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宁夏水利(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仁存渡往事

闵文焕

我出生在永宁县仁存乡,成人后又在仁存渡工作、生活,对这个渡口比较熟悉,现将往事回忆于后。

一、三个私渡的合并

从我记事起,仁存渡就已经存在,过往的行人、车马、汽车不少。渡口船主叫荀光明,带着他的堂弟、叔叔经营渡运。我的父亲给他当渡工。

在仁存渡的上游不远,也有两个私渡,河西为叶盛渡,船主姓黄;河东为河中堡渡,船主姓杨;河中间是一个大滩;两渡在一条直线上,过渡的需经两次上下渡船、步行过滩才能到对岸。渡运量不大,船也少。

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后,仁存渡成了宁夏交通咽喉,十分繁忙,但渡船不够,只有两条人力搬桨的大船和三四条小船,渡工近30人。省政府派来个稽查组,把上游的两家渡口船主找来,要他们把船移到仁存渡。这样,就成立了一个渡运队,荀光明任队长,共有大船3条(每船可载1辆汽车),小船七八条(载行人和人畜力车),运力仍然不足。于是由省政府投资,建造3条大船交给3家分用。这样,大渡船增加到6条,渡工增加到近百人,成为宁夏规模最大的渡口。

二、抢渡雄师解放银川

1948年我满21岁时,被马鸿逵部队抓去当了兵。1949年9月上旬,我趁队伍溃退之机逃回家,由父亲介绍到仁存渡当船工。过了几天,听说河东好多地方已经解放,渡口就乱了,船主让我们把船拉到西岸集中停靠。9月20日,解放军19兵团64军的工兵营占领了东岸。他们派人过来联系,让荀光明派了条小船,渡过来一个排的解放军,侦察了周围情况,然后动员荀光明组织渡船渡送大军过河。9月22日早上,我们把工兵营的一个连先渡了过来。随后,工兵连的解放军就组织我们这些渡工,把全部渡船划向对岸,开始渡送大部队。当时秋雨连绵,我们冒雨从早忙到晚。工兵营的战士也帮着拉船。一条大船能装一连人,小船能装10多人,还运过来一些汽车、大炮。过来的部队都在滩上驻扎。23日晚,一部分解放军就乘汽车进了银川。

10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银川市军管会宣布接收仁存渡,并指定荀光明仍然担任航运队队长,负责渡运工作。到了10月中旬,又开始由西岸向东岸运部队(调去执行其他任务),直到11月底黄河开始流凌,才将大部队渡完。这期间,64军的工兵营一直驻扎在渡口,开了一个大灶,渡工也都在灶上吃,还给我们发了生活费,发了一身首次享受的工作服。

三、私渡改国营

1950年春,宁夏河运管理局成立,就在仁存渡临时办公。随后,军管会将渡口移交河运管理局管理,负责人仍为荀光明。这时渡口已有7条大船、8条小船,船工100余人被编为7个小组,按组轮流摆渡,各自收取渡费。收入交河运管理局和船主一部分,其余分给船工,当日结清。各组收入有差别,分配给船工的也不一样,但差距不大,每人每天大致在1万元(旧币,合新币1元)左右。1951年荀光明被划为地主成分,渡船被没收为公有财产,仁存渡也被批准为国营(时称公营)渡口,成立渡口管理所,河运管理局派来管理人员,任命了所长。渡口经过整顿,只留下60余人(我也在其中)成为国家正式职工。这年有大渡船8条、小渡船2条。收益实行按股分配:渡费由专职售票员收取,每月结算一次;扣除税金、航道费、保险费后,25%为船股,交河运管理局,75%为船工股,作为工资分配;分配部分老艄占1.3份,其他船工每人1份。船工的月收入在40万元左右,不但在宁夏各渡中是最高的,也比一般单位的工人高。冬天停渡,收入自然就没有了。

四、一个渡口四个码头

1952年后,渡口有新的发展,建造了几条能装两部汽车的渡船,都是靠人力拉和划桨。现在的渡口,一般是河两岸各一个码头;船靠岸后,下完汽车,待渡的汽车马上开上渡船;而当时由于都是靠人力,必须沿着河岸把渡船向上游拉一段距离(枯水时1000米左右,洪水时2000米多)再装汽车;如果装上汽车再拉,就十分吃力。所以,要设4个码头,河两岸各2个。下游的是下船码头,上游的是上船码头。汽车装上船后,以人力划桨驶向对岸,由于河水的冲力,到对岸已向下游冲了好远,以冲到下游码头为最好。上、下码头因河水大小经常移动,水小时两个码头相距1000米左右,洪水时超过2000米。春秋水小时往返需2小时。如果遇水上洪水,人力划桨控制不住船,就要向下游冲很远。1953年的七八月份,省政府副主席邢肇棠坐车过渡,洪水把渡船冲到了望洪,用了4个小时才把船拉回渡口。当时我们都很害怕,但邢主席没发脾气。1954年宁夏省撤销,我们渡口交银川养路段管理,从此才有了劳保用品和工作服,标准和养路工一样,也开始按月发工资,我每月是50~60元,在当时来说,工资算比较高的。

五、开上机动渡船

1955年春,我和张福生被派到甘肃省靖远分别学习船舶驾驶和轮机近一年。第二年夏,1只汽划子、2只渡驳在仁存渡造好,开始以机动船摆渡。我驾船,张福生管轮机。我成为宁夏第一个机动船驾驶员,心中无比自豪。车少时绑1只渡驳渡2辆车,车多时左侧顶1驳,右侧拖挂1驳,能渡4辆车,往返只需半小时,省去五六个人,再不用拉纤、搬桨,我们都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后又不断地造马力更大的机动船、装载量更大的渡驳。从此,仁存渡又成为宁夏机动船员培训基地,各渡口的第一批船员,都是这里培养的。1958年后,又给石嘴山、莫家楼支援了机动船舶。1961年6月,我被调到自治区运输公司农场任场长,工作虽变了,但农场的场部就在渡口所隔壁,每天依然看见繁忙的渡运,直到1970年叶盛黄河大桥建成通车。

(本文为闵文焕回忆,陈鸣岐记录整理)

作者简介:

闵文焕(1927~), 1949~1961年在仁存渡当渡工、驾驶员。1971年自治区运输公司农场长、党支部书记。1987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