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研究新视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的特征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1 问题的提出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是新时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措施之一,是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的创举。在理论上对这一时期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特点进行系统的阐述和整合,在发展中积极进行深度的、前瞻性的思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2 主要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本研究查阅和研究了健身路径开展以来的主要文献,本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资料和相关数据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的统计资料和数据。研究文献和资料来源的渠道和可信度高。

2.2 调查分析法

利用参与制定调研方案和调查数据处理的基础,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

2.3 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了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系统分析等逻辑学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健身路径的意义与成就

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8年,群众体育的健身条件发生了性质性变化。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等9部委关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截止2003年12月底,全国体育场地的面积达到13.3亿平方米,场地面积人均约提高了0.38平方米,达到人均约1.03平方米。同1995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相比,增长58.46%,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健身路径不仅为中国老百姓的健身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转变国民现代健身意识、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质量具有战略性意义。

健身路径还可以说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健身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政府为民做出的最实在、最具体、最受人民欢迎的实事之一。

从1996年9月我国第一条健身路径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至今,短短8年多的时间,全民健身路径从城市社区发展到农村乡镇,2002年健身路径已经开始走进村庄,使我国群众性体育公共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2 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历程

8年前,健身路径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健身设施和健身名词。短短的8年时间近10万条健身路径建在了群众的身边;一条健身路径约3~5万元人民币,按下限计算近10万条健身路径投资约35~40亿人民币。如果加上部分企事业单位和民间自发建设,其总数可能远远不止现有的统计数字。

简要回顾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历程,可粗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3.2.1 第一阶段是产生和探索阶段(1996年9月~1997年底)

我国的健身路径是在群众体育中产生的,来自社会体育的实践。第一条健身路径是1996年9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的,它占地不多、简单易建、投资不大、美观实用、方便群众锻炼,具有科学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健身路径一出现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的极大喜爱。

健身路径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有社会体育本身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更高的健身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单调的群众体育锻炼的方式和匮乏的群众体育锻炼的器材设施以及场地已经远远落后于群众体育实践的要求。同时,怎样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怎样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健身的要求都是当时政府体育部门的领导层思考和运筹决策的重要问题。健身路径的出现,适应了这种时代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不失时机,看准了这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开始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并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

3.2.2 第二阶段是试点和开始推广阶段(1998~2002年)

1997年底国家体育总局的试点工作和推广工作快速启动,并迅速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广大群众的拥护。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概念的出现,拓宽了健身路径的发展平台,为更多人群和多层面的锻炼者提供了选择性的舞台和器材设施。这一阶段的发展时间约为4年。在此期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组织专家编写了《全民健身路径锻炼游戏竞赛方法》,北京市体育局组织专家制作了《北京市全民健身路径器材使用指导》的音像光盘,北京电视台进行了播放。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和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开始举办全国健身路径群众性比赛。这些措施对于推广和指导群众正确使用健身路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3 第三阶段是开始全面发展阶段(2003年~)

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是从城市社区开始的。2003年北京、广东、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把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向农村乡镇推进,村一级的健身路径工程已有一定数量。2004年伴随中国农村体育年,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均开始启动健身路径工程走向农村乡镇的战略规划。据调查,截止2004年底,仅北京13个郊区县配建健身路径工程4140个,其中配建健身路径工程的村已经达到40%。

3.3 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几个特征

3.3.1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自身的五个特点

(1)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工程”投资的来源;(2)全国以及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作为投资与管理的主体;(3)以城市社区为主导,逐步推向农村乡镇;(4)公益性事业树体育彩票之形象,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人民群众购买体育彩票,政府用体育彩票的公益金投入人民群众的健身场所,从而形成良性互动;(5)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农村乡镇的规划相配套,作为美化环境,形成文明健康的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

3.3.2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特征

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和全民健身活动基地是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4种基本模式,这4种模式使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体育健身设施的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的格局已经显现出来。目前,“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按以下3种模式进行建设:(1)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配建项目;(2)健身广场配建项目;(3)公园配建项目。健身路径工程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新的特征。

(1)投资的规模增大、资金来源的模式不断创新。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趋势: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例如:2003年仅国家体育总局投资全民健身工程13605万元(其中全民健身路径5100万、“雪炭工程”6405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100万);资金来源增多,国家、地方、受赠单位、民营企业、包括部分个人捐赠等投资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原则和资金管理更加严格科学;全民健身工程的品种和门类不断增加,体育设施的设计更加科学实用、更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需要;随着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不断完善。

