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早在建国之初的1950年和1951年,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薄弱的状况,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仑,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1951年8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了“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负担”、“注重体育娱乐活动”等六条改进措施。卞进胜.城市建筑农民工体育需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再次被作为首要任务之一提上了学校体育的中心议程,而青少年体质状况的堪忧也成为了当时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汤志伟.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需求分析模型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1983~198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的联合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指标下降明显,视力不良率最高的年龄组达到了74.67%,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995年以来,教育部对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4次监测调查。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视力不良检查率居高不下,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因视力原因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22(6):472-475.2008年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上升的同时,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指标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明显下降,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很差;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率继续呈上升趋势,由肥胖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病变已日渐突出,心脑血管疾病也突显出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57.以上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正面临更为严峻和突出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从2001年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订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指出:“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连续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政策文件。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针对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意见》强调,要“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以上表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一直是我国青少年工作的一大症结。令人鼓舞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已下定决心要切实提高我国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亟待寻求新的突破口。迄今,国家各级政府已颁布和实施了多项旨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政策法规,各有关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也都给予了政策倾斜,活动经费、场馆设施等也都尽量优先供青少年使用。不能否认的是,有些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但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状况比较起来,似乎各项工作又都显得过于薄弱,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禁要问,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抓手在哪里?怎么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二、解决路径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既有青少年对体质健康的意识、态度、行为、心理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遗传、营养卫生、医疗保健、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青少年体质健康既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又受社会与家庭的深刻影响。因此,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体育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极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元素。这一点毋庸置疑,且已被历史与现实、科学与经验所不断证实。正是由于其具有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国家及各级政府才三令五申,再三强调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同时,根据人的思维及行为特点,人的社会行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以上这些规律体现在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这一问题上尤为明显。一方面,对于有主观意愿(需求)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而言,便捷的场地设施、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良好的舆论氛围会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对于主观意愿(需求)不足的青少年而言,理想的参与条件、完善的督导机制也会使他们产生体育参与的实际行为。可见,在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健身宣传等因素供给较为充分、合理的情况下,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往往较为主动;反之,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往往较易受到负面影响。

据此,笔者认为,合理激发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体质健康服务,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中来,无疑是一条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本文的构思即根据此观点展开。

三、调研对象与方案实施

为了实施研究,课题组抽取我国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提高调研的质量,以保障调研的可信度,并保证研究最终顺利结题。

(一)调研对象

青少年学生是本项目的调查对象,鉴于学界对青少年理解的不同,本研究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界定及说明。

目前学界对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存在分歧。从青少年的语词结构分析,“青少年”包括青年和少年,对其年龄的界定包括青年和少年两个概念的界定,其难点在于,现今对“青年”的年龄划分不明确,无论从生物、生理、教育、文化和法律标准等方面都处于各执一词的混乱状态。当前对于“青少年”的年龄划分比较宽泛,目前有多种看法莫晓春.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问题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38-40.,而下面这两种观点具有较大影响力:“11、12岁至17、18岁阶段为青少年期”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6.和“6、7岁~12、13岁(儿少期);12、13岁~16、17岁(青少期);18岁~25岁(青年期),三者为青少年期”于新黔.青少年生理特点与运动卫生之探讨[J].按摩与导引,2004,20(4):60-61.。目前我国关于青年的年龄至少有五六种不同的界定,表现在下限年龄的差异有4个:13、14、15、18周岁,上限年龄的差异多达10个:24、25、28、29、30、39、40、44、45和49周岁。相对“青年”来说,“少年”的划分上限和下限的差距不是太大,集中在6~11岁、8~12岁、11~15岁、14~21岁等莫晓春.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问题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38-40.。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对青少年的年龄范围进行界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中明确规定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即其适用的对象是在校的众多学生,并未清楚界定其中的青少年。借此本文基于广义“青少年”概念,包括儿童(6~11岁)、狭义的“青少年”(12~17岁)和青年(18~40岁)三个年龄段莫晓春.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问题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38-40.。除去儿童的年龄范围,则青少年的年龄界限为12岁~40岁。其次,从我国规定的6周岁为入学年龄出发,计算从小学到大学的这部分学生的年龄范围在6、7岁~24、25岁。综合以上,我们取其两者的交集在12岁~24、25岁。再则,现今所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和关于青少年或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中,都集中表现为青少年的肺活量、柔韧性、耐力、灵敏度等方面的下降,这些方面的测试都是从小学五六级开始的。如2007年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小学五、六年级的必测项目开始多了肺活量的测试,在选测项目中增加了有关肌肉力量发展水平的测试(如握力)和综合素质的测试(如篮球、足球运球)。并且,其研究的对象上限至在校大学生。按照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年龄范围应在12、13岁左右。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存在孩子入学早晚或升留级的问题,不能完全保证所调查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都属于青少年的范围。本研究为了操作方便,将青少年范围确定为12岁~25岁,基本涵盖了处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

