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学设计的概况 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综合各种学术理论而自成体系,是运用系统方法发现、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规范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进展很快,已有不少专门论著。但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颇少,且没有专著问世。本章将对教学设计以及体育教学设计作以整体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以预测。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不同的教学论专家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其主要解释都在教学规划、课程开发含义上。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R.M.Gagne)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地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1】。”学者布里格斯(Leslie J.Briggs)则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2】。”在此基础上,瑞达·瑞奇(Rita Richey)提出了他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境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学科【3】”。而有些学者则把教学设计与教学开发视为同一物。我国的教学论研究者一致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实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4】。”具体地说:
1.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论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实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2.教学设计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和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整套的教材、学习指导、测试题、教师用书等,以及对所有学与教的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辅助工作做出具体说明的教学实施计划。
3.目前,围绕教学设计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初步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设计学。教学设计学是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门应用学科,其任务是揭示教学设计工作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意味着教学设计学有两个主要的作用:
1.发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揭示教学设计过程中所依赖的基本规律。
2.系统提出关于教学设计的实际建议,包括工作步骤和具体做法,以便教师和教学设计人员使用。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设计就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二、教学设计者应具备的素质
教学设计者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制定者、设计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与协调者、设计执行的控制者。因此,教学设计者的能力素质决定了一个教学方案是否能满足实际需要以便取得预期效果。其要求是:
1.教学设计者应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传播学、学习心理、媒体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2.教学设计者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否则教学设计容易脱离教学实践。
3.熟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4.具有科学管理的知识与技术。
三、教学设计的历史沿革
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斯金纳(B.F.Skinner)、加涅(R.Gagne)和奥苏伯尔(D.Ausubel)等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们真正创立了这门学科。
(一)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
由于教学设计学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概念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教育学、心理学、传播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学设计学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他提出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Linking Science),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学还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教学设计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队必须对士兵进行一定的培训以便掌握先进武器的使用技术。大量的从事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专家被应征入伍以便完成培训和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将研究中所得出的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形成一整套系统分析的方法。例如,行为分析,为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就是应用教学设计理论的最初尝试。但是当时的大部分教学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曾参与这些培训计划的学习心理学家加涅在总结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其基本观点是:按知识学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等级化地安排教学步骤,从而促进知识的获得。他的学习任务(特别是智力技能学习任务)分析的思想对现代教学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的早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明显的带有行为主义色彩,它主要吸取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至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在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桑代克的食物说和华生的S-R理论并将它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说。斯金纳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任何反应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为了形成预期的行为,可以通过有效安排强化来促进操作行为的形成。在操作强化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斯金纳还提出程序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机器进行强化学习。程序教学以精细的小步子方式编排教材,组织个别化的、自定步调和及时强化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它所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教学设计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20世纪中期,除了教育与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发展起较大作用外,有两个社会事件同样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一是二战后婴儿的出生率大幅度提高,对当时的教育体制提出一个难题,学校被迫吸收大量的学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前苏联于1957年发射人造卫星,美国教育与技术方面的优势感荡然无存,当时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再一次受到挑战。正是这两件事促使美国政府下定决心,投入大批资金对课程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在欧洲,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求教育的投入比重加大,如德国的教育发展目标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但这对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系统与课程提出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
20世纪60年代末期,系统科学已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也已发展到系统方法应用阶段。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设计的思想逐步得到人们的注意。研究者都倾向于形成一种理想的基于系统理论的教学方法,其目标在于形成一个教学方案,从行为层面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教学目标。
(三)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从教学设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是教学设计在方法学上的依据。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及整个7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从教学的行为模式转向以学生心理过程为基础的教学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构。因此,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及内部心理结构的分析。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主要关心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及其在相应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能力,所以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封闭的,而且是线性的。这一时期,研究者重新考虑学习理论,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教学设计相联系。他们试图详尽阐述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外条件并据此进行教学分析【5】,而且按照人类学习性能所建立的设计方案,可以广泛迁移到同类性能的不同具体学习活动中,并且这种迁移不受不同学科的限制。此外,加涅等人(1992)也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他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除了学习过程中的一般因素,如联系和强化等,这一理论还强调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确定学习的内外条件,教学应与学生先前学习行为相联系。梅里尔(M.D.Merrill.1983)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这一理论虽来源于加涅的思想,但更注重教学的实效。他在概念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用于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呈现分类技术,用以传达学习信息和向学生提问,并将学习结果的分类进一步扩展,即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表现分离开来。
