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南开大学 高 谊 王洪生

早在史前时期,原始人在同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健身养生的方法,但由于原始人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和对大自然认识的程度限制,虽然形成了后人发展养生思想及方法的原始雏形,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养生思想。一直到了先秦时代,才逐渐形成了养生思想和理论。其中,较规范且有据可证的是西周时《周易》一书所阐述的养生思想。可以说,《周易》是我国古代养生学最原始思想的代表作。

《周易》一书具有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很多朴素的辩证法和观点构成了我国古代养生学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周易》中有关动静、刚柔、阴阳、相摩相推而引起变化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观。众所周知的“太极”一词,就是《周易》第一次提出来的。《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指宇宙的本原,至于它到底是一种精神实体,还是一个物质实体并未明确阐述。也正因为如此,后世的思想家都依据各自的哲学和社会观点解释“太极”一词。太极学说也就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并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养生思想体系。不管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都在注《周易》的形式下,对“太极”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唐以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把“太极”看作是一个实体概念,而自宋以后的哲学家则把它看成是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把太极规定为实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实体,并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养生术在其思想理论和方法技能诸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医学著作《皇帝内经》就是战国时期形成的,它不仅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养生学的发展提供和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系统养生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庄的思想体系属于哲学范畴,但他们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后来被一些养生派别和道教所发挥利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养生思想的观念。老子的《老子》基本哲学观点是一个“无”字,他认为维持生命的长久、维护国家的统治,都离不开“无为”这条原则,达到无为要“致虚极,守静笃”,即尽量使心灵虚寂,切实坚守清净。这种使事物常常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让矛盾发展,以求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观点对后世“持静”、“内养”的养生观有一定的影响。

老子又有朴素的辨证思想,他认为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老子看到事物无不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这一基本规律,所以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老子·三十章》中有“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就是说事物强大,就会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他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老子的这些处世观点并非专门谈养生之道,但他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后来被完全运用到养生活动之中,对传统养生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以致于后世的许多养生学家把老子的学说主张当做是养生思想而贯穿于养生活动之中。

庄子的思想源出老子,但比老子更消极。《庄子》云:“死生无变于己。”认为生死并无利害好坏之分。“死生,命也”,指人的生与死都是天命,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说,庄子的思想是极端消极和颓废的,根本不主张炼形养体,而是幻想成仙,这可从他的《养生主》里找出实证。但是,庄子后来的追随者形成的庄子学派言论中,对养生观念进行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渗透了神仙思想,讲究养神之道,祈求长生不死。他们强调的是“虚无恬淡”的“养神之道”,避免劳形、自累,即所谓“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这虽有消极的因素在内,但作为一种养生方法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庄子·在宥里》又较明显地反映了庄子后学修身生长的思想。其文说,广成子给皇帝讲治身长生的大道理:“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样强调治身求长生,看来不是庄子自己的思想,是其后学的言论,但由此说明其养形求长生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由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求长生、盼成仙的养生思想发展到东汉时期,进一步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修炼内丹为主,如东汉桓帝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就是这一派代表之作,它以《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相参同,借《周易》爻象以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被奉为“丹经之祖”。另一派以符录咒语为主,如相传为东汉末年出现的《太平经》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作,它宣扬精、气、神三者混一的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可以看到,东汉末产生的道教,是以主张长生不死为最高目的的,而“养生”往往是长生不死的一种手段。他们把行气、导引、辟谷作为修炼身体的方法,使得先秦及两汉的养生方法得到了发展。

汉末养生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华佗。华佗为汉末名医,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上卓有成就,而他在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方面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有书述之“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可见其养生有术。华佗主张通过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他继承了前人导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地、全面地阐明了它的作用,尤其提到“应该经常运动”、“但不当使极而”是有科学道理的。华佗“五禽戏”的出现,对我国传统养生术进行了科学规范,具有医学的理论基础,使传统养生思想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到了晋代,葛洪对养生术及养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虽然他的养生思想中仍不乏许多神秘且不切实际的部分,但他的思想大体上是以神仙养生为主,儒术应世为外,他把求得长生不死成神仙作为道教的根本宗旨。他认为成仙的最好办法,是提炼大补之药的金丹术。葛洪的这种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养生之术,对隋唐时期的养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极言》篇中,葛洪还论述了“养生不以伤为本”的道理,他列举了种种伤身的情况,如“才能不逮,而困思之”、“力所不胜,而强举之”等等,并根据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养生方法。葛洪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养生的理论和常识,是和医学所阐明的观点相一致的。但是,他在《抱扑子·仙药》中所说的仙药“令人身安命延”,这种依靠服药令人长寿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隋唐时期,导引按摩被广泛应用到医疗保健上,隋唐三大古典医著《诸病源侯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都有关于导引按摩防病治病的记载。唐代最著名的养生家是孙思邈,他对人们的修身养性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反复的总结,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以及《摄养枕中方》等书,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关于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习不生。”《千金要方》卷十二《养性》中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这里面他强调了养性是保持身体平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孙思邈所著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讲古代气功,详尽地介绍了导引和行气的方法,将导引和行气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高度。孙思邈还著有《存神练气铭》一卷,详细论述了神、气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并提出练气的方法,对人们锻炼身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可以说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已是将前人的思想和方法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对人们养生提出了更深入的理解,使传统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