(二)调研方案及实施

1.调查目的

本次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状况调查的目的是获取围绕青少年群体健康状况而存在的各类服务(包含体育服务、卫生服务、教育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为制定政策和开展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具体目的如下:

第一,试图通过对青少年的实际体质健康需求和现实中青少年体质服务供给状况的描述,研究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服务需要提供的条件和保证类要素的基本内容,并基于此提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制的相关方案,以期为有关部门(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等)改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

第二,系统考察当前基层学校和社区等组织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阳光体育运动等的情况,探求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现状,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2.调查内容

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是由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的不同搭配构成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本研究中,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青少年体育活动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质健康场地设施体系、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组织体系、青少年体质健康信息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质健康指导体系、青少年体质健康营养卫生服务体系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将上述七个体系进行概念化操作处理,可以细分为如下内容。

(1)青少年体育活动服务体系:体育活动是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键要素,因此在青少年体育活动服务体系中,涉及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强度和种类等。

(2)青少年体质健康场地设施体系: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的体系。如:分布于学校、社区的运动场馆和体育设置等。而同时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器械等的调查,可以洞悉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状况。

(3)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组织体系:主要是经常组织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的各类组织。如:宏观方面包括政府部门(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等)、各级工会、妇联等组织,微观方面包括青少年俱乐部、青少年体育志愿组织等。

(4)青少年体质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体质健康信息服务的行为和活动。如:传播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校园广播、社区展报、网络宣传,同时还包含各类组织提供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信息的内容、类别和层次等。

(5)青少年体质健康指导体系:是服务于青少年科学健身、养成科学生活方式的行为组合。本体系包含了青少年进行科学健身和养成科学生活方式的信息等。

(6)青少年体质健康营养卫生服务体系:是指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营养与卫生等要素的集合。涉及到科学饮食、日常卫生和疾病预防等内容。

(7)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是指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变动情况的监测服务要素的集合。

为客观反映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本次调查在全国随机抽取了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中、小学及大学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青少年”的年龄范围界定为“12/13~25/26岁”阶段的在校学生。客观上而言,按照生活区域划分,应该将青少年笼统地分为校内青少年和校外青少年。但是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案,青少年应主要生活在学校。因此,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校内学生,即学习在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生,但当前我国的中学又可细分为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初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和其他中等教育等类型,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为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在校学生,排除职业初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和其他中等教育学生。大学生群体主要为普通高校的在读大学生,排除了成人高等教育、自考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的在校学生。

3.调查方案

本研究抽样以国家统计年鉴学生数量为抽样整体,抽样整体如下表1-1所示。

表1-1 抽样样本分布一览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全国分阶段抽样样本单位分布及抽样方法设计

按照我国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和习惯,考虑到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本研究将调查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在东、中、西等区域内部,按照在校学生数量采取等距抽样,抽取东部7省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辽宁省、天津市)、中部5省(山西省、河北省、吉林省、湖北省、江西省)、西部4省区(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共计16省市自治区。

按照2009年全国在校生的人数,以万分之一为抽样比例,初步打算发放问卷10000份。考虑到20%的问卷缺失率,和本研究中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的特殊需要,所以将发放问卷数量调整为13000份。本研究最后发放问卷共计13000份。表1-2是问卷发放区域和数量分布表。

表1-2 调查问卷发放区域一览

考虑到乡镇同质性较高,而城市同质性较低,因此将城市和乡镇的发放比例进行了调整(表1-3)。

表1-3 年级与城乡分布一览

本研究抽样方案针对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高等教育层面,在省级层面抽取高校13所,其中东部5所、中部4所、西部4所,共发放问卷2200份。第二,中等教育层面,采用多阶段复合抽样的方法,即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县级市/区/旗)、乡(镇/街道)、学校(高中学校、初中学校)、学生五个阶段抽样,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表1-4)。

