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运动天赋的展现

本章探讨运动员跨越地位获得第一道门坎的过程。

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的过渡,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一个质的转变,它也是运动员进一步获得地位的基础。面对这个神秘的过渡,人们难免不问:为什么这些人得到了运动员的位置,而不是别人?为什么他们参加了这个项目,而不是其它项目?并非所有的运动员都经历了开始参加训练和进入优秀运动队两个阶段,有的只有第二个阶段,但大多数运动员都经历了这两个阶段。

、开始参加训练

一个人参加一项特定工作并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的过程并非是件随意的事。个人的全部背景特点,包括年龄、性别、社会阶层、教育、地理位置、家庭背景等,都是最初职业选择的因素,都参与到工作的选择并影响到个人最终的成果(Tay-lor,1968;Hall,1969;Gross,1958)。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不同的位置则面临着不同的机会。例如,一个工程师的儿子比一个农民的儿子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那么,运动员在开始参加训练阶段,即从非运动员进入运动训练的大门,参加某一项目的业余训练或在优秀运动队试训阶段,个人背景(包括家庭和个人自身的因素)产生了哪些影响?

[个案1]

X ·H ·F,男,40岁,安徽人,射击运动员,奥运会金牌、世界冠军获得者。

(以下摘自运动员本人自述)

1957年8月1日,我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市一所部队医院。当年,父亲是南海前线部队的一名安徽籍炮兵连长,母亲离开安徽老家随军生活,我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

1972年7月的一天,父亲把全家叫到一起,宣布了我们将迁离福建的决定。在父亲早年一位老战友的帮助下,我们落户在安徽和县新桥镇。

适应新环境的滋味是苦涩的,这期间我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往。最快活的事,要数去小树林里打鸟了。黄昏时分,带着弟弟出门,拿着自制的弹弓,以我们在福建练就的身手,不出一会儿就能打下几十只麻雀。就是这种拉弓、瞄准、击中目标的游戏,伴我直到十六七岁,乐此不疲。

高中毕业后,我带着当兵未成的失望心情,到螺石公社劳动去了。

1977年,即从军之梦破灭的第二年,我用下放几年节省下的几十元钱,买了一支气步枪。有了枪,我可是情有可钟了。还是在那个村子,还是当我的知青,生活却像是突然打开的了扇窗户。一下工,我就抓起枪来,树上的麻雀,田里的石子,路边的烟头,塘里的荷叶,都成了我的靶子。射击真让我入迷呵!

1979年春节,以前在中学里教过我们体育课,现在在地区射击队的王老师特意远道来我家。我同他出得家门,来到一片开阔的田野边上,他把带来的步枪交给我,在50米外一个小土包上放上三块小土块,要我打给他看。我连打了三枪,砰砰砰!土块应声飞迸,都中目标。王老师点了点头,露出满意的神色。

年初五,王老师从地区射击队集训地──县西埠中学打来电话:“你来参加集训吧!”我上午接到电话,下午就赶去了。我不知道我能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也不知道迎接我的是什么样的命运?这一年我22岁。

[个案2]

L ·G ·Z,女,35岁,河北人,排球运动员,世界第三名、亚洲冠军获得者。

(以下摘自访谈记录)

上小学的时候,只要学校里有运动会,不管是跑还是跳,我都参加。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代表学校比赛,跳远、跳高、30米、60米我都赛过。

1974年参加石家庄市少年乙组的运动会,我才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破了石家庄市青少年的跳高记录。

我个儿比一般同龄同学偏高,又瘦又高,腿特别长。我的一个同学,他妈妈是打排球的,他妈说看我挺高的,适合打排球。就这样,76年10月份的时候,就到省排球队。那时我才12岁,身高1.72米左右。

[个案3]

L ·Y,男,34岁,浙江人,体操运动员,2枚奥运会金牌、4项世界冠军获得者。

(以下摘自运动员本人自述)

我生长在祖国江南美丽的城市杭州。

我的父亲对体操可不外行,他从1956年到1958年在杭州业余体校,后来当了工人。直到现在,他还遗憾自己为什么不接着干下去,否则,恐怕也会练到和儿子差不多的水平。

1971年5月,我8岁。一次,父亲带我到体育馆去看日本体操队表演。那时杭州的体育比赛还不太多,日本男队又是当时世界上的一流队伍,能看到他们的表演,对我们父子俩来说真是件幸事。

我看着那些穿着白色体操服的日本人翻跟头,简直羡慕死了。心想:将来我也能像他们那样翻跟头该多好!

