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鱼的十大生活习性
钓鱼人都想出外多钓鱼。能否钓到鱼,受客观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钓鱼人的经验是否丰富。在人工养鱼场钓鱼,因为那里鱼非常多,不管你是否会钓鱼,只要下钩,都能钓到鱼。若是在野外休闲钓,就要靠钓鱼人的真工夫了。有丰富钓鱼经验的老钓手和初学钓鱼的新手,钓鱼效果肯定是有差别的。钓鱼高手是在长期的钓鱼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他们不光会选钓场,会配制饵料,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鱼性,知道鱼的生活规律,也就是有关于鱼的知识。有些钓友不注重学习一些鱼的知识、水文知识、气象知识,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总想从别人那里搞几个“秘方”,学几个“绝招”,以为有了“秘方”、“绝招”就可以大获全胜,这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钓王们认为要学钓鱼,既要练内功,也要练外功。练内功,就是学习钓鱼的基本常识,懂得鱼在水中是怎么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对鱼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练外功,就是勤于实践,多出外钓鱼,从实践中学习,要善于用脑子,善于总经经验、教训,并且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书学习是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了解鱼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摸透鱼的脾气。可以说,对鱼了解得越多,钓鱼的收获就越大。
那么,鱼类(常见的淡水鱼)究竟有哪些生活习性呢?
一、趋氧性
氧气,是鱼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光照的强弱、气压的大小、气温的高低都会影响到水的溶氧量,水温越高,溶氧量越少,因此说,水中的溶氧量是在不断变化的。溶氧量的变化自然影响到鱼的生活状态。
(一)溶氧量与气温的关系
水中的氧属于溶于水中的气体。其溶解度的高低与气温的高低成反比。即:气温越高,氧气的溶解度越低,气温越低,氧气的溶解度越高。如:水温在20摄氏度时,100个体积的水中能溶解3个体积的氧,相当于每升水含氧21.4毫克;而在0摄氏度时, 100个体积的水中能溶解5个体积的氧,相当于每升水含氧35.7毫克。另外,水温升高后,水中的鱼和其它小动物的新陈代谢加快,呼吸量增加,从而使水中的氧消耗得更快,氧气越发减少,氧气少到一定程度时,鱼的生命就受到威胁。为了应付氧气少的状况,鱼类只好减少活动,栖息于水中不动,或者游到水的表层,翘起嘴从水面吸氧,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常见到的“鱼浮头”。若水中继续缺氧,鱼就会大批死亡,漂浮在水面,这就是“鱼翻塘”。之所以在夏天或高温的天气会出现这种现象,而在冬季、雨季没有这种现象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因高温造成水中严重缺氧。在这种状况下鱼就不会觅食,也不会吞食钓饵,自然难以钓获鱼。
(二)溶氧量与水的关系
水中的溶氧量与水的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水的深浅,水越深,含氧量越低。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是从大气往水中渗透的,渗透的过程自然是从水的表层往水的深层渗透,水越深,大气对水的压力越弱,渗进的氧自然越少;水的表面积的大小,与水的溶氧量也有关系,水的面积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自然大,溶氧量也大。
(三)鱼的密度的影响
鱼的密度,也会影响到水的溶氧量。因为鱼的密度越大,消耗的氧气越多,超过一定密度,水中就会缺氧。若一口塘只很少的鱼,自然不存在缺氧的问题,也不会出现“鱼翻塘”现象。
这就给我们垂钓者一个启示:钓鱼,尽量选择水的表面积较大,或者较为开阔,有风可以吹进的塘口;若水面太小,气温又高,水中则会缺氧,自然难以钓鱼。
因此说,钓鱼一定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的高低。鱼是跟着氧气游,钓鱼人也应找着氧气钓。应对气温的高低、水的深浅、水生植物的多少、风力的大小等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溶氧量高的水域施钓。
二、趋温性
除的氧气,影响鱼类生存的第二大因素就是水温。
