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寄生虫疾病
心丝虫病
本病是由犬心丝虫寄生于动物的右心室及肺动脉或胸腔、支气管内而引起循环障碍、呼吸困难及贫血等症状的一种丝虫病。除感染犬外,猫及其它野生肉食动物也可被感染。最新研究发现心丝虫病在猫身上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造成突然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应当引起宠物主人的足够关注。
病因
●犬心丝虫又名犬恶丝虫,呈黄白色细长粉丝状。雄虫较短,尾部呈螺旋状卷曲;雌虫较长。胎生的幼虫叫微丝蚴,寄生于血液内。
●犬心丝虫传染需经蚤、按蚊或库蚊作为中间宿主。蚤、蚊吸血时,幼虫从喙逸出钻入终宿主的皮内,经皮下淋巴液或血液而循环到心脏及大血管内。
●寄生在右心室的雌虫产出能自由活动的微丝蚴,进入血液。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调查和临床症状观察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最后确诊应于夜晚采外周血液做镜检,找到微丝蚴。
●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猫咪感染心丝虫后的症状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的心丝虫症会有惊挛、呕吐下痢、厌食、呼吸急促、失明、昏倒、晕厥的现象,严重时可能会立即死亡。
◆在慢性的心丝虫感染中,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肺部,猫咪可能会有长时间间歇地呕吐、久咳不愈,偶尔会有像气喘的症状、有时候会厌食、体重会慢慢地丧失,更严重的会有呼吸困难的现象。
防治措施
●治疗可应用硫胂酰胺钠驱杀成虫,剂量为2.2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一日两次,连用两天。或用盐酸二氯苯胂,剂量为2.5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每隔4~5天一次,该药驱虫作用较强,毒较性小。
●应用左咪唑驱微丝蚴,用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15天,治疗第六天后检验血液,当血液中检不出微丝蚴时,停止治疗;或用伊维菌素,用量为0.05~0.1毫克/千克体重,1次皮下注射;或用倍硫磷,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7%溶液0.2毫升,必要时间隔2周重复1~2次。
●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
●每个月给予猫咪心丝虫预防药及定期作心丝虫检查,预防该病。
●防止和消灭蚤、蚊等中间宿主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避免爱猫被蚊虫叮咬,若怀疑遭到感染,可请兽医师为猫咪做详细的检查。
●也可采用药物预防:乙胺嗪内服, 6.6毫克/千克体重,在蚊、蝇活动季节应连续用药。但对微丝蚴阳性犬,严禁使用乙胺嗪,避免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死亡,必须先用药杀灭成虫和微丝蚴后,才能开始用乙胺嗪进行预防。
蛔虫病
蛔虫病是幼年猫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流行及分布广泛。临床主要以营养不良、消瘦、消化功能障碍及贫血为特征,常引起动物的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病因
●引起猫蛔虫病的主要是猫弓首蛔虫,弓首蛔虫寄生在猫的小肠内,成虫虫体浅黄色,头端有三片唇,缺口腔,食道简单,食道与肠管相连处有一个小胃。颈冀膜短而宽,近头端颈翼膜变窄。虫体前端如箭头状。
●猫弓首蛔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条件下约10~15天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猫吃了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钻入肠壁,经淋巴系统到肠系膜淋巴后,再经血液到达肝脏,并随血液到达肺脏。5天后肺中幼虫达到高峰,幼虫随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到达咽喉部,经咽头被咽入食道到胃,再进入小肠中进一步发育成为成虫。