表1-4 抽样步骤与方法

第一阶段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抽取,将我国的32个省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外)作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抽样框架进行分层比例抽样。其具体做法是,按照我国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将我国的32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划分到东部、中部和西部,然后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样,每一分层中都随机抽取相应数目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考虑到东、中、西部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数量等因素,将抽取的省区调整为东部7个、中部5个、西部4个,共抽取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第二阶段是市(县级市/区/旗)的抽取,将第一阶段抽中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管辖的市(县级市/区/旗)作为抽样框,以PPS的方法在每一个二级抽样单位中抽取3~4个市(县级市/区/旗),全国共抽取54个。

第三个阶段是乡(镇/街道)的抽取,将第二阶段抽中的市(县级市/区/旗)所管辖的乡(镇/街道)作为抽样框,以PPS的方法在每一个三级单位中抽取2个乡(镇/街道),全国共抽取108个。

第四个阶段是学校的抽取,将第三阶段抽中的乡(镇/街道)所含有的学校作为抽样框,其具体做法为:按照学校的生源情况、教学实力、升学率将学校分为重点和普通两层,然后将学校进行简单的编号,我们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形式在每一层中抽取相应比例的学校,此次问卷调查共抽取216所学校。

第五阶段是学生的抽取,将第四阶段抽中的学校所含有学生作为抽样框,采用等距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首先从抽中的学校的教务系统获得在校生的人数以及学生的相关信息,如学号等,然后用等距抽样的方式抽取相应的人数,如果所抽取的学生正好不在学校,再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每个学校抽取50名学生,共抽取10800名学生。

4.调查人员培训

本次调查涉及到调查员、督导员、巡视员三个人员类别。为了保证问卷的回收率以及问卷的调查质量,课题组特意成立调研组对调查的实施过程及调查员队伍进行管理。调研组在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中进行筛选,根据调查区域和学生家乡所在地的匹配,通过教师推荐和学生个人申请,最后共筛选48位同学为调研员,16名同学为督导员,3名同学为巡视员,共同参与调查、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我们参考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员培训手册以及其他关于社会调查的相关内容,制订了三次培训课程,包括项目背景及操作方案讲解、问卷试填及讲解、编码、试点调查等方面的内容。所有参加调研的工作人员都进行了集中培训,目的是使他们能够规范地履行调查方案赋予其的职责,制订了本次调查的调查员手册。培训对象包括调查员、督导员、巡视员。其具体的做法如下:

(1)调查员的培训。本次调研对调查人员共培训3次,每次安排与课题相关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

第一次:阐述本次社会调查的重要性、调查程序和调查人员职责。在这次培训过程中,主要向调查员普及社会调研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实施社会调查提供支持。在此次培训过程中收集了调查人员的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预期调查对象的分布。并且要求调查员与预调查对象取得联系。

第二次:本次调查情况介绍。主要对本次调查的背景、要求和基本方案进行说明。通过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介绍,描述本次调查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同时对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如问卷内容的填写、调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何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等人员进行积极交流等内容。

第三次:调查具体操作方法培训。这次培训直面现实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力争让学生了解调查的相关细节,增强个人对问卷的熟悉程度。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先填写一份问卷,了解问卷填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错误问卷的处理、寄送及其他相关细节进行了部署。

(2)督导员的培训。督导员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调查工作中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其主要职责是完成抽样、问卷分配、问卷核查、组织问卷编码、通过核查尽量保证问卷录入的正确性等。

(3)巡视员的培训。巡视员的职责是全面观察和监督督导员、调查员是否按照调查方案的流程规范实施调查。按照要求,巡视员必须每天以《工作日志》的形式,记录调查的全过程,并逐日向课题组汇报调查进展情况。

5.调查实施步骤

为了保证此次调研流程的质量,调查采用了“现场小组”的工作方法,即每个调查点由1~2名督导员和2~3名调查员共同完成。实施调查的具体流程如下。

(1)督导员根据学校的学生抽样名单给调查员分配问卷,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选择逐份发放、逐份回收的形式,同时还可以解答填写问卷时所遇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小误差。

(2)调查完成之后,调查员在现场全面检查问卷有无漏答、意义含糊、逻辑相悖等情况,确认无疑后,向被调查人员发放纪念品表示致谢。

(3)督导员在现场回收调查员交来的问卷,并立即审阅。调查问卷经过调查员和督导员的双重审阅后密封,待回收后统一处理。

6.问卷复核整理

(1)问卷复核。

为了确保本次调查工作的质量,将回收的问卷重新进行复审,复审通过的问卷按地区归类,并进行编码。对问卷复核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如下处理:

