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从“照相”到“摄影”
我岳母老来无事,迷上摄影,参加了老年摄影班。那天捧回一本学校代购的教材,翻看了一会儿噘着嘴说:“这个呀,俺学不了!”我接过书一看,这本教材的图例,不是来自“哈苏”,就是来自“莱卡”,最次的拍摄设备也是尼康D3。难怪她老人家感叹了。
仿佛是一夜之间,从活泼好动的年轻人到休闲下来的老年人,全民爱上了摄影。
摄影的普及流行,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有了钱,有了闲暇,就有了参与文化的条件和热情。于是,摄影这个本来只是属于少数人的领域,便涌入了难以计数的普通民众。
第二,数码相机的普及,大大降低了摄影的“准入”门槛和拍摄成本。
胶片摄影的技术要求,曾使无数人望而却步,而数码相机的“傻瓜化”和“直观化”,使大多数人可以轻松地突破相机原有的技术壁垒,以及摄影师们操作相机的神秘技艺,基本上由电子程序取代了。
第三,网络时代的信息特征,刺激了影像的需求和发展,所谓“读图时代”到来了。比起胶片时代,如今照片的记录方式和传播方式已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而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交流,如果只有文字而没有影像,其功能和传播效果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把摄影拉下了神坛,也让摄影走出了象牙塔。曾有人预言:从此,以摄影为职业的人将没饭吃啦!
然而,摄影家或摄影师们却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即使技术的门槛再低,“摄影”与“照相”,依然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这就像除了疯子之外,人人都要穿衣服,但我们普通人穿出的衣服,和造型设计师打造出来的模特的装扮,有着天壤之别。
但“照相”能不能上升为“摄影”,让我们把生活中普通的衣服也能穿出模特般的美丽?事实证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本书的初衷和目的,正在于此——第一,捅破“照相”与“摄影”之间的那层窗户纸,告诉你好照片的“秘诀”,其实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人都可以掌握的;第二,对大众来说,我们不可能拥有摄影家们的专业级设备,但我们使用那些被嘲笑为“不如砸了卖铁”的消费级卡片机或低端的数码单反相机,一样可以拍出让人惊喜的好照片。
这就如同即使普通的服装,也可以穿出动人的风采、不俗的气质一样。正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
如此说来读者即可以明白,这本图文匹配的摄影读物,并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写给那些拎着低档相机,在旅游地“满世界乱转悠”的普通爱好者的——只要掌握那些稍学即会的方法,你完全可以不惧“长枪大炮”,一样可以捕捉美、展示美,并从中享受美的快乐。
要让人信服得以事实为依据。这本书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图片,即比较令人满意的和“拍砸”了的照片,大都来自我那台至今还在使用的最低档的单反相机佳能350D(已停产,790万像素,市场套机报价3000元),还有一部分来自卡片机。而我使用过的最好的设备,仅仅是一台借来的老款佳能5D。我希望这能给使用消费级产品的朋友们带来信心。
其实,数码摄影的普及工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许多教你摄影的读物,从原理到实操,贯穿了一大堆的术语、行话,让大众消化不起。还有的言必“哈苏机”,摄必“红圈头”,图片示例多是专业级产物,这让老百姓咋个学?
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系统地学过摄影教程,也从未以摄影为职业。但上中学的时候,我的一位要好的同学家里,有一台老掉牙的前苏联产胶片机和一套简陋的冲印器材,我俩常拿来摆弄,使我从此喜欢上了摄影——严格说是照相,并把这一业余爱好延续到了今天。
这本书,是我这30多年来爱好与实践的总结,是从“照相”走向“摄影”的思索。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资深”摄影爱好者写给新锐摄影爱好者们的经验之谈。
这本书中的图例,大都是我在旅游或工作间隙用低端相机拍摄的,而我使用的语言、教你的方法,包括我的经验化总结,在专业人看来也可能是“左道旁门”,但事实证明,它们很管用。
使用“破烂货”拍出好照片,从“照相”走向“摄影",在我看来,应该不仅仅是个梦想。
戴占军
2010年8月于水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