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监控策略、元认知与执行性策略等。而这些研究使得研究者更新了原先的一些教学设计观点,例如,熟练的自动化技能与认知策略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特点;复杂学习任务必须建立在低一级子能力或任务的掌握基础之上等等。
但在认知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认知主义按人类学习性能建立设计方案,加涅等研究者也对人类学习性能进行分析,但对于没有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中小学老师来说,直接从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识别出这些不直接依赖具体学科知识、概括性的人类性能是十分困难的,即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征、水平和发展的判断是十分艰苦的工作,这就使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开展受到了限制。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认知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者们并未完全否认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思想,而是吸取了其合理成分,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中,加涅吸取了二者的精华,提出了一种折衷的观点,主张既要解释人类学习的外部刺激的作用于外在反应,又要解释内部过程的内在条件的作用。这种思想对教学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
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于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综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条件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需求为依据。只有在明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过程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步骤和教学媒体。
赖格卢特(C.Reigeluth)的精加工理论就是这样一个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这个理论要求教学设计者通过分析,将概念按照其重要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进行排列。教学先从大的、一般的内容开始,逐步集中于任务成分的细节和难点,然后又整合成一个较大的观念。通过这样的反复过程,学生可以获得对这一知识的细致化的理解。这一理论综合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包括加涅和奥苏伯尔等人的思想【6】。另一个教学设计整合理论是藤尼森(Tennyson)等人提出的概念教学理论。他们强调概念教学包含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每一类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则需要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这一理论的任务分析强调的是学习情境而不是学习行为的特征【7】。
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学生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控制、目标导向和反思性特点,通过在学习情境中的发现过程和精加工行为,学生能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可以利用灵活、智能化的处理来满足变化着的学习需求。建构主义这种强调教学整体性、变化性的思想导致教学设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能力或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与特定教学情境相联系的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得与运用【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仍继续关注具体领域的能力结构及学习过程,并设计教学方案来促进这种能力的形成。在不同教学方法中,无论是强调成分技能获得的掌握学习模式,还是强调整体能力提高的结构化学习模式,它们都蕴涵着这样两个思想:(1)学习是情境化的,是一个积极运用原有知识来完成特定问题解决任务的过程:(2)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眼中,学生为情境所塑造;而在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眼中,学生积极地塑造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9】。
四、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设计理论绝大部分都是以“教”为中心,即面向教师的教。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早期的教学设计在学习理论方面基本上是基于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Robert.Gagne)提出“联结——认知”学习理论,成为目前流行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基础。1990年美里尔(M.David Merril)等人提出了构建新一代教学设计模型的设想,但没有得到教育技术界的承认和支持,这当然也由于这种模型没有实现在本质上的飞跃【10】。
1990年以来,国际教学设计领域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一是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其二是由于所有类型信息的数字化、凭借互联网的远程指导以及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和存储容量的增加使得技术有可能以新的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已经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设计的发展也体现在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方面。因此,当前教学设计研究和发展形成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教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出现跨学科的趋势,教学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知识共同体中进行。目前的关注点可能在于,当代的学习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客观主义基础。在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探究式的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还有认知学徒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基于目标的情境、抛锚教学等。
另外,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利。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设计和制造学习环境的方法。为了加强学习环境的形成,教学设计应该运用当代学习、测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来改进学习状况。教学设计从一开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政府部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商业课件的开发。这种持续发展是教学设计领域内外一系列推动和发展的结果。
2.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变化来自于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一些最有魅力的技术应用拓展了可以呈现的问题本质和可以被评估的知识和认知进程。通过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和对刺激呈现的控制而丰富任务环境,进而对认知能力的很大范围进行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切实可行。技术提供的新能力包括了直接跟踪和支撑问题解决技能、把学生解决难题的行动过程可视化、建模和模拟复杂推理任务等。技术也使得对概念组织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其他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使得他们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的表征成为可能。
3.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在各种因素整合下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知识和技能通常是在个体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情境”中获得的,以至于必须创设一个为学习而设的特殊环境来代替“真实”的情况。
4.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教学设计越来越呈现出把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估进行总体规划的趋势。需求分析、信息和方法的结构分析、个体差异的分析、社会文化差异的分析成为评估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成为评估的主要工具。认知、观察和解释,这三个元素必须清晰地联系在一起并被设计成一个相关的整体。评估需要超越对局部技能和离散的知识点的关注,而要把推动学生进步的更复杂的方面包含进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元认知的评估、对实践和反馈的评估、对“情境”与迁移的评估、对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评估。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主要著作有:
1.张祖忻主编.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孙可平编著.现代教学设计纲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章伟民编著.教学设计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5.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王丽娟等编著.教学设计.南海出版公司,2003.
