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童年记忆(1)

我们的合作需要从众多差异中归纳出共性所在

1 理解记忆

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隐私,这一特点在个体心智发展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表现出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对个体生命意义有更准确的解读。首先,按照上述观点,那么个体的每个行为都有着其奋斗目标的烙印,所以对于个体任一行为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认识其人格。其次,个体的任何言语、姿势、行为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资料,因此研究资料丰富。根据一个具体行为作出的评价和判断难免片面,或带有错误,但从个体千千万万行为表现中我们都可以对错误进行纠正,最终我们与真实答案会越来越近。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客观分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

考古学家从陶瓷瓦片、断壁残垣、破旧的古代用具、残缺的墓碑以及零散不全的古书籍中找寻已逝的文明,推测曾经的城市生活。我们也一样,也需要透过零碎多样的言行举止来琢磨一个人的人格和动机,可与考古学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活物,是实实在在的当下生活。

真正了解一个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个体心理学应该是所有心理学中最难学习掌握和应用的。个体心理学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格的整体,多质疑多思考,抓住关键点;又要求我们从细节入手,寻找人格分析的线索,比如一个人初入房间时,握手、微笑、打招呼的具体方式等。从一个方面来了解个体,可能导致认识错误;但从多个方面入手,我们犯认知错误的可能性必然降低。我提倡生命在于合作,我认为心理治疗实质上就是合作行为的运用和检验。只有我们真正关心他人,对与他人的合作感兴趣,我们才可能获得心理治疗的成功。合作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我们必须对来访者感兴趣,同时来访者也愿意与我们合作,配合治疗。来访者的态度和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有时候,我们觉得对其有着足够的了解,可这种了解往往并不是对的,除非他已经足够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得到的结论经不起任何检验,也自然不能称为真实。

很多心理学工作者认识不到这点,所以才提出“正迁移”“负迁移”的概念。但个体心理学从不进行这样的分类。对一个娇宠自己的来访者给予娇宠,的确可以获得他的好感和信任,但却更能加大他的控制欲望。如果稍有怠慢,他肯定视你为敌人,甚至会中止治疗;即使还继续接受治疗,也可能强迫你给予道歉,以证明错的是你而不是自己。所以,对这种人,用“正迁移”来纵容他,根本给不了任何帮助,唯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指导他将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别人身上。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与他合作,帮助其解决根本问题。这一目标,我们指望不了“迁移”,指望不了自己对他的“严师教育”,更指望不了他已放任成性的人格。

记忆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义

记忆是不会说谎的,记忆也是人的所有心理现象中最能反映真实自我的一个。记忆有助于个体更高效地认知自我,更准确地解决周围环境的意义。记忆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义。所以不管记忆清晰还是模糊,近或远,都可以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说,记忆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些“心路历程”陪伴着他,提醒他以更成熟的态度面对未来,更积极的心态活在当下。

记忆可以抚慰我们的情绪,这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都可以得到验证。比如,一个人遇到挫折,情绪低迷时,他可以回忆自己以前挫败的境况以宽慰自己。当一个人抑郁时,他的回忆也是悲伤的;当一个人高兴时,他的回忆也是晴朗的。所以当下所遇的周围环境总可以唤起每个人对过往不同记忆的回忆。

从这个意义上看,记忆和梦有着同样的目的。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有时会梦见自己以前顺利通过考试的情境。这是因为潜意识中他将所遇视作一次考验,而通过回忆考试的顺利给自己树立成功积极的心态。心境的变化规律同样适用于心境结构的发展和平衡。一个抑郁的人所回忆的,总是那些让他消沉、不愉快的事件和时光。他常常对自己说的是:“我的一生充满不幸”,并选择能验证此自我定论的事情来回忆。

记忆绝不会与个体的生活模式背道而驰。一个总是觉得“别人都想看我笑话”的人,他的记忆中充满的也都是被人侮辱,伤自尊的事情。只有他的人生态度发生改变,他的记忆色彩才会改变。人生态度改变了,认知观念改变了,记忆中的事情才会有所改变,对于同一个事情,才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2 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

