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成拳断手概述
何谓断手?
断者,断开、截断、堵截之意。宗师王芗斋先生指出: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在截断对方来势的情况下,就可有效地达到防守与进攻的目的,此即“善守即善攻也”。
断手又称“实作”,即实战、搏击、格斗、技击。对于推手而言,则需要单臂或双臂的接搭对抗,其目的在于控制与反控制、发放与反发放;对于格斗而言,则是指双方在肢体断开前提下的格斗状态,其目的主要是无招法、无禁击部位限制的打击对方。从武术技术的角度而言,断手(实作)是大成拳的宗旨功法。
断手又分绝对断手和相对断手。绝对断手是真拼实搏,是真实意义的技击和实作,是应敌状态;相对断手又称对手,是技艺交流,擂台比赛就是特殊的相对断手,现代体育把这种比赛叫作散手。绝对断手可能会危及生命;相对断手可能会伤及肢体,但一般无性命之虞。
大成拳断手与其它拳术实战搏击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特点主要有:
1. 无固定招法,在无招中见真招,根据触觉感受应变出无穷的打法。
2. 攻防统一,顾打结合。在防守的同时打击对方,在打击对方的同时又不失防守之意。
3. 硬打硬要。由于习大成拳者大多具有一定的抗击性和较强的肢体掤撑作用,所以,实作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之神威如入无人之地,此即为大成拳的“打实”之说。
4. 身如轮轴,化力为乌有。大成拳除了可硬打硬要,还可通过触点的变化,化解来势,使对方有力无处使而陷于被动。与此同时,我以相应的技法进击之。
一、大成拳断手的理论基础
大成拳断手以兵法中的奇正理论为基础。
所谓奇者,是指出奇制胜的意思。在与对方交手时,要做到“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在这一静一动之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展腾挪的身法,在一瞬之间,飘忽而至敌前,出奇不意地攻击对方,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防不胜防。
所谓正者,是指自身功力笃实雄厚,精神饱满,浩气放纵,神态逼人,气势袭人,强攻硬搏,即形意拳中“硬打硬要无遮拦”的做法。
至于具体用法,或用头撞,或用足踢,或用肘顶,或用手击,或用擒拿,或用摔法,或用放法,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但必须做到得机得势,处处有法,方能克敌制胜。此技击之法,练得日久功深,即能做到在交手时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互变。到此境界,就达到了大成拳技击中的初级阶段。到此阶段之后,在技击时就能很好地掌握动作中的时间性、空间性和有机性。也就是说在技击时,不论自己出手时的早晚,但触敌发力之时,总在敌先,而能够做到先发制人。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说“彼不动,己微动;彼微动,己慢动;彼慢动,己快动;彼快动,己先到;彼先到,己先发”的实作原则。
在大成拳断手的训练中,要做到头直、目正、神庄、气静。在做每个动作中,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实战意义,切忌无的放矢,盲目而动。并且在动作时,要做到周身上下协调一致,形成一动无处不动的整体运动。这就是《大成拳论》中所说的“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的全身齐动的作拳要领。而且在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还需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形曲意直,神圆力方”。要使自身四肢百骸,处处皆有虚实,处处皆有松紧,处处皆有争力,从而触敌发力之时,浑元一争,形成整体发力。
在技击时,当与对方欲接未触之际,要有善于判断对方“企图”何在的能力。致于用何方法以应敌,用何方法而进攻,或双手齐出,或单手独进,或指上而打下,或佯用拳而实用腿,或双手配合而攻,或手脚并用而进,或进步而攻,或退步而守,或步步前进,使对方措手不及,无有还手之时机,或步步后退,使对方招招落空,以退为进而发拳,或顾与打相结合,或闪与进相统一。但总的来讲,在交手时不但要配备以上所说的“精神暗示”或“手法暗示”的各种用法,还必须做到“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等要领。
总之,以奇正理论为技击基础,以上面的各种要领为技击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再加上身法和步法上的变化,身体重心的转移,配备合理的间架,掌握好力量的虚实和松紧,加之各种基本技术的具体用法,而形成大成拳断手的技击全貌。
二、大成拳断手要素
决定格斗类(如散打、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截拳道等)竞技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体能、技能和战术、心理和智能等。
体 能:体能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素质,要想在格斗竞技中获胜,身体必须全面发展,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触觉感受,并且内脏器官还要具备抗震、抗击打能力。
