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改造我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重视对现实重要问题的探索(绪言)
杨桦
中国体育要在雅典奥运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在北京奥运会上“稳中有进”,继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我认为主要的障碍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训练、管理层面的因素和物质条件,而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所包括的训练工作体系、构成和备战2008奥运的基本思想观念形态如何?二是制度与机制创造能力如何?即硬实力怎样进一步整合发挥,软实力从哪里获得?三是科技原创力、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包括掌握、运用规则)?四是国家队和有关各级各类备战人员基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如何?以上这些“如何”同时构成了备战工作和2008奥运参赛取得最佳成绩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雅典奥运会后,备战2008奥运会工作在最快时间内启动,反映了出备战形势的严峻和紧迫。问题在于,与早期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国际大环境不同的是,当他们在奥运会和世界大赛争金夺银并成为竞技体育强国时存在着自由发展的巨大空间和竞争机会,而当今竞技体育世界,特别是继悉尼、雅典奥运会以及最近结束的意大利都灵冬奥会之后,举目四望,已是强手林立。在此时期,我国要运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崛起和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历史机遇显然需要更高的境界、更多的智慧、更充分的准备,包括更加准确的权衡利弊和精细的制定战略。其中,必须认真地对我国竞技体育和奥运备战现存的根本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百多年来的国际竞争中,有太多的“欧美先例”和“俄日实践体验”证明了思想的重要,战略与思想路线的合理选择会使一国的实力由弱变强;相反,战略与思想路线的偏差与谬误则会导致国力的衰弱乃至于国家的倾覆。以美国而论,在所拥有丰饶环境资源和地缘政治优势基础上,如果没有在自由主义思想引导下对欧洲民主与市场制度的学习与淋漓尽致的再创造,如果没有在实用主义理念支配下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社会改良精神,如果没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掀起的全国性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思潮”,那么美国走上强盛之路,以至于问鼎霸权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首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正确指导思想的确立,使中国在短短二十多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全正确的思想是中国崛起和强大的基础。
“健全的思想”大体包含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指作为决策者所提供的指导实践的治国理念与战略方针;其二,是指国民具有的政治文化与素养所达到的水平;其三,是指作为前两者基础的一定的精神与思想文化传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经济和物质的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落后和思维的落后。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世界眼光、用世界看中国的角度,对中国体育的诸多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思考和审视。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更深更广地来认识2008年奥运会,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备战和参加奥运会,以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支持。
分析判断形势,建立在探索规律基础上的早做谋划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和运用规律”上下功夫,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当前体育和竞技备战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把当前正在做,必须做的事情做好,以保证竞技体育良性发展和竞技备战的顺利进行。
在总结我国竞技体育成功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当前体育工作、竞技体育以及备战中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工作和当前的任务来展开,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战略思维”,重视对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重视研究奥运备战中关系全局性、规律性的因素,是奥运备战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战略性问题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奥运备战的成效。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从战略高度思考当前体育工作,把研究、解决竞技体育以及奥运备战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提高战略思维水平的切入点,提到突出地位上来。
关于战略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分层次对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论述。第一层概念是纲领性的,讲的是,“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第二层概念从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明确指出,“懂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第三层概念从全局和局部的另一个侧面指出,“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第四层概念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心上,着重指出,“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关节”,要求“指挥全局的人”都一定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和动作上”,这就深刻阐明整体与细节的关系;第五层概念强调指出“学习战争全局的指导规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因为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从而才能“把战争或作战的一切重要的问题,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任务”。