无效问卷:无效问卷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存在大面积未填写的情况;②同一地区内的雷同卷;③填写的问卷信息前后出现矛盾的现象。被视为无效的问卷我们要进行重复检查,对于确实是无效的问卷,我们依然要进行妥善的保管,避免有效信息的丢失。

缺失值处理:对于缺失值的处理有两种方式:①对于前后能够相互推断的题目对其进行补充,如:第5题学校地址的调查,可以根据前后的学校所在地进行推测。②答卷人对有些问题避而不答的情况,按缺失值处理。

(2)问卷录入。

录入过程

第一步:根据问卷进行录入模板的制作。

根据问卷的信息,进行录入的模板制作,为了提高录入的速度以及方便数据的处理,我们采用Excel和SPSS两种模板。

问卷录入的说明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在对应的题号下输入选择项的序号。以第12题单选题为例,若答案选[2],则在字段名“V1201”下录入数字“2”。见图1-1左侧标注指示。

图1-1 输入演示图示

②多项选择题的选项不需对应题号,只需在该题序号下按顺序从左到右输入即可。以第13题多选题为例,若答案选第[1]、[3]、[6]、[7]项,直接依次在前4个字段名(V1301、V1302、V1303、V1304)下输入这些数字即可。见图1-1右侧标注指示。

③若选择了题中的“其他”选项且有文字说明,只录入对应的选项号不录入文字。

④年龄部分的输入只填写后两位,如1990年出生的,只录入“90”。

⑤问卷编号与来源登记(表1-5)。

表1-5 问卷编号与来源登记示意表

第二步:问卷录入人员培训。

首先讲解问卷的录入方法、注意事项,对问卷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见附件)。其次要求所有录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问卷录入。

附件(问卷勘误):

为保证“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录入的精确与高效,特制定如下录入说明。

①由于本次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较为全面和珍贵,故如不出现重大的逻辑问题,原则上不浪费问卷。

②问卷“第24题”应按多选题处理。

③问卷“第66题”中“不清楚”的序号应为[3]。

④针对在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作如下的技术处理:

如对问卷“第22题”的“喜欢”和“不喜欢”两个选项与“第23题”都作答,则“第22题”按“喜欢”处理;如对问卷“第22题”的“不喜欢”与“第23题”都作答,或对问卷“第22题”的“喜欢”和“不喜欢”两个选项作答,而对问卷“第23题”未作答,则参考问卷“第45题”的作答处理;如对问卷“第45题”的“喜欢”和“不喜欢”都作答,则参考问卷“第22题”的作答或处理结果;如按照以上情况仍无法处理,则参考问卷“第76题”的作答和相关信息予以判定。

资料整理

①为了使录入的数据符合调查要求,数据处理人员对数据进行了转换。即将多选题选项转换为是否格式。具体操作过程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操作流程演示1

图1-3 操作流程演示2

②对已录入的问卷进行校对,对出现问题和填写不规范的问卷,按照问卷编码查找原问卷,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按照问卷填写内容进行修改。

③数据检查无误后,分发研究人员进行系统处理。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质健康概念的界定

查阅有关文献发现,专门论述体质与健康关系的文章较少,我国权威的《实用体质学》中也没有关于体质与健康关系的论述,至于明确界定体质健康概念的研究更是罕见。“体质与健康关系”研究的薄弱,造成当前人们对体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两词混用。

现今对“体质健康”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体质是作为形容词来修饰健康的,体质是健康的一部分;二是认为体质与健康是并行的关系,它们之间不存在谁大谁小、包含的关系。这两种看法的差异导致了体质健康研究范围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究其原因,是对“体质健康”的来源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首先,体质研究目前主要在体质人类学、医学和体育学等领域进行,但对体质的定义略有不同。本文的研究,采用体育学对体质的看法。1982年,国内学者提出体质是人体要素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特征。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其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寓于人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构成体质不可分割的5个重要因素。秦华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