父亲带我从体育馆出来,我眼前还是那些眼花缭乱的跟头。我奔到体育馆前的草坪上,不知怎么很轻松地打了侧手翻。父亲见状,怔住了,问我:

“Y,你跟谁学的?”

我说:“没跟谁学,刚才我在体育馆里看会的。”

父亲搂着我问:“Y,你喜欢吗?”

我回答:“喜欢。”

从那以后,父亲对我就上心了。每天清晨,他都带我去浙江展览馆前的“红太阳广场”草坪上去翻跟头。父亲骑自行车,我跑着,等跑到那儿,身上的筋骨也活动开了。父亲教我做前手翻,倒立。我那时只觉得好玩。可练不一会儿工夫,我就累了,对父亲说:“爸,我不练了,累。”第二天父亲又叫我去,还给我带去了饼干和水。他不光让我翻跟头,有时还在草坪上随意地玩,有时还和我比翻跟头,看谁翻得好,逗着我练。

现在看来,父亲从那时开始就对我抱有挺大的希望,有意让我练体操,认定我是块搞体操的料。

1972年,我入杭州市下城二小上小学。上学了,就可以进少年体校了。父亲找到50年代教他体操的老师吴唯荣,请吴老师收下我。于是,每天清晨,我还和父亲到“红太阳广场”翻跟头,然后到学校上课,下午,我就到杭州市少体校,接受吴老师的训练。

[个案4]

Y·Q·P,女,33岁,吉林人,速滑运动员,奥运会银牌、11项世界冠军获得者。

(以下摘自访谈记录)

我出生在一个干部的家庭,父亲原来是一个业余田径运动员,曾经参加过市里的运动会,而且还拿过十项全能冠军,我搞体育可能是我父亲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吧。

那时,我们家没有男孩,我从小就在家里扮演男孩子的角色,特别淘气。我记得在我四岁的时候,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做一些游戏从来就没有输过。跳凳时,男孩要是从三凳跳,我可能跑到四凳去,他们要是到四凳,最后我就跑到五凳,心里只有一个宗旨就是必须得第一,不管什么都第一。

那时我整天晚上就爱没命的在外面跑,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到五年级我都是少年儿童组第一名,而且是从200米一直跑到1500米。我一直期望能进体校,可是体校的校长说,“你跑步姿势太难看了,坐那么低,步子那么长,那么慢。跑起来不好看,但有点象滑冰,你不如去滑冰。”

就这样,我无意中就跑到滑冰那儿去了。我刚刚学滑冰二个月的时间,连急刹车还没学会,快滑也没有学过,就和三十多个小队员一起参加选拔了体工队选运动员,轮到我时,我就拼命滑。刚滑出三十多米,前面有个花样滑冰的运动员正在那滑8字,把我的道给挡住了,我不会刹车,一想躲开,就滑到场外雪墙里去了,光剩小腿露在了外面。

本来我就滑得差劲,再加上这么一出丑,心想肯定不会选上我了,心里挺难过的。不想第二天别人告诉我,说我入选了。这怎么可能呢?我知道自己滑的很差,又摔了一跤。可是你知道老师看上却看上了我那个虎劲儿了,就是淘气,泼辣的劲儿。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那时我人很小,才10岁。

[个案5]

W ·X ·L,女,33岁,黑龙江人,速滑运动员,亚冬会冠军获得者。

(以下摘自运动员本人自述)

1975年,我在哈尔滨兆麟小学读书,喜欢跑、跳,结果在运动会上被体校的滑冰教练选中。记得老师发给我一双帆布面冰鞋,歪歪斜斜上冰,谁曾想从此就和冰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我11岁。

[个案6]

L ·S ·B,男,2 9岁,四川人,举重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

(以下摘自运动员本人自述)

我爸爸是农民,妈妈也是农民,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但种的菜扑扑旺旺,红红绿绿。我们3兄弟我是老小。

