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状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乐观的心态:知足·愉悦·健康(2)

许多家报纸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有一名男子在过马路时不幸被汽车刮倒而死亡。法医按车撞击而死的假设进行了尸检结果发现死者身上无一处撞伤,属自然死亡,因为这个人有肺病、溃疡、肾病和心脏衰弱。给他验尸的医生说:“这个人全身是病,一般情况,30年以前早该去世了而现在他是84岁。”有人问他的遗孀,他怎么能活这么久?她说:“我的丈夫一直确信,明天他一定会过得比今天更好。”

还有人认为,在运用积极心态方面,多使用积极的表述,也有利于身体健康。语言文字是有影响力的。如果你经常运用积极的话语来描述你的健康状况,便可能激发对你身体不好的消极力量。你习惯性使用的一些字眼,能反映出你内在的某些消极思想。而你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会影响你内在的各种器官的健康情况。

曾任美国精神治疗协会会长的卡特博士在谈到一个人所持的肯定态度对健康的影响时,甚至反对人们使用像“我今天不会生病”这样的说法。他认为那只是半积极的态度,应该改为“我今天觉得比昨天好”,这才是非常积极的陈述,因而是一种引导健康的想法。卡特博士说:“肯定的态度是以科学的事实为基础的,这些事实得自生物学、化学、医学等。正确地运用肯定的态度将有助于改善你的健康,延长你的寿命,使你精力充沛,备感幸福,从而在各方面取得成功,并且还能替你保持一件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心理的平静。”

你的身体和思想是合一的,实际上是一个“身心”,你的“身心”和自然是合一的。你的身体和思想的健康是不可分的,任何影响到你健全思想的因素,同样会影响你的身体;反之亦然。

同时,你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自然法则的规范,自然法则对于你身心的规范和对于树木、山脉、鸟及动物的规范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想要了解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必须先了解自然界的法则,你必须和自然力和谐相处而不是要和它对抗。人的心智是伴随着身体才能存在的,由于你的身体受到大脑的控制,所以,想要得到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具备积极的心态、健全的意识。务必在工作、娱乐、休息、饮食和研究方面,都能培养出良好而且平衡的健康习惯。

为了保持健康的意识,应从良好的生理健康,而不应从病态或不健全的角度进行思考。无论你的思想集中在哪个方面,它都能使这方面的事情成真——包括经济上的成就和身体的健康。为了使自己能以积极的态度培养及保持健全的意识,使你的内心远离消极思想和消极影响因素,必须创造和保持平衡的生活。

工作之后娱乐,思想活动之后从事体力活动,严肃之后保持幽默。如果能持之以恒,必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快乐的心情。如果你能以积极心态生活,将能得到健全的思想和健康的身体,有了健康的体魄之后,我们才可以享受健康长寿的生活。

5.做自己喜欢的事,快乐

人生苦短,人若能在一生中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莫大的快乐。

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从事着各不相同的工作,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又有多少人每天是从事着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呢?可能有很多人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每天正在不得不从事着自己原本不喜欢的职业,也有的人在做家庭生活琐事上不那么称心如意,这无疑会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一些不愉快和烦恼。

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快乐。我们虽然不可能那么容易抛弃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也并非是在生活中就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去做。这就要看一个人的兴趣、追求、心理状态和自我调剂。因为你可以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填补工作中的郁闷。人的一生无论是怎么度过,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在曲折起伏的过程中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质量有别。有的人生活快乐,有的人生活郁闷,有的人生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生活得丰富多彩。这就要看你怎样生活,生活得是否有乐趣。正像有的人不知知足,整天喊着钱不够花,有一个,还想十个,总觉得自己的钱太少,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占为己有,为此发出这样或那样的埋怨。其实,人有烦恼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人是肉体凡胎,不是神。烦恼大都是自寻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理空间,这一空间的大小,是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所决定的。在一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心理空间和心理承受的能力是否成正比,一旦心理空间超出心理承受的能力,烦恼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工作和生活就会失去快感,生活的质量也就随之下降。要想使心理空间不超负荷,那么就要学会自我心理调剂。

在具体的生活中,一些非常小的细节也很容易产生烦恼。有的男人在工作上是很称心的,但一到家里就和妻子吵吵闹闹,本来一个很快乐的心情,变得烦恼起来,问其原因就是一些家务上的琐事处理不当造成的。其实做家务事是可以变通的,家是生活的港湾,是温馨和谐的润滑剂,你要把家里的琐事看成是生活的乐趣,把每一件琐事都当成是一首诗,从诗中寻找情意和韵味,你的烦恼和不愉快会自然消除。生活的本身就是原生态,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改变了它,但可以在原生态的生活中提升快乐,就像人们一天三餐一样,虽然不能少餐次,但总能在一天三餐中变换着花样,添加着不同的佐料,这样你就会感到新鲜有味道,如果你能像做三餐一样去做家里的琐事,你也就没有烦恼可寻了,享受的只有快乐。

家庭生活中的烦恼琐事可以消除,那么在工作上不如意、不称心的事也可以消除。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爱好,“爱好”自己的爱好,就是消除自己所谓工作上烦恼的最好调剂器。工作可能是枯燥的、机械的,但工作之余的时间可是我们自己支配的,可以在这自己的时间里施展自己的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诸如读书、写文章、钓鱼、下棋、绘画、打牌等,心情舒畅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寻找自己的乐趣,把一些不愉快的事忘掉。

