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乌孜别克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历史建筑遗迹

在新疆的大小城市里,有许多以乌孜别克族族名为称的历史建筑,如“伊犁乌孜别克街”“喀什安集延街”“喀什安集延热斯塔斯”“喀什安集延巴扎热”“莎车安集延玛哈里斯”“叶城安集延玛哈里斯”“安集延塔米”(安集延墙),“伊犁乌孜别克清真寺”“叶城乌孜别克喀里哈纳斯”“莎车乌孜别克嘎迪格里克”“伊犁乌孜别克麻扎热”等,他们一方面体现了乌孜别克族的建筑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乌孜别克族民族的历史。此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乌孜别克人兴建的公共建筑,如伊犁乌孜别克俱乐部和迪化(今乌鲁木齐)的洋行建筑也是能够反映乌孜别克族历史的建筑遗迹。

乌孜别克纳姆那学校(今伊宁市第五中学)100周年纪念大会

一、伊犁乌孜别克纳姆那学校

位于新疆伊宁市乌孜别克街,是乌孜别克族人民创办的第一所学校,采用新式方法培养学生。艾尼登·巴依帕哈热丁诺夫于清朝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年)自筹资金扩建清真寺后,在其旁边又建了两层楼8间教室的乌孜别克学校。1933年该校由私立变为国立,称为伊犁乌孜别克纳姆那学校。纳姆那即“模范”之意。当时有25名教职员工,400名学生。从大门进校园,左右两侧各有一幢两层教学楼。左侧上下层各有4间教室;右侧下层有3间教室,上层4间。全校设有2个经文班,1个手工艺班,其余12个班学科学习文化知识。校内曾成立父亲委员会,对孤儿、贫弱无钱交学费者给予免费或帮助。1950年,乌孜别克文化促进会又新建了有20间教室的两层教学楼。1984年,政府重修该校。今为伊宁市第五中学。

伊犁“乌孜别克纳姆纳学校”艺术团的学员们与老师们合影留念,(摄于1955年在伊宁市)

二、米尔·尤素甫阅览室

1930年,乌孜别克族人米尔·尤素甫从俄罗斯人手中买得一套房宅,其中有图书1000多册,多为俄文版文学书籍。后来他又添购1000多册,包括文学、科技、宗教等方面的书籍,有塔塔尔文、土耳其文、阿拉伯文、俄文、法文等,在此基础上开设了阅览室。1937年,米尔·尤素甫被盛世才政府抓进监狱,图书被全部没收。

三、伊犁乌孜别克俱乐部

曾位于新疆伊宁市乌孜别克街。20世纪30年代由伊犁乌孜别克文化促进会募集经费建成。建筑物分前后两部分,均为上下两层。从大门进入是一间空阔大厅,大厅内设促进会办公室,下层4间,上层6间,办公室门皆朝向大厅,大厅二楼为卖甜点的商店。从大厅向里有一过廊,是顾客、观众存放衣帽皮包的地方。再由左右两个入口进入俱乐部大厅,也分上下两层,共有500个座位。舞台前有演奏池,台中心有提词的窗孔。俱乐部的门窗由白石粉、金粉绘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地面、屋顶都为木质,用于放电影、表演戏剧、召开重大会议等,对传播民族文化发挥过重要作用。毁于1950年12月。

四、伊犁乌孜别克街

伊犁乌孜别克街是伊犁乌孜别克族留下的历史遗迹。清朝康熙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1706~1708年)乌孜别克人迁徙至伊犁后形成。乌孜别克人在新疆定居后,大部分集居在一条街或一个居民点,保留着乌孜别克族的语言及风俗。伊犁的乌孜别克人居住在乌孜别克清真寺、伊宁市第五中学一带,包括四桥、吐莱姆街、塔吉巴依街、吐莱霍加阿吉街、卡桑其街、库克吉里克街、奇莱克街、回街清真寺等。今为伊宁市五区二街。

五、伊犁乌孜别克清真寺

重建中的叶城乌孜别克清真寺

伊犁乌孜别克清真寺是乌孜别克族传统的宗教建筑。其前身是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由乌孜别克族教育家哈穆什·海里别筹资在伊宁市乌孜别克街修建的一所清真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当地乌孜别克人的支持下,加盖了一栋有6个套间的房子。至宣统三年(1911年),艾尼丁·巴依·帕哈里顿自筹资金,在原清真寺的基础上扩建成现乌孜别克族清真寺的规模。清真寺大门旁建有一座25米高的塔,供阿訇“艾赞”(伊斯兰教徒在呼唤教徒做礼拜或给婴儿起名时诵读的祈祷文)。全寺占地总面积2258平方米,主建筑物占地面积1145.5平方米。清真寺长27米,宽16.5米,两面有走廊,一侧有8根柱子,一侧有5根柱子。寺内地铺木板,房梁雕有对称的茹巴布图案。室内面积362.5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室外走廊可容纳200人。1966年,清真寺门旁的塔被毁。该寺至今仍在使用。

百年多历史的叶城乌孜别克喀热哈纳(陵园)大门

六、伊犁乌孜别克麻扎

伊犁乌孜别克麻扎是乌孜别克族公墓。该麻扎(公墓)是1926年由哈姆什·海里班在伊宁买的一块地,专供墓葬用,称“海里比丁·布着理克麻扎”。有墙围、大门,并有一看守人住房,还建有阿訇休息室。20世纪70年代,坟墓逐渐迁出。至20世纪90年代,原麻扎所在地成为伊宁市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