1979年,我11岁,从江油县体校武术队来到省城成都,进了省中心体校武术队。那时还是个孩子,见了什么都新鲜。武术队离举重队很近,训练之余,我常钻到举重房去玩。一看见人家咣咣地将那个黑乎乎的铁家伙举起又扔下来,既佩服又害怕。那东西要是举不好掉到脖子上,人还不砸扁了?有时一高兴,手心痒痒,也蹑手蹑脚地凑上前去挑个轻的杠铃试一试。不想一次让举重队的李老头看见了。他是举重队的教练,平时我们都怕他,远远见了他就跑。那天他没有作声,眯着眼望了我半天。我回头一看,忙仍下杠铃就往外溜。他也没拦,照我的屁股拍了一下,“鬼娃儿,钻到我这里干啥子?哈哈,别跑,莫怕莫怕!”跑出挺远,回头看他还在望着我笑。

做梦也想不到,他是我人生转折中最关键的一个人,也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恩师。一年后,由于我个子矮,不宜再练我所迷上的武术了,正伤心地想怎么赖着留下时,他,李白玉教练,似命中注定一样,把我收走了。至今我不知他看上我哪点,反正要定了我。

为了能留下,我也就只好跟他走了,开始了抓铁生涯。

[个案7]

(以下摘自访谈记录)

Z ·T,女,27岁,江西人,田径运动员,全国跳高冠军,亚州青年冠军。

1970年我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市一个部队家庭。我们兄妹三人,我是老小,父亲是军官,母亲是医生。

上中学时我考入了省重点中学,学习处于中上游水平,考大学我想是没问题的吧。但家在江西的小城市,小地方考上的大学往往都在小地方。我当时特别想往外走,逃避家里的严格管教,看看外面的世界。

1983年,省体校到我们那里招生,我和几个同学跑到田径场边看热闹。不知为什么招生老师看上了我,说我身材不错,问我是搞什么项目的。我说,“我不是搞体育的。”他又问我参没参加过什么项目。我说,“在学校里由于个子高,在年级的跳高比赛中拿过第一。市体委曾要我到体校去练跳高,但家里不同意,我就没去。”这时,这位招生老师又说,我们是省体校的,来这里招生。我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省体校。”他就告诉我,省体校是中专性质的。随后他又问我,你可不可以测测。“测就测吧。”我就当成好玩一样。结果我100米跑了个19″多,立定跳远跳了1米70多,但协调性很好,学做的几个动作一做就会。招生老师犹豫了半天,走出去又走回来,最后给了我一张表。就这样,我被选进了省体校。当时才13岁。家里虽反对,但比较民主,尊重了女儿的意见。

由上述个案可以看到,在运动员在开始参加训练阶段,如下因素在起着作用:

1. 运动员的家庭环境

一般说来,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因此,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的成长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王道俊等,1989)。个案1“从小生活在军中”;个案3的父亲“对体操可不外行”,“有时还和我比翻跟头,看谁翻得好,逗着我练”;个案4“搞体育可能是我父亲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个案7“家里虽反对,但比较民主,尊重了女儿的意见”,这些为他们跨入运动训练大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些运动员的父辈们的职业不同,但他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最终为他们提供了从事运动训练的支持。

2. 运动员本人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一经被激发,就会使人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努力等,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徐家杰等,1988)。运动员本人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们开始投入训练的最实在,也是最实用的因素。个案1“有了枪,我可是情有可钟了”,“射击真让我入迷啊”;个案2“不管是跑还是跳,我都参加”;个案3“将来我也能像他们那样翻跟头该多好”,个案5“我喜欢跑、跳”;个案7“我特别想往外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些无疑是他们今后成功的基础。

3. 个人条件与机遇

良好的个人条件加之好的境遇和机会,是非运动员进入运动员大门,参加运动训练的的关键。个案1“连打了三枪,都中目标”;个案2“又瘦又高,腿特别长”,“他妈说看我挺高的,适合打排球”;个案4“老师却看上了我那个虎劲儿了,就是淘气,泼辣的劲儿”;个案6“似命中注定一样,把我收走了”,“至今我不知他看上我哪点,反正要定了我”;个案7“不知为什么招生老师看上了我,说我身材不错”,如果没有这一切,个案中的人物就不可能象现在这样跃然纸上了。

