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体育:报告集(刘吉思想教育艺术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培养跨世纪体育人才【5】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作者题记

同志们:

我就如何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培养跨世纪体育人才讲三个问题。

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培养体育人才,是体育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发展,一靠科技,二靠人才,这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今年是“九五”计划、也是本世纪最后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在这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21世纪,都在思考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展自己,以崭新的姿态进入21世纪,在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更有利、更主动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加速科技进步,重视人才培养,必将是下个世纪新一轮世界竞争的聚焦点。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毛主席多次指出,人是世间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团结人才。”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时又讲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近一个时期,江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会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为了使中国在下个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加快发展步伐,1994年党中央召开了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培养和选拔数以万计的、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德才兼备的跨世纪干部。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造就一支跨世纪的高水平的宏大科技队伍的任务。根据中央精神,国家人事部等四部委下发了《关于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意见》,并将组织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特别是去年9月中央召开十四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个“建议”勾划出了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可以说,这个蓝图是伟大而激动人心的,但这个蓝图的实现,必须靠全党全国人民和各条战线的艰苦努力,必须靠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高水平人才。因此,中央把人才培养看作是我们党实现在新时期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一个“关键工程”。我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科教兴国”的战略就是人才兴国的战略。因为,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还是教育的发展,最终都是靠人去做、去完成的。国家体委之所以在今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把体育科技和体育人才培养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研究,坚持以“科技为翼、人才为本”的思想,也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

体育人才包括体育工作方方面面的人才。绍祖同志在1994年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上,曾把体育人才划分为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党政工作人员、体育经济人员、群体工作人员、外事工作人员和官员等12类。伟民同志在刚才的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其中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五类人才的培养问题,并把培养跨世纪体育人才作为体育战线“九五”期间主要工作的一项内容。我们各级领导在培养造就人才上,要注意精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勤于培养人才,善于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说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重要原因:

一、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做好体育工作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革命的实质是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既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又是全新的、未知的。体育工作要自觉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今后体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这就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体育运动的规律是什么?体育行政部门怎样转变政府职能,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真正实现由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体育事业怎样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怎样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怎样在推动体育社会化的同时,又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协调、监督、管理?怎样在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同时,又牢牢把握体育公益性的本质特征?再如体育人事工作怎样把适应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上来;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使体育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等等。这些都是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认识、去提高。这就要求体育战线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探索体育改革中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体育工作就跟不上国家经济改革的步伐,就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自觉地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就做不好体育工作。

二、这是进一步扩大体育对外开放,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地位和影响的需要

体育事业是一项开放性、国际性的事业。建国后,特别是党的11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体育的对外交往不断增多,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体育交流,有近200人在亚洲和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领域还不够宽,水平还不够高,作用还不够大。我们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数量与只有600多万人口的古巴不相上下,目前,我国的援外教练每年在200多人的水平上,而古巴有600多人。这与中国是一个12亿人口大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外交往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40多年来,体育的对外交往曾在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工作中发挥过积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一直都非常重视、关心和支持体育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整个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今后我国体育的对外交往,不仅数量、规模会有所增加,而且还应进一步拓宽体育对外交往的领域,扩大我国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影响,要让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体坛有更高的地位,有更多的讲话机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号召力。现在国际体坛的竞争,不仅仅是运动技术水平的较量,而且是国际政治和经济斗争的延伸。如我们在1993年申办2000年奥运会、1994年广岛亚运会兴奋剂事件以及近几年西方反华势力在国际上大打“台湾”牌,台湾大打“体育”牌的许多做法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体育对外开放,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和影响,除了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外,关键是要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懂政治、懂外交、懂外语、懂体育的外事人才。否则,我们不仅难以扩大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就是已经进入了亚洲或国际体育组织的人,也可能由于换届或其它原因被排挤出来。

