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现状及运行机制研究
(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传统校)是指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并在一至两个体育运动项目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初级训练形式,它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一直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自1983年创办到现在已有20多年,它在贯彻国家的体育教育方针、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开展特色运动项目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尤其在发现、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给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中国竞技体育在21世纪向着更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对传统校的发展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也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管理是传统项目学校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关键,没有有效的管理,传统校必将一步步走向衰亡。广州市作为我国体育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了解该地区传统校的管理现状和运行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其他地区可能遇到的问题,它的成功之处对于其他地区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为了加快广州市体育传统校的建设,促进广州市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进行体育传统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以广州市10个区(除萝岗区)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研究对象,调查这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中发现成功的经验,进而进一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为加快广州市体育传统校的建设,加快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2010年乃至整个广州市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广州市成为体育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各级各类体育传统校共计238所,其中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0所。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向广州市10个区体育局和传统校发放调查问卷652份,就体育传统校的基本情况、场地设施、人才输送、体育经费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男性为74.0%、女性为24.0%,其来源与任职基本情况见表1。问卷回收率100%。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及因特网对全国的有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论文进行了查阅,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1.2.3 访谈法
对广州市体育局、教育局部分领导、区领导及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分管领导、体育教师、教练等进行了访谈,并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情况。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1.2.5 实地调研法
2006年10~11月,课题组对广州市的10个区的部分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实地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规模与布局现状和特点
2.1.1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规模
目前,广州市共有34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学142所、小学204所),其中国家级2所,省级30所,市级314所。从数量上看,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但从规格看,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太少,只有2所,这与广州市创建体育强市目标有一定差距。
体育传统项目涉及田径、游泳、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等共有28个项目,设项范围较广,相比较全国其他地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运动项目,如毽球、轮滑等等,反映了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人们的观念比较开放,接受新鲜的事物较为便利,人们也勇于尝试。所设的28个项目大约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大众传统项目,而且比较容易开展,这些项目学校均各占广州传统项目总数的25%以上。其中田径项目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8%,依次为足球、乒乓球、篮球、游泳、羽毛球。田径是“运动之母”,比较其他项目较易开展,其广泛的开展除了为田径培养后备人才,还为其他项目培养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外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发展学生的体能有很好的作用。田径项目中的短跑、跨栏、跳跃性项目一直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传统项目,为国家队培养了不少优秀运动员,如袁国强、余壮辉、谢志玲、汤晓茵等。游泳、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也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都是大、中、小学生十分喜爱的项目。特别是作为广州市市球的羽毛球,由于近年国际羽联在广州多次举行公开赛、世界杯赛、世界锦标赛等大型赛事,在广州市民中掀起了羽毛球运动热,无论是全民健身,还是学校体育,羽毛球成为了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因此,这些项目的学校占多,是符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的。第二类项目是属于广州市的传统项目,技术水平较高,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但传统校数量不多,这些项目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武术、击剑、跳水、体操、射击。其中射击传统项目学校有20所,数量不算太少。但跳水只有3所,可能与开展该项目的条件和设施有关。第三类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确定传统项目校时间也较长,但学校数量不多,这些项目主要有:射箭,棒球、垒球,围棋、举重等。第四类主要是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或刚确认的传统项目学校,办校时间不长,仍待加强建设。这些项目主要有毽球、轮滑、划船、曲棍球、艺术体操、跆拳道、网球等。
2.1.2 广州市区传统项目学校布局及分析
2005年,广州市根据建设与发展需要,对行政区域进行调整和发展。目前有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增城、从化、萝岗、南沙12个区,本次调查显示,南沙区是新区,目前没有传统项目学校,其他各区的传统项目学校数量和项目设置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看,广州市老城区,建设的传统学校数量占绝大多数。越秀区最多,与原东山区合并后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7所,约占全市总数的31%。其次是荔湾区有67所为19.4%,依次是海珠区55所占15.9%,天河区37所约占11%,从化去、萝岗区各有一所,其他区都在3~7%之间。传统校的建设,除考虑群众基础外,还与经济发展及师资力量有关。广州老城区建设条件较好,无论教育条件与训练条件均优于城郊结合区和新区,经过多年建设和积累,老城区传统校较多也属正常。