首先,童年记忆已经有了个体人生态度的痕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找到个人生活模式的根源和表现方式。从早期记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是被宠爱的还是被忽视的;他的合作能力怎样,具体可以到什么程度,他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他曾遇到过什么难题。比如,一个视力存在缺陷却努力想看清周围一切的人,他的童年记忆大约是:“我环顾四周……”或对一个事物的颜色和图案记得特别清楚。而一个身体存在缺陷的人,他所记得自己童年的事情大约与跑、跳、玩耍这些因素有关。此外,童年记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兴趣点,我们通过兴趣点,可以摸清他的大致生活目标和态度。所以童年记忆对一个人的职业指导有着重要的价值。

透过童年记忆,我们也可以扑捉到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此前提到过,记忆内容的正确性,并不是重要的事情。记忆的价值在于,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定位:

“从小,我就是这样子的人。”或“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在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知道了。”

所有的记忆都有启发性,但最有价值的要属一个人的最初记忆,就是一个人可以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情。最初记忆可以折射出他生活态度的雏形,让我们了解到他将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起点。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人的最初记忆,想要了解他的真正人格,则无从谈起。

大部分人都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最初记忆,但也的确会有一些人针对最初记忆闭口不谈,或者自己搞不清哪件事情是最初记忆。我往往会将这个作为分析的一个入口。因为他很可能不想让人了解他的生活态度,或不愿与人合作,所以才会闭口不谈或混淆事件。但大部分还是将最初记忆作为单纯存在的事件,并不认为这个童年的记忆开端对于自己的人生态度会有什么预测价值。他们看不到最初记忆会反映出的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其对环境的看法。

最初记忆的浓缩和简要这俩特点也很有用,值得我们做大量的探讨。我们可以要求一些学生写下自己的最初记忆,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地解读,就会发现自己掌握了多么珍贵的资料。

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最初记忆的案例。对于这些个体,除了收集的这些最初记忆,对于其他方面我一无所知,甚至也不知道他们的年龄。我们从这些最初记忆中获得的信息理应与其性格其他方面的表现加以比较,以辨正误,可我在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怎样来解读最初记忆中的意义。我们应该可以辨别哪些是真实的,能够对不同记忆加以比较,而且,应该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个人从小是被教育要合作,还是要独立,要勇敢还是要柔弱,要会博得同情还是要独立,要懂得付出还是只会享受。

案例1:“因为我的妹妹……”在一个人的最初记忆中出现的人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通过这个人的叙述,我们可以推论:

他的妹妹在他的人生中一定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妹妹对他的成长造成了阴影。他跟妹妹之间应该存在竞争关系,而这种关系伴随他们的成长。一个心存敌意的孩子对他人的兴趣会比正常孩子要低。不过,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没准他跟妹妹关系十分融洽,也说不准。

“我和妹妹是家中最小的两个孩子,所以我一直得照顾她,直到她可以上学了,我才被送进学校。”我们可以解读为:妹妹影响了他的生活,因为她小,我需要等着她,照看她。她的存在阻碍了我的成长。提到这儿,我们可以断定他们之间是敌对关系了。如果这是这段记忆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孩子对生活的解读是:“他人对我生活的妨碍和限制是对我最大的威胁”。我们还可以推测这个来访者是个女孩,因为一般男孩子很少会受到这种限制。

“我们在同一天入校,”来访者接着道。我认为让两个年龄不一般大的孩子同时进校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这会让她觉得,自己年龄大,就得等着后面的人。这种认知会被她应用到生活任何情况中。在她看来,她被冷落,被忽视也是因为妹妹的存在,如果为此找一个责任人,那很可能是她的母亲。所以,如果她更喜欢自己的父亲,努力博得父亲的疼爱,我们也可以理解。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母亲在我们第一天上学时的表现,她逢人都倾诉自己的寂寞孤单,她会这样子说,‘我总是忍不住跑到门口张望,盼望着女儿们早些回来,感觉仿佛她们永远不回来了一样。’”这是她第一次说到自己的母亲,在她看来,母亲的这个行为很让人费解。而这就是她眼中的目前。“仿佛她们永远不回来了一样”可以很好地体现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很明显,女儿们也感受到了母亲的浓浓爱意。但我推理这个女孩子肯定觉得自己没有妹妹受母亲宠爱。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一般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通常也是最受宠爱的一个。