三、这是保证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体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们既处在世纪之交的前夜,又面临着体育人才新老交替的严峻形势。自新中国成立后乃至五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体育干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到本世纪末基本已到了退休的年龄。现在各类体育人才的断档、青黄不接已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老同志退下来,新同志接上去,这是一个自然法则。新老同志的合作与交替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这既要求必须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又要求必须培养大批后备人才,两者是同等重要的。中央多次讲过:新老干部交替要平稳过渡。我认为,要保证新老干部交替的平稳过渡,不仅要做好思想工作和组织安排,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好一大批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正如人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从体育人才培养的时间来说,有人讲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要7~8年,培养一名好的教练员需要10年左右,培养一名成熟的、称职的干部至少也要十几年。由此可见,培养一名优秀体育人才是需要多么漫长的历程。

我们作为体育部门的领导、作为一名老同志,能否以优异的成绩和崭新的姿态,将体育事业带入下个世纪,有许多方面工作要做,但人才培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地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负责的领导者,就不会为20世纪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下个世纪的体育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交好班。

目前,我国体育队伍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与体育事业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11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之所以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除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以外,与体育战线有一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事业心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体育队伍的创造性工作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支特别能战斗的体育队伍,就不会有今天体育事业的辉煌。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体育队伍已形成一定规模,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各类体育人才约70多万人,其中体委系统的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新闻宣传工作者等近14万人;教育系统的体育教师大约32万人;兼职裁判员约20万人;行业体协和基层体育干部5万多人。为了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历届国家体委党组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这些年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全员培训工作,提高体育队伍素质

从80年代以后,国家体委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处以上干部培训制度。到目前为止举办了21期理论培训班,有近400名处以上干部参加了培训;从1985年以后,还多次举办了省体委主任和地市县体委主任培训班,700多名主任参加了学习。为了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类短期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体系。从1990年以来,先后举办岗位培训班92个,培训教练员2200多人。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去年首次举办了体育经营干部培训班,来自各级体委和有关单位的近40人参加了培训。国家体委系统还经常举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班和辅导讲座,以提高体育队伍的素质。

二、根据工作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近几年,国家体委党组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老中青三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原则,对司处两级干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如仅在1994~1995年两年中。调整司局级干部82人,处级干部279人,其中多数是中青年干部。实践证明,被选拔的中青年干部绝大部分是好的。

三、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人才管理制度

为了使人才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国家体委党组在抓人才培养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了体育人才培养、培训、选拔、交流和奖惩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中央规定的干部离退休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了解,近几年省区市体委也在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中,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现在省区市体委领导155人,平均年龄52.4岁,大专以上学历的127人,占领导干部总数的82%。处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文化程度明显提高。

应该说,近些年来,各级体委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花费了不少的精力,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看,目前我国体育队伍的现状与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局限的体育人才观念。过去,体育战线有一个比较传统的思维定式,就是一讲体育就想到竞赛,一讲体育工作就想到体委工作,一讲体育人才就想到体委系统的人才。这种想法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有关。体育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全社会的事业必须由全社会的人来干。于体育事业的人就是体育人才。如目前我们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社会各行业热心于体育事业的志愿人员;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人员看作是体育人才,加以培训和管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就会落空。过去,有人提出体委干部“要跳出体育看体育”,其实这就是体育观念的转变。我认为,体委系统的干部确实要“跳出体育想体育,着眼全局抓体育”。要有一个新的、大的体育人才观,这样才能真正管好体育工作,做好体育工作。

(二)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整体素质不够高。由于过去体育工作比较单一,再加上体委某些部门是以办体育为主。因而,体育工作基本是围绕训练、竞赛和活动转,体委的干部大多数是毕业于体育院校或来自于实践一线。这有好的一面,就是专业比较精通;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比较单一,工作受局限。这种人才的知识、专业结构,已给在更大范围开展体育工作,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工作水平带来一定困难。例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体育改革的深化,体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体育工作中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涉外问题越来越多,我们的干部感到越来越不适应。如在体育经营中,由于不懂经济,不懂经营,不懂法律,吃亏上当的事时有发生。再如,前一段时间国家体委在干部提拔和调整中就发现,有的干部只能在一个项目甚至一个项目的某一方面上发挥作用,想调整一下都很难。