表3-1对就“什么对您成为运动员影响最大”对本文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上述从个案中得到的结果。被调查的274名优秀运动员中,37.6 %的运动员认为对自己成为运动员影响最大的是家庭,36.1 %的运动员认为对自己成为运动员影响最大的是自身,两者合计占了73.7 %。

表3-1 影响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的因素(n=274)

进一步对调查对象开始训练的14项原因进行因子分析,略去绝对值小于0.3的小载荷后得到了如表3-2所示的排序因子载荷。

表3-2 始训原因数据排序因子载荷

对五因子模型解释掉的每一方差的比例进行计算,得到表3-3的变量共同度。表3-3表明,几乎总方差的58.8 %可归因于这5个因子,因此,这个因子模型基本可以恰当地表述数据。

表3-3 始训原因数据变量的共同度

对表3-2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

崇拜名人、待遇较好、周游各地三个变量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三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开始训练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因子1可称为物质欲望诱因因子。

爱好兴趣、自我完善、增强体质、提高技术四个变量与因子2的相关系数最高。这四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开始训练时的一种内在对训练的渴望,因此因子2可称为内在渴望诱因因子。

父母影响、亲友影响、媒体影响三个变量与因子3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三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开始训练时受到的外界影响,因此因子3可称为外界影响诱因因子。

寻求就业、改善环境两个变量与因子4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两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开始训练时的对有朝一日改变自身身份地位的期望,因此因子4可称为身份转换诱因因子。

老师推荐、教练看中两个变量与因子5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两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开始训练时教师和教练所起的作用,因此因子5可称为机遇因子。

始训原因因子分类与命名见表3-4。

表3-4 始训原因因子分类及命名表

始训原因因子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个案分析和表3-1中得出的运动员的家庭环境对他们开始参加运动训练有着极大的影响(因子3),运动员本人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们开始投入训练的最实在、最实用因素的分析(因子2),以及由于偶然因素被教练看中或受到教师的推荐等是运动员开始训练的一个因素(因子5),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运动员在选择其运动员职业时对这一职业可能带来的物质利益和身份地位变化的企盼(因子1、因子4)。

、进入优秀运动队

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高度发展,对运动员的天赋要求越来越高。从业余训练或在优秀运动队试训到进入优秀运动队的阶段实质上是对运动员的天赋进行评价、判断、检验的阶段,是一个更进一步选材的阶段。这里运动天赋是运动员生来就具有的一种运动天资,它通过运动成绩而表现出来。

[个案8]X ·H ·F(

两个月后,我代表巢湖地区参加安徽省第4届运动会,打了三场比赛。第一场,步枪卧射。心情够紧张的,毕竟是第一次上赛场呀,名次在20名以后。第二场,是自己的优势项目,加上有了点比赛经验,得了3 × 20比赛亚军,还破了省纪录。等最后一场比赛时,天气不好,风有三四级。打枪最忌讳风,可我也不知怎么搞的,全然不受影响。结果打出训练时都少有的好成绩,得了全省冠军,破这个项目的省纪录,超过11环。

回到家里,我从身上背的帆布包里拿出八块奖章:个人名次两块,团体名次两块,破纪录奖章四块。全家人都为我高兴。爸爸一块块看过奖章,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行,是个军人的儿子!”

我又回到插队的村里,但这次不是空手而归。地区射击队临解散前,领导吴文祥和教练王振泽老师向我讲:估计省里会很快调你去集训,我们已经全力向他们作了推荐。“省运会冠军他们不调,还调谁去?”他们的话让我感动。

但有人提出来,“这人不象能有多大发展的料嘛。看那双眼睛,大而突出,视力成问题,牙齿也不整齐……安徽省就挑不出更好的射击队员来了?!”

