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体育旅游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体育旅游及开发研究进展
一、体育旅游的涵义
(一)国外学者关于体育旅游涵义的研究
Glyptic等(1991)认为,“旅游和体育相结合被看作是旅游发展的方向”,已成为20世纪80~90年代体育旅游研究热点和企业发展的目标。Hall(1992,日本)提出,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旅游。”长积先生(1996,日本)提出了“体育旅行是指将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围止的这样一个活动”的观点。1966年,Don Anthony为英国体育休闲中心委员会撰写一篇名为“体育和旅游”的论文,成为最早描述体育和旅游关系的文章,是体育旅游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Glyptic(1982)关于欧洲五国体育和旅游的研究,则标志着体育和旅游相互关系研究的真正开端。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体育旅游发展速度迅猛,体育旅游人口迅速增多的现象受到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体育旅游进行研究,如Barry Burgan和Trevor Mules(1991)研究了体育赛事对经济的影响;原田先生(1995)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Gibson(1998)指出体育旅游以3种行为方式为特征。国外有些学者从时间和距离上对体育旅游进行了界定,澳大利亚在2000年出版的《体育旅游战略草案》中定义如下:国内体育旅游路程长于40公里包括至少一天的在外住宿。随着体育旅游研究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国外专家近年来也撰写出关于体育旅游的书籍,如Standeven,De Knop(1999)《Sports Tourism》对体育与旅游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Robinson,Gam-mon,Jones(2003)《Sports Tourism》针对体育旅游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概括了体育旅游的发展。Thomas等(2004)【15】预测体育旅游在近十年仍会迅速增长,需要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呼吁研究者和从业的人员从事研究与实践。Mike Weed,Chris Bull(2005)在《Sports Tourism:Participants,Policy and Providers》一书中提供了体育旅游的案例。
(二)国内学者关于体育旅游涵义的研究
目前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体育旅游的概念仍然是各抒己见,国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体育大辞典》中对体育旅游解释为:“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有些学者以游行游览活动的内容为依据对体育旅游内涵进行界定,黄贵等(2000)认为: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16】陈峰(2001)认为,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进而感受参与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谭白英、邹蓉(2002)认为:“体育旅游,即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孙东敏(2002)认为:“体育旅游是以旅游为目的,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为内容的旅游活动。”【17】汪德根(2002)等认为: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战游、刺激体育旅游和竞技体育旅游等动机来满足旅游需要。吴畏(2004)提出:“体育旅游首先是一种旅游活动,其次才是一种旅游方式。”还强调:“体育旅游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消费行为。”柳伯力等(2004)【18】对体育旅游的界定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连桂红、刘建刚(2005)根据属加种差定义法将体育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
有些学者从旅游的双重目的对体育旅游的涵义进行界定,夏敏慧(2005)认为体育旅游是以体育和旅游为双重目的,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于素梅(2006)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是旅行者较长时间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目的,以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为动机,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
有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体育旅游的涵义进行界定,林佩群等(2000)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19】。吴永芳(2001)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戴光全、杨丽娟(2005)将体育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各种体育资源为依托和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总和。”王子新(2001)、叶朝忠(2008)等对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的内涵、分类及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一些发展思路。熊玉梅等(2009)以经济角度指出北京奥运会的体育旅游收入超过了4亿美元。
有些学者对体育旅游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界定,如韩鲁安等(1998)认为,体育旅游广义地应概括为:“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养生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20】体育旅游也可狭义地理解为:“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21】朱竞梅等(2000)认为,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以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会议、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球类运动和水上水下运动各类探险活动、康体休闲运动、汽车自行车越野、狩猎骑马、棋牌和武术等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旅游,是旅游科学与体育科学交叉渗透而衍生的一个新领域。【22】陆芳等(2000)认为从狭义上讲,体育旅游是以参加体育竞赛、会议等的旅游,从广义上讲是参加体育各项活动,包括休闲、康体等的旅游,是体育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领域,其产业性质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体育旅游的特征