其次,对健康的认识,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传统健康观(消极健康观,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到共存健康观(认为健康与疾病是共存于人体中的,生病的人也包含有健康成分,而健康的人也包含有疾病的因素),然后到平衡健康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现今三维健康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形成。三维健康观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发表的《WHO宪章》中提出的,“健康不仅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7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又重申了健康的含义,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由上述对体质和健康的分析可见,体质与健康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体质健康”或“体质与健康”的出现始于1983年5月教育部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学校教学工作各种活动的安排,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至此,“体质健康”或“体质与健康”开始替代“体质”,并在后续的政策法规文件中陆续出现。其目的在于试图通过确立“体质”与“健康”的科学辩证关系,采用双重的科学化标准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和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因此,从这点出发,体质与健康应处于并列的关系,它不应单纯地指身体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从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定义体质的内容(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和适应能力)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四维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可得到验证。但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特别是社会适应的表述比较模糊,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尚无详细的计量指标。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中所涵盖的四个部分(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中的“健康状况”,也只是从学生营养状况、视力不良和龋齿患病等医学健康指标进行了研究。

“体质健康”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健康含义联系紧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指生理、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不生病。”1998年WHO又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在WHO的“健康”范畴内,身体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体质是人体自身的质量,是人体在形态、机能和素质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可以反映人的身体活动、运动能力的水平。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难看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生理(身体)健康范畴。为了界定它的内涵,又避免与多维健康概念混淆,故将“体质”作为“健康”的定语以示其内涵。自2002年7月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以来,“体质健康”已成为衡量个体生理(身体)健康水平的专用词汇。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特指青少年的生理(身体)健康。所谓“体质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方面达到均衡的状态。

(二)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概念的界定

“需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1988年版《社会心理学词典》界定“需求”为:“亦称需要。一般是指被感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通常是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而被人所体验。”199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需求”定义为:“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现代汉语词典》对“需要”的定义是:“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辞海》认为,“需要”是“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心理学大辞典》认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失或不平衡状态。”《社会学大辞典》认为“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亦即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渴望和欲望。”《简明文化知识辞典》认为“需要”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卞进胜.城市建筑农民工体育需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综合需要的定义,“需要”的产生不外乎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个体感觉到缺乏什么,有不足之感;二是个体期望得到些什么,有求足之感,“需要”就是在这两种状态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个体对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了理性分析,认为这种“需要”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并产生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行为,这时“需要”就转化为了“需求”。赵生辉.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需求分析模型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体质健康需求是由体质健康需要产生的。体质健康需要是由实际体质健康水平与“理想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的差距所引起的,包括由个人意识到的体质健康需要和个人可能意识不到但可由他人帮助“意识”到的体质健康需要。

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是指青少年为满足体质健康促进需要而产生的相关要求。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如场地设施需求)、心理与精神需求(如科学指导需求)、提高能力需求(如科学指导需求、健康监测需求)、其他(如信息需求)等。因为青少年有需求,所以我们研究满足需求的服务。对应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需求,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应该包括:体育活动服务、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质健康信息服务、体质健康指导服务、营养卫生服务、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七大要素。

(三)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概念的界定

长期以来,尽管人们无处不享受各种服务,但不知服务为何物。在传统意义上,人们把提供劳动、智力等无形“产品”的过程称为服务。“服务”解释为“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亦称劳务,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要的活动;(为一定的对象)工作,发挥作用。”

实际上,服务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过程”。所谓一定方式,既可通过直接接触,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既包括非物质手段,诸如劳动或体力、智慧、知识和软技术手段(如咨询或劝告、组织、管理、调解和仲裁等),也包括物质手段,诸如货物、有形工具、机器、设备等一切必要的自然物和制造品,但是不包括制造后者。当然,上述物质手段必须通过非物质手段和方法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所谓服务对象需求包括:获得他们(它们——组织、企业等)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所需要的有形的工具和手段(包括货物、设备、机器或其他);获得他们(它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无形的工具和手段(经验、智力、知识、信息或其他能力);使它们(他们)直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或照顾;使它们(他们)感觉到方便、舒服、愉快和满足。前两者是使服务对象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可以独立解决问题;后两者是由服务主体直接帮助被接受服务的对象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所需要的有形工具,实际上是服务于无形工具,服务于满足其他的需求。总之,服务对象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和感觉需求、提高能力的需求等。

总之,服务就是通过一定方式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过程。广义的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宗旨,因而不仅包括提供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过程,还包括提供软硬技术相整合而形成产品的过程。服务的实质是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精神和心理需求,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需求为目的的过程。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的过程。

五、文献综述

(一)体质研究综述

当前学术界对“体质”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本研究为了研究方便,单纯选择对体质概念的相关文献,以期为框定研究框架服务。体质的概念有如下几种:

第一,医学术语。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状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57.