(三)体育队伍年龄偏大,优秀的跨世纪体育人才严重不足。刚才,伟民同志在谈体育队伍时讲到:目前,体育人才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缺少高水平的运动后备人才,缺少知识新、有经验、业务精、会管理的高水平教练员,缺少体育经济人才和拔尖的体育科技人才。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后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现在国家体委的司局级干部职数265个,现职只有205个,缺60个,今年还将有20多人退下去,处级干部缺口更大,约缺200多人,到本世纪末还有一大批干部将离开工作岗位。再如教练员,在我们首批审定的349名国家级教练中,年龄在50~60岁的占67%,到本世纪末将有55.6%的国家级教练达到退休年龄,而年龄在40岁以下的国家级教练只有35人,占国家级教练总数的10.2%。再如体育科技队伍,国家体委直属五个研究所共有研究员40人,平均年龄61岁,60岁以上的28人,占了70%,45岁以下的正副研究员仅有27人,只占26.5%。还有体育经济队伍,目前国家体委系统在岗高级经济师仅5人,高级会计师仅有1人。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体育产业怎么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四)尚未形成一套适应体育工作特点的、科技规范的体育人才管理制度。近些年来,各级体委和有关部门为了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制定了一些制度和方法。但随着体育改革和体育事业发展。有些制度和办法现在已不适应了,有些制度和办法也显得不够科学、规范和配套。如由于现行的培训制度没有和使用、选拔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有些干部以工作忙为由,不愿参加学习或培训,致使有的干部培训班不得不停下来。去年本来计划举办两期体育经营干部培训班,也是因为报名不足,只好办了一期。教练员岗位培训至今已搞了9年,也仅仅培训了不到教练员总数的10%。在人才选拔制度上,也存在着识人面窄、选人面不宽;在考核上,标准不明;在管理上,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五)对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体育工作活动多、比赛多,有些领导干部整天忙于事务,没能把人才培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想起来就过问一下,忙起来就撒手不管。还有的同志讲,船到码头自然直,希望干部能走“自学成才”、“自然成长”的道路。但到了选拔用人时,又觉得这个人素质低,那个人不全面、不成熟。其结果是耽误了同志,影响了工作。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认真思考和总结,不断加以完善提高的。

要把提高体育队伍整体素质,培养跨世纪体育人才,作为当前体育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九五”乃至今后15年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艰巨繁重的。我把它简要地概括为四句话:机遇难得,形势严峻,道路坎坷,前途光明。现在,中央的目标已经明确,体育的任务也很清楚。我们要想不辜负中央的重托,完成体育工作的任务,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满意的答卷,靠什么?关键要靠我们的努力工作,靠人才。

针对当前体育战线的实际,我认为,今后体育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七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关于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性,我在前面已反复讲了。在这里我只想侧重强调一点,就是各级体委的领导同志要把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装进脑子、摆上位子、抓在点子。有些地方体委人事部门的同志讲,人才培养工作虽然重要,但抓起来很难。我认为,难就难在领导重视还不够。对于人才培养,第一把手要亲自抓、经常过问。“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起来就不难”。

领导干部重视不重视人才培养,不是有没有时间、工作忙不忙的问题,而是领导政治素质高不高、历史责任感强不强的问题。如果领导干部只考虑任期内的工作和任务,而忽视体育工作的基础建设,忽视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人才培养,这是领导干部的最大短视,最大失职。年前,国家体委开了三天务虚会,绍祖同志专门讲了体委作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怎样想大事、抓大事,做好领和导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体育战线的各级领导来说是很重要的。大家要仔细学一学这篇讲话,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