这几层概念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明确回答了究竟什么是所必须具备的“战略思维”,以及应当怎样学习和掌握这样的“战略思维”。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在这一重大的体育盛事与文化庆典上完成好办赛和参赛任务,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责大任。参赛与办赛究竟是什么关系?参赛成绩优劣、任务完成好坏对办赛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思路明确、战略得当是抓好2008年奥运会的前提,开动脑筋、发挥能动性、奋发有为、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是做好筹备和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的研究要以国家体育总局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为框架,进一步加强对奥运备战“大事、要事”的思考,进一步把握全局性、规律性,辩证地处理好“战略与战术”、“全局与局部”、“整体与细节”等的关系,既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和思路分析问题,又要针对中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二、加强“大局意识”,重视对全局性问题的研究
邓小平同志说: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所谓照顾全局,总揽和驾驭全局,就是要求有一种高瞻远瞩、不失时机的战略眼光。高瞻,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远瞩,就是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不失时机,就是机会、机遇来了,必须抓住、抓紧、抓好,所谓“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奥运备战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涉及当前和长期的任务,并且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尤其需要我们用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全局性思维,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只有懂得全局,才能自觉地在大局上下行动,自觉地服务于全局,主动地服从全局。
要把全局作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全局高于局部,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全局利益是最高利益,必须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而不计局部利益一时一地之得失。局部利益的暂时性损失会换来全局的、长期的、更好的发展,而全局的发展必将为解决局部的困难创造有利的条件。邓小平告诫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82)]这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具体到奥运备战的实际工作中,刘鹏局长所强调的,在奥运备战工作中,要讲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首先就是全国上下一心,服务于备战这一重中之重工作的意识,要深刻认识到服务中心就是服务大局,离开中心就是离开大局,干扰中心就是干扰大局。“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皆有备战奥运之责任”[刘鹏.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和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体育报,2005.11],要进一步坚持和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强化“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制定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全国各省市都要紧密地配合备战奥运这一大局,在大局下行动,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要通过局部行为的调控,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不允许有损害整体利益的局部利益和地方利益;要把全运战略和奥运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全运促奥运、奥运带全运”的效果。
三、加强“针对性”,重视对解决主要矛盾的研究
在备战奥运这一全局性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组成全局的各个局部,在全局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从全局来讲,每个环节的工作都非常重要,但对于不同的、特定的发展阶段,必定会有特定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主要矛盾第一重要,规定了我们工作的战略主攻方向。主要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到全局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全局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作既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不可顾此失彼;又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决不可平均地使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全局,丢掉了重点就丢掉了全局,要把注意的重心和工作的重点,放在对于全局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环节上。“有所进有所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讲的是抓重点、顾全局的大道理。所谓重点,首先指的是制约全局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由这个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工作中心。如果抓错了主要矛盾,必定造成全局的损失。结合竞技备战工作,我们可以考虑将某些局部有优势的力量集中到优势的局部集中使用,这也是保重点。
