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 猪其他传染病
一、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或猪霉形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
(一)病原
猪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属多形态微生物。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排出体外一般不到36h便失去致病力。常用消毒药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但乳猪和断乳仔猪易感性高,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支原体存在于病猪肺部及鼻液中,通过咳嗽、气喘排出体外,通过气流传播。
4.流行特点
本病一般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寒冷及冷热多变的季节发病较多。如果饲养管理不好,过于拥挤,猪舍潮湿,都会降低猪只抵抗力,使本病易于发生。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1~16d,最短的潜伏期3~5d,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体温无多大变化,病初食欲正常。咳嗽次数连续增多,特别在早上及剧烈运动后和喂食时,发生连续咳嗽。随着病情发展而发生呼吸困难,表现为明显的腹式呼吸,严重时张口喘气。此时,病猪精神很差,食欲减少,体躯日渐消瘦,皮毛粗乱,走路时弓背,行走缓慢,喜卧怕冷。一般病程较长,大多拖延2~3个月以上。常因抵抗力降低而并发猪肺疫。
在新母猪、怀孕和哺乳母猪,常容易发生急性型支原体肺炎,少数病猪体温稍有升高,病程7d左右,常因衰竭和窒息而死亡。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只见于肺。急性死亡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膈叶出现支气管炎,以心叶最为显著。病变部的颜色如鲜嫩的肌肉,俗称肉变。随着病程的延长或病情加重,病变部颜色变为浅红色或灰白色,俗称胰变或虾肉变。病变区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其他内脏无明显变化。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特征可作诊断。但在流行初期仅出现个别病例时,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猪肺疫等病相区别。
1.猪流行性感冒
这是一种突然暴发并迅速蔓延的传染病,猪群中的大部分猪在2~3d内都可以发病。病猪体温升高,不食,但恢复迅速,死亡率较低。大部分猪经1周左右的发病期后,流行迅速停息。
2.猪肺疫
猪肺疫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程1~2d。主要病变为败血症或纤维素性肺炎,取病猪心血或肝抹片,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六)防治
1.预防
(1)未发病地区和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猪只,如必须引进,要严格隔离和检疫。
(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卫生工作,推广人工授精,避免种公、母猪直接接触,保护健康母猪群。
(3)在疫区,应加强猪场饲养管理,增强猪的抵抗力;母猪单圈饲养,不随便调动;小猪按窝饲养,不随便混群,并促使病母猪早日康复,能大大降低小猪的发病率;利用定期X射线透视等检疫方法清除病猪和可疑病猪,逐步扩大健康猪群。
(4)对发病风险较高的猪场,进行疫苗接种是控制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措施。疫苗或采用猪肺炎支原体疫苗,每年的8~10月份对后备猪和种猪进行免疫接种1次,注射部位为右侧肋间。对仔猪7~10日龄首免,60~8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注射部位为颈部肌肉注射。
2.治疗
(1)土霉素治疗 剂量为30~4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注3~5d。病情较轻,一般加强饲养管理可促使康复。病情严重或已停止吃食的猪,用土霉素治疗后,症状即可得到显著改善。
(2)卡那霉素 小猪4万~5万IU/kg体重,大猪2万~3万 IU,肌肉注射,每天1次,3~5d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隔为7~10d,一般轻症1~2个疗程,重症3~4个疗程。
二、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目前养猪业中广泛流行的一种以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近年来由于该病引起的猪只死亡,使养猪业蒙受严重的损失。
(一)病原
附红细胞体有人认为是单细胞原虫的一种,属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目,乏浆体科,属附红细胞体属,真菌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一般以寄生宿主命名,但病原的种类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不甚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形态呈环状、哑铃状、S 形、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大小介于0.1~2.6μm之间。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2800倍显微镜下,可见分布不均的类核糖体。外有一层胞膜,下有微管(透视镜下)。增殖方式有二分裂法、出芽和裂殖法。一般认为增殖发生在骨髓部位,但尚存在争议。常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游离于血浆中。附红细胞体发育过程中,形状和大小常发生变化,可能也与动物种类、动物抵抗力等因素有关。
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温,在5℃时可保存15d,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d,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79℃条件下可保存80d,冻干保存可活765d。一般常用消毒剂均能杀死病原,如0.5%石炭酸溶液于37℃、3h就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各种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人的感染阳性率可达86%;而鸡的阳性率更高,可达90%。但除了猪之外的其他动物发病率不高。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发生于各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
