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记得在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因“白云”出版《月子》一书,给“黑土”带来不少烦恼。小品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对社会上滥出书的现象极尽挖苦。故而,至今我对出书一事心存顾忌。平心而论,我每当拿起别人出的书,总有站在山谷仰望山巅的感觉。我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几十年,业余时间喜欢动手动脑,一笔一画,写点自己的东西,而且见报率逐步提升,日积月累,有了一定的数量。面对出书热,我不想跟风,不想赶时髦,一直没有也不想有这个打算。近日还真“摊上大事了”,必须要出一本书,这让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年前,我获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员的职称,前提是要有自己的著作。情急之下,我大言不惭地承诺准备出作品集。话已出口,没有了退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梁山,硬着头皮只能当一回好汉,这才着手查找过去的剪辑资料。遗憾的是,总共剪辑了四本,搬家丢失一本(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翻阅后,也没有让人为之兴奋的感觉。一是时间跨度太长,1990年至今,23年陆续发表的作品,有的已时过境迁,有的已不合时宜。二是缺少精品力作,本人接受的国民教育是“下马关本科”(高中),大专和大学都是党校学历,仅凭一腔热血和强烈的兴趣爱好“硬挤”出来的作品,有的可能稚拙甚至粗糙,有的可能偏颇甚至悖谬。三是时效性较差,所有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所感所悟,不像文学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但仔细想想,作品的历史痕迹,是对历史的见证,有助于记忆波澜壮阔的岁月;作品由稚嫩到逐步成熟,又是对笔者成长经历的见证。集结成书,也算是对自己的奋斗经历画一个标点,作一个交待,了一桩心愿。于是乎,狠下一条心,出这本书!至于读者评价的好坏,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梳理后才发现,不是所有文章都能辑入,这些文章长短不一,零零碎碎,杂杂驳驳,只好从中筛选100余篇,大致分为理论篇、言论篇、评论篇、新闻综述篇四个篇章,也并不是很规范,有的体裁篇数太少,不成体系,只好挂靠某个篇章。本书中有4篇文章原载于中宣部培训中心论文集、市委宣传部《无悔人生》和同心文史资料,其余均在《宁夏日报》、《宁夏共产党人》、《吴忠日报》(原《银南报》)等媒体公开发表,而且所有文章都保留了原貌,未作任何修改。各篇章所列文章排序基本以发表的时间先后为主,这样“编年有益于明白时势”。

由于自己的出身及生存和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所录文章的内容大部分离不开这样几个关键词: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和谐、稳定。苦耕默默,挚爱深深,情系于心,言表于外。衷心企盼,吴忠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的140万回汉儿女,文明富庶,幸福安康!

出书需要经费,需要营销,需要算投入产出账。作品有价值吗?值得别人去买吗?越想越心虚。休矣!说雅一点,将这些文字辑而存之,聊作过往笔墨的纪念;说俗一点,权当是自己花钱买个“自娱自乐”。

出书的规矩还要有“序”,本人很不自信,但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自己已经豁出去了,不想让伴娘跟上丑媳妇在公婆面前受冷落。所以原本没有打算请任何人作序,只好自己涂鸦,把相关情况和想法作一交待,算作“自序”吧。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两位老领导。一位是魏锦同志,身为高级领导干部,著书立说150万字。当我手捧样书恳请斧正时,他非常热情地给予我很多鼓励,并且欣然命笔,一篇《让学问与年龄一同增长》的短文,一气呵成,使我感动万分。另一位是郑歌平同志,现任宁夏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当我恳请题写书名时,他毫不吝啬,一口答应。我衷心祝愿两位领导人健文恒!

2013年4月18日于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