体育旅游是一种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除了拥有一般旅游的特点之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王桂忠(2002)【23】在描述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中将体育旅游的特征概括为:一是健身与旅游相结合的特点、满足旅游消费的个性需求、体育旅游具有可重复性等特点。二是游客在参加体育旅游过程中不仅会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在活动中体育会发挥出其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和其他诸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功能,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唐国梁(2002)【24】和陈永军(2000)【25】等认为,体育旅游具有适合社会大众需求的特点,具有享受性、健康性和刺激性的特点。因为体育旅游目的不是为了取胜,而是为了娱乐性和自由性。陈玉霞(2002)【26】等认为:体育旅游的特点在于活动主体的自选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用的综合性。孙东敏(2002)【27】认为:体育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方式,具有健身性、多样性、参与性、挑战性、自由性。黄燕飞(2000)认为,体育旅游与一般意义的旅游有三点区别,一是目的不同;二是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不同;三是最终的效果不同。由于体育旅游主要是围绕参与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等活动而产生,因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内容、方法、手段独具特色。
比较以上学者对体育旅游特点的分析归纳,其共同点是强调体育旅游的健身性、参与性、娱乐性和自由性。
三、体育旅游的类型
在划分体育旅游活动的类型(通常简称体育旅游的类型)方面,并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标准或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旅游研究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划分标准,因而所划分出来的体育旅游类型并非总是相同的。
Hall(1992,日本)指出体育旅游分为通过旅游参加体育赛事或通过旅游参观体育赛事两种。原田(1995,日本)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L.Chliap(2010)认为体育旅游有以下六种类型:参与首要型、参与次要型、观赏首要型、观赏次要型、怀旧首要型、怀旧次要型。
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可划分为:孙东敏(2002)【28】将体育旅游分为度假型体育旅游、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观光型体育旅游、民俗型体育旅游。柳伯力等(2004)划分为度假型体育旅游、休闲型体育旅游、民俗型体育旅游、观光型体育旅游。
根据体育旅游者可划分为:汪德根【29】等(2001)分为以下四类:体育赛事旅游者、观摩体育赛事旅游者、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旅游者和参观体育胜地的旅游者。据戴维(2000,香港)等认为可分类为探险旅游、瀑布旅游、戒烟旅游、绿色旅游和潜水旅游等。柳伯力等(2004)按旅游者的年龄进行划分:老年体育旅游、中年体育旅游、青年体育旅游和少年儿童体育旅游,按体育旅游者的参与行为划分为: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涵义有其各自强调的重点。有的强调体育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即是因“体育”而引发的旅游活动,有的学者则强调活动的娱乐性和游憩性,即娱乐消遣性。
根据国内大多数学者和专家赞同的分类标准,本研究将体育旅游分为观光型体育旅游、竞赛型体育旅游、度假型体育旅游、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和探险型体育旅游,其特征归纳。
四、体育旅游的研究进展
Standeven等(1998)【30】认为:世界体育旅游的现状呈现出迅速增长、多样化、大众化的趋势;最大的商业利益,最小的环境损耗。体育与旅游部门应密切合作,应需要关注在体育旅游增长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系统的管理过程。
戴光全和保继刚(2003)【31】对剑桥大学CSA文献数据库的检索表明: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体育旅游的研究集中于社会学、地理学、休闲旅游、规划体育等几个学科领域。目前,西方体育旅游研究的主要问题(Gibson H.J,1999)包括: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Gratton C,Dobson N.andShibliS,2000;Soon-hwan Lee &Hyosung Chun,2002,Soonhwan Lee,2001);体育赛事的服务质量评估(Chia-Ming Chang,Chin-Tsu Chen,Chin Hsien Hsu,2002);体育赛事的财政平衡与财政贡献评价(Chalip L.&Leyns A.,2002);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Bramwell B.,1999;Karlis G.,2003);体育旅游与社会文化发展(Halsall M.,1977);体育赛事目的地的发展战略(Flagestad A.&Hope C.A.,2001)。总的来看,国外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侧重于体育旅游具体内容和体育旅游市场相关方面的细节性研究。而我国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对体育旅游的定义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近年来对体育旅游的资源、市场、产品和开发模式进行了探索。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相比,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在理论上还不够深入,在实践中还不够细致。随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具体。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32】,到21世纪初,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到2020年,中国每年将吸引1.37亿国际游客,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接待国际旅游者和出国旅游者将分别达到1.3亿人次和1亿人次。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4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国家旅游局曾推出过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其中西部地区显然占有明显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的50%。可见我国对于体育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体育旅游的发展更趋向于大众化。以体育旅游为关键词从CNKI上搜索1979年以来文章。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在近十年兴起发展的,前期研究重点主要是在体育旅游定义、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但是近几年随着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在体育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从所检索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更注重对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研究,更多地探讨体育旅游的“意义”、“价值”、“效能”,而对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或案例分析较少。例如钟学思等(2008)《广西地级市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竞争力》;潘荣静(2010)《苏州市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代明(2011)《黄河三角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等。对于体育旅游细分市场的研究,涉及到老年人、妇女等。例如李东亚(2011)《山东省城市老年人体育旅游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霍晓敏等(2011)《女性体育旅游的社会经济特征与发展潜力研究》等。目前对热带体育旅游的概念、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研究涉及较少。
五、区域旅游开发理论
(一)关于区域旅游开发理论