2.传染源
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等可以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子、蜱等)传播。注射针头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在注射治疗或免疫接种时,同窝的猪往往用一只针头注射,有可能造成附红细胞体人为传播。附红细胞体可经交配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重要的。
4.流行特点
附红细胞体病多发生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高温高湿天气,冬季相对较少。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仅仅通过感染一般不会使在正常管理条件下饲养的健康猪发生急性症状,应激是导致本病爆发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只发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的天气、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及其他疾病感染时,猪群亦可能爆发此病。
(三)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因畜种和个体体况的不同,临床症状差别很大。主要引起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日增重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等。
1.哺乳仔猪
5d内发病症状明显,新生仔猪出现身体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哺乳减少或废绝,急性死亡,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黏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部分很快死亡。大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2.育肥猪
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3d;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2℃。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部分病畜可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7d,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3.母猪
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感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2℃),厌食,偶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慢性感染猪呈现衰弱,黏膜苍白及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有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膨胀,内部充满浓稠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有的脾脏有针头大至米粒大灰白(黄)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有时淋巴结水肿。
(五)诊断
1.血液镜检
附红细胞体感染后7~8d,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和溶血性贫血,这时血液内有大量附红细胞体,血液检查很容易发现。取高热期的病猪血一滴涂片,生理盐水10倍稀释,混匀,加盖玻片,放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有游动的各种形态的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虫体大部分围成一个圆,呈链状排列。红细胞呈星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2.血涂片染色
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放在油镜暗视野下检查发现多数红细胞边缘整齐、变形,表面及血浆中有多种形态的染成粉红色或紫红色的折光度强的虫体。但要注意染料沉着而产生的假阳性。镜检应当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联系才能对该病进行正确诊断。
3.血清学检查
诊断方法包括IHA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或ELISA方法,但抗体的产生与病原数量的增多(而不是与感染发生的时间)有暂时的相关性。这意味着抗体的产生呈波浪形,即使数次急性发作后,抗体滴度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之后便会下降到阈值以下,这表明假阴性是常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只适用于群体检查。
此外,可辅以生物学诊断、PCR方法等进一步进行诊断鉴定。
4.鉴别诊断
(1)与猪瘟鉴别的区别。
①猪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猪瘟弱毒苗预防注射完全控制流行。
②猪瘟无贫血和黄疸病症。
③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黏膜、淋巴结、肾、膀胱、喉炎、扁桃体、胆囊等组织器官都有出血,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
④在发生猪瘟时,约有25%~85%的病猪脾脏边缘具有特征性的出血梗死病灶。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轮层状溃疡(扣状溃疡)。
(2)与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鉴别的区别。
①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无贫血和黄疸症状。
②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呼吸困难明显,剖检肺部有明显的病变。
③猪附红细胞体病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六)防治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减少不良应激等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猪群,切断传染源。在实施诸如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购入猪只应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本病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金霉素添加剂。