围绕解决主要矛盾,特别要着力解决那些对解决主要矛盾、对推动全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大矛盾。在我国正在全力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形势下,为了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必须要抓紧解决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如加强对运动项目本质、特征及规律的研究;技战术的研究;规则的研究、掌握与运用;备战战略与参赛方案的研究;以及提高参赛水平、构建备战服务保障体系等问题的研究。
此外,总揽和驾驭全局,还应当善于发现和解决制约全局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解决主要矛盾和重大矛盾的过程中,各方面工作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善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抓住薄弱环节做出战略性决策并切实加以解决,才能实现事物发展的相对平衡,从而提高事物整体的实效。
四、对当前竞技体育和奥运备战理论与现实若干问题的研究
面对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发挥北京体育大学在“教育、训练、科研”实践以及学术研究的优势,我拟定了竞技体育和奥运备战工作中的若干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力求从战略和大局上着眼,从细节和专门问题入手,探索和发现2008年奥运会从备战到参赛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一次尝试,此研究未必深入、系统和面面俱到,旨在改造我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加强对现实重要问题的探索,以引起训练工作和当前备战的重视,为竞技体育和奥运备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尽一份心,献一份力。下面对思考和研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综述如下:
(一)关于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关于举国体制的内涵,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进行了较全面地阐述:“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相适应,是我们实现奥运战略的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就是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上下形成合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增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保障下不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显示出发展的短时高效,有力的证明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相适应,是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和最宝贵经验之一。
举国体制并非计划经济的专利,它是计划经济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作为效率最高的社会组织形式,举国体制所具有的控制系统的单向和集中化优势只有通过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发挥最大效力。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中创造的举国体制是一种新的竞技体育体制,短时高效的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跨越式的突破,在催生中华体育精神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上做出了重大贡献。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更加旗帜鲜明的坚持“举国体制”,并着力解决当前备战中与“举国体制”不相符合的问题。正如段世杰副局长所指出,全国上下不仅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举国体制对奥运备战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行动上强化其优势,以“举国意志”、“举国智慧”和“举国资源”共同把2008年奥运会任务完成好,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改进和完善举国体制,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完善举国体制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省市的积极性,使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其中,为举国体制服务;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重视市场经济对体育的调节作用,并通过政府引导和规范市场的行为,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和互补;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理清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职责,落实“管、办分离”,逐步改善现存的体育行政部门与各体育协会等“一个实体,多块牌子”的现状;要进一步处理好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的关系,在考虑系统内存量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考虑系统外增量的引入和匹配;要积极引导地方体育局从国家利益出发,从青少年体育抓起,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充实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处理好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关系,实施以全运会改革为突破口的竞赛体制改革,带动各类赛制做相应的调整,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关于运动训练创新
