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还将继续,目前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有十种,今后必然有可能增加。以上我们分析了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些条件和原理,并不是说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今后就不能产生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了,而应该理解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应该有个较为科学的规划,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持续性发展走向正常的轨道奠定基础。接下来我们仍将把视角放在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上,分析一下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将在哪些方面有创新与发展的可能。
一、体现学生主体性方面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将会引起关注
(一)重视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方面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研究者通过脑电图的研究发现,人在进行运动操作时,左半球α波的指数呈直线上升,说明此时左脑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右半球α波则无明显增强,表明在右半球处于相对兴奋状态(张力为,1992);其次体育活动以其独特方式发展特殊智能,如通过快速多变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敏捷性、心理适应能力、综合评判能力、应变能力、想象能力等。
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已引起了许多专家与学者的普遍关注,从教学模式角度这一方面来看,其研究主要体现于对“探索式教学模式”或“发现式学习模式”或“启发式教学模式”上。在这些教学模式中,设置了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富有新奇、趣味等特征,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教师也往往不将现成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向科学家一样发现新知,深入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特有的智能,并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效率。
(二)重视学生情感投入方面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过去,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师的权威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无论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教法的选择、组织措施等,都以强制性体育教学模式为模型,严格要求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这种“军队式的体育教学”导致了学生被迫学习,厌学等现象。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又受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主动学习等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观念上,上至领导、学者、专家,下至普通的体育教师皆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学习体育中的重要性,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注重了某些教学模式的情感问题。例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注意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保证学生以最佳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和活动状态中;在分层教学中,注意到学生间的体质、兴趣、个性、性别、层次、程度等差异性,而区别对待,并重视给未达到目标的学生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让达标者帮助未达标者等;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中,重视了教学过程的过程评价与单元结束时的单元评价相结合,要求人人在“相对的标准”中掌握各自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成功带给全体学生,通过这些种种的教师绝对权威形象的改变,进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体验性,这些变化说明了学生的人本主义精神不断加强,情感因素已不断融进教学过程之中。
(三)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方面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使许多业内人士清醒地认识到,学多还不如学精。精了,就会有兴趣、有习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才能利用在学校中获得的“体育教学成果”来终身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为自身的生存服务。这种“成果”便可理解为“能力”。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就运动而言,它与知识的能力培养虽有共性,但也体现了其中的特殊性,因为运动的能力是建立于知识与身体双重因素的基础上,既需要学生了解具体项目的内容、概念、结构、过程、环节等因素,还要亲自实践并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从泛化阶段到初步掌握阶段,再到运用自如阶段。因而从人体运动能力而言,它经历了几个重要环节,从教师传授知识,开始学习运动技术,到运动技能的形成,再到运动能力的养成,这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历程,大多数的体育教学效果只能暂时停留在运动技能的“初步掌握”阶段,就已宣告结束,而这样的结果要接近能力的养成还差十万八千里。
所幸的是,能力的培养问题已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并在一些体育教学模式中有所体现,如:能力培养模式、程序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和加强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但它们还要继续实践,在理论上也要继续成熟,才可能演变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四)注意发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课内学时与时间的限制,要培养与发展学生自动化的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的习惯,并为终身体育做准备,光靠课内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内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些新的知识点,改进一些错误动作,因而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加强强化练习、过渡练习,复习与巩固已学的知识与技术,经常锻炼,培养习惯,才能把运动技能上升为熟练化、自动化。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体育课是受到重视的,但课外体育活动却名存实亡,不是放任自流,就是让班主任来承担任务,其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当然,要把课外体育工作抓好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一方面要涉及到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和待遇;另一方面,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整体的工作中,虽在理论上是受到重视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成了一纸空文,这也说明了课外体育从根本上没有得到关注。新世纪以来,教育部提出了大课间体育等一系列工程,这是一个搞好体育课外活动的大举措,但是要转变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教学模式角度而言,目前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的不重视,这方面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显得很薄弱,关于目前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涉及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但它在教学实践中还很不成熟,具体的操作模式也不够明确,因此我们暂没有把它列入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体系中,当它的理论与实践成熟后,它就自然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教学模式。
(五)注重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调整和激励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终结评价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的评价,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反应都得不到反馈和体现。期末的成绩则记录了学生某几项达标的表面成绩,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动机和认识的提高等方面。因而体育教学模式在当代,逐渐地摆脱了单一的终结评价方法,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单元评价等等。例如: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它通过“及时评价”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及时地清楚知道没有懂的东西,为进一步学习明确方向,在程序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每一环节学习目标的实现,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否则必须再进行学习和练习,以达成目标为结束;在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中,通过“发现”过程,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根据评价反馈的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结论,借以掌握原理和规律;在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中,更注意教学过程之初开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素质基础、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特点等情况,以便制定不同的目标进行分组教学,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纠正,使其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说明了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走出传统模式的樊篱,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也显示了评价在体育教学模式中将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六)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高层次研究将受到关注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研究,同时也起到总结实践的作用。如果理论脱离了实践,那就将成为一纸空文,而目前大多的理论研究仅止于此,因此造成了许多低水平重复的极大浪费。要加强研究的力度与成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必然是一条必经之路,尤其是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会得到很好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