22岁,射击让我像法庭上败诉的原告一样,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1979年秋天,我下放劳动四年半了,政策允许知青返城,这时对我来说,最要紧的是进一个发工作证的单位。我先在镇上父亲主管过工作的供销社里帮了一段工,不久,供销社有了招工指标,我就成了供销社的营业员。

1981年,我已经卖了两年化肥,地区体委吴文祥科长找上门来。还是为的射击!这次是省里组织的一次射击赛。

训练了半个月后上芜湖参赛,到赛区才清楚,这次比赛有年龄限制,我24岁了,超龄了。又一次刺激。

25岁的生日,我是在地区射击集训队度过的。还是地区集训,还是两个月后的省运会,除了我实实在在长了三岁这一点,就像在上映一部收藏三年的旧影片。变化总还能再找到一些:王振泽老师调走了,吴文祥科长是领队兼教练,要迎接的是第五届省运会。

1982年8月25日,我来到安徽省第五届运动会的射击赛场上。气手枪比赛,我唯一的亮相机会,身边就是打洋枪洋弹的省队队员,这些我都置之度外。比赛一来,我是那么自信,连我自己都感到奇怪。

用那支气手枪,我在比赛中居然打出了水平。大会公布成绩:巢湖地区X ·H ·F,37 0环,第1名(破省纪录)。

1982年夏末,我揣起省运会上得来的那枚灼热的金牌,回到我工作的供销社。冬天来临的时候,我接到省射击队的集训通知。25岁这年最后的日子里,我的希望没有落空。

[个案9]L ·Y(

1973年12月,有一位体操教练,名叫汤昌言,他在市少体校看中了我。待省体校一成立,他就把我要到那里,开始手把手地教我。他,是我真正的启蒙教练。

那时,我们早晨6点钟就要起床出操,上午又要训练。那份苦劲儿,可跟随便玩玩大不一样。日复一日,我开始烦闷了,也不觉得翻跟头是什么好玩的事情了。在体校近4年,我也曾参加全国少年比赛,业余体校比赛,自由体操、跳马的成绩一直很好,可不知怎么的,我的伙伴们一个个都被八一队、浙江队挑走了,就我没人要。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高升”,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的成绩比他们好,为什么不选我走?当时还有人这样说:“L ·Y身材太差,不是练体操的料。”我听了气得要命。1977年10月的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从体校跑回家里。

那天晚上,我正在吃饭,父亲下班回来,一看见我就怔住了。“Y,你怎么今天回来吃饭了。”

我气哼哼地回答:“回来不练了!”

父亲听了,挺着急,一个劲儿地劝我,可我什么都听不进去。

晚上,汤老师来到我家,劝我:“L ·Y,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虽然你身材不是很合适,但弹跳力好,接受能力强,体操意识也不错。只要扬长避短,该苦训练,一定会成功。”

我想不通,问:“我有这么好的地方,那为什么别人都被选走了,而我没人要?”

汤老师诡秘地向我眨眨眼:“有人要,有更好的地方要你。”

我急切地问:“什么地方?”

汤老师秘而不宣:“现在不能告诉你,你好好练就是啦!”

1977年12月27日,浙江省体委接到国家体委的调令,让我于12月30日前到北京去报到,参加国家队集训。我接到通知后,可高兴坏啦。可是,按那时规定,少体校运动员不能直接调进国家集训队,于是,28日,我就到省队办手续,当了一天省队队员,29日晚,浙江省有位女篮队员要回北京,我就随着这位大姐姐登上了开往北京的120次列车。

[个案10]Y ·Q ·B(

到了集训队,我有机会每天训练较长时间,过了1年,我就超过所有周围的小孩,拿了省比赛儿童组的全部冠军。

12岁那年,八一队教练选中了我。也就是说,我从12岁就参加工作了,就拿着国家的工资,开始计算工龄了。

[个案11]L ·S ·B(

1984年4月,那年我16岁,第一次参加了全国举重比赛。拼尽了全力,抓了个90公斤,挺举110公斤,连个健将也没通过。我很懊丧。李指导却脸上笑成了一朵花,“不错不错,尽了力啦。”奇怪的是,连保加利亚的专家毕索夫也当面夸我:“你有前途,好好珍惜,希望以后在国际比赛中见到你。”更没料到的是国家队的黄强辉教练也盯住了我,不久通知就来了,让我进北京的国家队。他们都认为我基础条件好,基本功扎实,而这一切,不都是李白玉教练在我身上倾注的心血吗?临去北京时,李白玉指导亲自来送我,拉着我的手说:“……S ·B,到了那儿可不比咱家,别惹教练生气,注意保护腰,晚上睡觉,腰上多盖点……”。

