觉、奋起和成功。他们总是把一次次失败,或者说把敲下来的一块块岩石,都视为成功的分子。

一个人成功的历史,其实往往也是一部失败的历史。据说,世界上著名人士所做的事情中,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是1∶10,也就是说,他们几乎失败10次,才能换来1次成功。而每一次的失败都会给人带来最后成功的信息。华盛顿打的败仗比他打的胜仗多得多,但他最终成功了。刘邦和项羽交战中,几乎是屡战屡败,终于在垓下一战中胜利了。

一个人愈不把失败当作一回事,失败就愈不能把他怎么样,他就愈能成功;一个人如果愈害怕失败,失败就愈会缠住他,他就愈难摆脱失败。

有两个年近70的老太太,其中一个认为这个年纪已经快到人生的尽头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除了坐在家里等死,便不做他想;另一个老太太则在这个年纪开始学习一项新的运动:登山。

第一个老太太在75岁那年正如她意料的一样死去,第二个老太太在95岁高龄的时候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龄纪录,她就是美国著名的胡达·克鲁斯太太。

显然,胡达·克鲁斯太太是一个敢于拥抱成功的人,她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热爱自己做的事,相信自己做的事。

我们同样发现,一个人只要热爱失败,能从失败中汲取智慧,也能成功。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边读书边创作的道路,可是苦苦奋斗了四年,一篇作品也未发表。可他从失败中找到了原因,发现是自己生活基础太差所致,不熟悉生活,怎么能反映社会深处的奥秘,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呢?

找到失败的原因后,他毫不犹豫地来到高加索,参加了前线部队,四年的军旅生活,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托尔斯泰创作的《战争与和平》等名著忠实地反映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生活,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轰动了世界文坛,这正是热爱失败的结果。

永不言败和对失败进行总结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如果没有失败,就什么也学不到。有远见的企业家在选拔人才时,不仅重视一个人过去的成功,还重视这个人失败的经历。

哈佛商学院的约翰·考科教授说:“我可以想像得出,20年前董事会在讨论一个高级职位的候选人时,有人会说:这个人32岁时就业,遭受过极大的失败。其他人会说:是的,这不是好兆头。”

但是今天,同一个董事会却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人还未曾经历过失败。可见失败并非是坏事,因为每次失败,都孕育着成功的萌芽,每次失败都使你更靠近成功。如果你不曾失败过,为了成功,你应该勇敢地去尝试一下失败的滋味。在尝试时,要告诉自己:我在什么地方跌倒了,就要在什么地方爬起来,以后也许还会跌跤,但绝不会在原先的这个地方。

美国著名电台广播员莎莉·拉菲尔在她30年的职业生涯中,曾被辞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最高处,确立更远大的目标。

最初由于美国大部分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观众,没有一家电台愿意雇用她。她好不容易在纽约的一家电台谋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辞退,说她观念落后。莎莉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她总结失败的教训后,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先在政治台主持节目。尽管对政治了解不多,但坚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去尝试,她对广播早已轻车熟路了,于是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大谈即将到来的7月4日国庆节对自己有何种意义,还请观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她也因此一举成名。如今,莎莉·拉菲尔已经成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曾两度获得重要的主持人奖项。她说:“我被人辞退18次,本来会被这些厄运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但是我没有放弃,我让它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如果因为失败就觉得无脸见人,不敢再尝试,那么,就注定没有出头的机会,碰过几次壁便裹足不前的人,也同样难和成功结上缘分。能够占领生存高标境界中一席之地的人,不会对失败和成功区别看待。在他们眼里失败并不等于毫无所得,失败能让你知道什么是行不通的;失败的经验越多,知道失败的原因越多,你失败了,可以肯定的就是你不会再往回走,你可站在跌倒的地方,环顾四周,再选择一条道路,再在一条新的道路上走下去。

一个失败者既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还要在失败中看到成功和机会,不能看轻失败,但也不能太看重它们。

“这也会过去的”

据说,伟大的所罗门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位智者告诉他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至理名言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能使得他得意的时候不会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能够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始终保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状态。

但是,醒来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至理名言。于是,所罗门找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讲了那个梦,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并拿出一枚大钻戒,说:“如果想出来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镌刻在戒面上。我要把这枚戒指天天带在手指上。”

一个星期过后,几位老臣兴奋地前来送还钻戒,戒面上已刻上了一句勉励人胜不骄、败不馁的至理名言:——这也会过去!