(2)投资的总体格局发生性质性变化。20世纪,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投资的主渠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比重约为4∶3∶3,即:国家体育总局占40%,地方体育局30%,受赠单位30%。但从2001年开始路径工程投资的主渠道开始换位。部分发达地区的国拨比重下降,地方比重增加,自筹已占绝对比重。例如:北京市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总投资5.1亿,受赠单位自筹3.5亿,占66.7%;北京市体育局投资1.35亿,占26.47%;国家体育总局投资0.162亿,仅占6.83%。中部地区的自筹已开始占主导地位。

(3)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投资和配置模式呈现多元趋势。相关数据表明如下特点:①总局投资的中心偏向于西部(高达40.3%),但地方配套投资东部(54.9%)、中部(26.9%)远高于西部(18.2%);②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和配套模式具有显著性区别。东部地区由总局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的比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地方配套投资的总量大大超过总局投资(总局占中央和地方投资总额的47.16%,地方占52.84%);中部地区由总局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的比重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地方配套投资已经开始向总局投资的总量趋近(地方配套资金占中央和地方投资总额的40.13%);而西部地区的投资仍然主要依靠总局的配置,地方配套投资只能是很小的比重(地方配套资金占中央和地方投资总额的23.18%)。

(4)国家对西部的关注度越来越大。西部13个省、区、市(包括建设兵团)7批总局投入资金合计12773万元,占7批总局总投资额的40.30%。这些地方大都地广人稀,经济较为落后,总局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占总局总投资的比例呈总体升高趋势。从第一批到第七批依次为:34.65%、34.01%、35.57%、34.98%、42.78%、44.60%、44.23%,说明总局对全民健身工程的投资在逐渐向西部地区倾斜,也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援西部地区的决心和力度。

(5)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快步向农村拓展成为新的发展走向。农村和农民能否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设施和健身条件,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群众体育的重要任务。全民健身工程向农村拓展,其社会影响和效果不断增强,对于提高体育人口和全民族的身体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是中国体育的农村年,总局把全民健身工程的投资重点放到了农村乡镇,健身路径等一批全民健身工程已经进入到村庄。具相关数据表明,2004年北京市、上海等地将有30%~40%的农村(村庄级)配建一定数量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6)健身路径工程器材设施的生产企业在全国的格局形成。器材设施品种、质量、服务以及适应健身市场的机能都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英派司、好家庭、奥瑞特是带动中国健身路径工程器材设施向前发展的三驾马车,为我国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和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政府的行为,“全民健身工程”从实施启动之始,就制定有严格的程序,分配和产权的管理范围以及明确的“全民健身工程”的项目内容。在实施方案中,对每年“全民健身工程”总量、选取受赠社区的主要条件、选址原则、投资来源和投资原则,“工程”项目、器材生产的专用厂家(包括部门指定器材,如配置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器材”必须是经国家体委审定通过的指定器材)、统一规定标识的标志物以及组织管理的办法与措施等都有严格的界定和要求。8年的发展,我国健身路径工程器材设施生产的专用厂家,可以说与新世纪的中国全民健身活动共同发展,它们在器材设施创新、社会服务、市场竞争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7)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管理、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场地设施维修维护等逐步形成多种模式的机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在健身路径工程的管理上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健身路径工程的活动开展和组织上,不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乡镇,都呈现出蓬勃开展的态势,利用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的每天达到千万人次以上,全国、省市区、地县、社区都举行了健身路径比赛或示范表演,推动了健身路径活动的向前发展;许多省市区都举办了社区健身路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提高了指导群众利用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在场地设施维修和维护方面许多社区创造了健身路径器械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方式、物业管理方式、家庭认养方式、个人承养方式等多种模式。

(8)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采购方式由计划配置开始向市场运作过渡。自2001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健身路径工程采购方式,实施了生产厂家申请、投标、组成专家评审团、招标认定的方式,突破了过去的计划配置模式,进行了市场运作的有效探索。投标、招标的公正性、科学性、透明性大大增强,为健身路径工程的采购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增进了生产厂家之间的合理的、良性的竞争。按照市场规律,推进健身路径工程采购工作的合理、有序的发展,保证了政府的采购行为的公正性,也刺激了生产厂家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之间的良性竞争。

3.4 目前我国健身路径工程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我国健身路径工程自1996年诞生到现在发展的过程仅仅8年时间,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实施、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4.1 投资来源的多元化还没有全面形成,尽管相关部门也开始投入资金建设路径工程,但是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主体经费来源还是体育彩票公益金,说明健身路径工程的公益性和市场化结合的运作模式还有很长的道路要探索。