鱼是在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鱼的心脏只有一房一室,其体温也与人不同,是不恒定的体温,随着水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与水的温度差不超过1摄氏度。气温、水温、鱼的体温三者的关系是:气温影响水温,水温影响鱼的体温。
淡水鱼因鱼种不同,生活的区域不同,适应生存的温度也不同。若水温适宜,鱼就显得活跃,食欲旺盛,繁殖力强。若水温欠适宜,鱼就显得不活跃,甚至停止进食。若水温超过鱼的生存水温的临界线时,鱼就会死亡。如罗非鱼,属于热带鱼种,它的最低可生存的水温是8摄氏度,低于8摄氏度就会死亡。现将常见的几种淡水鱼适宜生存的水温表述如下:
鲫鱼:对水温适应力较强,在4摄氏度以下还会有食欲,但是活动力差。鲫鱼最适宜的水温是16摄氏度~25摄氏度;
鲤鱼、鲇鱼:最适宜水温是20摄氏度~27摄氏度;
鲢鱼、鳙鱼:最适宜水温是22摄氏度~30摄氏度;
草鱼、青鱼:最适宜水温是25摄氏度~30摄氏度;
鳊鱼:最适宜水温是15摄氏度~30摄氏度;
甲鱼:最适宜水温是18摄氏度~32摄氏度。
一般来讲,淡水鱼在15摄氏度~25摄氏度的水温范围内生存都较适应。也就是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钓鱼效果最好。
三、癖食性
不同的鱼种,对食物有不同的需求和嗜好,不合口味的饵料鱼是不吃的。如:鳜鱼特别喜欢吃泥鳅,从不吃植物性质的饵料;鲤鱼对甜味食物特别喜好;草鱼嗜草成性;而鲫鱼属杂食类鱼种,荤素皆食。
鱼的食性特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荤食性
以动物性的食物为主。如鳜鱼、黑鱼、青鱼。
(二)素食性
以植物性的食物为主。如草鱼、鲢鱼、鳙鱼。
(三)杂食性
杂食性即荤素皆食。如鲫鱼、鲤鱼、草鱼。
(四)浮游物食性
以水中漂浮的藻类、浮萍为主要食物,如鲌鱼、鲦、翘嘴鲌等。
(五)水底生物食性
有些鱼长期生活在水的底层,因此,它们以水底的软体动物、小虫、植物碎屑为食物。如青鱼、鲇鱼。
钓鱼者知道了各种鱼的食性特征后,才可以“有的放矢”地配制各种饵料。因为钓鱼必须“以鱼为中心”,“一切围着鱼转”。
另外,鱼的食性也与当地的物产有关,这会使鱼养成食癖,养鱼人选用饵料自然是就地取材。
四、喜草性
草与鱼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说的草,泛指水中的一切植物,也就是水生植物。
(一)水草在水中释放氧气
植物可以释放氧气,有水草的水域,氧气较为充足,所以,鱼喜欢在有水草的水域生活。
(二)水生植物是鱼的食料
淡水鱼中,多数鱼的食性偏杂食性,即不单吃一种食物,而是多种食物,即吃素食,也吃荤食,处在幼龄时期的鱼,全部吃素食,长到一定的时期才吃动物性食物。不少鱼既吃蚯蚓、小虾,也吃水中的草叶、藻类,如青鱼、草鱼。尤其是草鱼、鲢鱼、鳙鱼,主要食物是植物类,水草是草鱼的主要食物。上水层鱼类如鲌鲦、翘嘴鲌以藻类为主要食物。水生植物的多少关系到这些鱼的生存,有水生植物的水域是这些鱼最喜爱生活的水域,垂钓者自然应当在有水生植物的水域垂钓。
另外,有许多小昆虫、微生物也生活在水生植物上面,鱼在吃草的同时,可以“享受”到这些小昆虫、微生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水草可以遮蔽阳光,降低水温
夏天,气温较高,水面的水温相应也高。过高的水温使鱼像人一样难熬,浑身不舒服。而有了水草的遮盖,其水域的水温相对低一些,因此,鱼儿常躲到水草密集的水中“避暑”。鱼也有喜欢到有障碍物的地方栖息的习惯,有水草的地方可以隐蔽其身,防止其它动物的侵袭,增加了自身的安全感。
(四)水草是鱼的“产床”
春季,当气温上升到15摄氏度以上时,是鱼的产卵繁殖的季节。鱼儿就会游到有树枝草稞的地方“甩子”,用身体碰撞树枝,让鱼卵从生殖孔排出,这些鱼卵常常依附到水中的树枝、草茎上,草丛、树枝成了鱼的“产床”。
“钓鱼不钓草,等于瞎白跑。”钓鱼时应尽量选择有草的、有倒在水中的树干、树枝的水域附近下钩,其钓鱼效果会大大高于无水草的地方。
五、避光性
很多鱼不喜欢强烈的亮光,而喜欢在阴暗的地方生活。如鲤鱼、鲇鱼等。
若家中的水池里养有鱼的话,我们会发现鱼总是在无亮光的那片水中生活。若水中有盆漂着,鱼会聚集到盆下面的无亮光区。这说明鱼是有避光性的。人们在钓鱼时常常在树阴下以及无强光照射的水域垂钓,就是根据鱼有避光性的生活习性选择钓点。阴天下雨天好钓鱼,其原因也是阴天下雨天水中较阴暗。
不过,草鱼是喜欢强光的,太阳光越强,气温越高,草鱼越活跃。
有时水中若有微弱的光,鱼也易于发现食物,因此也有人说,鱼有趋弱光、避强光的习性。
六、喜雨性
鱼是喜欢雨水的。在农村,下雨天是钓鱼的好时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一词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雨中垂钓图。可见,古人就有雨中钓鱼的习惯。事实上,若是季节合适,气温合适,在雨天钓鱼比晴天钓鱼效果更好。