创新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灵魂,是一个运动项目由落后到突破,再由突破到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体育界有几十年铸就的优良传统,各项目在多年的实践创新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我国和世界体坛竞技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求变、改革和持续创新的意识。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创新成果尚存一些不足,如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运动原理的移植、回顾和归纳,对于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创新明显匮乏,未能形成一家一派的观点;研究内容上处于分割、零散的状态,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创新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有限的3年时间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运动训练整体效益出发,以竞技需要为导向,以提高竞技能力和竞赛制胜为目标,加强观念创新,从抓训练观念、方法手段、项目本质特征的认识和制胜规律的摸索等方面入手,构建起我国竞技体育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创新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能力,在归纳总结当前主要训练理论的适用条件、应用方法、优势不足的基础上,本着“继承中创新”的原则,加强多种训练理论、方法的组合应用,实现训练理论和训练观念的综合和优化;要深入探索项目规律和我国运动员的个性化规律,引导优势项目自主创新,创新动作、难度,实现技术的先导性和开创性。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成立专门的教练员学院等形式,形成制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的教练员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练员和研究人员总结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知识的意识和水平,加强引进技术的“本土化”消化吸收能力,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训练探索的经验概括和理论升华。但当前对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理解和操作上出现了偏差,如训练形式化、表面化,严重脱离比赛的实际需要,难度降低、要求下降,练战分离;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片面的操作为“时间战”和“消耗战”,致使训练效益低。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各要素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不是孤立、简单地产生的,也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合力。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也曾指出:“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所涉及的四条实际上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关系,概念上是一总三属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从实战出发,是该原则的核心。
从实战出发就是从当代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实际,特别是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竞技体育大赛的实际出发,把比赛与训练融为一体,将大赛场上的残酷性、对抗性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体现在训练中,牢固树立“练”为“赛”的训练指导思想;就是探索和遵循当代竞技体育发展和制胜的客观规律,把讲究训练质量和效益作为训练工作追求的目标,为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从难、从严必须围绕从实战出发,要在专项训练与比赛上体现一致性。从实战出发的“难”就是要依据运动项目特征和规律以及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和高质量的实战性训练。从实战出发的“严”就是严格按照比赛的要求运用完整和高强度的专项练习手段,促使不同素质间、各项素质与技术间以及心理、环境等因素与技、战术的发挥之间的协作更加均衡和稳定。从实战出发的大运动量训练,要求优化调整负荷结构,统筹处理训练要素,要可持续进行,“大”得科学有度。
(四)关于整体与细节
整体与细节的问题贯穿运动训练活动的每一层次、每一部分。不同的层面具有不同意义的相对整体以及不同意义的相对细节。目前在训练工作中,还存在着重训练、轻教育;重技术、轻体能;重平时、轻赛时;重局部、轻系统;重数量、轻质量;重体能、轻恢复;重一般、轻特殊等等问题,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训练过程中整体与细节的关系。
要有效地运用局部的运动达到整体的效果,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就要求我们首先了解什么样的整体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并按照预期的结果调控局部的运动训练。首先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加强战略思维能力,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要将一个训练周期、某一训练阶段、一节训练课、一场比赛作为整体考虑,保证安排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既定的目标服务。其次,要善于发现并合理调控关键环节的运动训练。细节是那些不易发觉的,却可能影响运动员提高成绩、夺取金牌的“致命点”。但目前多数项目粗放型的训练模式忽略了细节问题,如单纯强调完成各项训练任务,不注重根据训练目的合理安排一节训练课中不同训练手段和内容的顺序和时间;注重动作技术形态上的要求,不从细节分析影响动作有效性的关键环节的改进与提高;在技战术的布置和使用中,不注重根据对手的变化、场上情况的变化以及同一场次中不同时段的变化进行细节的调整等。
(五)关于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及规律
竞技体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竞技体育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必须在动态中不断认识、观察、摸索、把握运动项目的本质与规律,并不断顺应规律调整训练理念、方法、手段、策略。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周期中,多个国际体育单项组织都对竞赛规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这必然要带来对项目规律、训练规律和特点的又一轮再认识、再把握和再适应,只有在认识、把握规律上做到了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认识项目规律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运动项目的共性规律;二是能最准确表述项目性质、特征,并对提高运动成绩起主要影响和作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研究利用规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对不同运动项目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个体与整体、全面与特长、稳定与平衡、进攻与防守、高度与速度、力量与技巧、数量与质量、准确与失误等之间的矛盾分析中,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二是把竞赛规则变化作为动态把握项目规律变化的导向,关注规则变化对项目制胜因素的影响,不断打破并调整已有的认识和训练模式;三是把研究本项目的规律与研究当前世界比赛潮流相结合,分析当前世界比赛的特点,总结出克敌制胜的绝招;四是要把研究本项目的规律与研究冲金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相结合,寻找适宜的组合训练方法、个人战术行动、战术配合和全队整体战术等。