从这个女孩的整个回忆,我们可以推测:她与妹妹存在敌对关系,并觉得自己因为妹妹的存在受到了阻碍。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逐渐形成害怕竞争、好嫉妒的性格,对于比自己年轻的人,她应该不愿接触。生活中也总是会存在这样子的人:不管自己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觉得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一生中,对其他人容易起妒忌之心,但又觉得自己很不优秀。

案例2:一个女孩写下的最初记忆:

“我记得最早的事情就是爷爷的葬礼,我那时候才三岁。”

这说明她对死亡的印象是很深的。还能说明什么?她可能觉得死亡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她童年的经历还让她形成这样的思想:“爷爷也会离自己而去。”我们推测爷爷对她很是宠爱。一般而言,祖父母对于孙辈孩子都是十分疼爱的,自己的儿女对于孙辈负有主要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但祖父母们又想孙辈可以依赖自己,以证明自己还存有价值。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还有价值,老辈人特别容易发脾气,以示权威。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认为小女孩是深受爷爷溺爱的,爷爷的离世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躺在棺材里,脸色苍白,一动不动。”事实上,我觉得让一个三岁的孩子看到一个死者的样子,未免不太妥当。即使看,也最好让小孩子有个心理准备。经常有孩子告诉我:他们对于曾经看过的死亡的事情记忆很深,挥之不去。我想这个小女孩也一样。这种孩子长大后都会努力克服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比如想要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可以对抗死亡,摆脱死亡的恐惧。而事实上,有些医生的最初记忆,的确与死亡印象有关。“脸色苍白,一动不动”,这可以看出女孩的视觉感知力很强。

“随后,我们到了墓地。把棺材放入墓穴后,我亲眼看着那些粗绳子从冷冰冰的棺材下面被拽出来。”她对这一细节的描述更印证了我的推测:她的视觉感知能力很强。“这个经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后来每当听到朋友或亲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我都会感到恐惧害怕。”

从她的描述,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死亡带给她的恐惧印象。如果有机会与她面谈,我一定会问:“你想要长大后做什么工作?”我想她可能会回答是医生。而如果她对此问题不予回答,我则会暗示她:“你想过当一名医护人员吗?”

她此前提到“去另一个世界”。我想这是她内心对于死亡空间的一种补偿。

从这个最初记忆,我们可以推测:女孩的爷爷很疼爱她。她的视觉感知能力很强,这更加深了死亡在她脑海中的印象。她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是:每个人都会死去。这是事实,但并非每个人都将生命意义解读为这样。因为,生命中,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

最初的记忆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生活态度的雏形

案例3:来访者的最初记忆如下:

“当我三岁的时候,我爸爸……”

她首先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可见,父亲在她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要重于母亲。孩子对于父亲的兴趣往往在发展的第二阶段得到发展。发展的第一阶段往往发展的是对母亲的兴趣。在两岁以内,孩子都渴望依赖于自己的母亲,将这个自身都寄托在母亲身上。但如果孩子对父亲的兴趣浓于对母亲的兴趣,那很可能说明孩子的母亲不合格,让孩子很不满意。通常,可能是因为有了弟弟或妹妹所导致的。如果在记忆中,这个女孩提到家中新成员的出现,那我们的推测就是正确的。

“爸爸给我们买了一对矮种马。”可见,孩子至少是两个。所以,在女孩的陈述中,我们要尤其注意另外孩子的出现。

“爸爸牵着缰绳把马带了过来,比我大三岁的姐姐……”的确,女孩子并非独生女,不过也并非我此前预测的弟弟或妹妹,而是比自己大的姐姐。那女孩对母亲的不满意可能是因为母亲更为疼爱自己的姐姐,所以她会先提到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