2.治疗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特效的不多,每种药物对病程较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效果都不好。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常伴有其他继发感染,因此对其治疗必须附以其他对症治疗才有较好的疗效。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药物。
(1)血虫净(或三氮眯、贝尼尔)。用每千克体重5~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肉注射,1d 1次,连用3d。
(2)咪唑苯脲。每千克体重用1~3mg,1d 1次,连用2~3d。
(3)四环素、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0mg和金霉素每千克体重15mg,口服、肌注或静注,连用7~14d。
(4)新胂凡纳明每千克体重10~15mg静脉注射,一般3d后症状可消失。
三、猪密螺旋体痢疾
猪密螺旋体痢疾又称“血痢”或“黑痢”,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诊症状为严重的黏液性和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黏液性腹泻为主。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一)病原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属于蛇形螺旋体属成员,存在于病猪的病变肠段黏膜、肠内容物及排出的粪便中。猪痢疾蛇形螺旋体,革兰氏染色阴性,苯胺染料或姬姆萨染色液着色良好,组织切片以镀银染色为好,可见两端尖锐、形如双雁翼状,菌体长6~8μm,宽0.32~0.38μm,有4~6个弯曲,新鲜病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其活泼地以长轴为中心旋转运动,即蛇样运动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壁与外膜之间有7~9条轴丝,轴丝在靠近细胞中部发生重叠,具有运动性和溶血性。
本菌为严格的厌氧菌,对培养条件要求较严格,一般不做培养。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对结肠、盲肠的致病性不依赖于其他微生物,但肠内固有的厌氧微生物则是本菌定居的必要条件和导致病变严重。所以,用本菌口服感染无菌猪时,不发生症状和病变。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含有两种抗原成分,一种为蛋白质抗原,多种特异性抗原,可与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而不与其他动物蛇形螺旋体抗体发生反应;另一种为脂多糖抗原,是型特异性抗原,可用琼脂扩散试验将本菌分为4个血清型。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密闭猪舍粪尿沟中可存活30d,土壤中4℃时能存活102d,粪便中5℃时存活61d,25℃时存活7d,37℃时很快死亡。对阳光照射、加热和干燥敏感。兽医实践中常用的消毒药和常用浓度,如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煤酚皂等可迅速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
仔猪出生后通过消化道感染,在断奶前后发病。在自然情况下,只引起猪发病。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2~3月龄幼猪发生最多。小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比大猪高。一般发病率70%~80%,病死率30%~60%。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猪带菌率高,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
3.传播途径
患畜或带菌猪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饲槽、用具、周围环境、运输工具及母猪躯体(包括奶头),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吃入污染的饲料、饮水感染。
4.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初期呈最急性和急性,病死率高,其后多呈亚急性和慢性,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发病,当有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不利因素,如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运输、寒冷、过热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发生并加重病情。本病流行过程时间长,猪群可反复发病,在较大的猪场,常可达几个月。
(三)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d至2个月以上,自然感染多数为1~2周。猪群暴发本病时,起初多呈急性,后逐渐缓和,转为亚急性和慢性。在新爆发本病时,常有最急性病例突然死亡,看不到腹泻等明显症状。
1.急性型
急性病例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程度不同的腹泻。一般是先拉软粪,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黏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黏液、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黏液及纤维素性坏死伪膜。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及喜饮水,弓背,脱水,行走摇摆,腹部卷缩,腹痛,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泽,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最后死亡。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有的体温达到40~40.5℃,但不超过41℃。
2.亚急性和慢性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病状较轻,下痢,粪中含较多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血液较少;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停滞,发育不良。部分病例可自然康复,但在一定时间内可复发,甚至发生死亡。从拉稀粪开始至死亡,约经7~10d。少数病猪经治疗不见好转,病程可达15d以上。