二、制定规划,狠抓落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只有经过长期培养,不断培养,才能形成人才群、人才链、人才梯队。近一个时期,国家体委在进一步完善干部培养计划的同时,对教练员、科研人员的培养也制定了长期规划。国家体委党组已对委级、机关司局级和直属单位负责人的后备人选进行了摸底,并考虑:争取用三至五年时间,司局级单位领导班子由55岁左右、50岁以下的和40岁左右的干部组成,凡领导职数在5人以上的单位至少有1名40岁以下的干部,选拔处以上的领导干部,一般需要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院校、科研单位的领导班子,在文化程度方面应要求更高一些,院校领导班子中须有1名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干部。关于科技队伍,争取“九五”期间,在全国形成一支由30名左右学术带头人和300名左右科技骨干组成的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队伍。关于教练员队伍,将在全国重点培养100名40岁以下的具有良好政治、文化素质和实践经验的跨世纪优秀教练员。在此,我也希望各级体委、体育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计划,只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抓落实。有了计划,束之高阁,等于一纸空文。即使抓了,抓而不紧,也等于不抓。抓落实:一是领导分工要落实,二是培养对象要落实,三是组织措施要落实。

三、要讲政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就指出:“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也多次讲:“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近,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一定要讲政治”,“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讲政治,就是要有政治眼光,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西方及其它反华势力所不愿看到的,他们试图在各个方面对中国施压和遏制,不断制造事端,挑起麻烦。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从整体上讲,我们体育系统干部在政治上是清醒的,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是坚定的。但也应该看到也确有些同志,尤其是有些青年同志,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政治的倾向,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和不愿做深入思考的倾向。认为:“体育就是体育”,“不要把体育和政治搞到一起”。在工作中不讲原则,在原则问题上态度暧昧,在国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政治警觉,甚至有人干出有损国格人格的事,伤害民族感情,损害国家利益。这是不行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要讲政治、懂政治、有政治头脑。

讲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讲政治,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努力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体育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还要联系自己思想实际,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讲政治,就必须维护中央权威,严守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体育的局部利益影响或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

讲政治,就必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能知微见著,分辨是非,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危害国家、集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上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坚持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和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反映了政治的坚定性和政治清醒性,这是我们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培养跨世纪体育人才要贯穿始终的。

四、着眼未来,要把培养跨世纪体育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培养跨世纪体育人才,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体育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我们各级体委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同志要进一步树立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意识,明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责任,担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

对于跨世纪体育人才的培养,应当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育人是用人的基础,用人是育人的目的。坚持走在培养中使用人才,在使用中培养人才的道路。

从体育战线的实际来看,培养跨世纪体育人才要把加强理论学习,扩大知识视野,加强政治、思想修养,提高政策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作为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今后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体育人才,不仅要懂体育技术,懂本专业的知识,也要懂得政治,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懂得管理,这样才能适应今后体育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当然,对于从事不同工作的同志可在层次和侧重点上有不同的要求,但作为基本素质,每个同志都是应当具备的。

实践是后备人才成长的最好课堂和必由之路。我们应当把有培养前途的跨世纪体育人才放到基层去,放到艰苦的地方去,放到改革和工作需要的地方去,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汲取营养,锻炼意志,增强才干,建功立业。我们在锻炼、培养人才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松松垮垮是培养不出好干部、好人才的。对于那些德才兼备、坚持改革开放路线、有政绩、群众公认的后备人才,我们要大胆而坚决地把他们推荐选拔到重要的工作和领导岗位上来,这样才能加速跨世纪体育人才的成熟与成长,为世纪之交体育队伍的新老交替做好人才储备。

跨世纪体育人才,仅仅依靠我们自身培养是不够的,还应适当引进外部门或其它专业的人才,以形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势互补。近些年,从国家体委到地方体委均不同程度地交流、引进和聘用了一些外部门和其它专业的干部和人才。实践证明,这是改变体委系统人才结构单一局面,加快体育人才培养,提高体育队伍和体育人才整体素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今后,我们还应有计划地加大这方面的人才交流力度。

