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宁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宁夏基本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于1958年10月25日成立,是全国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横截面,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东2公里处),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却是祖国西北部、黄河上游一颗耀眼的明珠。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南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享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它既有漠北边塞的雄奇,又不乏江南水乡的灵秀。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俗,构成了宁夏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绵延不绝的贺兰山、六盘山,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浩瀚无垠的沙漠和草原,有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以及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在宁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交相辉映,显示了无穷的魅力。在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圈点新天府活动中,美丽而富绕的宁夏平原位列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当前,宁夏正在大力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和中南部地区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全面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行政区划与主要城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现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青铜峡、灵武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盐池、同心、西吉、隆德、泾源、彭阳、中宁、海原11个县,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利通、红寺堡、原州、沙坡头9个县级市辖区以及193个乡镇(101个镇、92个乡)、44个街道办事处。

银川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东有黄河穿境而过,西依贺兰山,国土面积0.96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35.1平方公里。下辖兴庆、金凤、西夏三区,永宁、贺兰两县及灵武市。截至2012年底,银川市常住人口204.63万人,城镇化率为75.0%。银川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是方圆500公里内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银川市以“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发展战略,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石嘴山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大城市,位于银川北部,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会之处“山石突出如鸡嘴”而得名。石嘴山市现辖大武口、惠农和平罗两区一县,国土面积0.52万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74.16万人,有汉、回、蒙古、满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15.78万人,占21.3%。移民城市、工业城市、湖泊城市、奇石城市、森林城市、内陆口岸城市是石嘴山市六大显著特点。2008年石嘴山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国家首批资源枯竭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同时,石嘴山市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和国家新农保试点城市。

吴忠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原腹地,毗邻陕西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利通区、红寺堡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国土面积2.0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1.2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69.18万人,占总人口的52.7%,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吴忠市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奶牛养殖基地、中国清真食品基地和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甘草之乡、滩羊之乡、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和中国清真美食之乡。荣获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七星级城市等称号。

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六盘山地区,东部、南部分别与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为邻,西部与甘肃省白银市相连,北部与本区中卫市、吴忠市接壤。下辖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和原州区,国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26.4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57.82万人,占总人口的45.7%。固原市城区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个省会首府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中国西部前景极佳的待开发地区。近年来,西吉县荣获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文学之乡荣誉称号,隆德县荣获长征十大潜力城市之一、中国书法之乡荣誉称号,固原市荣获2012年全国百强慈善城市和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荣誉称号。

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交会处,国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是黄河中上游第一个自流灌溉地区。下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常住人口110.72万人,有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39.66万人,占35.8%。中卫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被誉为世界枸杞之都、中国硒砂瓜之乡。境内矿产资源种类众多,储量丰富,其中石膏储量约70亿吨,居全国第二位。中卫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沙坡头景区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胜地。中卫市以宜居、休闲、生态美为目标,全力打造“黄河水城、魅力沙都、休闲中卫”,先后荣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100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中国创新型城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1年城市榜投资环境十佳城市、2012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和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奖等殊荣。

二、地形地貌与区域特点

宁夏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即贺兰山 ——六盘山 ——龙门山 ——哀牢山一线)的北段,在华北台块、阿拉善台块与祁连山褶皱之间的高原与山地交错地带,大地构造复杂。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大体呈阶梯状下降。南部的六盘山自南往北延伸,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挟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宁夏地貌复杂,山地叠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中北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水蚀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宁夏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个区域。

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为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的沙坡头区、中宁县,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在内的宁夏平原。宁夏平原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海拔1100~1200米,黄河自中卫入境,自南向北穿越10个县(市、区),流程397公里,由石嘴山出境。宁夏平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自流灌溉,自秦汉以来,人们就在这里修渠灌田,发展灌溉农业,这里早已成为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灌溉便利的塞上江南。黄河年径流量325亿立方米,国家调配可利用水资源40亿立方米,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2010年上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 ——沿黄经济区,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宁夏中部干旱带,包括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市、中卫市沙坡头区的山区以及海原县的北部地带,海拔1200~1500米,降水少,蒸发量大,地下水埋藏深、水质差,是西北旱作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和干旱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沙侵袭严重,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天然牧场和旱作农业区,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是宁夏重点建设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边缘,海拔1400~2900米,沟壑纵横,地面切割零碎,黄土丘陵、黄土塬、谷地、山地、近山丘陵相间分布,水土流失中重度面积达8384平方公里,年输入黄河泥沙量4500万吨,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高,是宁夏重点建设的生态农业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宁夏现有耕地1700多万亩,其中灌溉水田60多万亩、水浇地550多万亩、旱地1040多万亩、果园等50多万亩。宁夏引黄灌区是全国十二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八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

宁夏矿产资源以煤和非金属等沉积矿产为主,金属矿产较贫乏。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包括亚矿种)有34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337亿吨,预测储量2020多亿吨,储量位居全国第6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6倍,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广泛,含煤地层分布面积约占宁夏总面积的1/3,形成贺兰山、宁东、香山和固原4个含煤区。非金属矿产中的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电石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芒硝等为宁夏超亿吨优势矿产。

宁夏旅游资源独特,既有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又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塞上江南景观)展现了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悠久的黄河文明与回族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宁夏众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名胜古迹。数百公里的秦长城遗迹、明长城遗迹横亘于塞上,被专家誉为中国的“长城博物馆”。

宁夏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面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和耕地盐渍化等问题,自治区先后实施了封山禁牧,禁止采集销售发菜和滥挖甘草、麻黄草,建设绿色长廊等大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区现有林地9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12.8%,草原面积3500多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3个,面积820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

四、民族构成与人口比例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1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47.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7%。其中汉族人口占63.7%,回族人口占35.6%,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占0.8%。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中的部分群众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人民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民族群众长期和睦相处。

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26.6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9.5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8.83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22.17亿美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31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全面进步,全区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张耀武、郑颜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