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 鄢行辉

(一)问题的提出

回顾高校体育教学的历程,终身体育作为现代学校体育所追求的长远目标,对高校体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终身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华夏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它在养生长寿、内外兼修、身体训练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辉煌的理论,在诸多方面都大大优于现代体育。怎样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将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融合,形成一种新型高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二)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状况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被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运动,运动就能增强体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基本上就是竞技运动。体育课从教材体系到课的类型、结构,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方法,从考试项目到考试办法,无不以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规定的学生体育达标项目均是竞技体育项目,并且对难度和强度均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无形中将那些体质弱的、患有慢性疾病和有残疾的学生排除在外,使他们无法参加正常的体育锻炼。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

1. 民族传统体育特点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做斗争和适应自然环境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发明的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愉快身心的积极有效的锻炼方法。它强调“动静结合”、“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如以武术、舞蹈、游戏、气功等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它不受场地、时间、器材、年龄、性别等限制,易学易练,侧重对生命的整体调节和对大脑潜能的开发,采用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先动后静、静中求动、静极生动等动静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揭示了科学体育本质的规律和法则,是对现代体育的补充。

2. 现代体育的特点

现代体育以西医学为理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它将基础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生物学等基础之上,使体育成为这些学科的综合应用。现代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竞争是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是展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窗口,也是体现个人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志。现代体育侧重于身体外形的锻炼,全面发展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有效地改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弹跳等各种身体素质。可以说现代体育对身体的锻炼着重于“标”,而传统体育则是“本”。

3. 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辅相承、取长补短

身体运动如果仅从器官、系统等分解方法去锻炼是违背人体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十分重视生命整体的调节、调养和身心平衡。通过调身、调息和意识定向性的活动,以克服身心紧张,增强心脉功能,使思想净化、升华、入静,从生理方面去影响心理,反过来又从心理方面去作用于生理方面,使身心内外协调平衡,不断提高,这种锻炼的运动方式是对现代体育的弥补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科学如与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生物学等结合上是自己的弱点。因此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和现代科学相结合,保持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建立新型合理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的改革是整个高校体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的基本框架,就必须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建立一个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使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终身锻炼习惯的新型高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 确立体育教学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学中引入生活体育的内容,使之与将来社会接轨,培养学生自发自立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体育经常化,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理解运动的必要性和体会运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必须多样化,即将西方现代运动内容和我国传统养生健身内容相结合,并推行体育教育和保健教育、娱乐教育和养生教育、养护教育相结合的途径,这样体育教育的效果才会提高。

依照《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从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及各校的具体情况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在一年级中把中学所学过的内容(如田径中的达标五项)不作为教学内容,而是作为练习手段;把球类放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辅导,根据师资力量适当地增加武术、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并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协会等组织,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材内容体现实效性和层次性,致力从单纯的身体练习转向体育的多功能性,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融入教材内容,并逐步朝终身体育教育的方向发展。在二年级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在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研究生气功保健课,扩大体育课的长期效益,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形成。

2. 建立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以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普通的体育课类型,建立诸如基础课、选项课、专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积极有效地把学生正确地引导到体育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养成学生热爱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根据学生喜欢的项目及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见表),在教材内容的比重上,专项占40%,素质占30%,理论占20%,综合评定占10%。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调查学生喜爱的项目,从育人目标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感、新时尚和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同时要体现教学任务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并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今后发展的需求,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合理地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3. 加强师资能力的培养

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必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教学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手段的研究,改变过去只管教而不管学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健身锻炼的方法,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强调学生自觉、自立的锻炼和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同时还要改变过去只注重运动技术的单一评价方法,建立身、心、群三维评价方法,不仅要从生理负荷看教学效果,更要注意心理负荷和社会效果。高校在转变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补欠缺专项的教师,采用引进和自学提高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较全面的能力。

4. 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体育基本建设

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体育教学管理不能停在原有的基础上,要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管理的规律,使之更符合教学规律,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行提供保证和配套。在教学管理中实行学分制,取消每学期的正常补考,按学分收费重修,规定体育课不能免修,伤残学生可上保健课,规范了教学管理,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实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必须增加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过去由于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多注重提供大球类和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的场地,但学生走上社会后,随着工作条件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原先在学校掌握的体育技能逐渐不适应社会,而一些小球类(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气功、健美、健身操等项目更适合开展。因此,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对教学场地器材的投入是重要的环节。增加体育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加强对原有场地器材的管理,提高利用率,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要动员学生适当地进行健康投资,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的发展给高校体育带来新的契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就必须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既能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又能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新型高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