对目前各区传统校的布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个特点:第一,各区小学传统校都比中学多,这体现了从小、从基础抓起的竞技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第二,一些新兴项目,已布局在一些新区,如轮滑、技巧在番禺,曲棍球在黄埔。这有利于新兴项目的发展,对新区也是一种促进;第三,传统校的层次建设不一,一些项目只有小学,没有中学,如体操、跳水项目;而网球只有中学,而没有小学;棋类项目,小学层次多,中学层次较少,从人才培养与项目发展看,可以适当增加中学传统校的数量和层次。体育传统学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除了全面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还应该充分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域特点和传统优势等有利条件建设自己的优势项目,突出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所在地要很好地考虑如何发挥自己优势,建设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作为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项目布局上要仔细考虑,并给予倾斜与大力的扶持。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广州市不少学校传统项目不止一个,有的有2个、3个,甚至有4个的,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表明这些学校的领导重视学校体育,体育经费较为充裕,学校有能力满足学生的多样的运动爱好,同时也反映了这些学校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强,体育运动的能力较高。但从另一角度思考,一个学校开展4项,甚至是7项体育传统项目,这些学校是否有能力?值得商榷。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体育传统校,或者是学校的某个体育传统项目已形同虚设,体育基础设施差,体育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障组织正常的体育活动和参加市级或省级的体育比赛,已有多年没有输送体育运动员或后备人才。调查认为广州市目前体育传统校“数量多且质量高”只有15.2%,而40.9%认为“数量多、质量不高”(表1),这也多少反映了广州市目前传统校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从项目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和天河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数量相对很少,如从化区和萝岗区只有一个传统校,这种布局显然不是很合理,虽然说传统校放在经济发达地区有利于其发展,但是随着广州市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周边地区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大大改善,其体育活动的氛围和软件、硬件设施不亚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学校。因此,如何根据广州市新时期的整体发展规划,对传统校的布局重新规划调整,使之形成分布合理、数量适中的局面无疑是广州市传统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表1 对广州传统项目学校办学状况的看法
总之,目前广州市体育传统校的项目分布较为合理,既有重点项目如田径、游泳、羽毛球、足球、篮球等,也有一些如毽球、轮滑等新项目,但地区布局应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地域特点等作相应调整。
2.1.3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基本现状与分析
本次发放的问卷调查,被访者体育教师占55.5%,体育教师兼教练员的占了25.8%,学校领导占15.6%。因此,本次问卷调查到的信息能真实反映目前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表2反映了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现状。就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49.8%的体育教师年龄在30~40岁之间,27.1%的体育教师在30岁以下,这反映目前广州市体育传统校的体育教师年轻化,这些人富有激情,充满活力,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较容易沟通,是保证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的有利因素;从体育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来看,64.9%的体育教师具有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的占43.2%,高级教师职称的占37.2%,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也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逐步优化、师资水平的逐渐提高为体育传统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本次调查拥有教练职称的人占27.2%,其中高级教练2.8%,有71.1%的人没有教练职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51.9%的学校有专职的体育传统项目教练,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体育传统校的传统项目的训练工作是由体育教师兼任的。就男女教师比例来看,男性占到绝对多数,有22.5%的学校根本没有女体育教师(表2)。这一现状可能会造成了教学与训练的不方便,一些女性擅长的运动项目或女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开展可能受限,或只能由男性体育教师来进行教学与训练。
表2 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基本情况
2.1.4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活动与业余训练的现状与分析
(1)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基本情况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能否很好开展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是否与学生健康相结合?对此本研究做了相关调查(表3)。调查结果给了我们较满意的回答:大约有54.9%的学校能将体育传统项目活动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结合, 28.2%的学校多数情况可以做好,约16.8%的学校做的不好;在积极推广体育传统项目开展的同时,近70%的学校都能积极地、认真地实施国家教育部2002年推行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表明学校领导与教师(教练)对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较好的理解,并能积极贯彻落实。
表3 体育传统项目活动与学校体育、健康结合的状况
表4反映了目前体育项目传统学校进行体育活动与业余训练的基本情况:目前传统校有49%的学生每天可以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有44%学生保证每天体育锻炼30min~1小时。曲宗湖等专家预计目前全国中小学满足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比例约为50%~60%,广州市体育传统校的情况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调查同时了解到一些学校组织了不同层次的代表队,例如学校代表队89%,年级代表队29%,还有18%的学校有班级代表队。虽然年级与班代表队比例不高,但这些层次代表队的存在将有利于体育传统项目的进一步普及与推广,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据问卷反馈,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数达70%以上的学校有23.6%,50%左右的有26.4%, 20%左右的有23.6%(表4),总体情况良好。但应当注意,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到10%的学校达到26.4%,这是不小的比例,提示目前广州市体育传统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开展状况分化严重:一部分传统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开展的很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明显。而有一些学校的情况相反,学生参与本校体育传统项目的活动较少。如果一个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却只有不到10%的学生参与活动,那么怎能体现这一项目是学校的体育传统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否与经费匮乏,学校没能及时修建相关体育场地、购买专项器材有关;而经费的不足是否会影响了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应该很好地进行深层次原因的分析。