●若感染性虫卵被传递宿主如蚯蚓、蟑螂、鸟类、啮齿动物吞食,幼虫在传递宿主体内各组织中,形成包囊,存活下来,但不发育,当猫吃了这些传递宿主后就被感染,幼虫在胃壁蜕化为第三期幼虫。在胃壁停留6天后回到胃中,13天后蜕化为第四期幼虫,然后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病史可以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
◆蛔虫在体内寄生过程中主要夺取动物体内营养,给机体造成机械性刺激。虫体在小肠内可以引起卡他性肠炎,使肠黏膜损伤出血。当大量蛔虫寄生时,可使肠管造成蛔虫性阻塞、肠套叠、肠穿孔及肠坏死。
◆当虫体逆行至胃、胆管、胰管中,可引起猫的胆囊炎、出现黄疸症状和胰腺炎,可出现频繁呕吐、腹痛、脱水、排粪停止。
◆幼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特别是在肺中,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症状,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罗音。
◆虫体在肠道中寄生,可掠夺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使机体造成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消瘦、贫血。
●实验室检查:
粪便和呕吐物中可直接见到虫体,取粪便,用漂浮法。镜检可发现有蛔虫卵。
防治措施
●一旦确诊,使用药物完全可以治愈。
●左旋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1次/日,连服3日;也可使用驱蛔灵,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或抗虫灵,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或丙硫苯咪唑, 5~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或隔日再服一次。
●本病应注重预防,注意环境卫生,食物和食槽保持清洁,粪便要及时清扫并堆积发酵。
●对犬猫定期驱虫。
钩虫病
本病是由猫钩虫寄生于小肠特别是空肠上部黏膜上吸血,引起血便和贫血的一种疾病。
病因
●寄生于猫的钩虫有猫钩虫、犬钩虫、管状钩虫和窄头钩虫等4种。
●通过粪便中排出虫卵,经孵化后变成幼虫,并从土壤获取养分而发育。
●主要感染途径为经口和皮肤,但经口是猫的主要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后,侵入肠黏膜和肠腺内,再经数天后重新返回肠腔内变为成虫。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虫卵检查。
●临床症状:
◆通过皮肤感染时,有时引起皮肤的局限性皮炎。
◆主要临床症状是成虫吸血部位的出血而导致的贫血。
◆幼猫多发生急性钩虫病,呈弓背姿势,并排出带有腐败恶臭的焦油样粪便和黏血便,可视黏膜苍白,丧失食欲,由于脱水而迅速消瘦。
◆慢性病例出现持续性消瘦,懒动,被毛无光泽,食欲和粪便没有特殊异常。随着病程发展,出现衰弱和恶病质,有时出现死亡。
●流行特点:
◆经口感染:食入具感染性的幼虫或老鼠等中间传染媒介。
◆经皮肤感染:传染性幼虫可直接穿过无伤痕的皮肤和毛孔而侵入体内。
◆经胎盘感染:钩虫在母猫体内移行感染子宫中的小猫,或在猫仔出生后吃到受污染的母乳而传染。
防治措施
●保持猫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用消毒药水经常喷洒猫活动的场所以杀灭幼虫,并对猫进行定期驱虫。
●对于病情较轻病例,通过驱虫就能痊愈;对于重症需要对症治疗,如输血,保温,补液等;对肠炎和肠内出血病例应止血和使用肠黏膜保护剂。
●驱虫可以皮下注射石碳酸7.5~10毫克/千克体重,但应控制剂量,对于幼猫更应该稀释后注射;也可空腹口服噻吩嘧啶制剂10毫克/千克体重,1次内服;或可用左咪唑按10毫克/公斤体重,1次内服;或用依维菌素0.3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
圆线虫病
猫圆线虫病是由莫名猫圆线虫寄生于猫的细支气管和肺泡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猫是唯一的终宿主,野生小鼠和其他啮齿动物常可作为转送宿主。
病因
●莫名猫圆线虫虫体呈丝状,乳白色。雄虫体长,交合伞短,分叶不清楚。
●此虫寄生于猫的细支气管和肺泡内。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
◆猫轻度感染时一般只引起呼吸道粘液增多,体弱的小猫易继发感染而导致肺炎。
◆中度感染时,病猫出现咳嗽,打喷嚏,厌食,呼吸急促。
◆严重感染时剧烈咳嗽,消瘦,腹泻,厌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常发生死亡。
●流行特点:
◆猫是唯一的终末宿主。
◆野生小鼠、蛙、蜥蜴和鸟类为转送宿主。蜗牛和蛞蝓是中间宿主。
◆此病经口感染。潮湿的环境适宜蜗牛和蛞蝓活动;自由觅食猫是主要传染源。阴雨连绵时本病易流行。