王新军博士(1995)认为:旅游开发不能脱离特定的区域背景、资源禀赋、市场结构、区位条件以及旅游开发的行为特征是影响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与投资的重要因素。黄震方博士(2002)【33】认为: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质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在相对合理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及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游客的需求,经过保护性的开发和建设,形成较有特色的旅游空间。吴必虎博士(1999)提出旅游开发的三部曲,分别是确定地方风格、选择旅游产品和建设项目、构成政策体系和支持系统。
陈传康先生(1990)按照旅游中心发展及功能可以将区域旅游开发分为资源型、市场型(客源型)和混合型三种。他提出区域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对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和全国旅游区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兴中(2000)【34】等认为:区域旅游开发的模式应抓住调查——开发、规划——实施、保障——供给与滚动——发展这四大环节。黄震方博士(2002)【35】认为:旅游的开发模式区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进入性差,首先要解决旅游交通和资金问题,因而区域旅游开发资源结构不能一步建设到位,只能逐步开发,滚动式开发,逐步完善旅游资源结构。
(二)关于体育旅游开发
关于体育旅游开发涵义的界定,冯林华等(2002)【36】指出:体育旅游开发同其他产业开发有着相同性,即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中的一个层面。陈永军等(2001)【37】论述了体育的功能与旅游的关系,提出了开发体育旅游的途径。李平(2002)【38】分析了青岛发展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条件与机会,以海岛为依托的垂钓专项旅游等多项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应注意的问题。Thomas Hunch and James等(2004)对体育旅游开发的基础、空间、时间及原理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于体育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例如张华等(2008)在对广西滨海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广西体育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
(三)关于体育旅游开发模式
国外有关学者【39】研究认为:尽管体育和旅游有着历史的联系,但在法国和欧洲两者的行为和开发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完全不同的。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种分歧日益缩小,界限逐渐模糊,而且两者互相交叉,联系日益密切。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积极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打破了传统假日和旅游的文化和地理界限;另一方面,休闲体育得到重视,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或改造过的体育活动,如速度登山、山地自行车、峡谷漂流、高山滑雪等。这些活动不再抵制体育旅游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变化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法国冬季冰雪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激起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旅游产品供应多元化的问题,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导致了山地旅游运动,特别是夏季登山旅游运动的复兴。休闲体育过去一直被看作是旅游的边缘,而现在休闲体育已成为山地旅游的核心项目。
单鹏飞(2000)【40】等认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有功能分区开发、特色旅游交通、标牌体系、家庭旅游接待、环境监测等模式。国内学者陈峰等(2001)认为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确定,是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基础。从人文景观结构与区位条件配合,结合相应的旅游活动行为结构可分为四类,建构一种积极有效的产业开发模式,不仅是一种向体育投资的方式与旅游形式的结合,而且是旅游科学与体育科学交叉而产生的一类新领域。夏敏慧(2005)【41】在对资源主导粗放型、产品主导效益型、综合开发环集约型和特色生态和谐型四种体育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海南体育旅游发展应该选择特色生态和谐型的模式。钟晨(2009)在分析汉中市自然地理资源和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汉中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提出“旅游+体育”模式是目前汉中应采取的主要模式,应在此模式下依据资源优势进行多层次立体开发。【42】
第二节 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机理
一、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的关系
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都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产物,是人们的社会消费活动,是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式。这三者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及有效的管理。
于素梅(2010)【43】描绘了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的关系。柳伯力等(2004)认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共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国家对其大力扶持。【44】他认为,体育、旅游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两者的发展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使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机理
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对旅游的论述是: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其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这一定义的实质是:旅游既区别于平时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日常生活,也区别于为了业务目的进行的旅行,这个意义上的旅游包括消遣观光、休憩和休闲健身、增长见识等。柳伯力等(2004)从体育与旅游结合的社会背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对经济的作用、体育和旅游产品的共同特征和体育与旅游活动内容的兼容性四个角度对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进行了阐述。认为体育和旅游虽分属两种社会现象或人类活动范畴,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特性,其发展有相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人类社会起着相似的作用,特别是其活动内容在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高层次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经济深层次的需要,是现代都市人紧张与压力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正如体育旅游产生和发展一样是时代孕育的结果,而且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理念的改变,体育旅游的发展将是一个新的趋势,体育和旅游将会有更多融合的空间。谭延敏等(2009)认为休憩和运动保健包括各种娱乐活动的休假和各种室内外运动,例如参加游泳、滑雪、溜冰、登山、钓鱼、打高尔夫球等;增长知识包括参观社会历史文物,从事有关社会考察的旅行活动等。实际上体育赛事观光、娱乐休憩和运动健身、增长体育健身知识都可以作为体育旅游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更是体育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于素梅(2010)认为体育旅游就是体育与旅游的交叉融合。