[个案12]Z ·T(

对省体校我只知道集体住宿在南昌,但没想到练体育那么苦。在队里我也感觉不适应。其他队员怎么这么粗鲁,爱打闹,不爱学习,真让我受不了。我多么想家呀。一个星期后我跑回了家。不想回家后父亲却对我说,“既然你选择了自己的路就走到底,否则家里不接受。”父亲的话使我放弃了回家的想法,再想想学校已经开学,我回去人家不好安排,这样,我又回到了队里。

在省体校我们同拨的50多个人中,我的身体素质是最差的,就连当时的体委主任都认为我是开后门来的。但教练对我的期望很大。我被安排在全能组,突击身体素质。天天早操哭着跑圈,一跑就是10圈,有时是800米的大圈10圈,就这么哭着跑着,拚命跟了下来。由一开始800米别人拉我一圈,到半年后跑10圈才拉我一圈了。

1986年,在全国业余体校的比赛中我拿了跳高第四名,并破了我们省体校的记录。在同年的省运会上,我第一次获得了跳高冠军,并破了省青年记录。这时,从江西大学调到体工队的宋教练,他看了我的比赛后就把我招到了体工队。

[个案13]

J ·D ·X,女,3 8岁,上海人,射击运动员,世界记录创造者。

(以下摘自访谈记录)

我1957年生于上海。由于父亲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我们一家被从上海赶到了东北。

我练体育纯属偶然。1972年我正上初二。有一天射击队来学校招生,要找悟性好、智商高的学生。我当时在学校学习成绩不错,连男生都赶不上我,于是被射击队选走了,那年我15岁。

[个案14]

Q ·Z ·H,女,62岁,云南人,乒乓球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

(以下摘自访谈记录)

我从没想过要搞体育。

我父亲是搞教育的,在国外受过教育,主张孩子自由发展。

我小时候体质很弱,长得瘦小。但受父亲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很活跃,喜欢活动,从小就喜欢跟男孩子玩,当他们的头。

上小学时,爸爸是中学校长,哥哥在学校上学。每天一放学我就跑回爸爸所在的中学看哥哥他们打球,对打球产生了兴趣。哥哥他们于是就手把手地教我,成了我的启蒙老师。我也把打球当成是为了锻炼身体。

上中学时,我是学校篮球、排球、田径代表队的队员,体育好,老拿分,很受体育老师喜欢,还当上了学校的军体部部长。

1952年暑假,我正组织同学们在西山野营。一天,学校通知让我组织人参加乒乓球选拔赛。我们一千多人的女校,每班选一个人,参加省里的选拔赛,被选拔上的人代表云南参加西南区选拔赛,再选上的话则代表西南区参加全国比赛。我们班的同学推的是我。我说,“你们别开玩笑了。我打篮球、排球,从没摸过乒乓球。”当时学校有乒乓球课,但不列入重点,也没有乒乓球代表队。但全班同学就是推我,这样我就只好下山打球去了。

没想到在省里的选拔赛上我打了个第一,当然就被选上了。全省选了2男2女,代表云南去比赛。

我们从昆明坐拉货的汽车(当时没有火车),坐了7天7夜,连座位都没有。头天晚上到,第二天就打比赛,脚都是飘的,头昏昏的。打了几天,结果我打了个第二。取4女5男组队,我又被选上了,直接到北京比赛。

这次比赛叫“第一届全国乒乓球选拔赛”,通过比赛要组队到新加坡参加亚洲锦标赛。

打全国比赛时,我是女的中个子最低,年龄最小的。那时,都是国家篮球队、排球队的人给我们当裁判。我在场上蹦蹦跳跳,挺拼的。他们记不住我的名字,就叫我“小乒乓”。前16进前8的比赛中我对一个留学过日本的大夫,那场球打得激烈、精彩,我打得很顽强,但我最终以2比3输掉了,最后一局打到30多分才输给她的。打完比赛后我没能进入前八名。本来只有前8名才被选入国手,但我却破例的被留了下来,准备去新加坡比赛。

