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资产负债表(3)
外界对这起造假丑闻历时月余的关注顿时达到高潮。奥林巴斯的造假手法并不算高明,但事实直到20年后的今天才被掀开。在此期间,它通过并购等方式,将投资亏损转移至账外这无异于用欺骗的手段侵吞了投资人的金钱。
奥林巴斯查出的造假金额可能高达18亿美元,日本东京警视厅、日本证券交易监察委员会、英国重大欺诈案件调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及美国司法部先后介入调查,奥林巴斯公司的股价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跌去近3/4,市值缩水额最高时超过70亿美元。
奥林巴斯信息小贴士
奥林巴斯始创于1919年,是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学仪器技术领域的先驱,1921年首次采用OLYMPUS这个品牌,并于1949年正式更名为OLYMPUS CO.LTD.公司在1920年将显微镜商品化,1950年首创胃内相机,1985年推出电子影像内窥系统,在内视镜相关产品方面掌握了全球约70%的市场。公司的产品覆盖四个主要的业务领域医疗、影响、生命科学和产业机械,在全球各地设有数十处分支机构和工厂。
数据来源:公司报告
曝光日本“安然”
《FACTA》杂志是日本的一家独立而又小众的杂志社,在他们出版的一期杂志上,质疑了对于日本知名企业奥林巴斯(Olympus Corp)豪掷数亿美元并购数间奇怪而又不相关的公司的费解交易,揭开了冰山的一角。
而英国人伍德福德(Michael C.Woodford),则是第一个站出来戳破谎言的人。他在奥林巴斯欧洲分公司工作了30年,担任高管期间成功使欧洲分公司扭亏为盈。奥林巴斯全球利润中的40%由这个分公司贡献。在2011年2月10日的董事会上,他被推选为总裁兼COO,6月29日的董事会议上他又被提拔为奥林巴斯CEO。作为日本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外籍掌门人,伍德福德的上任还被看作是奥林巴斯为推进国际化做出的重要之举。而迈克尔o伍德福德的特点之一是讲求原则。在上任后,他注意到《FACTA》杂志中提到的奥林巴斯公司在2008年的一笔收购中支付的巨额的并购咨询费用。因此他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质询,质疑这笔交易的合法性。可是公司内部无人肯对此进行解释,他开始委托普华永道进行调查,并将报告中的种种疑点发送邮件给公司董事会各个成员,得到的却是一轮静默。2011年10月14日,奥林巴斯董事会突然宣布解除伍德福德的总裁兼CEO职务。
之后,奥林巴斯的骗局被公诸于众。2011年10月26日,奥林巴斯董事长菊川刚因为舆论压力和投资者的质疑而辞任奥林巴斯董事长。同年11月14日,奥林巴斯因未能公布上半年财报而被东京证券交易所列入监理名单,并存在退市可能。
事件起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与当时世界四大经济强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签订了“广场协议”,五国政府联合宣布介入汇率干预。此后,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240日元比1美元快速攀升至120日元兑1美元,日元的快速升值直接打击了日本的出口产业,日本政府实施金融缓和政策对出口进行补贴,加之大量资金为规避汇率风险进入日本国内市场,使日本市场产生了大量过剩的流动资金。日本国内也兴起了投机潮,由此催生了地产和股市的泡沫,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之和超过了美国全部土地的价格,之后的几年间,大量的企业开始投资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品来“赚快钱”。
据第三方调查报告显示,奥林巴斯也像许多日本企业一样,感到制造业的成本增加使利润骤降,而将资本投入到与主营业务并无关系的证券市场购买金融商品可以更快地提高企业利润。然而,收益伴随的是等价的风险,伴随着资产价格上升而产生的“Japan Money”无法获得实体经济的支持,投机者开始退出土地和股票市场,日本政府金融缓和政策也随之结束,1992年3月,日经指数跌破20000点,泡沫经济破灭,许多企业和投资者账面上的资产迅速缩水消失,因此奥林巴斯在证券投资上损失惨重,产生了至少超过1000亿日元的窟窿。
如何填补这些账面上的亏损成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奥林巴斯历届公司管理层面临的重大考验。但根据当时的日本会计准则,企业持有的投资资产按照成本法记帐,只要企业不出售,即便投资资产已经贬值,甚至一文不值,投资资产仍旧按照历史买入的成本计价,账面上并不影响企业的资产状况。如左下图所示,即便奥林巴斯账面上的投资资产一文不值,但只要不出售,账面价值仍为1000亿日元。因此,奥林巴斯尽管手里一直握着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炸弹”,但得益于日本的会计制度,所以这些亏损一直没有被披露,并被奥林巴斯深深的隐藏。
旧会计准则(2001年前):新会计准则(2001年后):
可是自2001年起,日本政府决定将日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全面接轨,日本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必需按照市场价值进行重新估值。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些巨额投资亏损必将导致奥林巴斯资产大幅缩水,如右上图,而这些亏损也必将浮出水面出现在财务报表上公诸于众。奥林巴斯公司开始在主业以外动起脑筋,揭开了虚假交易填补损失的序幕。