三、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的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1980年3月的一份题为《世界保护战略》的刊出而引起的(IUCN,1980)。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号召是在1987年的世界环境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中提出来的。1992年中国政府编制《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可持续旅游”又译为“永续旅游”。【45】1993年,一本名为《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可持续旅游)》的刊物在英国诞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潮已在旅游领域形成规模。【46】目前可持续旅游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关于可持续旅游的论述也有很多,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如顾涛(2002)【47】在研究民俗旅游时认为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后,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发展旅游要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为基础,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实现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李燮(2011)【48】在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主要强调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健全法制、加强宣传,就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姜付高(2003)【49】对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文章针对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影响困素提出的形象设计,文化主导;系统规划,梯度开发;合理开发,生态优先;培养人才,提高技术;找准市场和加强宣传等实施对策,可为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文章仅仅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提出策略,真正意义上的用到可持续发展对体育旅游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阐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构建体育旅游景区与周围社区的和谐共处关系,景区的发展必须惠及民生,提供就业,创造商机,获得地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达成互动双赢,始终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体育旅游构成要素
一、体育旅游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黄震方(2001)【50】博士对生态型体育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的研究认为:目前的体育旅游者仍以散客为主,国内旅游者在对体育旅游资源环境的原始性、自然性和刺激性低于国际体育旅游者,反映了国内体育旅游者大多喜欢看“热闹”和“动感”旅游的特点。柳伯力等(2004)【51】从体育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对体育旅游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随意支配收入、闲暇时间、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家庭状况等这些客观条件均会影响体育旅游者的出游活动。体育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是影响旅游者的主观因素,个性特征、性别差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影响体育旅游者产生体育旅游的动机。夏敏慧(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对体育旅游者的行为和动机进行阐述,对海南体育旅游者的性别、年龄、国籍、文化程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于素梅等(2007)分析了影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不同家庭收入人群参加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针对未参加体育旅游的原因进行了调查,首要原因是对体育旅游的不了解,约占47.0%;其次是经济的限制,约占35.7%;另有一些选择没时间或者是没兴趣;真正选择因体育旅游的危险性而影响出游的仅占14.2%。
二、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目前国内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学者和专家所论述的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类似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
2003年5月1日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包括2个大类、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很多专家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也是从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的。比如,宋静敏等(2009)将热带体育旅游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和资源单体,在海南省热带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项目和内容研究中将海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分为2个主类、8个亚类、20个基本类型、512个资源单体。
柳伯力等(2004)【52】在《体育旅游导论》中给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根据体育旅游特性,划分为大众和极限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大众体育旅游资源主要开展健身、休闲、娱乐等活动,极限体育旅游资源开展探险、溯源、寻秘、寻踪等较高运动难度和强度的活动。于素梅等(2004)在其论文中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和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体育元素经工程创造成为旅游者吸引物的各种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分为民俗风情类赛事、场馆类。自然体育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赋予的,已存在并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经过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者的吸引物的各种资源。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又分为地貌类资源和水体类资源。周立华(2005)从普通视角,按功能、动机、承载力、成因、地貌、目的、主体(体育旅游者)等分为不同的类型。石晓峰(2011)【53】通过对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中部六省的资源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对体育旅游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其中依据体育旅游资源属性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类、民族民俗类等。