(六)关于规则变化对竞技项目准备的影响
竞赛规则作为竞赛制度的重要内容,规定着竞技项目发展的方向,也是训练与竞赛的风向标。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关于“奥运项目变更有利于奥运会未来发展”的提议下,奥运项目的更替计划正在实施。一些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为了避免项目告别奥运舞台的命运,从观赏性、商业性、参与性等方面考虑,相继修改了竞赛规则和规程。2008年奥运周期中,共有15个奥运大项,19个分项的竞赛规则和竞赛办法发生了变化。
我国在6届奥运会中斩获92枚金牌的体操、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羽毛球、柔道等项目,是新奥运竞赛规则变化较大的项目。面对严峻形势的考验,我们要进一步创造性地“消化”规则,加强对项目制胜要素构成变异的认识与把握,并以此为训练和准备的重点,寻找规则限定与创新的最佳结合点,抓核心细节,抓有效方案,抓落实到位,更好地遵守规则、利用规则。
在感慨规则变化对我国优势项目带来的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规则的变化不乏积极因素。潜优势项目和潜在项目如果能够抓住规则变化的先机实现突破,将会对我们完成2008年任务带来好的效果。
此外,积极总结规则变化的规律,对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项目进行积极预测也是体现战略思维的重要方面。根据以往竞赛规则变化情况的统计情况,规则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新增或发展较晚项目、女子项目、大众普及项目、观赏性项目及地域垄断性项目上,因此要特别关注相关项目的动态,做到“有备无患”。
(七)关于非技战术因素与技术战术因素
在竞技体育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把握制胜规律、提高成功率,不仅落实在单纯的技战术、训练等层面,还离不开对非技战术因素的重视和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备已成为世界各体育强国追求的趋势。
在技战术的发展上,个别项目还存在着对技术战术训练缺乏系统性的思考,赛前技术战术训练与竞赛缺乏一致性和针对性,技术战术一流的运动员主动运用技战术意识与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的问题最终体现在思维问题,核心是对技术战术的正确理解和应用的价值观,这归结到底都属于非技术战术因素层面的问题。这些因素凭借着有形与无形的因素启动和整合各种“技术战术”,干预正常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因此,面对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提出的“稳中求进”的目标,不仅需要单纯地加强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等环节,还要落实在教练员、运动员智力水平和把握制胜规律等综合竞技能力的全面提高上。要倡导在对集体项目的核心运动员和个人项目的重点运动员加强技战术训练的同时,加强教练员、运动员思维训练,从总体上强化他们承受大赛压力的能力、对各种条件的适应能力、对困难局面的扭转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深化合理应用技术战术的意识观念。
(八)关于体能与技战术发挥的关系
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中最重要的三个子能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发挥的如何,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站着守、走着攻”、“抽筋多”等现象生动地反映了体能的不足。这其中首先反映的是认识问题,即对体能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事实上,在以体能为主导的大多数项目中和技能类的对抗性项目中,体能的因素越来越突出地成为取胜的关键,也成为中国一些项目落后的症结。如在对世界高水平选手的研究和对中外优秀运动员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技术发展已基本定型,训练条件、技战术水平逐渐接近时,体能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已成为取胜的关键,在竞技水平相对较低或在技术的学习掌握阶段以及一些新开展项目中则体现的“体能是基础,技战术是关键”较为明显。因此,要全面认识基础体能与专项体能在高水平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整合专家资源对不同项目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进行探索,将体能训练融入到运动训练和比赛全过程。
(九)关于运动技术的若干问题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其发挥作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基本技术、关键技术、制胜技术、特色技术、得分技术等。对我国不同项目运动员参加各类重大比赛时暴露出了种种技术问题,如关键时刻“掉链子”,基本技术不扎实,关键技术关键时刻失灵,特色技术无特色,得分技术不得分。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基本技术、高难度技术、关键技术、特色技术、得分技术都要以得分制胜为最终目标,重点抓实用与实效。其次,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手,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明确各类技战术用在何时、用在何处,如何变化等。再其次,“绝招”技战术的设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敢于突破以往思维和训练的难度。此外,要大力倡导个性化训练,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征,因材施训,寻找最适合个人特点的,最有实效性的个人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并在运动员技术结构的重组和整合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发挥技术的整体效应。
(十)关于我国奥运会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的备战策略
中国奥运优势项目是指我国在奥运会上多次取得优胜,具有项目整体优势,并在后续的奥运会比赛中处于竞技有利位置的竞技体育项目。奥运潜优势项目是指我国在奥运会上多次取得奖牌,并在后续的奥运会比赛中有望实现突破的竞技体育项目。优势项目是夺金拿牌的主力军,潜优势项目是夺金拿牌的预备军。刘鹏局长在2005年体育局长会议上讲话指出,在2008年奥运会上要“力争优势项目继续保持优势,潜优势项目扩大金牌增长点。”并提出了“何以解忧,唯有潜优”。