表4 学校体育活动与业余训练的基本情况
进一步了解传统项目训练情况(表4),每周训练3次以上的学校达82.4%,其中有5次及5次以上训练的是45.5%;一次训练时间在45min~90min的有76.9%,90min以上有11%。这些数据说明: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的时间落实,保证了业余训练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确保了训练的高水平、高质量,可见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业余训练已成为广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2)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加竞赛以及人才输送的情况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通过训练、参与比赛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优秀的体育苗子。传统项目的比赛不仅是对一个学校训练水平的检阅,同时也发挥着指挥棒、杠杆和调动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传统项目学校的竞赛制度的建设应以促进传统项目学校发展为方向。本研究结果提示广州市体育传统校能每年举办一次以上的、以体育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会的也只有72.6%;有98.7%能按规定参加各种比赛,其中能获奖的达94.2%,这表明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自身组织竞赛不甚理想,而参加规定的比赛是正常的,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表5)。对于本校所取的成绩,不少学校领导都有共识,给予做出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和队伍给予奖励。其中71.1%的单位会给予物质与精神的两方面奖励(表5),这对长年累月战斗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教练员是极大的关爱与肯定,对学生是很好的鼓励。统计2002年至2005最近三年向上一级体育传统校、各级业余体校、运动学校或专业队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中,输送9人以上占25.4%,3~4人占20.2%,1~2人占了22.1%,而没有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学校也占到了12.8%(表6),可见,部分体育传统校可能存在着选材的科学性不强和训练效率不高的缺陷。再考虑到有近30%的学校不能做到每年举办一次以上的以体育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会,那么校级之间的竞赛和交流就更不会有了。此外有13%的学校没有参加规定各级各类比赛,这都反映出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办竞赛的弱点,需要查找深层次的原因。传统项目学校之间的竞赛,不一定要大张旗鼓,场面宏大,可以就近、因地制宜地开展,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集趣味性和竞技性为一体的体育竞赛。对于本项目开展较好的非传统项目学校,可以给予一定名额作为特邀单位参加比赛,扩大参赛范围,引进竞争机制。参赛各方学校可以共同出钱购买一些奖品,对于获胜的队伍及教练员给予一定形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将极大的调动学生和教练训练的积极性。这些做法都会充分发挥竞赛的重要作用,起到鼓励刻苦训练、促进人才培养、向上输送、选拔优秀学校进入传统项目学校队伍等积极作用,大大推动体育传统项目的发展。
表5 学校对传统项目竞赛的有关情况
表6 2002~2005年输送体育人才情况
2.2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经费与设施状况
2.2.1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经费来源
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从2003年开始,对获得2002~2005年度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单位,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和省市共同投资”的原则,每年每校补贴训练经费1万元,由省、市共同拨款解决。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每所传统校,省补贴训练经费4000元,市补贴训练经费6000元;对于其他欠发达和贫穷地区的每所传统校,省补贴训练经费6000元,市补贴训练经费4000元。对于被评为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训练经费补贴也由原来的每年每所300~500元提高到3000元,所需经费原则上由市和所属区、县级市按4∶6比例共同分担。调查表明体育传统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体育局系统的专项拨款,其次是教育局行政拨款以及学校行政事业经费。社会、家长以及企业也对传统项目业余训练给予了关心和支持(表7)。广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对传统校的专项经费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认为能够满足训练教学需要的只有5.2%,51.8%认为不能满足学校课余训练,24.7%认为远远不能满足。不过,经费到位的情况较好,在本次的调查中,53.7%的学校的训练及竞赛的补贴经费能按时到位,约30.6%的学校的经费多数情况下可以到位(表7)。但个别学校不能做到专款专用。由此看来,专项支持经费不足是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表7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经费状况
2.2.2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设施状况
对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场地设施的调查,55.7%学校的场地器材能满足体育传统项目正式比赛、专项训练和教学要求,有39.2%的只能满足日常的教学要求。场地器材的不足,一方面是经费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与学校领导是否重视有着很大的关系。
2.3 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校级管理
2.3.1 学校对体育传统项目发展较为重视,但仍存在不足
表8 领导执行有关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的有关政策、方针的态度
学校的体育组织机构是组织、保障学校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混乱必将严重影响传统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制约其发展。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传统校设有领导机构,有体育工作的主管校长;领导重视,有三年以上体育工作计划,有年度计划各学科安排合理,并按规定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工作有检查,学期末也有总结,能够很认真落实各级行政部门有关体育传统项目的政策、方针,把各项工作做好。表明广州市大多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级管理较为规范。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还能够发挥下级或教师和教练的作用,与他们共同管理,做好工作。但每年能召开两次以上的体育工作会议,解决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学校只有44.1%,还有2.9%的学校领导组织机构未落实,碰到问题无法解决,可见管理上还存在着漏洞。
2.3.2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重视不够。