三、体育旅游产品分析
历来对旅游产品的定义都存在着极大的分歧。【54】李明德(1995)和申葆嘉(1995)提出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是旅游产品。可见旅游产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样体育旅游产品的分析对于研究体育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张汝深(2002)认为:体育旅游产品的特征是功能独立性、异质兼容性、功能延伸性,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是确立品牌、创造需求、锁定目标与市场培植和市场调研与调整。陈静(2009)着重对观赏性体育旅游产品的含义、特征及营销策略做了深入研究,认为观赏型体育旅游包括体育观光旅游和体育观战旅游两大类。体育旅游产品策略包括体育旅游产品现有资源的经营、新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产品线路的设计等方面,主要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策略、品牌与商标策略、产品包装策略等。高珊(2008)认为体育旅游产品的特征主要为体育旅游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体育是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体育旅游产品具有休闲健身性;体育旅游产品的大众性;体育旅游产品具有良好的沟通性。
第四节 体育旅游供应商及政策
一、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Mike Weed(美国)和Chris Bull(英国)(2006)在《体育旅游》一书中,将体育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供应策略在体育旅游的供应商一部分进行了介绍,本书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只介绍体育旅游市场。汪德根等(2002)【55】对体育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而对体育旅游的动机进行分析,并将体育旅游市场细分为休闲、健身、观战、刺激、经济和其他等体育旅游市场,认为休闲体育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大;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大众性强;体育观战旅游市场面广;刺激体育旅游市场年轻化;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起步晚,前景看好。柳伯力等(2004)【56】对体育旅游市场的三要素即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中介分别进行了介绍,并从体育旅游需求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旅游市场的特征,主要有体育旅游需求的整体性、体育旅游需求的指向性、体育旅游需求的高弹性、体育观赏性旅游地的变动性以及体育旅游需求的季节性等。总结了体育旅游市场细分的标准,主要有地域特征细分、人口特点细分和心理特点细分三大类。林盛红(2009)【57】从体育旅游态度、体育旅游意愿和体育旅游项目需求三方面进行对上海市体育旅游者进行调查,分析了体育旅游者的认知、需求、动机和行为,了解上海市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而提出发展对策。
二、体育旅游的政策体系和支持系统
吴必虎(2000)把构建政策体系和支持系统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部分,并从组织系统构造、政策法规分析、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源培训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吴必虎等(2007)【58】认为只有完善了法制建设,才能够规范体育旅游的经营环境,才能够使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法制化建设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长久之路。法制化建设要求政府制定体育旅游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体育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而法制化建设又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程。因此,中国的法制化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案例,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建设。
郑凤莲等(2008)【59】认为国家政策支持系统是国家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促进,它能给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开发环境,并引导体育旅游开发的方向。马向文等(2011)【60】认为:体育旅游产业的政府扶持政策是政府根据体育旅游产业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对体育旅游产业进行主动引导,以调整和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体育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目的而综合运用各种政策的总称。
第五节 小结
前人对体育旅游发展的研究有诸多论述,为进一步研究体育旅游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以下几方面仍需要比较深入的研究。
一、夯实体育旅游的基本理论及理论基础。有关专家对于体育旅游发展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研究,但大多是局限在体育旅游的含义、特征、分类和体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等方面。但对体育旅游本质、内涵及系统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对于热带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体育旅游的需求,因此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
二、体育旅游者行为研究较少。研究体育旅游者的需求对于体育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体育旅游者行为特征及跟踪研究甚少,对于体育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细微。由于体育旅游的需求引导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影响到体育旅游的供给关系,因此对体育旅游者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三、体育旅游构成要素的研究甚少。有关专家学者对于体育旅游开发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于体育旅游构成要素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对其中个别要素进行了分析,缺乏整体构成要素的勾勒和阐述,因此对于体育旅游构成要素的全面研究是必要的。
四、热带体育旅游研究十分薄弱。国内外对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的体育旅游以及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我国稀缺的热带旅游资源备受国人的青睐。但对热带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还落后于实际发展,尤其对热带体育旅游发展的专题研究还很少。
五、体育旅游的研究方法尚需改进。现有的体育旅游发展的研究方法比较传统,现代技术在体育旅游发展研究中运用较少,许多研究和探讨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零星研究多,系统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