综合分析我国优势项目的特征、世界竞技实力格局的变化和我国各项目在历届重要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我国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举重具有项目整体优势,但拓展夺金点的空间有限,实现新突破的难度极大;体操、柔道项目的个别小项具有优势,不具备项目整体优势,但可以拓展新的金牌增长点。此外,2008年新增的“激流洄旋”等项目,如果能够抢占先机,摸清规律,也可从中获利。
面对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在备战中要系统整合资源,重点项目和重点选手重点投入、重点保证;要不断深化对训练规律的认识,加大技战术创新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要细化参赛目标,明确参赛重点,落实责任到人;要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要重视参赛软实力研究,构建多元化竞赛实战保障体系,为项目的突破做好服务。
(十一)关于我国集体球类项目的备战
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虽在金牌数量上取得了突破,但一些观赏性强、深受群众喜爱,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球类项目成绩并不理想。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我国集体球类项目存在的共性弱点,尽量弥补不足。
1.关于个人绝对能力。作为集体球类项目,一定要有核心队员和场上的灵魂。要注重培养对时空有特殊认知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球星”,要认识到运动员的个人竞技能力始终是围绕着心、技、体、智、战进行优势互补、互动促进的一个系统,加强身体素质、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艺术素质等的全面锻炼;要重视集体项目团结协作的特点,结合团队战术训练锻炼个人竞技能力,使个人融入到集体中。
2.关于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要倡导构建复合型训练团队,加强教练员的宏观判断能力、综合思辨能力、执教能力、困难局面的扭转能力以及精神感染力,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训练和比赛中的难题。
3.关于战术训练。在全场比赛中,关键环节往往由少数队员配合完成,因此在战术训练中,强化全队战术的同时,要在个体能力基础上重点加强2~3人的战术配合训练。
4.关于竞赛与训练的完美结合。要将训练与比赛作为完整的体系考虑,在不影响决赛发挥的情况下,将预赛等场次作为技战术等训练的一部份,加强实战对于运动员比赛经验、心理素质、处理应急问题和随机应变能力的锻炼,避免单纯的以赛代练和练不适战等现象。
(十二)关于国家队管理模式
建国以来,各项目国家队在管理体制上先后实行过队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队委会领导下的)总教练负责制、(队委会领导下的)领队负责制、领队领导下的主教练负责制、领队领导下的队委会负责制、领队、主教练分工负责制、业务部领导下的领队主教练分工负责制、队委会(外籍教练)负责制等多种体制。各种体制均具有其不同的优点和不足,以多数运动队所实行的队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为例,其有利于克服个人领导下的局限性,使中心指挥工作前移、管理重心下沉,减轻了教练员负担。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沟通效率低,容易出现折中性方案等问题。
因此,我们提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到运动项目的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队伍选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如对于集体项目等国家队可选择队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复合型国家队训练管理团队),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对于个人项目中的一些小项等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教练对于队伍组队和业务建设上的作用,充分保障其对业务工作的主导地位。
(十三)关于举办国参赛的利弊
2008年奥运会正一天天迫近。中国体育代表团将在自己祖国参赛,也使得本次备战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届。作为东道主选手,运动员可以省去旅途的劳顿、时差的困扰,具有适应地理和气候条件、场地条件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有更多的观众支持等。但利弊是相互转化的,拥有了举办国优势不等于运动员能够利用优势获胜,举办国选手同样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在作为东道主参赛这把“双刃剑”的掌控中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弊,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要从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上,加强对参赛主体——运动员的监督和调控,针对性地强化运动员对环境条件的处理能力的训练,克服信息干扰;要避免过多强调举办国参赛的利,以免产生过强的安全感导致麻痹大意。
此外,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要进一步与北京奥组委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畅通联络与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及时了解奥运会比赛的场地、器材和相关的竞赛信息,以便于适时调整策略;要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友好交往活动,为代表团参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努力创造中国竞技体育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备战工作得到全社会广泛的支持和理解。
(十四)关于提高参赛水平
刘鹏局长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有一些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比赛水平低于平时的训练水平,大赛水平低于一般比赛水平,奥运会比赛水平低于世界杯或世锦赛水平。”究其原因,除了技战术和体能等方面的原因外,运动员的作风、心理和临场应变能力等水平不高,影响和制约了参赛水平的提高。“有人提出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训练实力+过硬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比赛经验+稳定的技战术发挥水平。”这也反映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对大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如何提高运动员的参赛水平,在比赛中表现出运动训练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对于运动员、教练员乃至于科研管理人员都是一个必须深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提高运动员的参赛水平,应注意通过训练与参赛的互动真正实现从实战出发;要加强对不同运动员最佳身体、心理、竞技状态形成周期和时间规律的摸索,重视赛前训练安排、比赛方案制定、比赛期间队伍组织管理;要建立风险意识,结合各专项的竞技特征和制胜规律对运动员进行参赛风险教育,有效应对参赛变异;要从运动员的主观动机、参赛态度、心理调控、思维方式等“内因”调整出发,全面控制运动员参赛行为,减少各种因素对于运动员水平发挥的干扰。