训练了一个月,头也烫了,生活补助也发了,准备出去。后来听说蒋介石集团也要参加。他们去,我们就不去。这样,新加坡之行就取消了。

我一个人取道重庆回了昆明,又回学校念了半年多的书,并打起了排球。

1953年,中国乒乓球队去罗马尼亚参加世界比赛回来后贺老总调他们到西南区打汇报表演赛。因为我是西南区唯一的候补国手,西南区给云南省打电话,要暂时调我到西南区当陪同,打比赛,要不然没人。这样我跟他们打了一个多月的乒乓球,技术提高很快。当时的教练梁中惠、付其芳等认为我不错,正好国家乒乓球队要组队,要调我到国家队去打乒乓球。

1953年9月,我来到北京到乒乓球队报了到。当时,人们都认为体育是戏子,我们家没人干这行。我哥哥认为体育是青春饭,后半生怎么办?他们真为我担忧。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个案15]

H ·D,女,27岁,陕西人,排球运动员,运动健将。

(以下摘自访谈记录)

我1970年3月出生于一个一般干部家庭,家中三姐妹,我是老大,父亲是工会干部。父母以前在学校时都是校篮球队的,爱好体育。我从小体质差,父母为了增强我的体质,把我送到少体校参加训练。由于我身材比较适合体育,体工队教练挑选上了我,让我去体工队。说实话,我本身不是太喜欢体育,但父母同意,认为到体工队后今后的工作出路就解决了。周围的人也挺羡慕,因为如果进队的话,每月可拿到51元钱的工资,扣除伙食之外还有30多元钱,而且服装都发,这在当时还可以。

这样,1983年,我才13岁,就进了陕西体工队打排球。

[个案16]

Y ·S ·M,女,26岁,陕西人,游泳运动员,运动健将。

(以下摘自访谈记录)

我1971年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8岁时便跟着父亲到市体育场的游泳池去游泳。14岁那年进了省队。进专业队的想法是要个工龄,有个工作,不管合同工还是什么,有了这个铁饭碗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

从上述个案可以看到,在从业余训练或在优秀运动队试训到进入优秀运动队这一阶段,如下因素起着作用:

1. 运动员所具有的潜在的竞技能力

二、三十年前,体育运动水平还不高的时候,体育竞赛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训练手段的先进与否和运动员的顽强程度,目前,各国体育水平的日益接近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各国训练手段之间差异的逐渐缩小,使运动员的先天条件明显突出出来,能否发现运动员所具有的潜在的竞技能力,就成了训练成败的关键。个案9“弹跳力好,接受能力强,体操意识也不错”;个案11“基础条件好,基本功扎实”;个案13“悟性好、智商高”;个案15“身材比较适合体育”,都是运动员潜在竞技能力的表现,个案中队员也是因为其运动潜能被发现而进入了运动队。

2. 初步取得的运动成绩

运动竞赛的目的是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个案8数次拿了第1名,破省纪录;个案10“超过所有周围的小孩,拿了省比赛儿童组的全部冠军”;个案12“破了我们省体校的记录”,“破了省青年记录”;个案14从学校打到北京,他们所取得的初步运动成绩是他们能够入队,成为正式运动员的基本前提。

进一步对调查对象入队原因的11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略去绝对值小于0.3的小载荷后得到了如表3-5所示的排序因子载荷。

表3-5 入队原因数据排序因子载荷

对四因子模型解释掉的每一方差的比例进行计算,得到表3-6的变量共同度。表3-6数据表明,几乎总方差的65.8 %可归因于这4个因子,因此,这个因子模型基本可以恰当地表述数据。

表3-6 入队原因数据变量的共同度

对表3-5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

运动成绩好、基本技术好、场上意识好三个变量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三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水平,因此因子1可称为运动能力因子。

能协助教练工作、能为队里解决某些问题、自己反复力争的结果三个变量与因子2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三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自身对入队的执着及入队可能对运动队的帮助,如能为队里垃到赞助等,因此因子2可称为助力作用因子。

通过亲友关系、通过父母关系两个变量与因子3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两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入队时其家庭、社会关系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因子3可称为关系作用因子。

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好、毅力强三个变量与因子4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三个变量是运动员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条件,因此因子4可称为基础条件因子。

入队原因因子分类与命名见表3-7。

表3-7 入队原因因子分类及命名表

入队原因因子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个案分析中得出的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天赋和初步取得的运动成绩是他们能够入队,成为正式运动员的基本前提(因子1、因子4)。同时进一步揭示出在我国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环境里,助力作用(因子2)和关系作用(因子3)在运动员入队时所扮演的角色。

、运动员的个人背景与项目选择

在本文的导论中曾论及,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参与体育的项目、爱好、特点与阶级相关,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往往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上述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过程的分析也揭示出运动员的家庭背景对他们的入队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我国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是否也存在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现象呢?

