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齐驱
——竞技体育由大做强的创新模式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几年广州竞技体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在新时期做强竞技体育的创新模式,“四轮齐驱”:夺金牌、铸品牌、育人才、办大赛。
【关键词】:竞技体育;创新模式;广州
Four-Wheel Drive——the Innovational Pattern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From Big to Strong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competitive sports,the author had come up with the innovational pattern of Guangzhou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from big to strong,“four-wheel drive”——contend for gold medals,make brands,cultivate the talents, hold the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innovational pattern;Guangzhou
去年的8月8日,北京奥运会作为竞技体育的盛会、世界人民的节日,在万众瞩目之中开启了辉煌大幕。来自五大洲的体育健儿们秉承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朋友们齐聚北京体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那令人难忘的17天里,经过多年科学、系统参赛准备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枚金牌的骄人战绩荣登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开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新纪元,书写了中国体育的新辉煌!
然而,当梦想成真,我们并未陶醉在这金牌第一的喜悦中,“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的理性判断已成为坊间和高层在审视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主流声音。去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论述了我国的体育工作,明确了今后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既是把握时代脉搏的科学判断,呼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当前我国体育界急需破解的崭新命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全新考验。
关于这个命题和考验,需要中国体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揭示(认清)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新时期体育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探索实现新时期体育发展目标和途径。
广州市体育局在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9・29”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以“跳出体育看体育,跳出广州看广州,跳出成绩看成绩”的眼光,以“深刻认识体育的本质,全面把握体育的功能,充分体现体育的价值”为思辨方法,提出了“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的城市体育的宏观发展方向。
在对体育进行宏观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对组成体育业务三大块的不同部分进行中观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体育由大做强,现时跳出“锦标主义”和“总量发展”的定势,在“结构调整”上做文章无疑是正确的。但结构调整应该包括两个战略层面,简单地停留在第一层面——通过在宏观上压减竞技体育、张扬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来实现上述历史性转变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第二个层面——即从挖掘、丰富和调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各自内涵或“内在结构”入手,积极在中观上加强和改善每一大块体育业务,才能确保更加科学的结构调整在中国体育的沃土上落地生根。为此,本文试图立足于中观层面,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几年广州竞技体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在新时期做强竞技体育的创新模式。
广州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是我国最早引进、发展现代竞技体育的城市之一。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广州竞技体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在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提高,还是在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上,都硕果累累,为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是广州体育、包括竞技体育最重要的改革创新和加快发展期,期间我们紧紧抓住承办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举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和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契机,响亮地提出了“创建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的奋斗目标,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四轮齐驱——夺金牌、铸品牌、育人才、办大赛”的城市竞技体育发展新路。
1.四驱之魂——夺金牌
竞技体育是标志,而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则是标志中的标志。因此,我们把“争金牌”作为竞技体育的灵魂。如果把竞技体育比作一头强壮的公牛,金牌不应该是这头牛的全部,但无论什么时候,它都必然是牵着不能放的“牛鼻子”。近年来,广州市竞技体育以推进奥运争光计划为主线,着力在优化布局、科学训练、严格管理、寻找规律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力争我市参加“五个层次(省运会、城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大赛的整体“金牌”,确保了我市竞技体育“省运会成绩在全省各市中绝对第一,城运会成绩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确保(稳居)列前,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成绩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力争领先”的战略地位。
1.1 科学布局运动项目
广州竞技体育起步较早、基础较好,近年来更是把发展奥运项目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梯次定位引领梯度发展,通过对竞技体育发展趋势、项目特点、制胜规律以及广州竞技体育发展实际等进行综合研究,把广州现有的奥运项目划分为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三个层次,构建项目结构高级化、项目发展集约化、项目水平国际化的广州市竞技体育项目体系,并按照优项优投的原则,从资金、人力等方面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的发展,努力挖掘优势项目潜力,确保重点项目实力进一步巩固,优势项目加快发展,潜优势项目有所突破的格局,形成我市竞技体育项目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发展效应。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89项,特别是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我市共有25名运动员参加包括马术、击剑、皮划艇等12个项目的比赛,共获2项金牌、1项银牌、2项铜牌、2项第四、1项第五、3项第六、1项第七、4项第八,有19名运动员取得前八名。今年的全运会,我市亦共有202名运动员参赛,将在30个项目冲击金牌。