造假的丑陋全程
奥林巴斯先是实施损失分离计划,将这笔巨额投资损失隐藏在金融工具里,再找到相熟的银行家,利用奥林巴斯的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获取资金,成立了三家独立于奥林巴斯之外的基金公司,并用账面价将这笔潜亏的金融工具分别卖给了这些基金公司。通过这一损失分离计划,在1999~2000年间,他们成功的将奥林巴斯公司640亿日元的投资损失分给了自己成立的接收基金CFC(Central Forest Co.),320亿日元的投资损失分给了接收基金QP(Quick Progress Co.),到了2003年间,从奥林巴斯公司分入这三家基金公司的总的投资损失约有1177亿日元。
由于成立基金公司向银行借的款项需要偿还,期间金融投资的亏损又越来越大。为了获取资金,2006~2008年间,奥林巴斯以734亿日元(当时约合9.4亿美元)收购了日本国内三家基本与本业无关的亏损小公司,而这三家公司的总资产仅有3亿日元,年销售额合计仅为54亿日元。对于中间的巨大差价,奥林巴斯将其记为商誉,在年度间进行摊销。然而,当时的审计公司指出了这一商誉被过度高估。
在2009年的财务报表中,奥林巴斯对这三家公司做出了557亿日元的商誉减值处理,在2010年3月的财务报表中,奥林巴斯继续减记了这三家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13亿日元(当时约合7.1亿美元),减记幅度超3/4,这使其最终减少了一部分的投资损失。
2008年,奥林巴斯又拿出2117亿日元(20亿美元)收购英国医疗器械公司Gyrus Group。该公司当时销售额仅为约500亿日元,总资产不到1000亿日元,商誉部分占了收购价款的一半多。此次收购中,奥林巴斯向华尔街金融顾问Axes公司支付了约6.78亿美元的咨询费用。通常情况下,咨询费用在整个并购过程中约占并购交易金额的1%到2%,但这笔交易支付的咨询费用竟然超过了并购支付价款的1/3,可谓是“天价”咨询费。据调查,该咨询公司注册地在开曼群岛,在为奥林巴斯提供咨询服务后便立马注销了。
奥林巴斯通过这一系列的公司并购及高额咨询费成功的获取了资金,填补了超过1000亿日元的亏空,其所有者权益也由2007年报告中的2,250亿日元减至2009年的1,109亿日元,产权比例也从21.4%下降到10.0%。根据2009年的年报解释,净资产较2008年下降1334亿日元主要由于留存收益减少,以及汇率和股价的波动。
百密一疏的造假路径奥林巴斯丑闻的曝光,让其成为继1997年日本著名的山一证券倒闭后,日本最大的公司丑闻案。奥林巴斯总裁高山修一将此事归咎于三位高管,分别是前董事长菊川刚(Tsuyoshi Kikukawa)、审计师山田秀雄(Hideo Yamada)和副总裁森久志(Hisashi Mori)。三人都曾是公司最有权势的资深人物。这个丑闻案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公司已解雇了涉嫌参与的副总裁森久志。这应该算得上倒霉的高层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奥林巴斯的造假路径,会发现该公司通过高价购买一些小并购标的这些标的可能是相关投资顾问物色的,并对其提供经营帮助来达到将公司资金转出到相关离岸基金,再由相关离岸基金原价购回那些出现巨额浮亏的有价证券或衍生品,从而把公司的账目做平。这与将债务、坏账转移到分支公司从而掩盖巨额负债的安然公司的暗箱操作方式如出一辙。“TOBASHI”,日语中的“资产负债表外融资”,便被用来描述奥林巴斯这种将亏损资产按账面价值转移到收购对象中去,然后用并购费,资产减记等形式转移资金到离岸基金,再原价购回亏损证券以漂白资产负债表的财务戏法。
奥林巴斯所采用的做假方式其实是一种惯用的财务处理手法。
首先,它通过海外子公司将资金转移到貌似毫无关联的投资基金,再由投资基金以原价购回已经出现亏损的有价证券或金融商品,从而把账做平。这与安然将债务、坏账转移到分支公司的暗箱操作方法如出一辙。
但毕竟这些亏损是实际产生了的。为了填补黑洞,奥林巴斯要设法将资金转出。与奥林巴斯有深交的经营顾问公司在2005年左右让一些休眠公司重新开始营业,再在2008年以完全不合常理的高价卖给奥林巴斯。这么老旧的手法得以长年使用,非常令人震惊。
就像安然案的水落石出源于其报表上的疑点“高收入和高利润下,过低的资产回报”,奥林巴斯的财务报表也泄露了天机。它的诸多疑点在于,现金流很大,这证明它能赚钱,是一家有钱的公司;但其自有资本在过去的5年间却是在不断减少。钱一定是被用到什么地方去了,但财务报表却不能明确解释资金的流向。
因此在资产负债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对企业常规的资产负债项目、流动比例、速动比例和资产负债率进行分析外,还需要关注各个资产负债项目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尤其对于一些不断寻找扩张机会进行并购的企业而言,必须对每一笔交易的目的、合理性以及支付价款的来源和去向有详细的了解,防止企业在并购行为的掩盖下进行损失或负债转移。此外,还必须要关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下的不合理变动,一旦发现不合理之处要借助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辅助分析,往往这些不合理变动便是财务造假企业偷天换日过程中露出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