两宋时期是我国导引养生术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宋人既注重纂辑和研究前人的导引养生成果,又积极创编强身健身的新功法,使养生思想和观念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导引养生的体系。这一历史时期,在儒、释、道三家相互吸引、彼此融合的趋势下,道教神仙方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从服食丹药、中毒夭亡的事实中逐渐认识了外丹成仙的荒唐。因此,内丹成仙说乘机而起,成为道教养生术中的显学,形成又一形式的养生思想。内丹家们强调精、气、神的修炼,斥外丹为邪术,使内丹炼养之风日盛。同时,各派导引吐纳之术也在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中发展,从而使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宋人对养生资料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纂辑,其中以北宋的《云笈七鉴》、《圣济总录》和南宋的《道枢》最为有名。前二者主要以汇辑为主,后者则是汇辑兼研讨,颇具价值。《云笈七鉴》是由北宋人张君房编纂,其全部内容均是采撷《大宋天宫宝藏》而成,始终围绕修炼成仙的主题,但大部分是颇具价值的养生健身方法。可以说,这部书对促进我国养生健身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圣济总录》是北宋政和年间产生的一部医学巨著,书中除汇集民间经验良方、内府所藏秘方外,还汇集了不少导引养生的功法,而这些功法被作者认为“导引之法,所以行气血、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都是为健体祛病而设立的。《道枢》是南宋初曾造所编的气功论集,该书不仅汇集了宋以前道教诸家几十人的导引养生理论及功法,而且兼及苏轼等人的导引之法。该书还详细叙述了作者所习多种功法的体会和认识,内容切实致用,对习功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两宋时期养生术的发展是相当有成就的,那时形成的陈抟的“二十四势坐功”、北宋的“八段锦”、蒲虔贯的“小劳术”以及曾造《道枢》中所辑的多种功法,都是在剔除了迷信色彩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健体养生有效方法,是传统养生思想的巨大进步,对后来的养生健身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使养生活动逐渐趋于实效和理性化。

元代的养生术在继承前人丰富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养生的理论和功法都有新的发展,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有关“内丹”的理论和修炼方法进一步发展;第二,有关四时调摄、起居调摄的论述及各种健身功法又有新发展;第三,医学学派以导引之法服务其学派,使导引在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上述三个特点外,宋以来的文人学士从其哲学观点出发,静以修身之风至此不衰。静以修身的做法虽出自哲学思想,然而其具体做法,却是一个练功的过程,说明了当时的养生状态。

元代有关养生的论著甚多,主要有邱处机的《大丹直指》,陈致虚的《金丹大要》,冷谦的《修龄要指》等,所有这些著作大都叙述内丹理论和功法,同时阐述各种戒慎调摄的体育卫生保健之道。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养生健身之道的研究作了很大的努力,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养生的内容,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传统养生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传统养生活动发展到明代,使养生健身术进一步通俗化、简明化和实用化。尤其是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极大变化,养生去疾、益寿延年的养生术成了人们需求的热门活动,甚至成了一些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时的养生方法仍以内丹术为主,只是更加简化和实用。而且,内丹术已经传遍社会的各个层次,随着道教的日趋民间化,也使得内丹术和按摩导引术在民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成为后来形形色色的民间宗教的普遍内容,使养生健身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和宗教意义的活动。

明代养生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靖的《赤凤髓》,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及《类修要诀读附》。《遵生八笺》以养生延寿为主旨,从八个方面论述和介绍了祛病延年之术,该书内容中虽然有很多封建迷信及不科学的地方,但作者能够全面地看待一切与人体养生有益的内容,并加以分类阐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这说明,明代人对养生健身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赤凤髓》共有三卷,收录动功、静功共九套,每一套功法都配有大量的图势和完整的文字说明,吸引了许多人去学习它,因而流传甚广,这在养生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明人类似的著作还有很多,为明以后养生健身活动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清代养生术继明之后,仍主要在内丹术和简便易行功法两个方面发展,但发展特点与过去有所不同。清代民间宗教盛行于下层社会,而修炼内丹成为这些组织的一种普遍的宗教内容。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希望通过修炼内丹能帮助他们解决温饱、疾病及生死诸问题,因此趋之若鹜,使炼内丹在民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内丹学也进一步向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如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内丹术涉足甚深,著《愚鼓词》假内丹抒情,表现出他对内丹学颇有研究。在清代的小说、戏曲、鼓词等通俗文学中宣扬修炼内丹成仙的内容也很多见,成为一种常见的素材,这对社会上内丹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清人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各种养生功法,而且对其功理、功法及健身祛病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注重内外兼修功法的推广和应用,把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功理和功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代时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养生健身方法就是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传统养生中吐纳术与拳势相结合形成的最典型的拳术之一,练太极拳时要求呼吸与动作紧密配合,动作与意识紧密配合,讲究“气沉丹田”、“气遍身躯”的腹式呼吸,从而使人体在练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太极拳的产生使得传统养生术又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为它综合了几千年传统养生思想的内涵和精华,精化了人体运动的中医经络学基础,并且随太极拳的广泛发展,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日趋广泛,使得太极拳的健身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吸引人们去亲自实践。由此看来,传统养生发展到清代,使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技能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为世人从事养生健身活动奠定了广泛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简便、易行、实效的指导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人民政府,为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在政策管理及人财物诸方面,为人们的健身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法律保证。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使传统养生活动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同时,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愈加深入,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科学化的指导,使传统的养生术为提高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使传统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升华到新的历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