五、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分析、评价人才

关于人才,不仅有如何培养的问题,还有怎样分析、评价人才的问题。我在这里不讲评价人才的具体标准,而想讲讲领导于部分析评价人才的思想方法。

体育队伍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体育战线也是一个人才较多、人才辈出的地方。但在新时期,如何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进一步造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成长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关键是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也要非常宽阔,要进一步解决思想,转变观念。一是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树立既看资历,更注重能力和实绩的思想。一个人的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应给予重视。但资历与能力并没有必然关系,不能划等号,不能把委以一定职务和职称当成对资历的某种酬劳。二是克服求全责备的观念,树立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用人所长的思想。人才的成熟和经验,都是从实际岗位上锻炼出来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山愈高,谷愈深,峰谷是并存的。任何人都有长处,但人再能干,也免不了存在认识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我们看人、评价干部,要辩证地看、发展地看、多角度地看,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大节和小节;既看他的昨天与今天,更要看他的明天。苏东坡写过一首吟庐山的诗,其中有两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他讲的不是哲学问题,但却蕴含着朴素的、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看庐山,站在远近高低看是不同的;看一个人,从不同角度看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只有全面多角度地看人,才能得出公正的评价。三是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观念,破除迁就照顾的思想。选拔人才普遍存在一种思想障碍,总觉得不提拔年龄大的,资格老的,而提拔年轻的,从感情上过不去。年轻人来日方长,年龄大的快到“站”了,要照顾一下。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对的,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不利于党的事业。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要坚持五湖四海,德才兼备,学有所长,不拘一格,大胆选拔,要把这个问题摆到突出位置上来。处理好老同志的安排和年轻同志提拔的问题。四是要树立埋没、耽误人才也是过错的思想。过去我们往往认为用错人是过错,要受到批评和指责,而对埋没人才、耽误人才同样也是过错的认识,就不那么自觉。回顾一下我们过去用人,可以说,“用错人是个别的,埋没人是不少的”,这个教训是应该认真吸取并总结的。五是树立两种观念、走出两个误区,即树立培养为了提高的观念,走出培养就是选拔的误区;树立广泛选拔培养大批人才的观念,走出只在少数人中选拔培养的误区。

六、在提高体育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加快群众体育、体育经营和体育外事人才的培养

随着体育改革开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工作不仅对体育人才的素质要求明显提高,而且对体育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目前,我们除了要加快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等人才的培养步伐外,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满足体育工作对群众体育、体育经营和体育外事人才的需求。如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支庞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据测算这支队伍需要几十万人。再如体育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体育战线培养出一批懂体育、善经济、知法律的经营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经营人才数量的多少和素质高低。体育外事人才的培养也是体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外交往越来越多,但高水平的体育外事人才却屈指可数,这与我国对外交往的需求和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培养体育外事人才并不仅仅指从事外事工作的同志,体育工作的许多方面都涉及到对外交往,都需要体育外事人才。总之,各级体委特别是省以上体委要想方设法.在提高体育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群众体育、体育经营和体育外事人才的培养力度,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能适合于体育改革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七、加强制度建设,要把培养体育人才作为考核地区和部门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才培养是一项计划性、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过去,体育战线经过长期实践逐步摸索和形成了一套人才培养制度和管理办法。这些制度和办法,有的至今还是适用的,有的则需要调整、修改,有的还需要重新制定。总之,国家体委将根据体育战线的实际,逐步建立健全各类体育人才聘任、培养、培训、选拔、交流、考核、奖惩及离退休制度,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一个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监督体系,使体育人才培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今后,我们也逐步将人才培养作为考核地区和部门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交流、检查与评比。

同志们,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加速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人才队伍,是我们体育战线在新的历史时期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体现体育战线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措施。引用我过去曾就干部工作讲过的一句话,这就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人不会不重视人才工作;一个地区或部门体育工作的发展不会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体育人才队伍作保证。我相信,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一定会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体育人才队伍,保证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体育事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