快乐天天都在你的身边,把没有意思的事当作有意思去做,你就会感受到快乐的存在。知足者常乐,把自己的“锅碗瓢盆”当作一架钢琴去演奏,奏出一曲美妙动人的生活乐章,你的生活将永远是快乐的。

6.转念一想,快乐健康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遇到不如意时,我们的思维如果只局限于不如意的事当中,就会烦恼、郁闷,甚至沮丧、悲伤。其实这时候,任何不良的情绪都无济于事,客观事实不会因我们不良情绪而改变,我们也不一定能得到安慰和援助,这个时候,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其实,我们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转念一想”就会拥有另外一种心情。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两个人同时看到杯里有半杯水,一个人高兴地说:“真好,杯里还有半杯水呢。”另一个人失望地说:“真扫兴,只有半杯水了。”前者被定为乐观主义者,而后者为悲观主义者。其实乐观者和悲观者遇到的是同样一件事,只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两种不同的心境。乐观者当然知道杯里只有半杯水,但他转念一想,半杯水也比没有水要好,于是心情会很愉快;悲观者只注意到杯里只有半杯水了,他希望的是满满一杯水,而事实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于是他只有失望。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写道:“要是火柴在你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依此类推……照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

周末遇到下雨,外出游玩的计划泡汤了,真让人扫兴,但转念一想,下雨天无法出门,在家上网,还不用受累,不也是一种乐趣?

洗菜的时候发现菜叶里藏着一条蠕动的虫子,厌恶的感觉传到大脑,恶心想吐,但转念一想,菜里有活着的虫子,不正说明农药污染少吗?于是转怒为喜。

炎炎夏日让人食欲不佳,彻夜难眠,浑身乏力,无精打采,恨不得夏天能早一点过去,但转念一想,夏天少吃饭、多出汗,正好减肥嘛,于是心里偷着乐。

孩子不爱学习,玩心太重,总要督促好多次才肯完成作业,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转念一想,孩子爱玩正是一种天性嘛,在玩中同样可以让他学到东西的。于是转忧而喜。

工作多年仍是单位一普通职员,看到同年参加工作的同事一个个都有了大大小小的官职,心里也曾郁闷过,但转念一想,当官有啥意思呢?退休以后还不是一样?做个平凡的小人物岂不是更自在?

鲁迅的《阿Q正传》里讽刺了一个不知愁为何物的小人物阿Q,阿Q整天乐呵呵的法宝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每当阿Q遇到不顺,他就会转眼一想,转念一想之后,烦恼就离他远去。阿Q的不觉悟、麻木不仁固然应该批判,但他的精神胜利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社会中的小人物,小人物自然有小人物的烦恼,但转念一想,小人物也有大人物所没有的快乐。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外界的环境,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那就是遇到不顺时,“转念一想”。

我们以前总是笑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只狐狸是最聪明的,虽然它的目的没达到,但它活着回来了。因为它正确地认知了自己的能力,也努力去做了,并且能自我消除无法达到目的的挫折感。

现实中多多少少会存有一些不公平的事,因此人也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另一方面,许多人也无法真实地认知自我,由此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情绪,这种情绪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生理上的疾病是由心理的不健康引起,比如消化系统的溃疡、冠心病等等。所以,身体健康要从心理健康开始,而最主要的,还得靠自己去调节出一份健康的心态。

7.内心和谐是金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温总理饶有兴趣地和季老探讨起“和谐”这个话题。季先生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点头称是,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明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可见,内心和谐是所有快乐之根源。

是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应当力求让内心和谐起来。大家都熟悉关于季老的一段佳话:有一年北大开学时,一个外地新生拎着大包小包来校报到,看到一位老人走来,就拜托老人替他看一下包,老人欣然允诺,近一个小时过去,新生办完手续回来,谢过老人,愉快告别。几天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个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他看行李的老人。

一位名扬中外的学术大师,为一个互不相识的学子看包,从“欣然允诺”到“愉快告别”,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解读,老人的心该是一种怎样的和谐啊:他不以年高而欺少,不以名高而傲物,不以位高而凌弱,心态平和、作风平易、待人平等,博大的心胸充满了对青年学子的深情和真爱,那助人为乐之举就是他的习惯和本能了。内心和谐是金,它既有益于己,也有益于人,还有益于社会。

一位哲人说得好:“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才能静心,也有深情;才能相守又有自由。”内心和谐使人品格高洁,不自欺,不欺人,既能勇于争先,又不计较名利;既能刚正不阿,又能与人和睦相处。内心和谐使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事业干好。内心和谐使人具有正常的心态,不自卑,不伤感,不妒忌,不献媚。内心和谐使人乐于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建立和谐的关系。

“和合故能谐。”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关键,人内心和谐是基础。只有人人都保持内心和谐,才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秩序井然;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们都应该像季羡林先生那样,孜孜不倦地求知修身养性,达到并保持内心的永远和谐。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终南山一带生长一种特殊的植物——快乐藤,任何人得到这种藤后,都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为了得到快乐,曾经有一群年轻人跋涉千山万水来到终南山,在历尽千辛的搜寻后,终于找到了这种藤,但结果并非跟传说中的一样——他仍然不快乐。他问老人:为什么我得到快乐藤仍然不快乐呢?老人说:快乐藤不是终南山才有的,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得到快乐。是啊,心才是快乐的根,惟有内心的快乐才是永远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在功利主义泛滥,物质至上盛行,人的内在定义被漠视甚至被扭曲时候,快乐显得多么可贵。一个人人快乐指数不断上升的社会,即使没有摩天大楼,即使没有山珍海味,也许离和谐不远了。快乐是内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