第二,人体的质量。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所包括的范畴为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10.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第三,人类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第四,人类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体质是人体各生物因素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匡调元.人体体质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3.

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和功能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包括生理机能、形态结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体质健康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纵观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疾病患病率继续下降,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不同指标下降幅度呈现不同特点;肥胖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成为了关键。我国学术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现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

国家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面的政策措施有:1990年原国家体委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2007年4月4号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学术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主要有:王皋华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的研究,作者主要从《标准》出台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制约《标准》研制的三大要素、不同历史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及评价领域、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促进了体质健康评价方法与手段的演变与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及评价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特点等方面,对主要《标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目的、意义及其理由进行分析论述。王皋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1-4..于可红、母顺碧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测试研究综述》追溯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测试指标体系的演变过程:建立指标体系的初始阶段(1979年),指标筛选阶段(1985年),逐步完善阶段(1991年),趋于稳定阶段(1995年),指标体系的新探索期(2000年)于可红,母顺碧.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测试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14-17.;还有学者分别从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的调查尚保春.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30(1):49-5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出台背景及实施意义黄勇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出台背景及实施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6(5):70-72.、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历程及特征李建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2.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为主组织调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及以卫生部为主组织的青少年儿童营养、身体形态发育、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还有民族和城乡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与比较研究。

2007年4月,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发布,要求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城乡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等。刘瑶、邵锡山《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我国3个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大学生的12项体质测试指标的分析比较,发现:目前,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即:中部地区大学生身材高大,体型粗壮,身体素质发展一般,男生肺活量较大,女生较一般;西部地区大学生身材矮小,体型瘦弱,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东部地区大学生身材适中,体型匀称,机能发育良好,身体素质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刘瑶,邵锡山.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97-99.王小安、梁志国《湖北省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对具有代表性的8所湖北省高校2005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上存在差异。汉族大学生在身高和体重上都要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后者的呼吸机能水平、心血管功能和机体耐力均明显好于前者。王小安,梁志国.湖北省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1(6):85-87.王成、李勇杰、史儒林的《藏族、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中,以我国部分高校的藏族、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这两个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中藏族、汉族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差异的形成主要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王成,李勇杰,史儒林.藏族、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31(7):946-947.谢瑾、何黛、张丽萍的《对陕省城乡男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以2006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统计数据为依据,围绕身体形态、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等指标,对陕西省城乡男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男大学生在平均身高、胸围和肺活量方面好于农村男生;农村男大学生在力量、耐力和柔韧性方面优于城市男生。谢瑾,何黛,张丽萍.对陕西省城乡男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187-188.邵锡山、刘瑶在《1995~2003年山西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研究》中,以1995~2003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和山西省大学生体质调查资料测试的数据为样本,对这9年间山西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发育和素质发展变化等14项指标进行动态分析,揭示了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体质中存在的差异,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和今后的体质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可比性基础资料。邵锡山,刘瑶.1995~2003年山西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500-502.卢刚、王宗平、史伟光的《不同体质指数大学生体质特征研究》表明:学生体质指数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体重偏低组男生多为瘦长体型,超重男生多为身体敦实类型,体重偏低的女生多为瘦长体型,肥胖组女生身材多属矮胖体型;体重偏轻学生得分普遍较高,肥胖学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其运动能力受到体重的制约,超重组女生爆发力相对较好。卢刚,王宗平,史伟光.不同体质指数大学生体质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40-142.李涛、王轲的《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动态分析》指出:陕西高校城市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及皮脂厚度总体上均优于乡村学生;城市男生的速度、爆发性素质明显优于乡村男生,耐力、力量性素质明显低于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速度、耐力和力量性素质明显好于城市女生,腰腹力量低于城市女生;与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平均水平相比,陕西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身体素质指标方面,陕西高校男生的力量性素质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耐力、柔韧性素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女生的速度、腰腹力量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柔韧性素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城市学生的超重与肥胖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李涛,王轲.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动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79-84.