(四)病理变化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大肠(结肠、盲肠),尤其是回、盲肠接合部,而小肠一般没有病变。剖检见病尸明显脱水,显著消瘦,被毛粗乱和被粪便污染。急性期病猪的大肠壁和大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也因发炎而肿大。结膜黏膜下的淋巴小节肿胀,隆突于黏膜表面。黏膜明显肿胀,被覆有大量混有血液的黏液。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大肠壁水肿减轻,而黏膜表层形成一层出血性纤维蛋白伪膜。剥去假膜,肠黏膜表面有广泛的糜烂和潜在性溃疡。当病变转为慢性时,黏膜面常被覆一层致密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本病的病变分布部位不定,病轻时仅侵害部分肠段,病重时则可分布于整个大肠部分,而病的后期,病变区扩大,常呈广泛分布。
病理组织学的特征是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毛细血管裸露,破裂或通透性增大,故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并于坏死的上皮混在一起被覆在黏膜表面。肠绒毛初因杯状细胞与上皮细胞增生而伸长;病重时常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镀银染色时常在黏膜表层和腺窝内发生大量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有的密集呈网状。一般而言,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而肌层和外膜的病变轻微或无变化。
(五)诊断
1.病原学诊断
(1)镜检 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黏膜制成涂片,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高倍镜下每个视野见3个以上具有3~4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或将病料制成悬滴或压滴标本用暗视野检查,亦可见到每视野3~5条蛇形螺旋体,即可初步确诊此病。
(2)分离培养 常用棉拭子采集结肠黏液或粪便样品,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厌氧培养。常用培养基为酪蛋白胰酶消化大豆琼脂,可在其中加入5%~10%马血液或牛血液,以及壮观霉素400μg/mL,或多黏菌素200μg/mL,培养温度为38~42℃,每隔两天检查一次,当培养基上出现无菌落β溶血区时,即表明可能有本菌生长,应继代分离培养、镜检,一般传2~4代即可分纯,并做生化试验。
2.动物试验
用分纯的菌株或结肠病料,胃管投服10~12周龄的健康幼猪,若50%的感染猪发病,表明该菌株有致病性。也可用分纯菌株对10~12周龄健康猪或1.5~2kg健康家兔做结肠结扎试验。接种菌液后,经48~72h扑杀,检查各肠段,可见肠腔内渗出液增多,内含黏液、纤维素、血液,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抹片镜检有多量蛇形螺旋体,则可确定为致病性菌株,非致病性菌株接种肠段或注入生理盐水的对照肠段则无上述变化。
3.血清学诊断
有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以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好,可作为综合判断的一项指标。
4.鉴别诊断
本病虽然与许多猪的腹泻性疾病以混淆,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仔猪红痢、仔猪白痢和仔猪黄痢等,在诊断时注意鉴别,但更应与猪副伤寒和猪肠腺瘤病相区别。
(1)猪副伤寒 本病多为败血症变化,常在实质器官及淋巴结内有出血点和坏死灶,不仅大肠有严重的纤维素性坏死炎症变化,而且小肠内常有出血和坏死性病灶,黏膜的坏死可累及整个肠壁。病原诊断时可从坏死的组织及肠道中分离出沙门氏菌病,而检不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
(2)猪肠腺瘤病 本病又叫增生性肠炎或肠出血性综合征,主要侵害小肠,而大肠的病变不明显,大肠内容物中的血液和坏死碎片来自小肠,取粪便分离培养时,可分离到痰弯曲菌和黏液弯曲菌。
(六)防治
1.预防
严禁从病场购入带菌种猪,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如果必须引入种猪时,需从无本病的猪场引入,运回的猪隔离观察和检疫2个月,确认健康者方可并群饲养。平时做好猪舍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及时清扫圈舍,搞好粪便管理;做好防鼠灭蝇工作;消毒后的猪舍,空闲1个月后方可引进新猪饲养。猪场发现病猪最好全部淘汰,以除祸患。对发病群及时用药物治疗和实施药物预防。坚持药物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和严格的消毒卫生相结合的净化措施,可收到较好的控制和净化效果。
2.治疗
对猪密螺旋体痢疾的治疗药物较多,对病猪及时用药,常有一定效果。
(1)痢菌净 按每千克体重5mg计算,口服,每日2次,连服3~5d为一疗程;或用0.5%痢菌净溶液,每千克体重0.5mL,肌肉注射,连用3~5d。
(2)二甲硝基咪唑 每升水中加入0.25g,溶解后供病猪饮服,连饮5d;每吨饲料加入100g喂服,可作预防。或按每千克体重5~10mg,分两次口服,连服3~4d。
(3)新霉素 按每吨饲料中加入140g喂饲,连喂3~5d;每吨饲料中加入100g喂饲,可供预防,连用20d。
(4)林可霉素 每吨饲料中加入100g喂饲,连喂21d;每吨饲料加入40g喂饲,供作预防。
(5)泰乐菌素 按每千克体重2~4mg计算,肌肉注射,连用3~5d;或每升水中加入62g,供饮服,连用3~5d;每吨饲料中加入100g喂服,可作预防。
(6)杆菌肽 按每吨饲料中加入500g喂饲,连用21d;预防时,每吨饲料中加入250g喂饲;或按每升水中加入0.26g供饮服,连用7d。
(7)土霉素 按每吨饲料中加入100~200g喂饲,连喂3~5d;预防时用量减半。
需要指出,该病用药治疗后症状已见消失,但易复发,需要坚持按疗程治疗,并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猪钩端螺旋体病
该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病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出血性素质、水肿等症状。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严重。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细螺旋体属的钩端细螺旋体。钩端细螺旋体对人、畜和野生动物都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致病性钩端螺体有25个血清群,至少有190个不同的血清型。引起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热群、秋季热群、黄疸出血群,其中波摩那群最为常见。