防治措施
●左旋咪唑10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隔日1次,5~6次为一疗程;苯硫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间隔5日,再重复一疗程。
●应在每年春、夏季节对猫进行检查,并及时驱虫。
●平时用海群生等药物进行预防;防止猫吃蜗牛、蛙类和鸟类等。
●猫不宜放养,管好猫的粪便,防止污染环境,保持畜舍干燥。
肺毛细线虫病
肺毛细线虫病是由肺毛细线虫寄生于犬猫的支气管和气管而引起的疾病,少见于鼻腔和额窦。
病因
●成虫细长,乳白色。雄虫体长,尾部有两尾翼,有一根纤细的交合刺,交合刺外被有膜质的交合刺鞘。雌虫体长,阴门开口接近食道的末端。
●直接发育为雌虫在肺中产卵,卵随痰液上行到喉、咽,被咽下后随粪排出体外。
●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宿主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幼虫钻入黏膜,随血液移行到肺,发育为成虫。
诊断要点
根据症状,结合粪便、鼻液虫卵检验。进行诊断。
●临床症状:
无特异性症状,严重感染时,常引起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病犬流涕,咳嗽,呼吸困难,继而消瘦,贫血,被毛粗糙。确诊需要进行虫卵检验。
防治措施
●左旋咪唑,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5天,停药9天后,再按上法重复治疗2次,或4.4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两周后8.8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1次。
●甲苯咪唑,6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口服,连用5天。
●保持猫舍的干燥,及时清除粪便。
猫吸吮线虫病
结膜吸吮线虫又称华裔吸吮线虫。是一种寄生在狗、猫等动物眼部的线虫,亦可寄生于人的眼部,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本病多发生于亚洲地区,故称东方眼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因
成虫细长,在眼结膜囊内寄居时为淡红色,离开动物体后,呈乳白色、半透明。头端钝圆,具圆形的角质口囊,无唇。口囊外周具两圈乳突。体表具有微细横纹,横纹边缘锐利呈锯齿形。虫卵椭圆形,壳薄,大小为54~60微米×34~37微米,内含幼虫。卵在产出之前,卵壳已演变成包被幼虫的鞘膜。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和可见虫体进行确诊。
●猫感染结膜吮吸线虫一般无明显表现,重者流泪,结膜潮红肿胀,翻开眼睑在眼角处可见到白色线状虫体。
●感染本虫的犬猫等为传染源。由蝇类舔吸带虫动物的眼部后,再舔吸其他动物或人而构成传播。
防治措施
●犬和猫都有结膜吸吮线虫感染,作为伴侣动物与人关系密切,为防止伴侣动物带虫传染人,应及时诊治犬猫结膜吸吮线虫病。
●可用1%地卡因、4%可卡因或2%普鲁卡因或1%左旋咪唑溶液滴眼,虫体受刺激从眼角爬出时用镊子取出,或消毒棉签取出即可。然而用3%硼酸水冲洗结膜囊,并点滴抗生素。
●若虫体寄生在前房可行角膜缘切开取虫,术后作抗炎等处理。虫体较多者,常须多次治疗。
猫泡翼线虫病
泡翼线虫病是由泡翼线虫引起的一种犬、猫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呕吐和排柏油状粪便为主要特征。
病因
●本虫寄生于肠道内。
●宿主动物有犬、猫、猪和其他食肉类动物。中间宿主主要是蟑螂、蟋蟀和甲虫等节肢动物,是否有第二中间宿主不清楚。
●猫、犬等动物主要经口感染。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诊断。
●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呕吐,呕吐物带血,粪便呈黑色柏油状。
防治措施
●双羟苯酸嘧噻啶8毫克/千克体重,口服,一次给药;或海群生5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如果病猫呕吐、贫血较严重时,应先补液和止血,增强猫的抵抗力,然后再驱虫。
●对犬、猫和其他食肉动物定期检查,并及时驱虫。
●要大力消灭蟑螂。
肝吸虫病
猫的肝吸虫病主要有华枝睾吸虫和后睾吸虫。此吸虫寄生于猫的胆管内,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胆管炎、胆囊炎及全身黄疸为特征。
病因