3.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针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现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位剖析,分析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种因素,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出对策及建议。

张永军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因素探析》中指出:独生子女大学生对体育有兴趣,但对有一定强度的运动项目冷落;饮食营养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符合我国膳食营养供给量标准;良好的营养使独生子女在运动时的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处于良好状态;在评价体质健康状态的因素中,形态指标优越于同年龄人群,而机能指标和体能中的某单项指标令人堪忧。并提出建议:端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制订有效措施,激励师生共同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构筑坚实依托。张永军.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因素探析[J]. 体育科学,2006,26(6):51-54.李海峰的《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指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特别是室内场地缺乏,学校领导不重视,早操、课外体育开展不理想,体育课教学效果较差等都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李海峰.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24(3):29-30.韩晔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对大学生进行了体质和心理机能的测试并做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身体柔韧性、力量与个人幸福感中的学业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 体育学刊,2008,15(5):61-63.李英玲在《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体育运动,重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要求降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程建设,全面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 27(2):105-107.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郑宏的《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论述了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及干预措施,为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体质现状,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郑宏.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17-218.王正伦、孙飙、戴剑松的《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大学生体质、体力活动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总体良好,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均优于女生;男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率为9.5%,女生低体重发生率为24.5%,身体成分不合理对体质健康构成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大中强度体力活动主要来源于体育课,课余时间体力活动偏少,女生活动比男生少,大学生每天静坐时间较长;每周有规律地参加大中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大强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王正伦,孙飙,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0(12):67-72.陈华卫的《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显示体育生活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差异,与大学生整体优良率的变化趋势一致,36.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征,而63.6%的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征。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素质,促进柔韧、速度和耐力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建议加强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体育课程,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多元需求,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开设运动处方课。陈华卫.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8):88-91.张贵婷、贠密芬、甄浩的《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营养现况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邢台学院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和台阶试验的测试,将其结果与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初步掌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营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大学生从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加强锻炼三方面入手,增进健康,努力培养其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和能力。张贵婷,贠密芬,甄浩.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营养现况的调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5(1):89-92.韩衍杰、曲天敏的《饮食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饮食消费方面存在较大误区,不同饮食消费群体一定阶段内摄入的营养成分与其体质方面的改善无明显差异。建议高校体育进一步加强健康素质教育,并引导不同饮食消费群体合理补充各类营养素,这是更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基础和前提。韩衍杰,曲天敏.饮食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9(8):1089-1090.汪正毅、孔垂辉、苗向军的《有氧健身操改善大学生体质现状的实验研究》指出: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机体功能状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已经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以体质、部分免疫指标的对比研究为手段,探讨不同时间有氧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有氧运动的时间、周期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方面的功效,提供参考依据。汪正毅,孔垂辉,苗向军.有氧健身操改善大学生体质现状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5):645-647.王怡、王如明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社会因素初探》,从政府政策引导、经济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和传统体育文化等社会因素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并力图提出相应对策。王怡,王如明.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社会因素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105-107.

(三)体质健康服务研究综述

体质健康服务是一个国家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构建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是由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包括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信息网络、科学指导、营养与卫生和体质健康监测六大体系。明确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是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前提。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良性运转的关键。肖林鹏.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81-284.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是指一切能够满足并有益于促进青少年身体和精神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策略和环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管理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4大体系。岳保柱.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 28(4):453-457.

青少年体质健康需要借助相关网络技术,学生体质健康也是如此。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但服务端和客户端均存在不够完善、不够科学之处。从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出发,主要不足表现在“学生基本信息”的格式设定不合理;“查询”和“报表”模块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数理统计的需要;缺少“统计”模块,提供的数据太简单。鉴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部分功能的缺失与不足,建议应完善如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基本信息”字段重新设计完善;(2)在客户端的查询结果中增加统计概要;(3)对系统建立临时表;(4)在客户端添加“统计”模块,增加数据横向的比较。任早珍,罗许练.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的缺失与完善[J].中国体育科技,2007, 43(5):68-7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是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设计制作的,它具有数据采集、分析、上报、查询等功能,同时可以通过分析获得体质健康的诊断、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但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建立数据库、测试数据采集、学校报表统计、运行速度等问题,建议数据库设立“二合一、多合一”的功能;《系统》数据接收与评分运算过程分离;统计采用不保留小数点;软件保护更改加密方式。陈莉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软件存在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6, 13(3):81-83.同时,在学校运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网络系统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学者指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目的在于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健康水平。但在各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测试数据的整理上报,而忽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结合健康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有效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以期改变现有的只测评而不干预、重结果而不强调后续服务的作法,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的良性发展。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 (8)91-94.

综合而言,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尚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完善。本研究将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进行深入探索,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高提供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