钩端螺旋体形态呈纤细的圆柱形,身体的中央有一根轴丝,螺旋丝从一端盘旋到另一端(12~18个螺旋),长6~20μm,宽为0.1~0.2μm,细密而整齐。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细小的珠链状,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但着色不易。常用的染色方法是姬姆萨氏染色和镀银染色。钩端螺旋体在宿主体内主要存在于肾脏、尿液和脊髓液里,在急性发热期,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各内脏器官。钩端螺旋体能人工培养,但培养基的成分较特殊(如需新鲜灭活的兔血清、吐温-80、林格氏液等)。常用的培养基如柯索夫培养基和希夫纳培养基等。钩端螺旋体是严格需氧,最适培养温度28~30℃,最适pH为7.2~7.5。钩端螺旋体的生化特性不活泼,不能发酵糖类。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水田、池塘、沼泽和淤泥里至少生存数月。在低温下能存活较长时间。对酸、碱和热较敏感。一般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都能将其杀死。常用漂白粉对污染水源进行消毒。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最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
2.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最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鼠类和蛙类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鼠类能终生带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
3.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方式,主要途径为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吸血昆虫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传播本病。
4.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夏、秋多雨季节为流行高峰期。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
1.急性型黄疸型
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生,偶尔也见到暴发。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摩擦至出血,1~2d内全身皮肤和黏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几天内,有的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很高。
2.亚急性和慢性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kg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常引起严重的损失。病猪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有的潮红,有时有浆性鼻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一进猪栏就闻到腥味。病猪有时腹泻,逐渐消瘦,无力。病程由十几天至一个多月。病死率50%~90%。恢复的猪往往生长迟缓,有的成为“僵猪”。怀孕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可能发生流产,流产率20%~70%。母猪在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他症状,甚至流产后发生急性死亡,但多数除了流产以外见不到其他症状。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胎,也有衰弱的胎儿,常于产后不久死亡。
(四)病理变化
1.急性型
此型以败血症、全身性黄疸和各器官、组织广泛性出血以及坏死为主要特征。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可视黏膜、肝脏、肾脏以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干燥和坏死。胸腔及心包内有浑浊的黄色积液。脾脏肿大、淤血,有时可见出血性梗死。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色,质脆,胆囊充盈、淤血,被膜下可见出血灶。肾脏肿大、淤血、出血。肺淤血、水肿,表面有出血点。膀胱积有红色或深黄色尿液。肠及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
2.亚急性和慢性型
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组织水肿,以头颈部、腹部、胸壁、四肢最明显。肾脏、肺脏、肝脏、心外膜出血明显。浆膜腔内常可见有过量的黄色液体与纤维蛋白。肝脏、脾脏、肾脏肿大。成年猪的慢性病例以肾脏病变最明显。有时可见拉血尿症状。本病需注意和附红细胞体病及仔猪溶血性贫血鉴别诊断。
(五)诊断
1.微生物学检查
生前检查早期用血液,中后期用肾髓和尿。死后一般取肝、肾、脾,用暗视野直接镜检。
2.血清学检查
显微凝集试验是诊断各种钩端螺旋体最可靠的试验。在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情况下,血清学检验是确诊钩端螺旋体的主要方法,血清的凝集度达到1∶100或更高时,可做出诊断。其他方法还有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3.多价苗紧急接种试验
诊断有困难的地方,应用人的钩端螺旋体5价苗进行紧急接种,若为本病,接种后14d内新病例不再出现,疫情不再发展。
(六)防治
1.预防
消除带菌排菌的各种动物,感染带菌猪只与易感猪只隔离饲养,防止传染人群;消除和清理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等以防止散播;预防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及时用钩端螺旋体病多价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预防和控制本病,人医和兽医必须密切配合。平时做好灭鼠工作,以病畜和带菌畜实行严格控制,进行带菌治疗及菌苗免疫。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经常清理污水及垃圾。发病率的地区定期进行菌苗接种。
2.治疗
(1)无症状带菌者的治疗 在猪群中发现有感染者,应全群治疗。链霉素肌肉注射,或每200kg体重猪用0.25g口服,连用5d。
(2)急性、亚急性猪的治疗 必须对病因治疗的同时辅助对症治疗。每吨饲料中混入400g氯霉素喂服或每天每头母猪喂服1g,连用10d。同时静脉注射维生素C、葡萄糖和强心利尿制剂,可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