8.徐英俊编著.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谢丽敏编著.教学设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晓慧编著.教学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01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各学科专家编著了一套有关各学科教学设计的教师继续教育类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设计,唯独没有体育学科的教学设计。
五、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一)国外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通过美国SSCI,Infoseek,Yahoo,Altavista,Crawler,Lycos,Sohu等几种搜寻工具以及OCLC的Firstsearch数据库、美国Proquest的学位论文数据库(PQDD),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电子图书馆(NACSISELS)的200多种期刊的查询,仅查出一篇有关体育教学设计的论文以及澳大利亚、美国一些高校开设体育教学设计课程的信息。如Antoniou“P,Gourgoulis”V.Trikas.G,Mavridis.T,Bebetsos.E发表在“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44(6):433~446 2003”上的“Using multimedia as an instructional tool in physical education”。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对运用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和混合教学三种不同教学方法在羽毛球发球学习中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阐明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意义。它是体育教学技术的应用性研究,属于体育教学设计研究范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Tasmania)开设由Ms R Pryce-Jones和Ms K Swabey主讲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课程(Instructional Design in healthand Physical Education),专门为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而开设,从school perspective来讨论教学策略的种类、课程内容、教案设计,考核主要突出课程模式及其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教材采用Jewett AE,Bain LL,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2nd edn, Wm.C Brown,Dubuque,1995。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和纽约州立大学C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Brockport)体育学院均开设有体育教学设计课程,基于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介绍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教学任务分析的方法、行为目标陈述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材采用Mohnsen,B.S.(2001).Using technol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Cerritos,CA:Bonnie's Fitware和Gross,P.(2001).Director 8.5 and Lingo Authorized.Berkeley:Macromedia Presso。
从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介绍以及使用的教材来看,主要涉及的是一般学科教学设计原理、教学技术的介绍及个别教学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没能形成体现体育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特性的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二)我国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SSCI等查阅国内文献资料,查阅到一些对体育教学设计有所涉及的零星的论文,其中包括以下几篇:
1.盛昌繁发表的《体育游戏教材的教学设计》(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文章主要讨论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游戏作为教材内容和教法时应采取的一些基本措施、游戏内容的选配、场地器材的准备、游戏的讲解、游戏的领导、游戏的裁判工作以及游戏的结束与总结。
2.李树屏发表的“Excel辅助《体育统计》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四川体育科学,1999年04期),文章主要讨论利用Excel统计软件辅助体育统计教学,可以简化常规的统计运算,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计算结果的分析理解,还为学员提供了一种可以方便使用的分析工具。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案,经过四轮的教学实践,制成了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发现了某些Excel统计运算功能的扩充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Excel辅助体育统计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3.田景超发表的《小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设计》(小学教学设计,2000年Z1期),全文只有677个字,是一份小学一年级第一次室内体育理论课的教案。
4.张颖洁、韩锡斌发表的《基于Web的体育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3期),文章讨论了清华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探讨了高校网络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提出了体育多媒体网络课件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5.斯力格等发表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准备活动教学设计能力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期),文章以教育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教育实验研究为手段,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准备活动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6.章红兰、程海亮发表的《运用教学设计手段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4期),文章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无味、抑郁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
7.李明福发表的《“体育活动中的合作行为”教学设计》(教学与管理,2002年14期),作者介绍了“骑马赛跑”、“背人跑”、“迎面接力跑”三种合作跑游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8.吴肖恩发表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互惠教学模式的理论架构与教学设计》(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期),文章分析了基于体育教学专家穆斯卡·莫斯顿(Muska Mosston)的互惠式教学模式理论上的新型教学思想,对此作了探讨,由此提出了体育教学中互惠式教学理念与具体教学设计。
9.袁峰等发表的《关注生活关注发展——体育课程新标准“水平二”课的教学设计》(小学教学设计,2002年ZI期),文章介绍了一节武术课的教案设计,并有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胡增牵的点评。
10.周玉英、吴小红发表的《浅谈快乐体育思想与教学设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期),文章介绍了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及原则,论述了如何应用此思想与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以便使教与学更加合理的问题。
11.李建军发表的《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期)
这些论文和著作都属于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围,但只是从局部涉及到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却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的高度。大多数学者并没有意识到应基于体育教学设计系统理论的研究视角将上述问题作整体探讨。或者更确切地说,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并没有在人们的意识中确立起来,致使有关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总是停留在零碎的、经验式的总结上,而且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对体育教学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点可从中小学各学科有关本学科的教学设计论文数量上可见一斑。
因此,随着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日臻完善,学校体育的研究也应确立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加强对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