(十五)关于备战服务保障工作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实现了新突破,但在总体实力上与体育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强调,备战任务的规划要落实、责任要落实、目标要落实、保障要落实。
综述分析美国、俄罗斯、德国等部分世界体育强国以及日、韩等国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情况可以发现,各国的备战体系发展方向为综合性和多功能,并显现出追求规模服务效应、不惜成本建设重点科研设施、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共性。而我国现有的训练保障体系,仍然没能打破项目自成体系的小、散、全格局,还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互不交融等现象,资源配置分散,保障效率不高。结合我国现有的国家队训练条件,已基本具备构建“训、科、医、赛”一体化保障体系的条件,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统一调配全国的科研、训练、医疗等力量,对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保障,“解备战之所需”,全方位为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的成绩,实现金牌奖牌数量的新突破服务。
结合现状,在“训、科、医、赛”一体化保障体系的构建上,要重点加紧建设立体影像分析系统、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快速信息反馈、运动图像分析;建设运动信息查询系统、有效的仿生和模拟训练、比赛系统;建立中国代表团比赛指挥决策系统,减少临场指挥失误。
(十六)关于高原训练的问题
高原训练的目的是让运动员接受运动和缺氧的双重刺激,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然而,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提高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方面。只有客观地认识高原训练,多多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最近兴起的低氧训练是在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可以通过低氧暴露提高机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又可以通过低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是高原训练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其差异主要在于高原训练利用的是自然低氧环境,而低氧训练利用的是人工低氧环境。低氧训练可以避免高原训练时由于缺氧造成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下降,机能恢复减慢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加强等等弊端,保证了正常的训练。另外,低氧训练还可以根据个体低氧适应能力人为地调整低氧暴露环境,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因此,低氧训练不仅能达到高原训练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高原训练的不足,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提高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作为整个训练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应用于平时和赛前的训练。个性化训练方法及免疫机能低下的预防是高原训练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十七)关于解决运动员备战和参赛的心理问题
发挥失准、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为教练员、运动员、观众留下了遗憾。在扼腕叹息之余冷静反思,解决发挥失常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并以心理的稳定性支撑技战术发挥的稳定性。心理稳定性问题可以分解为如何调节自我意识、如何提高参赛自信、如何控制注意指向、如何应对逆境顺境四大难题。其中自我意识问题主要与压力下的过多自我关注和过多额外努力有关,针对这一问题,要采用平时升温、赛时降温,关键时刻减少动作细节提示和语言提示,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等方法加以解决;参赛自信问题主要与压力下的不确定感与不可控感有关,可以通过引导运动员注意可控因素和忽略不可控因素加以解决;解决注意指向问题要强调在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比赛过程要素而不是比赛最终结果,定位在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去的结局和将来结果的预测,定位在自己要采取的技术战术手段,体力分配策略等方面上;就应对逆境问题可以通过自我积极暗示、自我鼓励、阿Q策略等进行应对。
(十八)关于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体育科技工作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不可忽视当前体育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缺憾。在体育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我国在世界体育科技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的成果几乎空白,创新性理论和观点匮乏。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解决长期困扰训练的难题办法不多,一些项目受限于科技的瓶颈而长期不能突破。
备战2008年奥运会,我们要坚持贯彻“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工作必须面向体育运动实践”的基本方针,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两方面合理配置力量。要适当安排基础研究,注意基础性工作和长远发展所必须的积累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必要的成果储备。同时,“科技成果要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进一步强化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实践导向,更多地面对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运动一线的需要,特别是面对提高竞技水平,夺金牌的需要来实施科研工作,重视和加强科技对于提高运动成绩的直接和近期作用。要急一线之所急,想一线之所想,在一线去寻找和发现课题,为一线解决科研难题,为夺金牌畅通科研瓶颈。否则,科研成果转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十九)关于教育规律与体育规律