●华枝睾吸虫,虫体扁平、柔软、半透明,呈葵花籽状,前端狭小,后端钝圆,一个咽呈球形,有两个吸盘,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后睾吸虫,虫体长0.7~1.2厘米,宽0.2~0.3厘米,新鲜虫体呈淡红色,体表光滑,食道短,两侧盲肠达虫体后部,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径,虫体形状似华枝睾吸虫。
●两种吸虫的生活史大致相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或被雨水冲到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毛蚴在淡水螺的消化道中孵化,然后进入螺的淋巴系统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脱离螺体后落入水中,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吞食,然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的肌肉、鱼鳃和鳞片中,发育为囊蚴。当猫食入第二中间宿主时,囊蚴在猫的十二指肠中破囊而出,经总胆管进入胆管,也可经血液到达胆管,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虫体阻塞胆管,刺激胆管及胆囊形成全身性黄疸及胆管炎和胆囊炎。
诊断要点
黄疸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尿液桔黄色,结合问诊有无食生淡水鱼的病史就可确诊。
●临床症状:
◆虫体寄生于胆管及胆囊中,机械性的刺激胆囊及胆管黏膜,引起胆管壁变厚、发炎,影响胆汁排泄,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上出现呕吐、腹泄。
◆大量虫体寄生时,可使胆管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在体内集聚形成全身性黄疽,先以可视黏膜出现,如眼结膜、口腔粘膜,几天后可见全身皮肤变黄。
◆由于虫体寄生时间较长,长期刺激肝脏胆管,可使肝细胞变性、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腹外触诊时可以感觉到质地较硬增大的肝脏。
◆临床上还可见到精神沉郁,病初食欲逐渐减少到不食,继之呕吐、腹泻、脱水,可视黏膜及皮肤发黄,尿液呈桔黄色。
防治措施
●首选药吡喹酮,0.05克/千克体重,首次口服后隔5~7日再服第2次。
●丙硫苯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1次/日,连服2~3日。
●全身性疗法:消炎、补充能量、补液。庆大霉素1万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三磷酸腺苷(ATP)10毫克、辅酶A50单位、5%葡萄糖30~5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
●有呕吐的猫可应用止吐药、胃复安1.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禁止猫食用末煮熟的鱼类、虾,早发现早治疗。
猫绦虫病
猫绦虫病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猫的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因
●引起猫绦虫病的绦虫有以下几种:巨颈带绦虫、豆状带绦虫、裂头绦虫、多泡棘球绦虫、中殖孔绦虫、犬复孔绦虫等。
●大多数绦虫均为长扁带状,短的虫体长仅有2~4个节片,长的可达数米,虫体分头节、颈节和体节,体节的数目不等。所有绦虫均为雌雄同体。绦虫的种类很多,各类绦虫的生活史也不同。(图2-1)
图2-1
诊断要点
患有绦虫病的猫,临床上大多都可以在肛门周围看到白色能收缩的节片,虫体干死后粘在肛门周围似芝麻粒状。可以判定是绦虫病。另外在粪便中可以见到绦虫节片。实验室诊断,用漂浮法镜检可以见到绦虫虫卵。
●临床症状:
◆当猫体内有绦虫寄生时,绦虫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吸附在小肠黏膜上,造成黏膜损伤,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重者造成肠黏膜出血引起出血性肠炎症状。
◆虫体刺激肠道,使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粪便稀软。
◆虫体在肠道中不断吸取掠夺营养,使机体造成营养缺乏,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异嗜、被毛粗乱无光泽。
◆另外虫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分泌毒素,可引起机体中毒,出现神经症状。
◆虫体很长,在肠腔内可集成团状,造成寄生虫阻塞,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及全身症状。