1.2 提高训练科技水平
科技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关键,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为此,我们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体育科研装备水平;密切训练单位与科研单位的联系,加大科技在测试选才、运动训练、营养恢复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研人员驻队服务制度、教练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制度,构建科学训练监控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科技对运动技术水平的贡献率。在备战2006年省运会和2007年城运会过程中,我市坚持向科技要成绩,通过科学选拔运动员苗子、监测体质体能、严防违禁食品药物使用、指导教练员科学训练等,有力地提高了训练和竞赛效益。2008年,借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契机,加强对一线教练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请运动训练学专家集中指导、外出进修与观摩、定期检查训练计划和教案等,增强训练工作的科技“软实力”。今年8月份,我市还组织一线优秀教练员共14人远赴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美国春田学院进行三个星期的专门学习,拓宽了训练思路,提高了理论水平。
1.3 完善竞赛杠杆作用
竞赛是发现人才、集聚资源、强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广州将市本级竞赛分为广州市青少年锦标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一般性全市比赛和市运会等四类,并制定了公开的分级分类参赛标准,规范运动员注册和参赛工作。在注册工作中,我市实施以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学生学籍判定运动员年龄、同时网上公布的办法,杜绝虚假年龄注册问题,营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环境,保护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长远发展。在市级赛事中选拔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组队参加省运会、城运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我市运动员入选省队、八一队、国家队,提前为广州籍运动员获得高级别赛事参赛资格及争金夺银打下基础。
2.四驱之特——铸品牌
城市体育品牌是一座城市在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文化品牌,是以某一基本上形成传统(普及)和优势(高水平竞技)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基础,以承办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品牌赛事)为标志,向其目标公众所展示和传达的该体育运动项目的名称(曾秀霞,2009)。近年来,广州认识到体育品牌项目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是突出城市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从而积极加大了品牌建设的力度。
2.1 选准选好品牌项目
广州是一座务实的城市,我们坚持以“五个一流”——即一流的运动技术水平、一流的群众基础、一流的重大赛事、一流的训练基地、一流的市场开发为标准,慎重确立城市的体育品牌。在政府正式发布的广州体育“十一五”规划中,广州选择了羽毛球、足球作为品牌项目,经过几年的大力建设,这两个品牌现在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羽毛球方面,一是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多年来,先后涌现了关渭贞、吴迪西等一大批世界冠军,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杨维、张洁雯夺得女子双打金牌,谢杏芳获得北京第29届奥运会女子单打亚军,王睁茗获得世青赛男子单打冠军并入选国家队;二是群众基础雄厚,《广州市城乡居民参加羽毛球活动的情况暨羽毛球人口调查》显示,广州市现有羽毛球人口280.45万人,羽毛球已成为广州市民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市球”;三是成功举办了2009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和连续6年的中国羽毛球公开赛,每次比赛现场观众超过50万人次;四是集羽毛球文化、展览、竞赛、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羽毛球培训基地在广州科学城即将建成;五是市场开发出色,无论是举办羽毛球国际大赛还是本地群众性比赛活动,都广受欢迎,赞助、门票、报名费等收入已相当可观。足球方面,广州职业足球经过多年磨砺,于2007年重返中超并保持较好成绩,从而吸引了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以《从低谷重返高峰——广州市体育局发展足球五年回顾》等为题进行深度报道;广州拥有全国最火爆的中超球市,青少年足球联赛如火如荼,主动参加足球业余训练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全市足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成功举办了以中巴足球对抗赛为代表的众多国际足球大赛,兴建和改造了一批足球竞赛和训练场地,在市场开发和争取赞助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根据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广大市民的需求情况,借鉴羽毛球、足球的成功经验,我市拟从现在开始把群众喜爱、遍及城乡的篮球、乒乓球确立为新的品牌项目。篮球方面,已经成立了广州自由人篮球职业俱乐部,成功引进六穗篮球职业俱乐部落户黄埔。乒乓球方面,成功举办了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推广力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2.2 推动品牌项目社会化和市场化
纵观现代竞技体育演进的轨迹,社会化和市场化是竞技体育项目得以持续发展的特征之一。因此,对于羽毛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品牌项目,我们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鼓励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建设。如广州羽毛球队接受了摩登百货等企业的冠名赞助;广州足球组建了广州医药足球俱乐部,并正在大力推动广州足球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广州篮球于今年成立了两家职业俱乐部(均有(由)民营企业出资筹办),这是继“东莞德比”后又出现的“广州德比”;乒乓球在去年的世乒赛上,不但赛事组织出色,而且成功争取到恒大地产20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赞助等。此外,恒大地产还在广州成立了全国首家女子职业排球俱乐部。
3.四驱之基——育人才
竞技体育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生命线和基石(张凤珍,2008)。为此,我们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出发,深入研究、总结了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科学选材、系统训练、求实竞赛、积极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六个环节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3.1“六个环节”环环相扣