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的意义上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其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不同,各自存在其特殊性。教育规律与体育规律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规律对人的培养,关注以“知识”传授为主;而体育规律体现在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训练规律体现在人的“竞技能力”的培养上,以竞赛制胜为目的。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规律体现在计划安排上是整体的、连续的、稳定的和不易变更的,而体育和训练规律体现在计划安排上则是针对性强的、因人、因情况而异的。
正确理解和运用教育和训练规律,寻找二者之间最佳的结合点和平衡点,不仅可以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两个规律的结合在于探索和建立体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于探索体育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更新教育内容、方法,培养新型体育人才。
(二十)关于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
优秀运动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解决好运动员的出口问题关系到竞技体育链条的良性循环和发展。我认为,解决出口的关键在于加强文化教育。
目前,在我国“三级训练网”式的训练体制下,运动员从小进入专项训练,文化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内容不连贯。随着我国文化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科技的提升,在追求“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的驱动下,职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悄然向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过渡。这既提升了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又保障了重大赛事任务的完成,形成了体育与教育具有实质意义的良性结合。
高校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是体育人才培养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拥有良好教学条件和训练条件的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既能争金夺银,又有真才实学的优秀运动员的理想选择,也可以作为工作的试点。多年来,北京体育大学深入摸索教育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采取了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科训结合的模式培养优秀运动员,既实现了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的最佳组合,又合理安排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和内容,大大提高了运动员培养的高效率,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减少了人才的浪费,是体教结合、双赢互惠的典范。
以上问题和观点是我长期以来对做“急备战之所急、想备战之所想”的事情的思考。对事物的熟知并不意味着对事物的真知,既使对我们许多人都打过交道的体育,包括运动训练竞赛在内,也是如此。例如,比赛中你在预赛中是第一,决赛时,冠军不一定是你;你具有夺冠军的实力和水平,但最后的冠军不一定就是你,曾经是实力强大的冠军在比赛中输给过去的第二名第三名甚至榜上无名者的战例也屡见不鲜。在竞技体育中、在运动训练领域及奥运会等世界重大赛事蕴藏着许多谜,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破解。谜总是可以解的,但其谜底却往往是难以穷尽的。人们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解谜,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去解谜。但是,不管从哪种角度,只要有角度,就有局限,也就不可能揭示全部的谜底。何况体育之谜、竞技运动之谜,乃至训练竞赛之谜又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不断变化和变化无穷的谜。因此,解谜的过程,说得夸张一些,好似盲人摸象一样。或许有人觉得盲人很蠢,笑他们的感觉和结论片面而偏颇。其实人们迄今为止,对事物包括对体育的许多认识又何尝不是如此。实际上,尽管没有一门学科、一种理论能全解体育之谜,但每一门学科、每一种理论又都为揭开体育之谜提供着一个视角、一层思考、一条途径、一种见解。而只有对所有不同角度的认识进行搜集和综合,才可能揭开罩在体育上的全部面纱,才会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变得更全面、更完整,也更接近真实的谜底。
既然我们的研究不是经院式的,而是紧密结合实际主要是当前奥运备战和体育工作实际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思考当前体育、竞技体育和奥运备战的一系列重要现实问题,并作为一个极为重要方面提到北京体育大学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上来。正如列宁早年号召俄国革命青年“走出高楼深院”、“走出彼得堡”一样,我们应在探索中自觉地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于发现并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和奥运备战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与竞技体育、奥运备战采取的重大工作部署相结合。为此,北体大的教育、训练、科研工作和理论建设也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体育工作和当前奥运备战的大局,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入地面向体育工作和运动训练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方法体系。应该说,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实在的步子——以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对我国体育和备战奥运的现实重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