是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喜是悲,是好是坏,什么事都会过去,计较它们是没有用的,因为这已经是事实。以无所谓的心态对待它们,像翻历史书一样把这页翻过去,才是最好的最明智的态度。

1994年,巴西的男女老少几乎一致认为,巴西足球队定能荣获世界杯的冠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足球的魅力就在于难以预测。在半决赛的时候,巴西队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结果没能将那个金灿灿的奖杯带回巴西。

球员们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足球是巴西的国魂,他们懊悔至极,感到无脸去见家乡父老,他们知道,球迷们的辱骂、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难以避免的。

当飞机进入巴西领空之后,球员们更加心神不安。可是,当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时候,映入他们眼帘的却是另一种景象:巴西总统和两万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有一条横幅格外醒目——“这也会过去的”!

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总统和球迷们都没有讲话,默默地目送球员们离开了机场。

四年之后,巴西足球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的冠军。

回国时,巴西足球队的专机一进入国境,16架喷气式战斗机立即为之护航。当飞机降落在道加勒机场时,聚集在机场上的欢迎者多达3万人。从机场到首都广场将近20公里的道路两旁,自动聚集起来的人群超过100万。这是多么宏大和激动人心的场面!人群中依然有那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

巴西的球迷充满生存智慧,他们深深地认识到:对既成事实要尊重,但不要执著;尊重是好好运用人生的价值,执著就会烦恼、痛苦。

无论是谁,生活几乎都是喜忧参半。在现实中,即使是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也不可能百战百胜,做事情也一样,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我们强调高标准的去做事,至于最终的成败则无所谓,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做事在人,成事在天,因为成败不只是我们说了算。“这也会过去的”,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它就像一只小船平稳地载我们游向成功的彼岸。

对于昨天的失误、遗憾,我们应该总结经验,而后收拾心情,继续上路,而不该对过去的一切耿耿于怀,因为伤感与悔恨,都不能改变过去,如果总是背着沉重的包袱,沉迷在过去的失落中,只会白白耗费掉眼前的大好时光,失去现在就等于失去未来。丢掉一份埋怨,一份遗憾,一份心灵的垃圾,就多一份轻松,你的心灵也就会多一片明净的空间。

同样的,对于昨天的成功与喜悦,我们也不能总是念念不忘,成功只代表你的过去,而你的将来,还需要你今天不断地努力。一棵苍天大树,虽然今天看起来是枝繁叶茂,但只要它不再吸收日照和水分,它就会不断枯萎,只有每天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才能使树木常青。大树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只有每天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人常好,事常顺,心情常佳!

避免让自己陷入某种不利的情结中

生活实践中,在行动前就让自己陷入某种“情结”中,致使行动不能落实,或归于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说,人们熟知的“约拿情结”即是影响条件之一。

“约拿情结”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想取得成功,但面临成功,既表现渴望,又表现出恐惧的矛盾心理。我们既对杰出人物感到敬仰,又总有一种敌意,我们敬佩最终取得成功的人,而对成功者,又有一种不安、焦虑、慌乱和妒忌。我们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这就是约拿情结与特征。

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神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任的神,神到处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豫,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

马斯洛用“约拿”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

“约拿情结”是一种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人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这可以理解,因为人人都不愿意正视自己低能的一面。但是,人们还会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这很难理解。但这的确是存在的事实,人们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尤其害怕争取成功的路上要遇到的失败,害怕成功到来的瞬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害怕取得成功所要付出的极其艰苦的劳动,也害怕成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

简单地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他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这是一种情绪状态,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不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日常生活中,“约拿情结”可能表现为缺乏上进心,或称“伪愚”。

马斯洛在给他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曾向他们提过如下问题:

“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最渴望成为一位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等等。根据马斯洛的观察和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映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神色不安。马斯洛又问:“你们正在悄悄地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也通常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

人类中普遍存在某种“约拿情结”,即不是追求高级需求,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自我实现,而是相反,逃避高级需求,逃避崇高的人类品质,人们视天真纯情为幼稚可笑,视诚实为轻信,视坦率为无知,视慷慨为缺乏判断力,视热情为懦弱,视同情心为廉价和盲目。为了表现“男子”气概,英语中COOL(冷)也因此而成了显示“有派”和“时尚”的赞美之词。在长期历史中曾显示出人类美好的、和谐的、崇高的、情感的东西竟成了当代人们不自觉的情感禁忌,无怪乎有人称人类的当代为精神病、神经病大发作的时代。

约拿情结的问题还在于,自己怕出名,如果别人出了名,他又会妒忌,心里巴不得别人倒霉。这种情结同样阻碍生命成长和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