防治措施
●首选药砒喹酮,经过临床治疗情况看,有效率100%。0.05克/千克体重,首次服完后,隔5~7日再服一次。
●丙硫苯咪唑,5~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灭绦灵,100~1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杀灭跳蚤以及减少宠物和中间宿主(兔和啮齿动物)的接触是预防绦虫病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不要喂给生鱼、生虾、生肉等食物。
●定期驱虫,1年1~2次,小猫3个月1次,6~7个月第2次,以后每年春季1次。
球虫病
猫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由等孢球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传染病,对于幼龄猫能够导致严重的腹泻、便血甚至脱水等,以至影响健康、生长发育;严重的可造成死亡。
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等孢属球虫,寄生于小肠和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它的形态特征是孢子化卵囊内只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子孢子。
●随粪排出的等孢属球虫卵囊,在外界适宜条件下,完成孢子化发育。
●动物吞食了这种抱子化卵囊后即被感染。子孢子在小肠中逸出后,钻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经过3代裂体增殖后,转为配子生殖,即一部分裂殖子发育为大配子,另一部分发育为小配子,大小配子接合后,生成合子。
●合子周围形成厚壁,即为卵囊,
随粪排出。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诊断。
●临床症状:
1~2月龄仔猫发病率高,呈现生长停滞,消瘦,黏膜苍白,食欲减损,有微热,排稀软混有血液和粘液的粪便,有的有呕吐症状,幼猫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可用饱和盐水飘浮集卵法检查粪便中有无大量卵囊,但必须结合临床症状方可确诊,否则可能只是隐性感染的带虫者。也可以使用直接涂片进行监测。
防治措施
●可应用磺胺类药物,磺胺间甲氧嘧啶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7天;磺胺二甲嘧啶55毫克/千克体重,加甲氧苄氨嘧啶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口服。
●进行对症治疗,对严重脱水者需要补液,对血便严重者可用维生素K治疗。使用营养丰富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幼猫、老龄猫,由于免疫力低下,因此预后不良。但如果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严格的卫生措施可有效地预防球虫病发生。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肉孢子虫科弓形虫属的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其特点是虫体寄生于中间宿主体内所有的有核细胞内。临床上以发热、呼吸困难、贫血、流产、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但大多数猫为隐性感染。
病因
●龚地弓形虫的虫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形态各异。可分为5型:滋养体和包囊2型,繁殖体、配子体、卵囊3型。滋养体和包囊出现在中间宿主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宿主的体内。
●中间宿主很多,有人、哺乳类、鸟类、鱼类和爬行类等200余种动物,其中包括猫。
●终宿主为猫科动物,所以猫既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又是终宿主。
●随猫粪排出的卵囊,在适宜条件下经数天完成孢子化。当猫吞食孢子化的卵囊,吞食带虫动物的肌肉、内脏等组织中的包囊后,子孢子、慢殖子和速殖子侵人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进行球虫相发育,最后产生卵囊,随粪排出。
●猫亦是中间宿主,子孢子、慢殖子和速殖子可像寄生在其他中间宿主体内那样进人淋巴、血液,扩散到全身各脏器的组织中,侵人有核细胞内进行弓形虫相发育,在体内保存下来。
●此外,猫亦可经胎盘、呼吸道、皮肤伤口等感染弓形虫病本病。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