本文用被调查对象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与运动员的个人背景,包括父母职业、成长地、家中排行、家中兄妹人数、入队时文化水平、入队时父母文化水平、入队年龄等,逐一进行了列联表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3-8所示。

表3-8 运动员个人背景与所从事运动项目的列联相关分析结果

注:表中**表示P<01。

表3-8中数据表明,运动员的个人背景,包括父母职业、成长地、家中排行、家中兄妹人数、入队时文化水平、入队时父母文化水平、入队年龄等均与运动员从事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关联,且列联系数均达高度显著水平;各运动项目在上述个人背景各变量上均存在差异,且差异非常显著。表3-9至表3-16对运动项目与各个人背景变量间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表3-9 运动项目与父亲职业声望

本文对不同项目运动员其父亲的职业声望(表3-9)、工农的比例(表3-10)、初中毕业以上的比例(表3-11)以及运动员生长在城市中的比例(表3-12)进行了比较。结果为,父亲的职业声望在第二章所提到的蔡禾职业声望量表中具于中上层的只有小球类,其余均处于中层,相对较低的项目是其他体能类、格斗类;超过半数的其他体能类运动员来自于工农家庭,近半数的格斗类运动员来自工农家庭,而小球类、大球类、表现类运动员70 %以上来自非工农家庭;超过半数的其他体能类、田径类、格斗类运动员的父亲未达到初中毕业教育,而小球类、游泳类运动员的父亲70 %以上初中毕业;超过半数的其他体能类和格斗类运动员生长在城市以外的城镇、城郊和农村地区,而游泳类、小球类运动员95 %以上,表现类、大球类运动员75 %以上生长在城市。这一结果与本文第一章描述的其他国家运动员的家庭背景有相似之处。

表3-10 运动项目与父亲为工农的比例

表3-11 运动专项与父亲文化程度

表3-12 运动项目与运动员成长地

一般而言,农村的孩子能吃苦耐劳,许多教练往往愿意挑选他们作为体能类耐力性项目和部分格斗类项目的运动员,如马俊仁所带的第一代运动员清一色来自偏远的山区(王莎莎,1995)。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灵活性高,是球类、表现类项目教练员的首选对象。同时,我国城乡差别的存在,工农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项目主要在城市招收运动员,如游泳类项目和表现类项目。

本文还对不同项目运动员13岁以下的入队比例(表3-13)、小学以上文化人数比例(表3-14)进行了比较。结果为,游泳类95 %以上、表现类86 %以上、小球类75 %以上的运动员入队年龄在13岁以下;超过半数以上的表现类、游泳类、小球类运动员入队时还未完成小学教育。

表3-13 运动项目与入队年龄

表3-14 运动项目与运动员文化

由此可见,运动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教育背景或一定学历是进入其他职业的前提,而教育背景或一定学历对进入运动员职业则不那么重要,这就注定了运动员在其运动员生涯中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教育问题,否则将使自己退役面临新的职业对教育背景的要求时陷入尴尬的境地。同时,不同项目运动员入队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必然带来运动员在运动队中行为的差异和随之而来的对运动员管理的差异。

、小 结

本章通过个案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认为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家庭背景和运动员本人对该项运动的兴趣爱好,以及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完善自我、改变地位的愿望对运动员开始步入运动训练的大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业余训练或体工队试训期间是否表现出运动天赋或运动潜力或取得初步的运动成绩,是能否进入优秀运动队的关键;家庭背景在运动员入队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与运动员从事什么运动项目有着密切的关联。

那么,不同家庭背景、具有运动潜力、怀抱美好憧憬的运动员进入不同项目的运动队大门之后,又将怎样的站稳脚跟,获得自己在运动员职业中的一席之地,并不断向上攀登呢?这里,运动员的地位获得有赖于成绩资本的作用。本文的下一章将使用这个概念进行分析。