若是在春、夏、秋三季,雨天比晴天的气温要低,而且是由热到凉的降温。下雨时,空气新鲜,水中的溶氧量增加,鱼儿就格外活跃,食欲大增。钓鱼人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有些塘口,平时很少钓到鱼,尤其是多年未干涸过的塘口,但若是在下雨天来这里垂钓,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农村,人们也多是在雨天钓鱼,这不仅是因为雨天不能干农活,更主要的是雨天比晴天钓鱼效果好。
钓鱼也并不是所有的雨天效果都好。雨量的不同,季节的不同,下雨前后情况的不同,其钓鱼的收获也不同。春天雨水充沛,而且多是中、小雨,气温多在15摄氏度~20摄氏度之间,又是鱼儿繁殖的季节,所以春雨中钓鱼效果好;夏季气温高,水的蒸发量大,水中的氧气相应减少。若降中小雨,温度下降了,水的溶氧量增加了,钓鱼的效果明显比晴天好;若是初秋,情况与夏天差不多,大雨、细雨天钓鱼效果也好。若是深秋,下一次雨,气温下降一些,鱼儿会因寒冷而减少活动量,钓鱼效果不如晴天。
无论是什么季节,若是大雨、暴雨,均不适宜钓鱼,人太辛苦不划算,若是电闪雷鸣更不安全。钓鱼毕竟是一种“享受型”的娱乐活动,没必要冒着风险钓鱼。
七、逆水性
鱼有逆水而游的习惯。若水从上面的田里流向塘里时,塘里的鱼会逆水从塘里窜游到上面的田里,“鲤鱼跳龙门”,也是一种逆水而跳的表现。
鱼为什么有逆水性呢?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体力,鱼面对流来的水流,张开大口让水从嘴里流进,从鳃边流出,这时,水中的食料会随水流进入口中,鱼是不费劲的。另外,有流水时,水中的氧气充足,此时鱼可以吸收大量的氧气。
鱼喜欢活水、流水,钓鱼人应该熟知鱼的这种生活习性,在流水区打窝垂钓。
当水因风有了波浪时,鱼也是对着波浪而游,也是想从波浪中吸取氧气和食料。
八、喜风性
鱼也有喜风的习性。“风动水动,水动鱼动”是钓鱼经。
风向除了东风、南风、西风、北风外,还有两个方向相结合的风,如西北风、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南风暖,北风凉,风向会对水温产生影响,但是无论哪种风,都会使水中增加溶氧量,一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压入水中向下渗透,二是风吹起波浪,产生波峰,使水的表面积增大,也就是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相应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溶氧量的增加对鱼的生活是有利的,可以使鱼活跃,增加食欲。夏季如刮北风,可以降低水温,春季、冬季如刮南风,又可以增高水温。钓鱼人都喜欢在有风浪的水域垂钓。
风的另一个作用是将水域周围的小虫、微生物、庄稼的籽实吹入水中,从而增加了水中的食物,丰富了鱼的食料。
风除了风向,还有风力。若风力过大也不适宜钓鱼,因为鱼游动困难,费体力;风力过大会使波浪冲击土岸,灰土入水后使水变得浑浊,影响水的清洁度,鱼因为能见度差,也不易发现水中的鱼饵,水面波浪起伏;而钓鱼人也难以准确判断浮漂信号是否准确。
九、喜静性
鱼不喜欢喧闹,有耐寂寞、喜安静的习性。若往水中投石块,或者大幅度地挥动鱼竿,水中的鱼受到惊吓,会急剧地窜游,甚至激起水浪。
喜静、怕惊吓是所有鱼的共性。这就提示我们,钓鱼时不要大声喧哗,不要用手往水中抛投饵料,扬竿起鱼时动作幅度要小。特别是在野外大自然环境中钓鱼更应这样,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安静。
十、灵活性
鱼有较强的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反常规习性的能力。
(一)因需要氧气,鱼会改变生活的水层
氧气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溶氧量的变化使鱼的生活发生变化。即使是生活在水底层的鲫鱼、鲤鱼,若水底部氧气不足时,它们也会游到水的中上层,这是因为水的中上层的溶氧量比水的底层略高。这时在底层钓不到鲫鱼,而用悬钓就可能钓到。
(二)因需要温度,鱼会改变常规习性
水温的变化会影响到鱼的生活,鱼为了自己的生存,在水发生温度化时,会游到适宜的水温中生活。夏天,若有风,水中有波浪,水温会降低,鱼会游到有风有浪的水域;冬天,寒冷的北风会使水温下降,为了暖和一些,鱼会避开北风吹打的水域,到背风的向阳的水域生活。天气寒冷温度低时,水的底部的温度相对略高,草鱼、鲢鱼本是生活在水的中层上层的,这时也会潜到水的底层甚至钻入泥中生活。
有水草的水域,本来是鱼喜欢栖息觅食的地方,但若水草过密,水中光照度差,水温较低,鱼也可能离开水草区而到稀草区或无草区生活。
人们都认为经常有人投饵下钩的钓点鱼多,因为这里食料丰富,但若这些钓点沉积的食料过多,有的在水底已腐烂变质,产生异味,鱼也会离开这里,到无异味的水域生活。
正是由于鱼的生活有着灵活性的特点,我们钓鱼时也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也就是说,既要遵循常规做法,有时也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寻找鱼窝,主动改变钓饵的性质,主动改变钓法。这些方法的采用,为的是适应鱼的生活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