技能和战术:技术和战术是格斗类的主导因素。技术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重要性、连续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其内容有进攻、防守和反攻三个方面,在战术上可采用因人而异、先发制人、真假结合、诱导和借力、消耗战和游击战等。
心理和智能特征:良好的心理和智能特征,是制胜的必要条件。心理特征包括:临阵的敢斗性、坚毅性和心态的稳定性;智能特征指的是:较佳的记忆力和分析判断力。
大成拳断手与格斗类的竞技既有共性的要求,又有独到之处。对于格斗类竞技而言,它要求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在形态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大成拳则提倡人人可行,讲究充分发挥人的本能。格斗类竞技的训练途径为:借助现代器械训练力量,通过单项技能训练获得技术,经过跑步取得耐力、速度,模拟性对练可具有灵敏性,并由此可积累经验。此外,还可进行适当的心理素质训练。大成拳的断手理论为:通过站桩,可获取力量、灵敏性,在站桩状态下可进行适度的心理训练,通过试力可强化力量,并能获取一定的速度性能,再由推手、单操手、实作训练可具有技术能力。当然,如果你有参加比赛的愿望,也要进行跑步训练。大体而论,大成拳断手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劲素质、技术素质和胆量素质。
1. 内劲要素
许多体育运动,包括格斗类的竞技,力量是其重要的素质之一,在内家拳法中,通常把力量素质称为“功力”,大成拳称之为“内劲”。要使断手发挥很好的作用,必须具有一定的功力作后盾,如果力量微弱,要想在断手中获胜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个孩童即使其招法学的再好,若想打败一个壮汉,简直是天方夜谭。
2. 技术要素
大成拳的断手有大法与小法之分。大法就是无法,小法就是有法,大法是技击的原则,小法是具体的操作之法。无法是指在真拼实搏的瞬间变化中,不可能用具体的方法去套用,而是以自身的劲力为前提,随机而发。当然对于初习者来说,一开始就想具有无法之法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初学者必须要进行具体的的小法练习,这也是王芗斋先生设立拳型、技击十二形、断手五式二十一法的缘由。我们可通过单式的训练与模拟,使之逐渐熟练化,然后再把劲力的应用渗透到技击的动作中,进而由熟生巧,由巧生慧,最终达到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具体之法,这就是大法。对于实作由初级到高级的训练,我们将在相关的内容中详述,这些内容就是属于断手的技术素质。
3. 胆量要素
胆量素质在断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王芗斋先生指出:“敌前先自怯,怯敌必败。”功夫练得好,与友人交流时或许获胜,但搏击时,如果缺乏胆量,则未必获胜。
无胆量者大多是“怕”字当先,怕的原因有两个:主要是,万一打不过人家,岂不吃亏;其次,万一把人家打坏,岂不吃官司,要赔偿医药费。由此二怕,缩手不前,犹豫不决,则早已挨打至身。
习武之人要首重武德,恃强凌弱是习武大忌,但属于自卫范畴的,该打就打。习武之人要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不但是习武之人应尽的职责,也是整个社会所提倡的,因此为了正义,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都必须具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
三、大成拳断手实作要点
大成拳断手无定法可言,身无定势,手无定处,足无定位,动转腾挪,随心所欲。大成拳虽无固定方法,但原则要点还是有的,初学者应循规矩而习之,待日久功深,自可臻于随心所欲而合规矩之境。
宗师王芗斋先生总结了大成拳断手的6条实作要点,今录之于后,以飨读者。
1. 拳击一道尚精神,
内要提,外要随,
手脚齐到方为真。
意要运,气要摧,
拳似炮,蛇卷身,
应敌犹如火烧身。
充华必强骨,饰貌须表真。
计谋须远划,精神似劈雷。
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
何谓闪?何谓进?
追即闪,闪即进,
不必远求尚美观。
何谓打?何谓顾?
顾即打,打即顾,
发手便是处。
力如火药拳如弹,
灵机一动鸟难飞。
2. 敌不动,我沉静,
敌微动,我先发。
不动如书生,一动如龙虎,
发动似迅雷不及掩耳。
3. 手要灵,足要轻,
进退旋转如猫行。
身要正,目锐精,
手到齐到定要赢。
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
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
上打咽喉下打阴,
左右两肋在中心。
拳打丈外不为远,
近者只在一寸间。
手击如巨炮直冲,
足落似大树栽根。
眼要毒,手要奸,
步踏中门,钻入重心,
夺敌位,即使神仙亦难防。
4. 鸽子入林燕抄水,
虎入羊群抖威风。
取胜四梢均齐整,
不胜必有存疑心。
声东击西,指南打北,
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摩。
5. 左拳出右拳至,
单手出双手来。
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
鼻为中央之土,万物生产之源,
冲开中央全体皆散。
两手结合迎面出,
自然把定五道关。
身如弓驽拳如弹,
弦响鸟落见奇鲜。
遇敌犹如身着火,