选材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首要环节,我们以培养输送世界级选手的目标,尊重规律、优化方法、拓宽视野,眼睛向下找人才,眼睛向外请人才(包括通过“同城化”等区域合作工程、扶贫工程与广西、青海西宁、广东佛山和梅州等达成竞技体育战略合作关系),力求选到有潜力、可造诣的好苗子。为体现公平原则,我们与合作方达成了“选一包一”(“1+1”捆绑式)的人才交流原则,即广州如从外地吸纳一名队员,则无偿为对方培养另一名队员。训练要在坚持“三从一大”原则的基础上,做到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更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基础训练计划,避免低水平、低效益的损耗性训练。竞赛的重点是确保运动员以真实的年龄、身份和水平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以真实的成绩检验日常训练水平,既捍卫和弘扬体育精神,又实实在在地推动训练工作深入开展。输送就是要畅通渠道,为运动员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省队的体操、击剑、乒乓球、女篮等队有一半以上队员来自广州,国家队的击剑、体操、举重、田径等项目有一批广州籍运动员。跟踪是指应当提前介入,全面掌握广州在省、八一和国家训练单位在训运动员情况,竭尽全力帮助解决运动员训练、参赛、生活、思想等各方面难题,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安置,就是建立和完善运动员升学、就业、伤残保险等制度,解除运动员后顾之忧。近年来,我们克服困难安排退役优秀运动员近30人,《广州市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已纳入市人大地方性法规立法规划,这将对我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2 体教结合全面发展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运动员的文化提高了,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训练效益才能提高,升学或就业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为此,我们特别注重运动员特别是少儿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坚持运动训练、文化教育并重,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让传统项目学校承担部分项目的二线、三线队伍,使学校真正成为全面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二是在2004年将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升格为集小学——中学(中专)——大专于一体的、十五年长学制的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唯一一所体育高职院,为我市运动员的升学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顺利通过今年的高等院校教育复评,该院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充实师质力量,为培养既有体育专长又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夯实了文化教育基础。目前,该院培养的运动员学生受到了广州汽车集团、广州高速公路等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16%。三是着力加强业余训练基地综合承载力建设,按照国家体育总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标准》要求,加大对各训练基地、业余体校专项训练、文化教育、科研医疗的投入,运用科学管理模式优化提升传统业训模式,积极探索“训教科医一体化”的发展新路,目前广州已建立了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专业(半专业)三级青少年训练网络,长期参训人数达到7106人,建成9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4.四驱之势——办大赛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凭借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一些国家和城市实现了后发超越式发展,一举跨入发达国家或世界名都市行列(肖锋、沈建华,2005)。近年来,广州秉承“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主办权就是发展权”的发展理念,坚持“精心组织、精打细算、精彩圆满”的办赛原则,以主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为标志,成功申办和举办了一系列国际竞技体坛盛事。
4.1 着力培育竞赛市场
2005年出台政府规章《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改革竞赛许可证制度为备案制,降低准入门槛,激活了广州的体育竞赛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共举办国际国内大赛158项,约为1978年至2001年14年总和的11倍。同时,加强对竞赛表演市场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和政府体育部门的积极性和各自管理优势,有效整合市和区(县级市)两级体育执法力量,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促进竞赛市场健康发展。
4.2 着力创新办赛机制
一方面,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国家政策允许的体育赛事领域,实行办赛主体社会化;另一方面,改革运行机制,政府部门逐步从办赛的具体工作中脱离出来,把赛事交给体育社团和社会组织来承办,充分发挥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如2003年,在全国开创把股份制引入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先河,成功举办了中巴足球对抗赛,一场赛事为国家纳税530万元,做到了政府、足协、办赛股东和热情球迷各方都得益、都满意。此外,2008年的切尔西亚洲之旅全程费用全部由企业赞助,不花政府一分钱,却为广州职业足球队提供了一次与世界劲旅实战的机会,让广州市民品鉴了一场英超盛宴;2008年,以我市篮球为主体,成功引进了原汁原味的NBA季前赛;2009年,虽然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市仍然成功举办了苏迪曼杯羽毛球赛、乒乓球女子世界杯赛、亚洲田径锦标赛。
4.3 着力塑造城市精神
世界上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越来越与国家荣誉、城市品位相关联。每一次大赛,都传递出竞技体育浓浓的气息——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宽广包容的人文精神。我们珍视这种濡染思想、升华气质和塑造心灵的独特作用;我们希望体育大赛成为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广州城市文化记忆的有效手段;我们期待竞技体育的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转化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丰沛智慧源流和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相信竞技体育将与广州这座城市共生互融。
总之,夺金牌、铸品牌、育人才、办大赛就是广州竞技体育发展的四个轮子,“四轮齐驱”则是广州对新时期竞技体育工作之内涵的重新诠释、机制的全新选择、实践的崭新姿态,与“9・29”讲话中所提出的推动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广州竞技体育“四轮齐驱”所迸发出的卓越动力和操控力,与广州“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非常匹配,与“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非常契合,而且已经得到了广州实践的检验。这也许正是它对于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借鉴价值所在。
(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2009年)
参考文献
[1]曾秀霞、周进国.论城市体育品牌及广州城市体育品牌的确定,上海体育学院报第33卷第1期,2009年1月
[2] 张凤珍.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体育与科学第29卷第2期,2008年3月
[3]肖锋、沈建华.析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体育事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南京体育学学报19卷第1期,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