3.4.2 健身路径工程在我国东、中、西部分布严重不均,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但是西部地区路径工程的覆盖率仍然很低,设施的数量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地区性经济开展的不平衡之外,中、西部地区在寻找适合地区性发展道路方面应该进行积极主动的研究和探索。例如,在器械的多元化方面、发挥地区资源和材料优势、民族特色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3.4.3 健身路径工程设施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功能和种类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在群众利用健身路径健身过程中,由于器械和设施的质量问题造成伤害事故的情况仍有发生。健身路径工程面对的人群大,要满足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特点的人群的健身需要,在器械和设施的种类、功能、趣味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健身路径工程的科学、完整、及时的售后服务体系还没建立起来。

3.4.4 健身路径工程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管理体系,群众科学使用路径工程的问题还较大;对路径工程的合理配置和更为合理有效的使用还缺乏科学的研究与指导;与之配套的相应社区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游戏竞赛活动等还很匮乏。

3.4.5 健身路径工程的选址、规定时间等方面也不完善,有关健身路径锻炼与扰民问题也有存在。解决群众健身的就近、方便问题与有利于每一群众的公共利益和权益的矛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缓解。

4 我国健身路径工程未来发展的思考

4.1 国务院2003年8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382号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我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的又一重要法规。同时这一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为健身路径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各省市区地方政府部门和社区体育组织要借力大力发展,要用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提出新的发展规划和积极地实施措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体育健身的快乐和实惠。

4.2 我国健身路径工程走的是一条在较低经济水平条件下,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健身路径工程能够在较低经济水平条件下快速发展群众体育的场地设施,有效地推动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也为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发展的方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开阔思路、就地取材发展健身路径也是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尝试和探索的内容和方式。

4.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体育市场出现了新变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了群众健身需求的多样性、健身方式的多元化、健身器材设施的选择性等,都在健身路径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中提出了新的问题。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走势,把握全民健身的总体变化特征,不断赋予健身路径工程新的内涵,加大健身路径工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各区域的不同特点,才能够把健身路径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

4.4 健身路径挺进农村的战略意义。20世纪末叶在中国出现的健身路径,其发展的道路走的是一条以城市为根据地、社区为前沿,逐步向乡镇和农村推进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路线是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全民健身发展的规律的。从2002年开始,以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为先锋,开始了由城市挺进农村的战略大挪移。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在《2003年全民健身工程配建的规定和要求》中指出,农村要有一定比例。2004年是中国农村体育年,健身路径的建设以农村为主,是中国农村健身设施的一次重大攻坚战役。2006年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家体育总局接着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作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

4.5 健身路径工程在我国刚刚8年时间,发展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有些观点认为,健身路径发展已经差不多了或健身设施的主战场应该转移,笔者不能苟同。一方面,我国场地设施的人均占有率仍然是较低的,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场地设施的缺口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就需要健身市场的及时跟进,健身市场就会不断扩张,健身路径工程就会有所作为。

4.6 从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总体上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滞后于健身路径工程的硬件发展的速度。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发展、指导质量以及组织活动的水平等不仅大大滞后于群众健身意识的快速提高和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而且也滞后于健身路径工程的硬件建设的发展速度。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健身路径工程的场地、设施作用,积极对群众进行科学指导,实实在在地对群众健身起到实效,必须要建立起一支掌握健身路径器材功能、特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这方面,不少省市都进行了健身路径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培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不论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是指导水平都还需要大力发展和提高。

4.7 健身路径的统计口径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健身路径的统计,尚无科学、统一的统计口径。这对于国家和地方宏观掌握整体状况,科学、客观地评价发展程度极为不利。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对此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制定科学、规范、易于量化和操作的统计标准和办法。

4.8 中国体育公共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模式已经开始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部分发达国家也注意到了中国体育公共设施低成本、低廉劳动市场的情况。这为我国从事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生产企业向海外和国际市场扩张创造了机遇和可能。建议我国有实力的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生产企业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加大收集相关国际方面的信息,积极进行技术储备,强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多样化的调整和应对能力,做好进军国际市场的准备。

5 结论

5.1 全民健身路径带来了群众体育的健身条件的性质性变化,为中国老百姓的健身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转变国民现代健身意识、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质量具有战略性意义,使我国群众性体育公共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5.2 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到现在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产生和探索阶段、试点和开始推广阶段、开始全面发展阶段。

5.3 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特征包括健身路径工程自身的5个特点和8个重要的发展特征。同时,健身路径工程发展中还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5.4 关于我国健身路径工程未来发展的8方面的思考,是在系统分析和整合健身路径工程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健身路径工程未来发展进行的前瞻性的思考。

(发表于《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