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是学校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体育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责任心不强,那将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样如此,体育传统校运动队的科学的、高效的训练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的辛勤的劳动来实现的,没有这些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的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就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绩。然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还有46.1%的学校未能将教师与教练的工作量纳入到学校的年度总工作量,而在训练补贴方面,有近68.9%传统校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没有补贴,其余的即使有补贴也很少,少的是每上一次课补贴2元,大部分是一个月补贴50左右。这样的状况对于教师或教练员的训练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非常不利。
2.3.3 传统校训练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广州市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数达70%以上的学校有23.6%,50%左右的有26.4%,20%左右的有23.6%,而参与的只有10%以下的学校居然也有26.4%,可见,目前广州市体育传统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开展状况分化严重,部分传统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开展的很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明显。而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开展的非常不好,学生参与本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很少。
2.4 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机制
2.4.1 体育局和教育局在配合上欠默契
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管理,传统校的发展以及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必然会受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规定:“国家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传统校进行管理。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传统校体育业务指导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传统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目前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接受市体育局与市教育局的双重领导。
表9 对上级管理水平的评价
从此次调查的情况看,认为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对传统学校建设很重视的只有32.2%,不够重视的看法接近57.2%,其中认为领导不重视的看法有9.2%;在体育局和教育局两者的配合上,有61.2%的认为“配合一般”, 10.7%的认为“配合不够默契,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可见,两者的配合还不够完善,尚需加强。可能这种原因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在评价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时,只有15.5%认为管理非常好,成效显著,感到管理水平一般,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有40.8%,有28.8%期望进一步完善,还有6.9%认为目前的管理需要彻底改革。这些信息可以反映体育局和教育局两者的配合上还不够默契,管理成效不够高。
2.4.2 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广州市共有34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学142所、小学204所),其中国家级2所,省级30所,市级314所。从数量上看,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但从规格看,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太少,只有2所,这与广州市创建体育强市目标有一定差距。在项目设置上也不尽合理,如跳水,广州市只有3所,而且都是小学,没有相应的中学相衔接,这样很难做到人才培养的一条龙输送体系。此外广州市不少学校传统项目不止一个,有的有2个、3个,甚至有4个的,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开展这么多传统项目,这些学校是否有能力发展这么多的项目值得商榷。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体育传统校,或者是学校的某个体育传统项目已形同虚设,体育基础设施差,体育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障组织正常的体育活动和参加市级或省级的体育比赛,已有多年没有输送体育运动员或后备人才。调查认为广州市目前体育传统校“数量多且质量高”只有15.2%,而40.9%认为“数量多、质量不高”(表10),这也多少反映了广州市目前传统校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从项目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和天河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数量相对很少,这种布局显然不是很合理。
表10 对广州传统项目学校办学状况的看法
2.4.3 竞赛机制尚不规范,竞赛制度需改进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通过训练、参予比赛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优秀的体育苗子。传统项目学校的竞赛制度的建设应以促进传统项目学校发展为方向。本研究结果提示广州市体育传统校中,每年举办一次以上的以体育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会的也只有72.6%,表明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自身组织竞赛不甚理想。目前,国家、省、市各级体育传统项目竞赛都有进行,但都未形成规范的竞赛机制,竞赛杠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对当前体育传统项目竞赛制度的看法上,问卷显示(表11):认为合理只有20.8%,17.5%认为需要改进,11.9%认为不合理。在调查中还了解人们对目前国家制定的对传统校评定标准的看法,“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有27.7%,认为“不够合理”的占39.3%,还有约15.4%的认为该标准存在问题,不能反映实际。
表11 对体育传统项目竞赛制度的看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数量上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今后要加强和提高办校规格;传统项目学校主要集中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和天河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数量相对很少;体育教师(教练)队伍是一支、学历与职称均较高的年轻的队伍。其中男性教师占绝对多数;学校能将体育传统项目活动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结合,能积极地、认真地实施国家教育部2002年推行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但约四分之一学校参加本校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不足10%,应引起注意;学校业余训练的时间落实,保证了业余训练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业余训练已成为广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自身竞赛机制不甚理想,而参加规定的比赛较正常,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取得良好成绩;经费主要来源是体育局与教育局行政拨款以及学校行政事业经费,经费缺口仍很大;55.7%学校的场地器材能满足体育传统项目正式比赛、专项训练和教学要求,39.2%的只能满足日常的教学要求,应加大投入。