◆大多数以隐性感染为主,成为带虫者,可传播给人。
◆感染初期可视黏膜充血,体温升高40摄氏度以上,呈稽留热型,精神沉郁。
◆后期贫血,食欲减退至废绝,粪便干燥,呼吸困难,有咳嗽、呕吐,体表淋巴结肿大,肌肉强直。
◆妊娠猫可发生流产。
◆如怀疑有此病,应将猫带到兽医院进行实验室化验,检查有无感染此病,进行确诊。
防治措施
●磺胺嘧啶,2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口服;复方新诺明,2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口服。乙胺嘧啶,0.5~1毫克/千克体重,1次/日,口服。为了防止药物副作用,可同时投服甲酞四氢叶酸,每千克体重每天1毫克。
●全身疗法,对症治疗。
●平时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干燥,及时处理粪便,禁喂生肉、乳、蛋,并定期粪检。
●消灭老鼠。
疥螨
疥螨病多发于冬季、秋末和春初。因为这些季节光线照射不足,宠物的毛密而长,特别是环境卫生不好、潮湿的情况下,最适合螨虫的发育和繁殖,宠物最易发病。
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猫背肛螨寄生于猫的皮内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在猫的耳、面部、眼睑和颈部等。
◆患部剧烈瘙痒,脱毛,皮肤发红,有疹状小结,表面有黄色痂皮,严重时皮肤增厚,龟裂。
◆有时病变部位继发细菌感染而化脓,转变为脓疱或脓皮症。
防治措施
●内服杀螨剂:内服低毒性的有机磷制剂(3~4毫克/千克,每周2次,连用4周)很有效。
●使用外用杀螨剂:在病变部位涂抹敌百虫(0.1~0.5%水溶液)或鱼藤酮(原液)。由于即使虫体死亡,但虫卵仍具有抵抗力,因此,在螨虫生活一世代的3周内应反复涂抹。
●将患部及其周围的被毛剪去,然后将痂块浸软去痂。除掉痂皮可涂钾肥皂、10%煤焦油甘油液;煤酚甘油或石炭酸甘油等;或痂皮软化后(12~24小时),用温肥皂溶液洗净,然后用0.5%敌百虫液,擦洗患部,隔7天重复治疗一两次;
●用石硫合剂涂擦患部(生石灰160克,硫磺240克,水360毫升。先用适量水倒人生石灰中,搅拌成稀粥状,然后加入硫磺混合搅拌。一面加热,一面逐渐加水,倒完水后再煮沸1~2小时,呈琥珀色取出澄清即成);或用苯甲酸苄酯,每天或每隔3天充分涂擦患部;或用康涅克斯涂于患部。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内服强的松龙(0.5~2毫克/千克),或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可减轻瘙痒。
●对于发生继发感染的病例,应及时应用抗生素。
猫姬螯螨病
本病是由外部寄生性爪螨科姬螯螨属的布氏姬螯螨引起的猫皮炎。猫常常发生严重的瘙痒性皮炎。
病因
●布氏姬螯螨成虫的长径为0.5毫米左右,呈类椭圆形。可分为腭体部、前躯部和后躯部。
●寄生于长毛种猫的背部体表面,其整个生活过程(卵、幼虫、小虫及成虫)均在猫体内进行。
●该螨离开宿主后不能生存,一般认为处于未成熟阶段的在48小时之内存活,而雌性成虫在1周内死亡。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免疫学检查和虫体检查。
●临床症状:
◆多寄生于长毛种猫的背部。
◆患猫常出现大量的糠皮样皮屑,但大多数宿主猫不出现症状。常发生严重瘙痒的小豆至大豆大小荨麻疹。
◆宠物主人常出现皮肤瘙痒症,出现伴有瘙痒的直径3~8毫米的膨疹,或者散发浆液性丘疹。发病部位为与猫常接触的手臂内侧、胸部和腹部。与猫同寝的人,夜间瘙痒更显著。只要避免与猫接触,则人的症状在短时间内就会很快消失。
防治措施
全身药浴:用含有角质溶解剂二硫硒和低毒性的有机磷制剂稀释至500~1000倍的敌百虫进行药浴,每周1~2次,连续2~3周。
应更换治疗前所使用的毛巾。
耳螨
猫的耳螨病是由耳痒螨及耳疥螨寄生于猫耳道中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寄生虫病。
病因
●耳痒螨寄生于猫的耳道中,属于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耳痒螨寄生于猫耳道皮肤表面,不进入皮肤内层,痒螨具有坚韧的角质表皮,抵抗力超过疥螨,在6~8摄氏度,空气湿度在85%~100%的条件下可存活2个月以上。 (图2-2)
图2-2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耳部奇痒,患猫不时的用后爪搔抓耳部。常可见有皮肤损伤、耳血肿、摇头不安。
◆耳道中可见有棕黑色的分泌物及表皮增生症状。
◆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造成化脓性外耳炎及中耳炎,在外耳道可见厚棕黑色痂皮。
◆深部侵害时可引起脑炎,出现脑神经症状。
◆患猫耳部疼痛明显,有压痛,拒绝检查耳部。
◆耳螨虫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