打破硬进无遮拦。
6. 力发出是在一刹那间,
在有形无形,有意无意,
有定位无定位,
整体局部,自动被动,具体而微。
使力时多半是,
举、抗、推、旋、搂、劈、钻、刺。
四、如何学练大成拳断手
大成拳无套路练习,亦不注重招法,因而一些初学者往往感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甚至个别人因此而中止练功,实在可惜。
宗师王芗斋先生著有《习拳六要》、《习拳三阶段》等文章,系统论述学练大成拳的入门之法,即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实作等“大成拳七妙法门”,以上7个练拳的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从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
今录王芗斋宗师《习拳六要》于下,请广大读者和初学者认真研读、领悟:“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由此则可循序渐进,进入大成拳之正轨,日久功深,登堂入室,臻于上乘。
1. 要知拳益
不学拳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所以说拳功对人身关系之极切要,能健身体养性命。人人应知此理,应习此拳,普劝吾人练习之理由,一语道尽。若使吾知习拳之乐,习拳之益,致力于练习功夫,定有欲罢不能之势。涉入歧途,吃力努气,伤及身体,是学习错误,并非拳不可习也。
拳功如作到妙境,真得窃要时,在他人看来反认为精熟,不好看者有之。故要知习拳为己,而非为他人也,此防身养身贴骨之事也,更须平时一心存之于拳,蓄养血气,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俱无不拳。拳皆在操练,有时限之功夫,不如无时限之功夫,纯正确切。所以非有固定时间及场地不能练习者未必是也。
2. 要明拳理
拳有拳之理、拳之法、拳之意,得其法、理、意,方得谓之能拳。故有拳法,而无拳理者非也,有拳理而无拳意者亦非也。拳之动,其法不一而有原理,动静变化,机神无方,出之自然,臻于神妙,盖由于一意之支配,得理尽法而成其用。所以习拳,理字最为紧要。理字须从规矩中得来,能于规矩中得理参透,方能有成。妙悟在己,学须自成,习拳者得其理,然后方可言气力。有气有力,而不合于理,非有用之气力。知其理而不能用于气,用于力,亦非真理。理与气合,气与力谋,动静合于理,则气力为之用,而气力神妙自见。然神其用者,还权之于意,故习拳之力,对其法、理、意,均需彻底认识,方有所遵循也。
3. 要重桩法粗迹
世人多以拳为技,不值一习,岂根本之论哉。拳为吾人动之始基,其理简而明,其迹粗而显,其玄妙在几微。故论拳理,言之深者,根于几微;言之浅者,本其粗迹。夫粗迹者,极简极易之运动方法也。得此粗迹,即能变化无穷。但非今之拳套招法也。拳之粗迹为何,乃桩法是也,岂可因其平易而忽之耶。观乎拳之功用之神者,无不由此一站生出也。习拳须先求下手及著实功夫之门,习拳下手处,站桩是也,久站乃为著实功夫之门也。舍此恐无真实下手处。故学者应以此学,教者必以此教,习认是在此,志向亦在此,终日乾乾,奥蕴自得,教习之道,不过如此,微乎微乎。
4. 要作体认功夫
习拳须知:“心传意领”四字,是得力关头,此四字系于“体认”二字中求之。体认是一种实行功夫,运用意之支配,发挥自身之智能体能之作用,将脑所接受者,使身体实行出来,以身验知并以求所不知者是也。
要知心传口授,非真学真知,须得自己实行,方是实学实知。故习拳重体认功夫,乃易空想为实相之实功夫也。且精神气力之运化,非由体认不是自如自发自成也。
体认功夫,有内省、外观、实验三要点,缺一不可。内省者,直察自己之意象如何也;外观者,内省自己,外观他人,以他人之表现,参证其内容,作内省之助;实验系合内省外观之所得,行之己身,而得有实效之事也。
习拳有得于师者,有得于己者,得于师者为规矩,得于己者乃循规程。经体认,实得于身之妙用也。拳学不得于身,则规程无益于己。
论及体认,原有力、气、神三步功夫。力气神皆体认功夫。分言之,则习拳功夫深浅之界限;合言之,心气齐万力并足,力、气、神原有不可分离之性,三者实统基于一气,气调则神经之训练,血气之调理,筋骨之锻炼,均得体认之实功,做曰三步功夫也。桩法所示要点,皆为养此气而培人生之基也。
5. 要去三病
习拳有三病,一曰努气,二曰吃力(即用拙力),三曰挺胸提腹。染得三病则动静不合于理,拳功定难得力得气,而神之于理慎之。习拳吃力是一大病,近之授拳者,专以快用力教导初学者,误矣。教以快用力,是欲手足用力也,要知四肢用力,心身真劲力必淤结,久之为害甚大。于今学拳者应明此害,避之远之,庶几进而免入歧途也。
今之习拳者,多急于拳套,用暴力以求迅速和美观,全身气孔为之闭塞,而于自身气血之流通,实大有阻碍。所有拳家,凡用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用其气而后用其力,至练毕则长吁短叹,急喘不止,伤及元气,所以往往有数十年功夫,而终为门外汉者,岂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
6. 要作实功
习拳忌好高求速,恐不达也。某员请示发力,予答之曰,汝已能得巧中味道,当能自信,对发力要领,恐尚未能领略,因发力种类甚伙,无应用经验,敢断言不易知也,望加意用功,届时必将详告。现在即告亦不能懂,即懂亦不能行,虑有务高反低之病也。
又功夫宜经久,朝夕操练,无时或已,得有日新成绩,方是进步消息,语云:非有百折不回之真心,岂能有万变无穷之妙用。
用功觉得全身气血川流,身体有物,养神敛性,全体无滞,是初步功夫。若听全体嘶嘶有声,无论行坐,一触即能跌人丈外,是中乘功夫。身外生气,光芒四射,如用目视人,其人如失知觉,然后渐入神化之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