3.1.2 广州市体育传统校的管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注重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学校对传统校的发展较为重视,各项工作开展较好,但还应继续加强传统校管理的建设;学校对体育教师重视不够,对其课余的工作量不能给予有效的补贴;训练情况分化严重,管理效率的不高及训练经费的缺乏导致了部分学校“有其名,无其实”,传统项目开展不足,整体情况令人担忧;项目整体布局不够合理,质量不高的传统校仍占相当比例,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上级相关领导机构在体育传统校的管理上配合欠默契,管理力度需要加强;竞赛制度需要完善,评定标准不够合理;校级之间传统项目的竞赛和交流不多,制约了传统校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
3.2 建议
3.2.1 应着眼于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整体水平的发展,调整设置和布局,充分考虑各地、各区学校的场地设施、开展传统项目的能力、体育氛围等,利用现有的资源,整合各区、各学校的有限的资源。在那些体育设施完善、学生锻炼积极、领导重视体育等的学校发展相应的体育传统项目,建立体育传统校。
3.2.2 应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训练和组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他们课余时间所进行的训练和指导一定要纳入他们的工作量,对于训练工作认真、成绩较好的老师和教练给予一定形式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同时,加强校级间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为体育教师不定期的进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应支持部分优秀体育教师脱产进修,同时,还可以考虑聘请体育院校和专业队中有特长的教师或教练员担任传统校的兼职教练员或技术顾问。
3.2.3 完善中小学体育传统校的对口入学制度。各级领导应制定措施,把小学运动员分配到相应的初级中学就读训练,使他们能够早日成才。国外的优秀运动员大部分来自学校,因此,我们能否在高中设立传统校或者传统项目,这样,部分优秀运动员高中毕业可以直接升入大学,这样的运动员理论水平高,运动能力强,保证了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这样也会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促进传统校更好的发展。
3.2.4 针对传统校训练经费不足的情况,应在考虑缩减部分不合格传统校数量的基础上,加大对办学质量高、效益好的传统校的资金投入力度,保证他们正常的训练及比赛,调动他们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办学质量。体育局、教育局和学校在逐步增加体育事业经费的同时,也应转换观念,积极探索“收费训练”和“市场模式”运作,从而形成多渠道、多种方式的体育资金投入体系。还应该继续大力支持和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这样,既保证了训练的经费,又创造了社会效益。各区、各校的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等资源可以交流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
3.2.5 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在传统校的管理上应加强沟通,增强横向联系,主管传统校的领导应多关注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从政策上、经费上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倾斜。对于别的省市好的经验应积极引进到本市传统校的管理上,取长补短。同时,在管理力度上要加强。市级领导应加强对传统校的管理力度,坚决贯彻执行奖惩制度,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效率,带动广州市体育传统校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2.6 市级有关体育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定期多举办一些体育赛事交流活动、体育干部管理培训、体育传统校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传统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场地设施及师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多承办一些赛事和组织活动,这样,一方面使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本校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3.2.7 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建立新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体育传统校办二线运动队,这样既推动了学校课余体育的发展,也提高学校知名度。还可以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紧密结合,这样青少年俱乐部能够给传统校相应的价值补偿机制,而传统校也由于自身的功能特性和向社会开放的客观要求,也为青少年俱乐部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湘如.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 [J].体育科学,2006,26(6):16~27
[2]李金龙、李建英、阎守扶等.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于发展对策研究 [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35~137
[3]白志红.佛山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研究 [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57~59
[4]于长菊.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3):91~92
[5]凌平、王志刚、庄晓鹏等.关于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调查研究 [J].浙江体育科技,1998,20(4):3~9
[6]章林.合肥市中市区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于对策 [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1):68~71
[7]汤剑文、常生.南通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56):59~61
[8]赵玉珍.对天水市体育传统学校业余训练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的探讨 [J].天水师专学报,1991(3):105~109
[9]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下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体群字 [2000]086]号,2000年7月28日
[10].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局《关于下拨2003年省级传统项目学校训练补贴经费的通知》粤体竞 [2003]120号,2003年10月15日
作者简介
赵德勋:(1981~)男,汉族,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奥林匹克运动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502信箱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电话:13570387543 E-mail:zdx205@126.com
黄玉山:(1952~)女,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电话:020-88150799 E-mail:hys@scnu.edu.cn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校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