防治措施
耳螨治疗在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在此仅举例如下:
●伊维菌素注射液0.3毫升/千克体重,皮下注射,隔7日重复注射一次。
●敌百虫:100毫升水中加敌百虫0.5~1克,溶解后用棉签清理耳道,2次/日。
●有中耳炎的猫应结合抗生素疗法及皮质类激素疗法。
●研细硼酸粉,用棉签清理完耳部,撒上硼酸粉,无毒无副作用。尤其适合幼猫和体弱猫。
●防止患有螨虫的猫相互接触,同时进行预防性杀螨治疗,颈部可带除虫项圈。
秃毛癣病
秃毛癣又称钱癣或匐行疹。是猫和其他动物都可能感染的一种皮肤真菌病。在各种动物中以牛、马发生较多,猫发生得相对较少。
病因
●秃毛癣的病原体有2种,即发癣菌属和小芽孢菌属,猫的秃毛癣多由小芽孢菌属引起。
●这种小芽孢菌存在于皮肤表层、硬皮和鳞屑内、毛囊内、毛根周围或毛体上,形成大量孢子,当病猫挠痒或在各种物体上蹭痒,或与其他猫互相舔舐时,就可能把孢子传播开,引起病的扩大传播。
●由于孢子对热和消毒药液的抵抗力强,不易将其杀死,因此一旦发生本病,不易彻底治疗。
诊断要点
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也有一定的特征性,所以常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确诊。
●临床症状:
◆猫秃毛癣的多发部位在面部、躯干、尾部和四肢等处,出现圆形的癣斑,上面覆以灰色鳞屑,癣斑部的被毛折断或脱落。
◆病猫有剧痒,故常在各种物体上蹭痒。
◆病程较长,鳞屑脱落后,形成秃斑。
◆对不典型病例,依靠临床症状难以确诊,此时应采取病料,如病、健交界处的皮屑、折断的毛根等,进行显微镜检查,若在透明的毛根部见到小芽孢菌,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做好猫皮肤的清洁卫生工作,给猫经常洗澡、梳毛。
●要防止健康猫与病猫接触。
●对病猫的治疗应先剪去患部及其周围的被毛,用热肥皂水浸泡、洗涤患部,以软化硬皮。再用温热的3~5%克辽林液洗涤患部,除去软化的痂皮,待患处干后,局部涂擦10%碘酊。或10%水杨酸酒精或水杨酸软膏,初期每天1次,以后每隔1~2天1次,直至痊愈为止。
●灰黄霉素能有效地抑制小芽孢菌等的表皮癣菌,以口服为主,应持续服用到病变组织完全被健康组织代替为止,其用量为20~25毫克/千克体重。
●3~5%克霉唑软膏局部涂擦,对猫的秃毛癣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用药期间,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
猫毛虱
病因
●寄生于猫的毛虱为猫毛虱属的猫毛虱,淡黄色,腹部白色,并具有明显的黄褐色条纹,头呈五角形,较犬毛虱要尖些,胸节较宽。
●毛虱一生均在宿主身上度过,雌虱产卵于宿主毛上,卵经7~14天,孵化为稚虱,稚虱经3次蜕化后变为成虱,离开宿主的毛虱,在外界只能生存数天。
●毛虱除机械性的损害皮毛外,尚能像跳蚤一样作为大复孔绦虫的中间宿主。
诊断要点
●毛虱主要靠宿主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毛虱以毛和表皮鳞屑为食,使动物发生瘙痒和不安,因啃咬而损伤皮肤,可能引起继发性的湿疹、丘疹、水疱、脓疱等细菌性的感染。
●危害严重时,引起脱毛,食欲不振,睡眠不安。
防治措施
●采用伊维霉素,皮下注射。或患部涂擦西维因或林丹液。
猫蚤病
蚤是细小、无翅、两侧扁平的吸血性体外寄生虫。蚤以血液为食,在吸血时可引起猫过敏及强烈的剧痒和不安。(图2-3)
图2-3
病因
●最常见的蚤是猫疥首蚤。
●猫疥首蚤两性之间大小变化很大,成蚤在猫的被毛上产卵,卵从被毛上脱落到地上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7~14天),然后再经3次蜕皮后变成蛹,在适宜的条件下5天以后成虫从茧内逸出,在地面及地缝中隐存,当宿主经过时,寄生于宿主身上。
●蚤体表面有较厚的角质外皮、刺吸式口器,头小与胸紧密相连,触角短而粗、分3节。胸部小,有能活动的3个胸节,有3对大而粗的足。
●蚤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活动性极强,是猫绦虫的中间宿主,可以引起猫绦虫病及其他疾病。
诊断要点
●蚤在宿主身上叮咬皮肤,吸血分泌唾液刺激宿主,引起过敏性强烈搔痒及不安,猫经常啃咬搔抓,可见皮肤上有点状红斑或慢性皮炎。
●大量寄生时,可见宿主贫血,消瘦,皮毛检查时可见毛根部有跳蚤爬动。
防治措施
除蚤的方法有多种:
●用除虫项圈除蚤效果很好。现主要用磷酸酯类或有机磷类,将除虫项圈系于猫的颈部可以驱除杀死猫蚤,有效期3个月。
●用除虫菊酯粉类撒于猫的被毛上驱杀猫蚤。
●猫舍内有蚤可用0.5%马拉硫磷液、0.5%~1%敌百虫及除虫菊酯粉撒于墙角、地板缝及猫窝内。有机磷类及毒性较大的杀虫剂,禁止向猫身上喷撒及药浴,防止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